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166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docx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

清代出使琉球官员的情趣

清朝中国与琉球的交往,继承明朝的传统,维持封贡的关系,先后八次派遣使臣去琉球册封国王。

本文所叙的客体,主要是正、副册封使,但是他们有众多的随员,即官派的钦天监天文生,使臣自选的医生,聘请的幕客,兼或还有僧侣同行,如康熙三年(1663年)正使张学礼带有天文生李光宏、太医吴燕时及从客陈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副使徐葆光有从客翁长祚,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使全魁聘从客王梦楼(禹卿),嘉庆四年(1799年)正使赵文楷有从客王文诰、秦元钧、缪颂余等三人,副使李鼎元不仅有从客杨华才,还邀请僧衲寄尘及其门徒李香崖同往。

册封使及其从客是本文叙述的对象。

册封使的使命比较单纯,只是代表皇帝祭祀去世的国王,册封王世子为新国王,谕祭文和册封诏书、敕谕都由内阁事先预备好,赍奉至琉球,通过举行庄严的仪式,宣读诏谕即可毕事。

琉球王之对于中国,素以恭顺闻名,极望与册封使配合好。

所以前往琉球的使节政治使命甚好完成,不像没有定式,要靠谈判协商的差使,斗智斗勇,“折冲于樽俎之间”,否则不合人主之意,于前途大为不利,而出使琉球,惟担心海洋航行的安全,不会有政治上的风险。

诚如方苞为徐葆光送行文中所说:

“自秦汉以后,中国有事于四夷,其为将,则效命力于锋镝,其为使,则折冲口舌之间,以求得其要领,故承命者多以为难。

今天子德威遐畅,方外乡风,小夷喁喁,企瞻使节。

承命者有将事之荣,而无失得之恤。

故人争羡之”.使命诚然简单,而离开琉球的归期,则要视航行季节风的来临才能决定,往往需要停留百余日或数百日,那么,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在区域狭小、人烟稀少、文化不发达的琉球,册封使寄情何在呢,所关切的、感到兴趣的是哪些事情呢,究竟能做什么、实际又做了何事呢,而所做的与他们出使初衷又是什么关系呢?

这就是本文所要叙述的使者“情趣”。

为行文方便,将从朝臣对使命的看法、使节的关注事项、情趣辨析三方面作出说明。

由于资料的关系,本文所讲述的实际是清初至嘉庆朝的五次使臣活动。

一、众人寄予使者的厚望

清朝第一次所派遣的使臣,依照明朝的习惯,正使、副使分别派的是六科、行人司官员,自第二次起,康熙帝尤加注意人选,特令朝臣于“学识宏博、仪观俊伟”者中推选,并确定翰林院检讨汪楫为正使,内阁中书舍人林麟焻为副使,此后即以翰林和内阁中书为正副使臣。

比如嘉庆四年(1799年)的正副使,系由内阁中书四人、翰林院编修三人、都察院给事中四人、礼部主事三人,计十四人中,选定翰林院修撰赵文楷、中书舍人李鼎元。

翰林作为清贵官的出使,表示朝廷重视之外,还在于他们有学问,懂得六艺。

他们所带的从行者,也在学艺上各具专长,如陈翼,字友石,“多才艺”,在琉球被人尊称为“友石先生”;吴燕时精岐黄之术;释寄尘“好吟咏,工书善画,有奇术,人莫测也”;其徒李香崖“亦善画”。

使节与其从人都是文化人,他们的友人所寄注的希望,于此大有关系。

盖使臣受命,其友朋多有送行诗以寄言,如赵文楷、李鼎元之行,“一时廷臣及四方士大夫赠诗,凡古近体二千余首”主要内容为:

希望使者以其博学通识和善于辞令,对琉球君臣传播儒家思想和诗词歌赋礼乐的艺能,取得他们的敬重,以增强对清朝的臣属信念。

同时亦是为文士增光。

如同理学名臣汤斌就汪楫的出使所说:

“以江君之学,兹行也,必能使其国君敬信而悦服,上以增天朝之重,而益坚其服事之心”。

毛际可认为,汪楫在册封余暇,“化之以道德,率之以礼乐文章,诲其所不知,而匡其所不逮,容之也如父兄,迪之也如师保,斯称圣天子事小之义,而传所称乐天者保天下,其气象故如是也”。

文士常常被视作浮华不实,缺少行政能力的人,潘耒说汪楫的出使,说他必能不辱使命,为词林增色,改变人们的看法。

希望使者以海外阅历,丰富知识,进一步写好国史。

朱彝尊说,琉球中山三国的分合历史,我们并不清晰,而同事汪楫任职于史馆,正可藉出使考察明白,归来上诸史馆,“是则吾党私心属望于君者”。

汤斌也说,司马迁周游天下归而作《史记》,可是他没有到过海外,相信汪楫涉海万里,经历非前人所能比,故“笔挟风云,上下千古,当有过于子长者,余与同人执笔以俟之”。

希望使者利用丰富的经历,写出上好文章。

徐葆光原来就文名很盛,方苞说他的出使,必然见闻广阔,感受良多,从而创造新作品,所谓“亮直夙以文学知名,兹其行也,其耳目震骇乎乾坤之广大,而精神澡雪于海山之苍茫,吾知其文章,必有载之而出者矣”。

希望使者砥砺廉洁,赢得琉球的赞誉。

明代万历间副使谢杰,因其舅父携网巾前往,一时卖不出去,强迫琉球官员购买,否则不举行册封典礼,如此贪财,有辱使命。

而明朝嘉靖间使臣陈侃谢却赠金,琉球用以建造却金亭,以兹纪念。

嘉庆四年(1799年)福建巡抚汪志伊为李鼎元作送行诗,有句“拊循早识辞金事,酬唱难忘陟屺时”。

告诫李氏,以却金为榜样,留心于清操,李氏认为汪氏的话“得古人赠言之旨”,自信会做得到。

廉洁不仅是使臣自身的事,还应能够约束从行人员,如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侍讲全魁、编修周煌之行,随行兵丁在琉球滋事,而他们失于检束,返京后差点受到处分。

册封使原来官位不过六、七品,但系賷奉诏书出使,赐穿正一品莽服,虎节龙旌,驰驿前往,兵丁护航,琉球则以天使接待,真是荣耀非常,令人羡慕。

琉球贫穷,贪墨者亦索取不到什么,使臣本身的清廉不难做到,他人对此注意的不多。

人们的焦点是希望他们发挥文学特长,通过诗赋文章,将海外奇异风情描绘出来,以为颂圣和风雅的谈助。

文士的赠言反映社会对使臣的看法和希望。

使节们是怎样考虑友人的愿望?

想的和做的又如何呢?

二、使节关心的事情

使者所关注和进行的事情,依据他们的记录,笔者以为是在传播声教、了解琉球王室历史、调查琉球各项制度和民俗、留意于清廉名声、寄情于诗文创作五样事情上。

(一)传播“声教”。

诚如当时人的见解,出使琉球没有政治风险,但是册封本身是政治事务,总要把皇帝赋予的使命完成好,这关乎着朝廷在外国的形象,特别关涉到皇帝的威严,因此如何使册封顺利进行,并在这个过程中突出皇帝的神圣恩德惠及四裔,是重大的事情,乃是使者的中心关注点。

诏书、使者以及涉及到琉球封贡事务的人物和文书,无不讲到“声教”远被的话。

汪楫等出使,所賷奉的给琉球国王的康熙帝诏书云:

“朕躬膺天眷,统御万邦,声教诞敷遐迩……”。

康熙中副使林麟焻《玉岩诗集·自序》中说,琉球贫穷而文化不发达,可是自从“被我皇上声教,后亦骎骎乎盛矣”。

康熙末从客翁长祚为协助其幕主徐葆光作《中山传信录》,于《后序》开笔即言:

“自古声教四讫,未有如我国朝之盛”。

张潮在王士祯撰《纪琉球入太学始末》的《题辞》中写道:

“国家声教覃敷,无远弗届,而琉球声慕文教,尤为最笃”。

皇帝讲“声教”,使者讲,人人讲,然而何谓“声教”?

词出于《尚书·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意思是说大禹的声威文教,远达于境外,东渐入于海,西及于流沙,北方与南方的境外,在在闻听到了,因此都来朝见。

声教,就是皇帝因圣德而声威文教传播于境外,造成万邦来朝的盛世。

显然,这是颂圣观念的体现,也是册封之所以产生的基本因素。

使臣怀着传播皇帝声教的使命感,出使前的准备,在琉球的活动,均着力于营造皇帝圣明的形象,而于册封、谕祭典礼的进行与反映,以及御赐宸翰二事上最为留心。

张学礼《使琉球记》说册封礼时,“倾国聚观,不啻数万,欢声若雷”。

汪楫更说册封典礼后出现祯祥:

“先是国久不雨,册封后大雨如注”。

并在《册封礼成即事》诗中咏及此事:

“夜雨廉纤快晓晴,相看搓手贺升平;海风不动秋风劲,吹作嵩呼万岁声”。

李鼎元说谕祭之时,“球人观者,弥山匝地,男子跪于道左,女子聚立远观”,真是“通国臣民欢跃”。

汪楫出使前,特请向琉球颁赐御笔,康熙帝因书“中山世土”四字,赐予琉球国王。

雍正二年(1724年),因琉球贡使的到来,皇帝书写“辑瑞球阳”四字,赐给国王。

乾隆四年(1739年),皇帝因琉球国王遗使朝贺,赐予御书“永祚瀛堧”。

琉球为这些御书制成匾额,悬挂于王宫正殿,使臣对此,多留心记录。

林麟焻的《中山竹枝词》歌咏王宫,有句“奉神门内列鹓行,乞把天书镇大荒”。

即为御书而作的歌颂。

册封与谕祭,琉球国王的恭谨感激和臣民的欢呼雀跃,标志着清朝皇帝声教远播于化外,是天朝的盛事,亦是使臣的荣耀,当然成为他们最受关注的事情,这正是徐葆光《册封礼成恭纪四章》最后两句所说的:

“使臣将命无余事,载笔归来献至尊”。

关切声教,中心即在于讴歌君王。

中华思想文化向琉球的传播,琉球人对此的反映,是册封使所关注的声教的另一项内容。

具体地说,他们了解儒家思想在琉球的影响和表现,同时他们本身也进行儒学的宣传,促使琉球留学生进入太学。

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的孔庙,于康熙间设立在华人居住的久米村。

明代大量华人移居琉球,保持中华文明,成为中琉交往的使者和翻译,琉球国王和这些被称作“唐人”的华人后裔需要学习中华文化,万历间紫金大夫蔡坚绘制孔子像,率领缙绅祭祀于家中,康熙十三年(1674年)建成圣庙,春秋祭祀。

五十七年(1718年)建设明伦堂,聘请讲解师和训诂师,教授汉文和儒学。

明伦堂两廡收藏儒家经书、史籍,国王还让紫金大夫程顺则刊刻解释康熙帝《圣谕十六条》的《演义》,在民间讲解。

册封使对圣庙与儒学均相当留意,实地考察,予以记载,并为之题写匾额。

就中,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载笔甚详,在卷五特立《圣庙》、《学》专条,记叙它们的建置沿革,甚至绘出《圣庙祭品图》、《启圣祠祭品图》,著录有关圣学的碑刻文字。

林麟焻在《中山竹枝词》中为圣庙作了描绘:

“庙门斜映虹桥路,海鸟高巢古柏枝。

自是岛夷知向学,三间瓦屋祀宣尼”。

使节对琉球人接受中华文化,感到欣喜,并通过友情交往,希望中华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扬。

如林麟焻见万松院僧人不羁作诗云“黄叶落三径,白云归数峰”,即作诗予以赞扬:

“淫屠亦有不羁人,只树萧萧绝世尘,唐体诗书风格好,白云黄叶争清新”。

与圣学相联系的是使臣促成琉球人的进入中国大学。

汪楫离开琉球的前夕,国王尚贞表示要世守忠诚,为此请求派人到太学读书,汪楫回京转奏尚贞的请求,得到康熙帝的批准,二十七年(1688年)琉球三名官生到北京,进入国子监读书,清朝配备专门教师,琉球学生得到优厚的待遇。

从此成了惯例,使节回国,多应琉球国王请求,代为奏请派遣留学生,因而不时有琉球学生的到来。

太学里教员精心指导,学生用心钻研,相处甚为和洽。

乾隆中教席潘相在《送郑绍衣、蔡汝显归国》七律云:

“客程此日辞天北,吾道从今渡海南”。

他感兴趣的还是儒教传播到琉球去。

使臣的致力招徕留学生,亦达到声教远被的实效。

册封使及其随员做了许多传播儒学的事情。

张学礼应国王尚质的邀请,为王宫正殿书写“东南屏藩”匾额,为国王家庙写“河带山砺”匾,又给三清殿写“苍生司命”,天妃庙写“中外慈母”等匾额。

“东南屏藩”云者,以琉球为中国东南屏障也;“河带山砺”,祝愿琉球王室长存;三清殿、天妃庙都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和体现,并成为一部分琉球人的信仰,张学礼自然乐于为它们题写匾额。

其他使臣给王府、寺宇以及官员住宅书写匾额甚多,不必一一说明。

徐葆光受国王尚敬之请,书写以《孝经》为内容的屏风,尚敬因而作诗云:

“八分墨彩留屏障,展对如亲绛阙仙”。

徐氏传扬了孝道观念,还同国王建立友情。

他访问僧侣宗实,后者赠诗云:

“一天不碍华夷月,万里云中眼共明”。

因感情交流,突破了中琉界限。

李鼎元所做的事情更多,收王族成员和王妃侄儿四人为徒,讲授经义诗文,撰写中琉语文对照的文字学专著《球雅》,因此国王尚温特在给皇帝的奏疏中予以赞扬:

“副使大人更为小邦广声教,辑《球雅》,国之略晓文字者,皆得就教尊前,执经问业,父师之恩,尤深感戴”.李鼎元临行之时,求他写匾联的琉球人之多,应接不暇,只得让从僧寄尘帮助书写。

传播中华文化,从客是幕主的好助手,如陈翼接受国王的邀请,教授王世子、王婿、法司公子琴曲,将中国的名曲“平沙落雁”、“关睢”、“高山”、“流水”传授给他们。

因他琴艺高超,请求的人“无虚日”。

医术高明的吴燕时,“切脉知生死,国中求治者,无不立愈”,他还接受几个徒弟,传授医道。

使臣在册封、谕祭、赐字、入学的实行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