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988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docx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

【篇一:

海尔企业文化案例】

海尔的企业文化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海尔的前身———青岛电冰箱总厂是一个亏损147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厂。

19年来持续稳定发展,海尔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

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

2003年,海尔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

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

排行榜上,可口可乐荣登榜首,麦当劳排名第二,诺基亚排名第三。

海尔集团在国内外同一环境下,能够实现如此之快的发展,最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海尔集团十几年来形成的良好企业文化,是海尔文化驱动着海尔持续稳定的腾飞、造就了驰名中外的海尔品牌。

1984年12月,厂长张瑞敏一上任,就很快从用户的一封来信中得

知,当时许多产品卖不出去,是因为产品有缺陷,不符合市场需要。

这种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源于职工思想涣散、精神不振。

于是张瑞敏为振奋精神,带头将不合格的76台冰箱,统统砸毁,并自责自罚,让全厂职工真正领悟到市场的残酷无情,真正认识到,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制造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制造积压品、制造废品,就是自我淘汰和自取灭亡。

企业要兴旺,就必须树立“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干大、干强”的坚定决心。

真正认识到干什么都有竞争,竞争中不是胜利就是失败。

作为海尔人一定要具备敢与强者较量、“两军相

遇勇者胜”的雄心壮志。

因此,要求各级干部要“同心同德,独当一面”。

在人事任免制度上,坚持“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的原则,为每个员工充分创造施展才华的空间。

将管理、技术岗位空缺情况与选聘条件及时公布于众,公开公平招聘。

对经营管理者的成就与失误公开揭示,要求经营管理者“荣辱不惊,能上能下”。

同时大胆启用年轻人,普通工人可以担当车间主任,刚毕业不久的优秀大学生,可以统领几千人的事业部。

2000年通过竞争答辩公开聘任三名年轻人担当集团副总裁。

海尔集团十分重视科技。

认为没有科学技术的领先,就没有企业地位的领先。

1996年以来,先后招聘了3350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

设立了中央研究院,开办了海尔大学,建设了“国际培训中心”。

并与清华大学、上海复

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几所高等学府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同瑞典爱立信、美国微软、摩托罗拉等26个世界一流企业签订了技术联盟。

在全球主要经济区架起了贸易网络、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

创新速度快,是海尔的一大优势。

1000余台特制冰箱从定货到交货只用了两天时间。

当前已形成平均每天开发12个新产品、申报25项专利的大好局面,使海尔真正成为了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国际化企业集团。

海尔人深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今天的胜利不等于明天的成功。

如果认为今天可以放松一下,明天就可能使自己不复存在。

必须时时警惕着荣誉变成包袱,成功变成前进的障碍。

将市场竞争比做球赛,虽然一场比赛结果赢了,但要看到比赛过程中的不足。

如不尽快解决比赛中出现的问题,就会在下场比赛中惨败。

不论做什么工作“看不出问题,就是最大的问题”。

任何时候都不应有丝毫的满足感,一定要经常看到“成功中的不成功”,不断“挑战自我”。

现在海尔虽已挺进世界,亦将进入世界500强,但距离翱翔太空的最终理想还差很远,所以必须以更加丰富的知识和博大的智慧不断求索,艰苦奋进,一往无前。

走进海尔集团,随处可见代表着海尔精神的“敬业报国追求卓越”8个大字。

如果说海尔文化是营养海尔的血液,那么这种精神就是造血的精髓。

它使海尔人深深懂得,国家强盛,来源于企业的兴旺;企业的兴旺,来源于企业每个职工的实际奉献。

为国家、为人民有所奉献,是人生最大的欣慰;反之,无所作为或中饱私囊,则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这种精神时时刻刻激励着海尔人遵照“三个有利于”的准则,以卓越的产品、卓越的服务、卓越的声誉报效国家,

【篇二:

案例分析——海尔企业文化解析】

案例分析——海尔企业文化解析

什么是海尔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

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

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文化分三个层次:

1、物质文化

2、制度行为文化

3、精神文化

海尔精神:

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

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海尔的理念

一、海尔企业文化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

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

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二、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

案例:

“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

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

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

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

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

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

一个企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

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

张瑞敏说:

“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

要认识到:

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有一次,一位记者问张瑞敏:

“一位企业家首先应懂哪些知识?

”张瑞敏想了想说:

“首先要懂哲学吧!

张瑞敏能联系企业实际,从老子思想中悟到“无”比“有”更重要、“无”生“有”的道理,也悟出柔才能克刚、谦逊才能进取的为人做事之理。

骄横与张扬永远是企业衰败之源。

人的成熟,在于思想的成熟。

企业家的成熟在于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理念体系。

一切成功的企业家都是经营哲学家。

著名经济学家艾丰为《张瑞敏如是说》一书写序,题目就是:

“不用哲学看不清海尔”。

艾丰用哲学恰到好处地评价了张瑞敏。

案例:

海尔文化走进哈佛讲坛

1998年3月25日,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内,工商管理硕士二年级学生的课堂上是一番异常热烈的景象,大家正欣喜万分地迎接一位陌生的老师——来自中国的企业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呈马蹄形排列的座位上立即举起一片手臂,大家迫不及待地想表述自己的想法。

其中有拉美人、日本人,更多的是美国人。

教授不断提问,把讨论逐渐引向深入。

“海尔具有每年增长80%的速度,成为家电发展最快的企业,大家认为什么是影响海尔成功的因素?

你若是张先生,又如何做出决策?

海尔管理为什么是有效的?

一条?

休克鱼为什么能被海尔文化激活?

为什么研究企业文化就是研究活力?

”学员们各自发表着看法。

张瑞敏听着各国硕士生的提问和对海尔文化案例的热烈讨论,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作了解答。

一位美国的学生说:

“从张先生的讲课中,我第一次了解到了中国企业成功的管理!

”张瑞敏是走上哈佛讲坛的第一位中国企业家,以海尔的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

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

三、海尔企业精神、工作作风诠释

求变创新,是海尔始终不变的企业语言。

更高目标,是海尔以一贯之的企业追求。

创业21年、已全面搭建全球本土化框架的海尔,正进入一个崭新的战略发展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面对着全球化竞争的新方向,海尔将开始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新一轮升级创新。

第一个十年

海尔精神:

无私奉献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

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从1984到1995,海尔十年创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立志要干出中国最好的冰箱的海尔创业者们,发出了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心声。

作为国内最后一家引进冰箱项目的工厂,要想后来居上,必须速度制胜,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当时全体海尔人一致的工作作风。

在这种企业精神和工作作风的推动下,海尔十年创业首战告捷,创出中国家电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

海尔精神:

敬业报国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

迅速反应马上行动

1995年,在国内市场取得长足发展的海尔,开始聚焦国际市场。

以当年海尔工业园落成为标志,海尔二次创业创国际名牌战略宣告启动。

作为中国民族企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尝试者,创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名牌,成为海尔人此后最执着的追求。

具有民族意义的企业精神:

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成为海尔人挑战国际名牌的精神底蕴。

在这一时期,海尔的工作作风有了更深的价值取向,迅速反应、马上行动成为海尔创造比较优势、挑战国际名牌的速度利器,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等巨大差距的海尔,以跨越

式赶超为动力,义无反顾地冲向国际名牌的目标。

2005年8月30日,《金融时报》评选中国十大世界名牌,海尔荣登榜首。

在全球白色电器制造商中,海尔排名第四。

第三个十年

海尔精神:

创造资源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

人单合一速决速胜

全球化的海尔,需要全球化的海尔精神。

海尔的全球化,需要企业的全球化追求。

遍布全球的5万海内外海尔员工,海尔创世界顶级品牌的目标,都需要一种全球视野的共享价值。

海尔新的企业精神--创造资源美誉全球应运而生。

创造资源本质上是创新。

与国际顶级企业相比,目前的海尔还不具备资源优势,但在创新的旗帜下,海尔可以而且能够创造资源,能够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美誉全球就是海尔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的更高目标。

海尔在全球各地满足用户需求的综合美誉,就是海尔世界名牌的根本内涵。

在这一更高的目标下,人单合一速决速胜,就成为海尔工作作风的最新表述。

人单合一是手段,速决速胜是目的。

每一个sbu都要与市场准确地结合,然后以速度取胜。

第一个十年,创业,创出中国第一名牌;

第二个十年,创新,走出国门,创国际化企业;

第三个十年,创造资源,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

海尔企业精神的创新之路,就是海尔的品牌之路。

但无论怎样调整,海尔人都自始至终胸怀着一个崇高的指向:

创世界顶级品牌!

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海尔的人才观

一、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

现在缺的不是人才,而是出人才的机制。

管理者的责任就是要通过搭建“赛马场”为每个员工营造创新的空间,使每个员工成为自主经营的sbu。

赛马机制具体而言,包含三条原则:

一是公平竞争,任人唯贤;二是职适其能,人尽其才;三是合理流动,动态管理。

在用工制度上,实行一套优秀员工、合格员工、试用员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