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61190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务知识财务管理四大存货监盘观念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有多少人在监盘后对客户盘点的结果有信心啊?

有多少人出完报告对报告的意见有信心啊?

)幸运的是,我们的客户做的都不错,即便我们有很多错误的理解但也得出了没有基于有效评价客户内控情况下的歪打正着的正确结论(好多报告不也是同样的结果吗?

)。

但我们是专业人士,不是投机客,就这样在事务所混个三五年也没什么意思巴,否则长此以往,错误的理解及做法代代相传,有朝一日,必将危机重重,百年基业,如同安达信一般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监盘的核心是评价客户盘点程序、内控的有效性并且是否切实执行。

但这正是我们平常工作中所缺乏的,也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错误源于长期以来级级相传的对监盘的错误或者混沌理解或者是没有明确的向后来者传授,从而导致我们后来者对监盘的不重视,自然我们的checklist结果也就没有足够的支持,尽管看来对审计结论也似乎没有足够的影响。

说句很俗的话: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话虽平实,在我看来,无声中透着一股震撼的力量。

现在我们来谈谈监盘为什么要执行这三个步骤,可不可以不执行这样的步骤,这三个步骤的逻辑理由在哪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必须先得讲点哲学。

凡是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同的过程所采用的手段是不一样的,还是我曾经说过的那三句话:

这个世界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辨正统一(这就是哲学的力量,思维着的精神之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其实,这也是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变化的哲学层面的原因。

还是说点形象话的语言吧,用形象话的语言便于理解:

先从企业的角度来谈企业盘点:

我不想在这里说盘点对企业的重要性,新同学可以自己去体会,去理解盘点对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性。

假设我是企业的老总,我现在是开的夫妻老婆店(不知对这个说法是否理解,我比较喜欢和我的staff用这个例子来讲解,夫妻老婆店就是那种夫妻老婆开的小规模的店)。

这种情况下,作为我来讲,是不是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程序来保证存货盘点结果的准确性?

我看没必要,由于规模小,经营模式简单,个体经营,我基本上闭上眼睛都知道东西放在什么地方,有多少存货,结果和我心里的预期如果有大的差异我肯定能感觉到。

可现在情况变了,我现在开的是一个在中国知名的大公司,子公司众多,存货品种多,存货状态复杂,我还能不能单靠我个人的主官能动性来解决存货盘点结果准确的问题?

那靠什么?

靠制度,靠内部控制程序!

唯有制度,内控程序才是规模化经济解决问题的唯一之道!

(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单个和中国人相比似乎非常的愚蠢,就知道自己职责中的那点事,别的不会,但自己的工作可以做的很精,很到位,但他们整体的效率和效果都远远高于我们就是这个道理。

因为他们是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这个效率和效果的,只要有少数的几个精英设计好这个经营、管理的机器,其他人只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哪怕人很傻,只会机械的操作)这就是量变到质变!

现在我们从审计的角度来谈谈这个问题:

我们审计总是在成本和效益之间取舍的。

如果客户的规模不大,经营模式简单,存货数量少,状态不复杂,我们完全可以不研究客户的内部控制,可以摆脱客户的程序直接抽盘,加大我们抽盘的比例。

当然这是很少的情况,因为我们几乎没有这样的客户,所以,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按照这三步走,一步都不能少。

只有真正做完了这三步,我们才会对客户盘点的结果有信心。

抽盘中选取25个样本的理由:

25个样本是一个firmpractice,不是拍脑门拍出来的。

我也不知道其他几家抽盘的样本是多少。

所以我只想讲讲我们的practice,相信都差不多。

由于firm的practice是5%的可接受的风险,因此这个25个样本和这个5%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是有关系的。

具体怎么算的我不清楚,只知道和概率和统计中的正态分布有关。

我依稀记得概率论中讲正态分布的时候说过,对于大量的独立的随机事件,只要样本量大于30就可以近似的看成是正态分布。

如果是正态分布就应该满足正态分布的特点。

所以这就是所有系统测试时,在评估系统有效的情况下,首先选取25个样本量的原因(如果这25个样本量出现错误,则会有调整)。

抽盘这25个样本,其逻辑上主要不是实质性测试,其实质是一种符合性测试,主要是测试(验证)客户盘点(和其它)的内控持续是否设计有效,执行有效。

至于有些人喜欢选价值量大的存货抽盘,不过是双重目的的测试。

但我总觉得这种双重目的的测试给被审计单位留下了一个舞弊的机会,所以我主张还是通过系统选择抽样结果来确定抽盘样本为好(嘿嘿,尽管我在实务中也偷懒,但我认为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道理,想明白是怎么回事才是正途)

有些人可能要问了,正确的监盘程序中对25个抽盘的结果如果都正确,怎么就能保证所有的都正确?

嘿嘿,再重复一遍,抽盘25个主要是对系统的测试,系统所对应的是整个盘点的程序,盘点程序对应着盘点的结果,这就是是这种设计的逻辑。

当然不能保证所有的都对拉,尤其是在管理层有意舞弊的情况下。

但这是会计师能尽的最大的职业谨慎,是不怕上法庭的,再说,客户有意舞弊,即便是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有其他的程序,在应有的谨慎范畴内会发现具有重要性水平的舞弊,KP的孙先生孙经理称之为乱抢打鸟,我再加一个比喻,叫乱刀切瓜,只要瓜里藏的舞弊坏蛋足够大(重要性水平),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我切,我切,我切切切,不怕切不着你小样儿的。

如果无法发现,而我们又尽了最大的职业谨慎,那我们也是没有责任的。

(当然,这需要极高的审计经验,高级的造假者是精英,需要更高级的审计精英来对付这些造假的精英。

造假有造假的局限性,审计也有审计的局限性,因此黑白两道的博弈也是一个辨正的过程)

说到这,我又不得不想再说两句。

审计中我们弥漫着一种内控测试无用论的想法,甚至我和TommyZi还经常争论这个问题。

这种想法的理由是:

做了内控测试和不作内控测试,我们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并且中国没有几家内控好的;

并且所有的内控程序在管理层的意旨面前都显得软弱无力。

下面我就谈谈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风险导向审计的核心是对被审计单位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的评估以形成我们对检查风险的评估(这是一个非常需要功力的地方,有太多的话要说,我这里也没有办法谈了,也没有这个水平谈),对检查风险的评估可以说也是对CRA(combinedriskassesment)的评估(我后面会讲检查风险的评估和CRA评估的关系)。

我们对CRA(combinedriskassesment)评估决定着我们在实质性测试中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这句话很多人可能都会背,但我相信能理解这句话背后的东西的人,感受到这个句话力量的人不是很多)。

我们对CRA的评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贯穿于这个审计的开始到结束,绝对关系到我们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如果我们的实质性测试和这个CRA的结果无关(可能我们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相关),那就回到我前面谈到的无知所以无畏的问题了!

(我下面谈这个CRA和检查风险的关系,不一定对,只是个人理解)审计不是撞大运,需要真正的专业的知识和判断。

虽然,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和做法不一样,结果也可能是一样的,但这个结果所包含的对报表的assurance是完全不一样的。

一个是真正的assurance,一个是投机的assurance。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我们在风险评估中发现客户对采购暂估是通过计算机根据同一存货最近一次系统记录的发票金额来自动记录的,而且客户的计算机系统也不存在错误,在存货采购价格没有巨大变化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在实质性测试的过程中不用客户给我们准备期后发票的很多信息,因为企业大了,其采购的量是相当的大的,而且这个信息也是非常不好采集的,而且我们抽查的过程说实话也是比较累的。

好的内控要研究,测试,坏的那?

更要去研究,只是不需要测试。

为什么,因为坏的内控程序,漏洞多的内控程序报表层面的风险一定高,就决定了你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就不一样。

还是那个暂估的例子,如果我们评估客户的控制程序无效,我们真的要客户把期后发票信息全部找出来而且我们要检查大量的信息决定是否暂估正确,这就是实质性测试中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范围。

现在谈管理层舞弊:

正是由于这个问题的存在所以各家的审计方法的设计都有一个步骤就是考虑管理层舞弊。

尤其是在当前的中国更是如此。

这个步骤在整个审计方法的设计中的位置在哪里?

我认为很重要,它对审计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有重大的影响,所以不可以小觑。

这当然是理论的说法,但实务中走过场的情况应该很多。

这需要很高的经验来做这个工作,一般应该是合伙人和EIC应该做的事情,对于具体干活的staff,需要明白这个理就足够了。

如果感兴趣可以多想想,多看看,不要局限在书本上。

我只有一些初步的想法,还不系统,因此没有资格谈这个高级的问题。

最后想说一句,管理层舞弊不能成为我们不做内控的借口,其逻辑关系就如我上面所说。

嘿嘿,虽然道理是这么讲了,自己在实务中也不完全是按照上面的做的。

但一定知道这个逻辑才能知道哪里有风险,这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毕竟,完全按照这些审计理念做审计好像也是不现实的,但对于有风险的地方一定不要放过。

二、为什么要监盘

这里要说的是监盘的目的。

还用说?

当然是审计拉。

但还是要说几句废话

根据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我们需要对报表上的存货发表Trueandfair的意见。

如何理解Trueandfare呢?

对于存货而言,我们通常会有以下几个目标,同时也可以说是Trueandfare的内容

1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所代表的数量是真实存在的(真实性)

2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所代表的数量是完整的(完整性)

3所有权是属于被审计单位的(没啥好说的)

4存货的价值是公允的(不仅是一个期末存货计价问题,也关系到存货的存在状态问题,这当然也是需要我们在存货监盘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与客户讨论生产流程以判断存货的状态不至于客户有意蒙你;

对行业,产品有详细的了解,对客户产品的市场表现,市场风险等情况的了解以判断客户的存货是否可能存在残次冷背并带着心中的预期与客户讨论并巡视,如果心中预期与看到的情况不一致就真的要提高警惕,对存货过程中看到的东西反过来也可以感觉客户经营上的问题,经营上的问题又会反过来影响财务的结果,也是我们的预期所在)

5存货的披露(也没啥好说的,如报告附注中的存货类别,账龄,跌价准备情况)

所以,对于我们监盘的目的,不管准则中如何写,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无一漏网指向了上面的除3以外的所有目标。

准则/审计程序是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是一代又一代Professionals的智慧的传承。

只有明白了这些准则/审计程序的源,才能自由而灵活的运用,甚至超越,也才能真正象“傻子”一样地做Audit.(AllUDoIsTick,取每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就是audit)。

三、怎样监盘

首先要评估客户的程序。

评估客户的程序首先要对客户的行业特点,客户的经营方式,生产流程,存货状态,数量等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样才能够知道如何盘点才能更准确有效的保证盘点目标的实现。

存货的盘点控制程序千差万别,但万变不离其中。

评估时,我们应该从达到的目标着手,将目标写到纸上,写出对于这些目标根据客户的特点可能存在不能达到目标的可能的情况(这是一个难点),再将客户程序中能防止这些可能出错的情况的程序一条一条的放到对应的目标和可能出错的情况中,这样我们才能够梳理客户千其百怪的盘点程序,(这是我的发明,公司的手册和中国审计准则没有对监盘这么说,呵呵)这样我们才不会对这些程序迷糊。

对于有些重要的目标,仅仅一个控制程序是不行的。

在评估完盘点程序有效性的情况下,其次要做的是看看客户在盘点中是不是按照我们抽出来的那些控制程序执行的,打勾就行(如果发现盘点程序设计出现重大漏洞,应及时与客户协调,增加程序)

最后是抽盘。

我前面说了,最好按照抽样软件来抽取样本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的东西,我这里就不可能再谈了,好好看看自己公司盘点的checklist并好好理解就行了。

最后谈一个问题:

好的盘点程序和内控是个什么样子?

没有一个标准的模子,如同美女千千万,个个都不同。

因时而异,因境而殊。

但万变不离其宗,好的盘点程序和内控也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无一漏网指向了上面所述的除3以外的所有目标,每个客户特点不一样,管理层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也将导致客户的盘点程序、内控各不相同。

评价客户的盘点程序和内控就是要看这些程序能否达到我们前面所说的审计目标。

不用去记,大部分客户的情况不会超出我们checklist的范畴,但checklist绝不是一个终极答案。

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认真真的Tick就行了,至少保证你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

结束语:

这次XX这个项目,感受颇深,收获良多。

对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老板所言非虚,朝闻道,夕死则已。

正如老毛子所说:

人间正道是沧桑,Understanding做的心发慌;

也正如不知道TMD谁说的:

天道酬勤,激动之时泪淋淋。

课后作业(没有标准答案):

1从企业的角度,为什么存货盘点非常重要?

2从审计的角度,为什么审计监盘非常重要?

这篇文章我写了好长时间,所以收费327雷澳元,如果有哪位同学认为不值的,请开一贴,如数奉还。

另外,斑竹可以免费看贴,也希望以别的方式汇款327雷澳元,以资鼓励。

这篇文章是我的吐血之作,将来可能不会再有这样的长篇大作了,尽管自己对好多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

真心希望此文对新同学有一些帮助,在审计道路上少走一些弯路;

同时也欢迎前辈的批评指正,共同探讨和进步。

EY 

 

老蒋

2004年11月28日 

于臭脚轩

根据雨叔的质问对一些问题的补充

雨叔问:

评估盘点程序前,是不是还应该评估客户的会计信息系统呢?

如果会计信息完善 

(如较好的永续盘存),存货管理完善,风险也是可以评低点的。

老蒋答:

同意,您说的问题可以看成是客户盘点程序,内控的广义的延伸。

这个问题我在文章没有写出来。

这是一个控制环境的问题,在stockobservationchecklist中已经有这个东西了。

控制环境很重要,它作用于所有的控制要素。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曾经经历的一个盘点,管理层对盘点非常重视(之前他们完全没有盘对过,自从EY给了他们建议并大力培训他们如何盘点,老班就改变了这种意识),处罚力度相当大,以至于仓库盘点的人在盘点螺钉螺贸时都一个一个的数,问之为何不用秤?

答曰:

上面交代一个都不能错,否则扣钱多少多少。

你如果看到这种情况,哪怕放飞机你可能都对这个盘点结果有信心的。

为什么要监盘,除了楼主列的5点(关于资产负债类)外,存货还可以间接证实企业当年的成本的。

没问题,在销售成本倒推表中可以取期末的存货的金额,期末存货的金额由数量和金额组成,因此期末存货的数量一定可以间接证实企业当年的成本。

不过,如果把这个问题展开,其何止还能够间接证实当年成本那?

存货影响的方方面面很多,不仅可以影响成本,应付帐款,甚至可以影响其它很多帐户(从会计等式的角度看,为了一个形式上的会计等式的平衡,造假者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调节报表,其会计分录可能根本无法有真正的经济含义。

比如您见过借:

存货 

贷:

销售收入嘛?

这个会计等式表示什么意思?

可能根本没意思。

所以,文中写的那些监盘的原因,只是一些主要的,正途的,大面上的原因。

这也验证了我曾经说过的“言不尽意”的这句话,有好多东西不是文字上能表达的,需要读者力透纸背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EY的methodology看来是riskbaseapproach了,那你们一般如何评IR和CR?

简单的把IR评成1,CR评成0.25-0.5?

关于EY的methodology的问题,我最好不要在这里讨论,属于公司机密。

呵呵!

不过关于IR和CR,我还是可以谈谈公开的对这个问题的信息。

风险评估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定量,一种是定性。

雨叔说的是定量的。

偶个人认为这种理论实务操作性不强。

另外一种就是定性评估。

定性评估中的有一部分是有客观依据,有章可询的,另一部分是需要我们的professionaljudgement(不要笑,只是很多人把这个东西和拍脑门相提并论的,形同而神异而已)。

当然对于每一个定性分析的结果,我们的抽样软件中会有一个赋值(我们看不到这个赋值,是在后台运算的),这个赋值影响了抽样的结果。

当然,我们做实质性测试的时候不是都要用到抽样软件来抽样的。

这个时候就是我们的经验和判断起作用了。

你说通常作25个样本抽盘,那当发现样本出错太高,会否加大样成量,以降低DR呢?

还是用其它的方法,如何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

首先应该分析样本出错的原因,如果可能是舞弊,则我们要推倒重来,如果是错误,则增加样本,增加多少是firm资料,不便讨论。

“我再加一个比喻,叫乱刀切瓜,只要瓜里藏的舞弊坏蛋足够大(重要性水平),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我切,我切,我切切切,不怕切不着你小样儿的。

这段话有问题,一、与重要性水平无关;

二、需要在法庭上证实,审计师确信已有的证据,能在统计上充足支持合理确信。

个人认为与重要性水平有关,可能咱俩说的不是一玛事。

我认为这句话没有问题。

另外在法庭上要看对审计准则的遵守程度,而统计上充足支持的合理确信只是遵守审计准则的一个很小的部分。

(个人理解)

“我们对检查风险的评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贯穿于这个审计的开始到结束,绝对关系到我们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DR一般来说是倒算出来的,不是评估出来的。

首先我在上面的问题已经说过定性和定量之说。

实际上检查风险的定性分析在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的过程与雨叔说的倒算没有差别,可以说就是倒算。

现在仔细想想,我这句话“我们对检查风险的评估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它贯穿于这个审计的开始到结束,绝对关系到我们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

”有点问题,我其实是要表达一个CRA的意思(combinedriskassessmnet),其实和检查风险不是一回事(汗ing,我一会就改正),但应该说有关系,下面姑且让我来推导这个CRA和检查风险的关系:

首先,审计风险=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X检查风险

所以:

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审计风险÷

检查风险

由于审计风险是一个常数,比如5%,所以检查风险可以是倒算,也可以是评估(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评估),那这个CRA是个什么东西?

我理解就是“审计风险÷

检查风险”(不一定对啊,个人理解),所以这个值(定性或者定量)越高(表示检查风险越低),也就是CRA评估出来的高风险,则我们的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就会体现,如果CRA值低(也就是检查风险高),也就是风险低,则时间性质和范围也会反映。

和检查风险不是一回事,我那句话要改,但这个CRA的的确确和检查风险有关系的。

也非常谢谢雨叔,否则真的要误人子弟了!

再加一段关于CRA和审计风险,检查风险的关系(纯5个人理解:

下面是combinedriskassessment的解释:

Acombinedassessmentofinherentandcontrolriskforsignificantfinancialstatementaccountsandrelatedfinancialstatementassertions.

从这个解释看,的确是可以理解为CRA=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我前面也推导过了,

检查风险。

结果是CRA=审计风险÷

这个理解的意义何在啊?

个人认为,首先它表达了CRA与审计风险和检查风险之间的关系,其次,CRA的趋势直接表达了我们无法控制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对审计substantive的影响(时间,性质和范围),比较之与通过检查风险调整审计风险最后调整我们的时间性质和范围更直接,更直观。

再做一些补充:

昨晚回家,翻看了一下审计书中关于审计风险的论述,书中并没有一个CRA的概念,其理念与我文中提到的CRA的概念有所不同,现将我的理解整理如下,供大家探讨。

CPA书上讲,通过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评估来决定检查风险,再根据检查风险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实际上是通过这三个要素:

时间,性质和范围来调整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范围)。

但这个检查风险评估的结果与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是个逆向的过程,也就是说检查风险低(实际对应的是我们无法控制的风险高),则实质性测试的时间靠后,性质更重金额测试轻分析性复核,范围更大;

检查风险低则反之。

CRA与检查风险的关系我已在文中说明,这里不再重述。

与通过检查风险的评估对实质性测试的影响不同的是,CRA方法的影响是正向的,即:

CRA高,则实质性测试的时间靠后,性质重金额测试轻分析性复核,范围加大;

CRA低,则相应的则同向变动。

这主要是因为:

CRA=固有风险X控制风险=审计风险÷

从这里看,其实两种理念对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的影响是一致的,只是方向不同。

个人认为,用CRA的理念比较顺,更直接。

也就是,CRA风险高,则多做,细做,晚点做;

CRA风险低,则少做,粗作,早点做。

下面补充对TommyZi评论的回复:

文中提到的安达信的同学不是TommyZi,是另外一个老蒋!

TommyZi说,在AA,ESA完全胜任盘点的工作.如果这个论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面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