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216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0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角色的转变Word下载.docx

1、能够悦纳自我,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的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有良好的认知水平,可以面对现实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工作的需要;

3、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能够在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

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态平和,积极向上,乐观豁达,人际关系和谐。

总之,通俗的来讲就是口中从来不说恶语,眼中从来不现怒火。

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达到完善,现实中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利益的获得方式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公平现象,易造成个人心理上的不平衡。

特别是经济社会的急剧变革,种种压力不期而至,使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教师也是社会中的普通人,同样会产生种种的心理问题,不良的心理问题影响到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正常的工作。

教师的职业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师工作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所谓心理压力感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各种生活事件、突然的创伤性体验、慢性紧张(工作压力、家庭关系紧张)等导致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通常来讲教师压力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⒈社会压力

主要表现在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学生、家长的认可,加之社会媒体的宣传,法律制度的约束,道德的约束,教育制度的改革等,这些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⒉工作压力

工作方面的心理压力是教师全部心理压力中最主要的部分。

首先是工作量方面,中学教师普遍存在兼课现象,主要课程的工作量一般都在每周14节以上,大部分还要从事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

其次是平行班级各学科之间进行比较,按照教学成绩考核,许多教师通过加班加点的工作换取成绩,严重透支身体健康。

⒊人际压力

教师人际关系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来自学生的压力:

近年来,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学生已不再盲目崇拜权威,特别是对素质不好水平不高的老师有明显的抵触情绪,学生有权利评价和选择教师,管理的难度大大增加,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来自家长的压力: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特别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家长把对孩子的希望放在了学校,希望孩子通过优异的学习成绩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望子成龙心切,对老师的管理和教育上高度关注,动不动就上访告状,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来自学校的压力:

学校在竞争中,力求办好学校,提高声誉,就必须努力提高升学率,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很严,约束老师的条条框框很多很细,稍不留意就可能触犯,扣分扣钱、批评处分等等,常常是一句话、一件小事,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教师感觉压力很大。

调查显示:

目前中小学教师中有超过80%的老师感觉压力较大,近30%的人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其中63%为情绪衰竭,17.1%为人格解体,16.1%为低成就感。

情绪衰竭:

指教师个人工作热情的耗尽,是一种情绪情感极度疲劳的状态。

人格解体:

指教师对学生表现出冷漠、消极的态度,否定学生,疏远学生。

低成就感:

指教师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降低对工作的成就追求。

我来列举一些事实:

吉林省磐石市某教师在竞聘演讲中,突发脑干出血猝死。

因为学校采取竞争上岗制度,加之心理素质不好,紧张过度导致猝死。

01年7月13日,陕西一名年仅25岁女教师因患严重心理疾病,撇下不满一岁的儿子服毒自杀。

遗书中写到:

我心情烦躁,没有教好学生,误人子弟如同杀人父母……

江苏盐城市一名30多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羞愧难当,感到没脸见人,回到宿舍后自杀身亡。

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教师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加之当前社会评价的“泛道德化”现象比比皆是。

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俭用,自费买砖,自己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了山,却得到媒体的高度赞扬是“主人翁精神”!

且不说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失职,如果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统统转化为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实际上是一种误导和欺骗,这种道德牺牲对社会的发展无益。

除了上述原因以外,现实中的大多师源性伤害也是教师自我心理调控能力的缺失造成的。

05年3月19日,河北曲周县某村小学代课教师刘丽娜,为增强自身的威严,强迫41名学生伸出手来,用铅笔刀把每个学生的掌心划破出血。

河北省栾城县连代梅村小学三年级的6名学生因为没有完成英语作业,遭到了老师的惩罚,两名学生被打耳光,直到打哭为止,一个学生被打50耳光仍没有哭,老师愤怒竞用黑板擦打脸,致使孩子当场被打伤。

上述事例说明,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教师心理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教学工作,并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和身体上的伤害。

在这里我说一个“佛心自现”的故事:

苏东坡和佛印是好朋友,一天两人打坐谈的开心,苏东坡看着佛印说:

怎么看你打坐的样子都象一滩牛粪。

而佛印却说:

我看你打坐的样子就象一尊金佛。

为什么两个人的观点如此不同呢?

这正是佛心自现的道理。

心中有牛粪当然看到的就是牛粪,而心中有金佛必然看到的就是金佛。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有时候我们心中的愤怒可能不是学生引起的,而是自己心理有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去思考。

就算是为学生的错误而愤怒,也是拿学生的错误惩罚自己,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愤怒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借口。

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测试一下你在压力面前是如何应对的。

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闭上眼睛,做三个深呼吸,然后开始想象自己睁开了眼睛,突然发现自己到了一个四面全都是山的山谷里或者是小盆地里,现在你想离开这个山谷,但是找不到出路,你可以自由的想象,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任由你的想象告诉你打算怎么去做,它用不着很现实,它可以是非常奇怪的,也可以是现实中不会这样做的情景等等,每个人都不同。

有的人会开出一条路,有的人会把山炸平,有的人会飞出去等等。

这个想象的过程大约需要1------3分钟,时间到了以后就可以睁开眼睛了。

分析:

通过这个意向可以看出你在困难和压力面前一般是如何应对的。

意向中的应对策略一般就是你生活中的常用策略。

第一类想象是找路出去,这种应对方式表示能够适应困难和压力,并积极寻找办法解决困难。

第二类想象是从山谷中飞出去,代表在困难面前不愿意面对现实,有回避困难和压力的心理,幻想困难很容易就解决了。

这种方法可以暂时缓解压力,但是幻想并不利于压力的解决。

第三类方式是求救或求助,如找别人,打电话等,借助外在资源解决问题,说明在困难面前有一定的依赖思想。

第四类方式是想象自己有很大的力量,如劈山开路等,说明你在困难面前有足够的魄力,但是较自我中心,希望用自己的开拓解决问题,会忽略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人。

通过以上的测试,可以正确判定自己在压力面前的应对方式,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从而有目的的进行调节。

如果你属于第一类的情况,需要继续保持你的做法,很有效;

属于第二类的情况,需要面对现实,脚踏实地,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属于第三类的情况,要增强独立意识,克服依赖思想;

属于第四类的情况,需要注意解决问题的方式,克服独断专行的做法。

应对压力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一些方法:

1、学会换位思考:

正确认知压力,灵活调整自己的心态。

当你遇到认为不公平的生活事件或不协调的人际关系、以及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时能换位思考,也许站在别人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要知道你所遇到的问题、压力和挫折别人同样也会遇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因此,别人能正视并勇敢面对的事,你如果想做,通过努力你也能做到。

2、学会淡忘忽略:

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积极忘记过去的、眼前的不愉快,随时修正自己的认知观念,不要让痛苦的过去牵制住你的行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未来需要做的事情上。

得与失贯穿于人一生之中循环往复,关键在于你的态度和价值取向。

3、学会自我放松:

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找好朋友倾诉,适当的休息娱乐,养花种草,外出旅游等等。

我们也可以借鉴外国的一些做法来帮助减压,例如:

法国出现了一种新兴的行业:

运动消气中心。

中心均有专业教练指导,教人如何大喊大叫,扭毛巾,打枕头,捶沙发等,做一种运动量颇大的“减压消气操”。

在这些运动中心,上下左右皆布满了海绵,任人摸爬滚打,纵横驰骋。

在欧洲和日本,风行一种芳香疗法。

特别是一些女孩子,都为这些由芳草或其他植物提炼出的香油所醉倒。

原来香油能通过嗅觉神经,刺激或平复人类大脑边缘系统的神经细胞,对舒缓神经紧张,缓解心理压力很有效果。

这些方法自己在家里都可以尝试去做。

还有一种自我减压的催眠方式,可以帮助你在较短的时间里缓解压力。

具体操作方法:

闭上双眼,找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先做三个深呼吸,做完后感觉自己的心情慢慢的平静下来了,然后开始想象,自己的头是一个大大的气球,充满了气鼓鼓的,现在想象上面有一个洞,开始慢慢的往外撒气,一点一点的往外撒气,气球慢慢的瘪下去了,气球慢慢的越来越软,非常的很舒服,现在想象自己的左手臂象一个大大的气球鼓鼓的,气球上面有一个洞,正在慢慢的往外撒气,气球一点一点的往外撒气,气球慢慢的瘪下去了,越来越软,非常的舒服,想象自己的右手臂象一个大大的气球鼓鼓的,气球上面有一个洞,正在慢慢的往外撒气,气球一点一点的往外撒气,气球慢慢的瘪下去了,越来越软,越来越软,非常的舒服,想象自己的左腿象一个大大的气球鼓鼓的,气球上面有一个洞,正在慢慢的往外撒气,气球一点一点的往外撒气,气球慢慢的瘪下去了,越来越软,越来越软,非常的舒服,想象自己的右腿象一个大大的气球鼓鼓的,气球上面有一个洞,正在慢慢的往外撒气,气球一点一点的往外撒气,气球慢慢的瘪下去了,越来越软,越来越软,非常的舒服,想象自己的全身象一个大大的气球鼓鼓的,气球上面有一个洞,正在慢慢的往外撒气,气球一点一点的往外撒气,气球慢慢的瘪下去了,你的全身变得越来越软,越来越软,非常的舒服,这时候想象自己来到了一个美丽的湖泊,湖泊的两岸有草有树非常的美丽,湖面上点点的波纹变的越来越平静,越来越平静,你慢慢的向湖边走去,走到湖边对着湖水一照,咦,自己怎么变成了一只懒懒的猫,或者懒懒的豹子,或者其他的什么动物都可以,懒懒的猫,懒懒的,然后这只猫或者其他的什么动物回过头来向一棵树走去,它慢慢爬上了这棵树,找了一个非常舒服的位置,趴在那里睡着了,懒懒的睡着了,它的四肢非常的放松,耷拉在树上。

这个过程大约需要5,

分钟。

5分钟的时间到了后,这只懒懒的猫醒来了,伸了一个懒腰,慢慢从树上下来,慢慢地走到了湖边,用水一照,咦,又变成了自己,这时心里数1、2、3、就可以睁开眼睛了,然后揉揉眼睛和脸颊,活动一下,感觉会很好。

这个减压意向可以经常做,特别是在失眠、焦虑的时候,做了效果非常好。

生活本身既不是祸也不是福,它是祸福的容器,就看你往里面装什么了,既然哭不能解决问题,为什么不选择笑呢?

面对四川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我们的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时刻让阳光充满内心,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

什么是能力?

(转载)

当今的高等教育都在大讲特讲能力培养,因为职场需要能力强、能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会考试的假“人才”。

既然如此,我们有必要搞清楚什么是能力,能力要怎样培养才能获得?

现行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为什么培养不出能力强的人才?

只有弄清这个“理”才能有意识地培养能力。

不希望能力培养成为某些教育者们挂在嘴上的谈资,或者某些高校里的政客换取名利的资本,希望面向能力的教育能够踏踏实实落到实处而不是空谈,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更新观念,教师需要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和内容;

学生要从思想和心理乃至学习习惯具备接受能力教育的基础,需要营造能力教育的环境,包括重新审视好老师的标准,重新修订评价教师业绩的条件,这是个系统工程。

能力培养固然美好,但过程往往令人感到不适甚至“痛苦”,这就好比学弹钢琴,欣赏美妙音乐是快乐的,而练就弹奏美妙音乐本领的过程是痛苦的,能力培养异曲同工。

知识、能力与素质是教育的内容也是目标,三者不是一回事。

知识包括专业领域、交叉学科乃至人文领域里的理论、技术、方法、标准、规程乃至经验,需要通过教师教授、学生学习而获得。

对于知识这个内容要素,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建立专业知识结构,这是培养学习能力的基础。

能力是一种“使能”的行为,有知识不等于有能力,能力有多种,即使同一种能力也分不同的水平,更要命的是能力这个要素,既无法通过教师单方的教授而得到,更不能通过单一的考试来检验,这是对当今以教师教授为主、以考试来衡量人才水平的教育体制的最大讽刺。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把教学定位为教师教与学生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双方都得到个人的发展和能力的长进。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环节对与能力培养的作用是不同的,很遗憾的是中国的教育模式难于培养能力强的人才的根本原因在于,教与学缺乏互动,学生不愿主动思考而习惯于听,这就好比一辈子守着钢琴家听他演奏,你也许可以成为具有很好音乐鉴赏力的人(懂理论),但自己只要不动手练就什么也弹不成一样(动手差)。

从以上研究成果可以知,学生熟悉的做作业、听讲等教学环节培养的是低级能力,从识记、运用到发现是一个人能力飞跃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个人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问题,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才能螺旋式提升能力。

同样的道理,一个老师如果把知识讲得过于透、你无需再查找资料去发现其中未知的内容,这无助于思考与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的只能是复述型、没有创新意识的普才,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阐述知识的本质和技术发展脉络,最重要的是提出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并激发他们进一步思考的主观能动性。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导演,不需要教师亲自去演戏,而在教师的导引下由学生自己去演,只有这样锻炼的是学生自己的能力,。

这类似于外语口语课,望着外语教师满堂英语的讲述而下面的同学缄闭其口,我不知道到底是谁需要练口语?

同样的道理,如果同学们自己不愿主动思考去发现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一切静听老师去讲解去分析,这到底在锻炼谁的能力?

这个道理如同上面谈到的弹钢琴,可惜的是很多同学已经习惯了输入,不愿在挑战教师权威的互动中得到自己能力真正的锻炼,这就难怪在国外,连小学生们都懂得争先恐后发言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不怕露怯,甚至异端邪说,大胆到异想天开的程度,而汗颜的是我们中国的学生甚至到了博士还规规矩矩地听老师讲课,没有创新的思维更没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他们看来,一个好老师的标准就是上课讲得清楚,不用复习就会做题,课上的内容全都在书上;

而老师的课除了讲书上都有的或者资料上都明摆着的东西,再就是考书上都有的,学生们除了考试时到老师那套套题,再就是死背硬记地为考试、为那点不足以说明水平的分数而奔忙,再就是考完了忘记,其他也就所剩无几了。

这种应试教育扼杀了学习和探究问题过程中的快乐和激情,这种令人诟病的教育模式从古代科举制延续到今,甚至到了大学教师也要通过考试来评定职称,真是可笑致极。

千百年沿袭的教育模式扼杀了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因为那种背书式的教学模式仅适应科举式教学,学生不用有创造力,只要会背能记就可以换取功名进而获得利禄。

这种教育制度下教师是教科书的传话筒,是真的教书匠,书上写明的内容他不厌其烦地讲,学生是考试的奴隶。

其实只要你懂中文或英文,会看书,那些书中写明的东西自己去看好了,还用教师过一遍手干什么,可遗憾的是我们教育制度下教育出来的学生连自己看书的习惯都没有建立,更别说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了,一切都等着老师念书给他(她)听,让老师嚼碎了喂给他(她)吃,可以不动脑筋地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奴隶,甚至如果老师稍微发挥一点儿所念的书走了样,就会遭到恶评。

那么,教科书是干什么用的,有了书要老师干什么,教师课堂上最该讲什么,这不仅学生们不明,连教师自己也未必清楚,学生们更未必知道课堂上最该听到什么,甚至教师讲一些书上没有的,让学生们多看看课外参考资料,学生们还会怨声载道,这不能不说中国教育的悲哀!

从教学水平和能力来看,教育学界把教师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水准的教师是教科书的消费者,只是书的内容的转述或复述;

其次,是能够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将内容有效组织并讲授,包括各种教学环节的灵活运用;

最高层次是懂得这门课最核心的思想,能够讲书字面上没有的背后的东西,即知识的内在联系、结构、发展脉络、本质与特点,注重讲解知识灵魂的东西,这些是学生们通过看书认识不到或没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难以认识到的东西。

至于内容,只要书中有的且写的清楚的学生们可以自己看,看不懂就交流,答案要自己学着找,要学会在团队的氛围下靠集体的智慧去找,等着标准答案的行为既幼稚又可笑,现实的境况是,别说答案(更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就是问题在哪里都不知道,需要你去发现问题并给出答案,这是真正的能力,是职场最需要的真才实学。

会做题那是你具备复述和识记的低等能力,会考试那是你具备复述、识记、重现的次等能力,而发现问题、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甚至是创新应用和发现知识的高级能力是很难通过考试这个呆板的方式检验其水平的。

人才分三个等级:

技工---让你做,你就做,不知为何要这样做,你仅仅是个实现者。

工程师---问题摆着那,目标与需求也清晰,需要你拿出有效的系统实现方案实现构想的产品/系统或者是其中的部件,你是个设计者,普通工程师。

高级人才---根据症状,能够通过分析找到原因并发现问题,进而给出有效解决方案,你是高级别的工程师,如果能够从中找出规律提出杜绝问题再出现的方法或理论,你具有研究与创新能力,你是一个研究者。

何谓能力?

按照林崇德、沈德立《智力的培养》一书的说法:

智力与能力同属于个性的范畴,即它们都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

智力偏于认识,他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它是保证有效地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能力偏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它是保证顺利地进行实际活动得稳固的心理特征的综合。

能力中有智力,智力中有能力。

智力和能力的总称叫智能。

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成分是思维。

所以,以能力为核心的教学首先培养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辨析、系统观等,即如何思考问题、如何看待问题和系统而科学地描述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案的科学方法,对于搞软件的人来讲,还要建立计算思维,即由具象到抽象并以计算机能够理解的方式刻画解决方案的能力。

能力有结构,每一个人一生都在通过学习和实践历练自己的能力(能力结构如下图),每一个学生都要好好思考,我将怎样历练来建立自己合理的能力结构,把自己锻炼成为高层次的人才?

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我怎样教学而不是单纯讲课才能帮助同学们建立高品质人才应有的能力结构。

其实教育目标的三要素中,素质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目标。

有了高素质,不熟悉的领域很快就能驾驭,不懂的知识很快就会掌握,不可能的事情也会成为可能,这是素质的魅力。

当若干年后,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已忘却到九霄云外的时候,能留给自己的永远的财富是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

教育学家将素质定义为: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习惯、意识与精神。

当知识通过上诉教学环节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变为了一种能力,当能力成为一个人自然而稳定的心理反应和品质,我们说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将能力转变成为一个内在的、也是永恒的品质—素质。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的一种外在表现。

素质修养不仅仅培养自己的专业素养,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真正的成功者首先是会做人,然后才是做事,当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文修养、专业素质、宽以待人的德行和积极、阳光、百

折不挠的情商和斗志,这样的人何以担心他(她)的未来呢?

1、教师们的激动情绪并不全是嫌工资低。

2、只要是你们政府一次又一次地愚弄这个弱势群体,总是开始就大张旗鼓的宣布加这加那,令到全社会都以为教师的待遇是最好的,最后该实施时却不是反悔就敷衍了事。

要不你开始就不说,说了又不兑现,并且一次又一次,不是愚弄是什么?

3、教师并不是嫉妒公务员,只是同样的提出加工资,为什么公务员如此顺利,教师却一次又一次地失望?

这不是明摆着歧视教师吗?

4、不做老师是不明白教师的工作量的,最简单的是你在家管一个小孩你都觉得头疼,但是一个教师却要管几十个,尤其是班主任,精神压力外人怎感悟得到?

如果没有暑寒假,我但保教师很难活着退休!

5、现在的打工仔或民工的工资并不比教师少,但是他们自由,一般政府领导动不了他们,而教师呢?

洪水来时通宵守防洪堤、崩山时守山兼守居民的房子、甚至一些面子工程还让老师到小区帮居民清垃圾、通污渠、重大节日时教师还得上街扮游客......

6、近几年那些高高在上的领导几时真正关心过教师?

除了教师节迫不得已而假惺惺地口头上把老师当父母称赞外,就只剩下一句打发教师的话了:

“不想干你就走人!

有本事你就辞职!

”试问哪个有本事的老师愿意留下来?

7、我相信上论坛发牢骚是人之常情,换成你也会,这不是偶然的现象,(除此之外教师根本就没有说话的机会和地方了)但是我更加相信,这不影响教师的工作质量,哪一个教师不想自己的学生好呢?

正如哪个父母不想自己的孩子成才一样。

8、虽然有个别老师做家教,但是大部分的教师都是靠那一千零元过日子,尤其是年轻教师,工资千二三元,在城市生活消费,买房供楼拍拖,连家里的伙食都交不起,一提结婚更是头大,试问谁肯嫁给老师?

9、可怜的老师!

其他行业如果待遇不满就会示威抗议,教师就不行,一切都捏在政府手上,谁敢动?

加上教师队伍本身就是无权无势的弱势群体,除了动动嘴还能干什么?

只可惜更加招来不明真相的社会人士一片喊打喊杀!

10、曾经尊敬的教师们沦落到要上小小的论坛行乞而被骂成人渣垃圾,是谁造成的?

到底谁之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