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9774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综述附件成就动机修改稿文档格式.docx

负面评价恐惧研究文献综述

负面评价恐惧的概念

上世纪60年代末,Watson和Friend提出负面评价恐惧概念(FearofNegativeEvaluation,FNE),并将其定义为“对他人评价的恐惧,为负面评价而苦恼,以及对他人可能给自己负面评价的预期”。

我国学者陈祉妍提出负面评价恐惧就是“对他人负面或消极评价的担忧与恐惧”(陈祉妍,2002)。

早在1974年Page和Yates在其研究中就已经提到评价恐惧理论,他们认为临床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学工作者不愿意参加评价性调查研究,因为他们可能害怕他人对他们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价,这中间就包括了正面评价和负面评价,但是在这项研究中所说的评价恐惧实质上仅仅指的是负面评价恐惧。

Weeks,Rodebaugh,Heimberg,Norton和Jakatdar(2008c)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把评价恐惧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维度,相对于负面评价恐惧,正面评价恐惧是指为他人正面的评价而苦恼和担忧。

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描述的是聚会、演讲等情境中的社会评价焦虑。

当正在或者预期参加社交活动时,负面评价恐惧属于与不利评价有关的恐惧感(Weeks,Heimberg,Fresco,Hart,&

Turk,2005),而社交焦虑个体为了避免负面评价会做出一系列不同的行为,比如回避目光接触、减少说话量、站在群体周边等。

美国精神病协会把社交焦虑定义为在社交情境中对他人负面评价的恐惧(AmericanPsychiatricAssociation,2000)。

社交焦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负面评价恐惧,害怕别人对自己进行消极的负面的判断(Leitenberg,1990)。

社交焦虑导致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总认为自己的表现不合适宜,并且会拒绝自己,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导致恐惧和情感抑郁(Leitenberg,1990)。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形式的社交焦虑,都会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感到恐惧,比如说在一些比较熟悉的地方进行公开演讲或者是在一些人流密集的地方突然绊倒,这些都可能会导致负面评价恐惧。

社交焦虑个体报告了关于自己外表和行为的负面心理特征,特别是表现在唤醒焦虑的社交情景中(Coles,Turk,Heimberg,&

Fresco,2001)。

他们对自己行为划分的等级要比他人评定的低(Lundh&

Sperling,2002;

Rapee&

Lim,1992)。

而负面评价恐惧与这个等级差异有关(Rapee&

Lim,1992;

Rodebaugh&

Chambless,2002),即自评与他评的等级差异越大,负面评价恐惧越高(张大均,刘洋,2010)。

这说明社交焦虑个体与非社交焦虑个体可能存在认知加工处理的差异(Heinrichs&

Hofmann,2001)。

综观以往研究,基本上采取的都是临床样本,这似乎给人形成这样一种观点,负面评价恐惧仅仅在社交焦虑个体身上出现,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下的非社交焦虑个体如大学生和普通人群,他们存在这样的负面评价恐惧吗?

研究表明社交焦虑一般在女性身上出现的比较多(Essau,Conradt,&

Petermann,2000),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女性的负面评价恐惧要强于男性呢?

负面评价恐惧的应用研究最初出现在社交领域,后面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有学者将其从社交领域扩展到学习领域,特别是探讨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

考试焦虑被定义为因过度关注可能出现的负面结果或者是害怕考试失败或是相类似的评价情境下出现的一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Hill&

Wigfield,1984;

Hopko,Ashcraft,Gute,Ruggiero,&

Lewis,1998;

Zohar,1998)。

考试焦虑依赖于情境因素比如动机水平、任务难度和成绩的好与坏,但是考试焦虑是也因人而异。

比如,一些人在面临考试时会表现地非常平静,而一些人则会感觉到恐惧,会体验到紧张感和焦虑(Spielberger&

Vagg,1995,p.6),这可能存在自尊、自我效能、自我评价等中介因素的调节作用。

马丽霞等探讨了高中生的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高考失败的焦虑在本质上也是对自我遭到负面评价的担心(马丽霞,邱亚峰,2004)。

ElliotAJ,McGregor的研究认为,特质性的考试焦虑实际上就是对失败的恐惧(Fearoffailure)。

因此,他们认为负面评价恐惧可能是高考焦虑的重要原因。

在此之前,马丽霞等人还对初中生的考试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之间进行了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结果。

因此,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之间的相关关系也变得毋庸置疑。

负面评价恐惧的理论解释

社交焦虑的认知行为模型

Clark和Wells(1995)、Rapee和Heimberg(1997)提出了社交焦虑的认知模型,并把负面评价恐惧作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

在社会评价情境中,社交焦虑个体通常会把认知资源集中分配给脑海中所想象的突出部分,比如社交场景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评价性威胁。

他们认为自己处于这个可能被别人进行负面评价的社交环境中,并认为别人设置的标准都是不切实际而无法达到的,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无法达到这些标准,因此认为他人可能会对自己进行负面评价。

社交焦虑个体总是监控自己的外表和行为,这种自我监控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和观众的反馈获得的信息综合形成了一个关于自我的表征,但是这种表征并不是一种正常的表征,而是歪曲的表征,是个体感知观众在某一时刻如何评价自己的表征。

负面评价的预期也会导致生理、认知和行为上的焦虑体验和自我心理表征的降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适应性的负性反馈回路。

总之,对于社交焦虑个体来说,最危险的刺激来自周围的观众,最可怕的结果是来自周围观众的负面评价(张大均,刘洋,2010)。

心理进化模型

Gilbert(2001)提出了负面评价恐惧的心理进化模型。

该理论认为社交焦虑直接与人类相互作用中的竞争威胁相关。

社交焦虑的目的是避免挑战群体中的权威人物、回避他人的负面评价,以此来避免与群体中地位高的人发生冲突,并使自己处在群体中的安全范围内,回避负面评价是为了适应环境。

因此,负面评价恐惧是认知机制,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中起适应作用(Weeksetal,2008)。

与负面评价恐惧相关概念的研究

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指追求完美的一种思维方式或人格特质,是多维度的心理建构(Frost,1990)。

在心理学文献中,可常见到完美主义这个词。

完美主义被定义为之一种力求高标准的完成任务,并伴随批判性自我评估倾向的人格特质(Flett&

Hewitt,2002;

Frost,Marten,Lahart,&

Rosenblate,1990)。

有研究表明完美主义的最好表达概念是完美主义是一个多维的特质(Enns&

Cox,2002,foracomprehensivereview)。

Frost等人认为完美主义的内容应该包括这六个方面:

过度在意错误(concernovermistake)即面对错误的负面反应,倾向于把错误看成失败,如果失败了将意味着失去他人的尊敬;

个人标准(personalstandards)即个人对自己设置的高标准,这些高标准是自我评估的重要依据;

父母的期望(parentalexpectation)即个人相信父母对自己设置的高标准,非常重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父母的批评(parentalcriticism)即个人非常重视父母对自己的批评;

疑虑自己的做法(doubtsaboutactions),个人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表现的品质,这是一种认为工作没有被满意完成的感觉;

讲究次序与条理(organization)。

在这里,过度在意错误被认为是完美主义的核心特征之一,而过度关注错误被认为是负面评价恐惧的一种形式,即担心不能被别人接受而失去别人的尊重,出错意味着失败和被否定。

对完美主义心理量表与惧怕负面评价和自尊进行相关研究表明,“对错误的在意度”和“行为的迟疑度”能较好的预测这些变量。

关于完美主义的多维性,最具典型的代表观点为HewittandFlett提出的完美主义模型。

该模型把完美主义分为三种:

一是自我取向式的完美主义(self-orientedperfectionism),这种取向的完美主义反映出为了达到完美的地步而不断努力、力求避免失败的心态;

二是他人取向式的完美主义(other-orientedperfectionism),以不切实际的标准来要求他人和评估他人的表现;

三是社会期许式的完美主义(sociallyprescribedperfectionism),个人如果有这种高度社会期许式的完美主义将会非常在意自己是否符合他人的标准,并且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认为能够得到别人的注意及避免他人的负面评价是极其重要的。

Rosser,Isakiddis,andPeters(2003)和Frost,Turcotte,Heimberg,Mattia,Holt,andHope(1995)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与过度关注错误存在相关,这样似乎可以认为完美主义与负面评价恐惧存在高相关。

Frostetal.(1995)还发现完美主义与把出错解释为失败存在相关。

也就是说过度关注错误的人要比在这方面得分比较低的人并不一定会犯更多的错误。

他们只是会比那些不过度关注自己错误的人把错误解释的更加消极。

因此,这些显示了对于错误的关注度和害怕犯错误会导致来自他人消极的反馈之间的关系。

在另一项研究中则认为对错误的关注度与负面评价恐惧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可以互换,如果这样的话那么似乎可以假设在负面评价恐惧与完美主义害也存在高相关(Rosseretal,2003),而这点也被研究证实。

正面评价恐惧

正面评价恐惧是指为他人正面的评价而苦恼和担忧(Weeks2008a/2008b)。

WallaceandAlden(1995,1997)提出了社交焦虑个体不仅害怕负面评价,还担心遭到正面评价,因为这种正面评价会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一旦处于这个地位将来可能会遭受更多的评价,然而他们本身并不相信自己将来能够得到更好的表现。

后来Gilbert(2001)和他的同伴提出社交焦虑是一种能够促进非暴力个体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的进化工具,并且他们还认为社交焦虑个体可能害怕他们身份的提高,因为这样会令他们陷入到一个比他们更强大的他人之间的竞争。

Gilbert(2001)进一步提出社交焦虑个体可能是因为他们害怕将来不能够维持他们已有的地位和所获得的一切,因此把它定义为“害怕做好”,即后来Gilbert等人提出的“心理进化模型”。

与非社交焦虑个体不同,社交焦虑个体担心最初的正面评价将会导致后来最终的负面评价(Wallace,Alden1995,1997)。

认知行为模型认为,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不仅包括负面评价恐惧,而且正面评价恐惧也是社交焦虑的核心特征。

JustinW.Weeks(2008)等用正面评价恐惧量表测量了其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表明二者存在较高的正相关。

正面评价恐惧预测接收正面社会反馈时的情感和认知反应,也是社交焦虑的一个认知特征。

Weeks等(2008b)还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两种评价恐惧是相互独立的结构,并作为评价恐惧的两个维度。

但对于社交焦虑个体而言,无论是正面评价还是负面评价,都将导致焦虑体验的产生。

因此,评价恐惧对社交焦虑具有重要作用。

综合以往有关评价恐惧的研究,似乎所有的研究都集中在临床样本研究上,但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集体主义文化的大背景下,非临床样本在这两种评价上是否存在与西方被试一样的特点呢?

负面评价恐惧的相关研究

负面评价恐惧提出已有40多年的历史,从概念的研究再到理论的解释,再到量表的制定和修订,然后到它的应用研究研究,许多学者都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

负面评价恐惧与考试焦虑

考试是一种典型的自我被评价的情景,考试失败的焦虑在本质上也是对自我可能会遭受来自亲戚朋友、老师等权威人士的负面评价的担心。

有研究认为,特质性的考试焦虑实际上是对失败的恐惧(ElliotAJ,McGregor,1999),而对失败的恐惧在发展上可能来源于父母在孩子失败时给予的批评,即“负面评价”(陈祉妍,2002)。

负面评价恐惧可能是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祉妍(2002)和马丽霞等(2004)就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都表明考试焦虑与负面评价恐惧之间存在较密切的关系。

负面评价恐惧主要反映的是人际领域的恐惧,而考试焦虑反映的是学习领域的恐惧,有研究者认为,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人际领域中的负面评价可能是个体形成对失败恐惧的主要原因(McClellandDC,1985)。

负面评价恐惧与饮食态度

Gilbert和Meyer(2003)的研究表明负面评价恐惧与节食态度存在联系,Hinrichsen,Wright,Waller,&

Meyer(2003)在临床样本中发现,高水平的负面评价恐惧不仅存在与神经性厌食个体中,还存在于神经性贪食个体中。

Gilbert和Meyer(2005)的另一项研究证明了来自普通人群或好友及亲戚的负面评价恐惧都对个体节食态度产生影响,但是作用不同,来自普通人群的负面评价较好友或亲戚更能有效地预测节食态度。

负面评价恐惧与助人行为和逃避行为

羞怯个体一般在公众场合都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关注,他们担心自己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导致别人的负面评价,因此他们为了给他人留下积极、正面的形象而会出现助人行为。

但是正因为他们害怕自己处理不当将会导致负面评价,因此也可能会表现出较少的助人行为。

Karakashian,Walter,Christopher和Lucas(2006)认为这可能与羞怯个体体验着较多的负面评价恐惧有关。

羞怯个体更加害怕来自社会的评价,并且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会产生更多消极的和有偏见的想法(Asendorpf,1987)。

羞怯个体更加关注的是社会信息中出现的被别人拒绝的成分。

Krakashian等(2006)也探讨了负面评价恐惧与助人行为之间的关系,羞怯个体较少的表现出助人行为,因为羞怯个体存在注意偏向,将注意力集中在监控自己的言行举止,无法将注意力分配到其他事物上(Hartman,1983)。

M.Faytoutetal(2007)的研究表明了高负面评价恐惧和伤害逃避能够很好的预测焦虑,并且伤害逃避能够增强负面评价恐惧。

自尊的研究概况

Coopersmith(1967)认为自尊指个体对自己作出的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关于自尊概念的研究,各学者各执己见。

Feldman(1995)认为,自尊属于自我的情感成分,是个体对一般自我或具体自我的积极或消极的评价,高自尊的人高度喜欢和热爱自己,低自尊的人倾向于消极地看待自己或者是正反情感并存。

Brown认为自尊与自我评价是有联系的,但两者并不是同一个东西,如在学业上缺乏自信的人可能也会很喜欢自己,而认为自己很受欢迎的人对自己的感觉可能却很坏。

即自我评价是具体的判断,整体的自尊是建立在具体的自我评价基础上的。

但不能否认,自尊与自我评价在某些方面具有共同性。

自尊也指个体评价自己的能力和特性的方式。

比如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怀有迟疑态度被说成是学业自尊较低,对自己的社交能力持肯定态度被说成是具有较高的社交自尊,因此,自信和自我效能等概念常被等同于自尊。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教授(1989)认为,自尊是社会评价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

林崇德(1995)则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尽管目前学者对自尊的概念尚无统一看法,但概括起来不难发现,自尊作为一个学术性概念,它主要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self-worth)和自我能力(self-competence)的评价性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自尊的含义基本上可以分为整体自尊与具体自尊,但整体上倾向于整体自尊研究;

自尊的构成维度已基本倾向于能力和价值两个维度;

自尊的主要性质是评价性和情感性。

自尊的理论研究

恐惧管理理论

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属于自尊的社会型模型,该模型假设自尊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果个体认为自己会得到多数人的尊重和重视,那么个体就拥有高自尊。

一个人的自我是与社会相联系的,来自他人的积极关注,如赞许、尊敬等是决定自尊的关键因素。

这种赞许和尊敬被称为社会支持(Socialsupport),来自他人的赞许或谴责会逐渐融入个体的自我而形成自尊。

因而个体的自尊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

S.Solomon(1986)提出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TerrorManagementThoery)。

该理论认为,自尊具有焦虑缓冲器的作用,其主要功能就是客服恐惧和缓解焦虑。

个体在一定的环境中获得意义感和价值感的过程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过程,也是个体维持和获得自尊的过程,任何对价值感和意义感有威胁的东西都会引起焦虑,并影响自尊。

作为恐惧管理机制的自尊,当个体面临威胁和冲击时,自尊就会保护人们免受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的焦虑。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死亡”并不仅仅只指狭义的“死亡”,也可指广义上的“死亡”,如生活中的毁灭、失败、被拒绝、被遗忘、负面评价、破坏等具有“死亡”意义的因素。

不过对虽具有死亡意义、但毕竟不是真实死亡的条件如失败、负面评价等尚缺乏实证研究证据。

自尊的社会计量理论

MarkLeary等人(1995,1998,2004)提出并论述了自尊的社会测量计理论(SociometerTheory)。

该理论认为自尊是个体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内在反映,类似于一种社会测量计,反映了个体与他人关系在别人眼中的重要性。

当个体被他人偏爱或喜欢时,个体的自尊就会上升,而被他人拒绝或排斥时就会导致自尊的下降。

国内学者丛晓波,田录梅和张向葵(2005)则从自尊的适应性意义这一角度阐述了类似的观点:

自尊既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适应基本生存的心理资源,也是个体进行文化适应和社会适应的一种机制,可以有效缓冲人类的基本焦虑。

由于低自尊的人自尊不足甚至缺乏,无法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的评价,不能适时恰当地对社会环境的要求或事件作出合理反应,无法及时缓解生活中的基本焦虑,因此也就最终难以正常地进行社会生活。

Brown认为,自尊发挥作用最大的地方就是在人们面对消极的回馈时,比如失败。

对低自尊者来说,失败意味着整体的不胜任;

对高自尊者来说,失败只不过意味着不能做好某件事情或者缺乏某些能力。

自Epestein提出认知一体验理论整合了无意识和内隐认知的观点,该理论指出人们对外部和内部世界存在两种反应方式,一种是理性的,一种是经验的,理性系统主导个体的外显自我评价,而经验系统主导个体的内隐自我评价。

随着自尊研究和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迅速发展,内隐自尊(ImplicitSelf-esteem)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Greenwald&

Bnaaji(1995)的观点,内隐自尊((ImplicitSelf-esteem)是指个体对与自我相关或不相关的事物进行评价时,通过内省无法识别出(或无法正确识别出)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

由于内隐自尊概念的出现,与我们通常所讲的传统意义上的自尊是相对的,因此那些自尊可以被称之为外显自尊(ExplicitSelf-esteem)。

内隐自尊一般倾向于对自我积极的评价和肯定。

关于内隐自尊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涉及内隐自尊的性质、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内隐自尊与其它社会认知结构的关系、内隐自尊的测量等诸多方面。

Smtih(2000)研究发现内隐自尊比外显自尊高时,外显自尊通常不稳定,而外显自尊比内隐自尊高时,外显自尊相对稳定。

但内隐自尊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大量证据表明,内隐自尊同样可以加以改变,具有情境性,尤其与当前的情绪、动机和认知资源等有关。

Koole等(1999)研究发现,在智力测验后给予被试消极的负反馈会使被试对自我的积极偏好降低,而对被试某种重要的人格特质给予积极的评价时,被试对自我的积极偏好又会上升。

Gernewald和Famhma发现,当个体受到威胁性的负反馈时,内隐自尊能较好的预测负性情绪,并且内隐自尊和负反馈存在交互作用,低内隐自尊者受负反馈的影响较大,而高内隐自尊者受负反馈的影响较小。

这表明,内隐自尊越高,越能抵御和缓冲外界环境对自尊的威胁。

Bossno和Jenni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他们通过IAT测验测量被试的内隐自尊,然后要求被试写下对自己最深切的想法和感觉,再请中立的评定者阅读该短文并对短文的被试的某些特质作出评价,结果发现,被试的内隐自尊与其所受到的评价存在显著相关。

正因为有了内隐自尊概念的出现,因此出现了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不同组合方式。

而这些组合方式又与心理健康和行为有关。

在高外显自尊的个体中,内隐自尊相对低的个体在面对负性反馈的威胁时,更多地通过种族歧视,即给予参与斗殴的土著学生(而不是白人学生)更严厉的惩罚来进行自我防卫。

因此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和行为的关系有可能受到外显自尊的调节作用。

MitsuurShiu和BrettW.pelham(2004)的研究发现,消极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