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6133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03 大小:16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3页
九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3页
九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3页
九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3页
九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上册.docx

《九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上册.docx(10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九年级上册.docx

九年级上册

沁园春·雪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

可你知道吗?

他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

    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 惟余莽莽 顿失滔滔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

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

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

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

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

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

(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

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

如何评价他们?

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

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

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

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

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

板书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体写)

     望 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     实写(具体写)

      山 原  

须晴日 看虚写 

  抒情:

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课后心得:

 

 

雨说

教学目标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本诗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本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联想想像法:

    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握诗中的意象。

  3、评析欣赏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畅所欲言。

  4、探究学习法:

    用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探究,根据学生实际酌情进行。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

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二、解题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

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重要诗作包括《梦土上》《衣钵》《窗外的女奴》《郑愁予诗选集》《郑愁予诗集Ⅰ》《燕人行》《雪的可能》《莳花刹那》《刺绣的歌谣》《寂寞的人坐着看花》等14种。

诗集《郑愁予诗集Ⅰ》被列为“影响台湾三十年的三十本书”之一。

诗人在80年代曾多次选为台湾各文类“最受欢迎作家”,名列榜首。

曾获青年文艺奖(1966)、中山文艺奖(1967)、中国时报“新诗推荐奖”(1968)及“国家文艺奖”(1995)。

作品已有八种欧、亚文字译介。

诗人思维敏捷,感慨殊深,融合古今体悟,汲取国内外经验,创作力充沛。

他的诗作以优美、潇洒、富有抒情韵味著称,意象多变,温柔华美,自成风格。

他的成名作《错误》(1954)在台湾首次发表时,因为该诗的最后一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时间整个台湾岛都在传诵“达达的马蹄”之声。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

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

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

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三、研习课文

  1、正音:

 田圃(pǔ)喑(yīn)哑(yǎ)留滞(zhì) 

 禁锢(jìngù)襁(qiǎng)褓(bǎo)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再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就语调、语速、语气、重音、停连等作标记,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

    朗读指导:

   ⑴ 语调:

如第一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二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五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八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九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⑵ 停顿

     (雨说:

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田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的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一样事,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请学生朗读全诗,仔细体味诗中的意境。

然后请学生说说诗人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情调(轻快,喜悦,蓬勃向上,充满活力)。

  3、研讨与探究:

   ⑴ 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① 第一部分:

(一至三节) 雨的到来

    ② 第二部分:

(四至五节) 雨的邀请

    ③ 第三部分:

(六至八节) 雨的来意

    ④ 第四部分:

(九节) 雨的祝福

   ⑵ 提问:

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

是什么艺术表现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

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⑶ 提问:

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

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⑷ 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

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⑸ 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

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⑹ 齐读第1~5节:

     提问:

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

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回答提问:

视觉上,“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表现雨的细密;听觉上,“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表现雨的淅沥;触觉上,“亲一亲”,表现雨的轻柔……

第二课时

  4、研讨与探究:

   ⑴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

要求:

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⑵ 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来到,为万物带来了勃勃生机。

提问:

雨的家乡在哪里?

它是怎么长大的?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

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

(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⑶ 提问:

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它的来意是“教你们勇敢地笑”。

引导并点明寓意:

雨希望孩子们能够冲破束缚,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

   ⑷ 讲解并提问:

第三部分描写了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见到春雨后“笑”的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