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育行政发展现况及启发Word格式.docx
《国外教育行政发展现况及启发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外教育行政发展现况及启发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虽然这样能调动教师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但其后果是“学生得到的知识往往不足,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互相重复,出现较大的断层,学生由于缺乏准备性知识,很难学习新东西”[1]。
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教师对课程的控制日益受到挑战,政府开始缓慢进行干预。
1988年7月颁布的《教育改革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规定了从1989年起全国所有公立学校实行统一的国家课程,取消教师作为主要力量影响课程的传统自由。
这样许多课程决策权收回到中央政府,削弱了教师及地方教育当局在课程决策方面的权利。
2.英国教师教育的发展现状
随着对教师教育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英国政府对教师教育的控制管理渐趋强化。
颁布各种法规及报告首先,政府颁布了诸多关于教师教育的法规和报告。
1972年出台的《詹姆斯报告》提出了著名的“师资培训三段法”,即把师资培训分成由个人高等教育、职前教育专业培训和在职进修三个阶段构成的统一体[3],而报告将重点放在第三阶段的在职进修。
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加强了师资在职培训,改善了教师管理。
教育与就业部于1998年颁布的《教师:
迎接变革的挑战》绿皮书,规定新教师被聘用时都要持有“就业简历”并接受骨干教师和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系统评估,不合格者离岗重新回到教师教育机构接受训练。
2000年出台的《专业发展:
支持教与学》,提出2000年至2003年期间实施教师国际专业化发展计划,将大约7500名教师送到其他国家进行短期研究访问。
2002年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估、工资待遇及其教师资格等方面做出了相关规定[4]。
其次,加强对教师教育的质量监控。
1983年发布的“教学质量”白皮书,将教师培训课程与中小学的教学实际相结合以增进其有效性。
随后政府成立了教师教育认证协会,代表国家教育部对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教师教育实施监督职责。
1994年成立的教师培训代理机构被赋予三方面职责:
①提供和招聘教师;
②对英格兰的教师教育进行资助;
③对教师培训课程进行认证。
实施校本教师培训计划1972年的《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的在职进修应从中小学开始”。
因此可以说英国是校本教师培训的摇篮,经过多年的实践,英国的校本教师培训趋于完善。
首先,制定了相关的学校整体培训计划。
学校的培训计划是在大学、中小学以及地方教育当局的共同参与下制定完成的,最终的决定权在中小学。
其次,制定了相关校本教师培训的内容。
该内容是由中小学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设计而成的,进修内容体现了学校和教师的发展需求,主要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甚至是革新教学的各种能力。
制定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20世纪90年代,北爱尔兰规定没有获得教师资格证的继续教育学院的新教师可以通过获得教育研究所证书作为从事教学的部分证明。
苏格兰于1993年的《安德森报告》中也提出了类似的要求,并于2001年9月开始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证制度。
政府要求继续教育教师获得认可的教师资格证的意图在《学习时代》的报告中首次得以表明,并在1999年的《学会成功》白皮书中得以确定。
英格兰的强制性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由教育和技能部以及全国继续教育培训机构负责,其中DES负责提供强制实施的法规支持并分配部分标准资助金,FENTO负责继续教育领域所有人员的职业发展、质量保证和职业标准提高,并制定了相关技能标准,如评估学习者的需要、管理学习进度、为学习者提供支持等都将纳入继续教育的新教师培训项目。
3.英国现代社区的教育经验社区学院设置理念最初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要求结合数个乡村的设施,成立一所乡村学院,同时提供初等、中等并扩充至成人教育,加之社会文化与娱乐设备,足以成为临近社区中心。
1944年通过的义务教育法使得社区学院逐步成为普遍设置的教育机构。
英国的社区学院因地区不同,而有社区学校、社区校园等不同的名称,但其重视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二、英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改革趋向
1.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优质化———“教育行动区”计划政府为了满足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推出了实现教育优质化的措施,即“教育行动区”计划。
“教育行动区”一般设在原有的地方教育当局领导不力、学生学习成绩低下而需要特别支持的城镇和乡村地区,所属学校总数不得超过20所。
在课程方面,“教育行动区”学校和英国的私立学校一样不受政府的国家统一课程约束;
在人事方面,它可自行聘任校长和教师,不受现行的全国教师聘任条例限制;
在经费方面,除了日常的学校预算外,政府每年向每个“教育行动区”提供25万英镑的追加拨款。
1998年6月和1999年11月,政府先后公布了两批“教育行动区”名单,数量分别为25个和41个,各个“教育行动区”几乎都有私营企业的参与[5]。
该计划剥夺了地方教育当局的部分行政权和管理权,私营公司将与学校建立起更加密切的长期伙伴关系,为学校教育带来新的技能、经验、资金和工作的方法,从而致使行动区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2.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信息化———“全国学习网”计划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及信息化教育发展,英国政府把1998年定为“网络年”,制定全国上网学习计划,并设立“英国教育通信技术署”。
政府还出面与英国电讯公司商定,为每所学校、医院和图书馆免费上网;
制定名为“全国学习网”计划,提供教育软件和方便快速的网上服务。
政府还要求计算机公司向每个孩子免费提供一台手提电脑,使孩子们更多地拥有信息,并能创造地利用信息[6]。
另外,政府向求职者免费提供电脑培训,向贫穷家庭低价格出租电脑和赠送经过回收即维修的旧电脑,资助中小企业的职工信息培训;
2003年,影院、邮局、火车站等300多个主要公共场所完成提供上网设施计划;
2004年,实现百分之百的电子政务;
2005年,实现每个家庭都能上网[7].此外,为了提高教师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政府支援中小学教师配备计算机,以及连接信息高速公路,并在2002年决定一项总额为6亿英镑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力图通过培训教师学会计算机和掌握因特网来提高中小学教学质量,以便更加完善“全国学习网”。
3.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市场化———“市场经济”增强学校竞争为了满足家长对公立教育的要求,英国政府决定把“市场经济理论引入教育”,实行公立教育私有化,从而增强公立教育的竞争性和有效性,并推出一系列举措。
直接拨款公立学校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规定,任何公立中学和学生人数超过300人的公立小学,经家长同意,都可申请脱离地方教育当局的控制,成为直接拨款学校,转制后的学校直接接受中央政府的拨款,享有与独立学校同样的自主权。
据1992年政府教育白皮书提供的材料,已有近3300所学校被批准为直接拨款学校,分布于一半以上的地方教育当局[8]。
开放入学政策《1988年教育改革法》扩大了家长的择校权利,实行开放入学政策。
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劳顿教授认为,“开放招生是来自私人巨大压力的结果,目标是通过要求所有学校最大限度地接受学生而不仅是完成地方教育当局制订的招生计划来更多地提升家长的权力。
”[9]法案规定了标准招生数,学校在标准招生数内不得拒绝学生的入学申请;
如果申请人数超过了标准招生数,则实行学区学生优先原则,但家长有权对决定提出上诉。
自主运行高等教育1985年,英国议会发表了《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绿皮书,奏响了英国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的序曲,政府力主英国高等教育走出以往的象牙塔,加强与工商业、地方企业、社区以及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雇主的联系。
1987年的《高等教育———迎接新的挑战》白皮书在重申绿皮书“加强与市场的联系”和“谁能受益谁升学”等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强调通过高等教育自身来提高质量和效率[10]。
以市场指导职业教育英国政府在强调职业教育所具有的自身责任的同时,也加强职业教育和产业界的联系,突出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和训练中的地位,而职业教育市场化要求教育机构作为市场的一个主体,必须有充分的自主运行的权利[11]。
这样,1992年的《继续和高等教育法》将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计划的机构推向市场,继续教育学院、地方学院都独立运行。
4.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人文化———“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在英国教育者和管理者中达成共识,体现在英国教育的各个方面。
在特殊教育方面,自从2001年5月颁布“特殊教育需求和残疾人法”,残疾儿童在英国就受到与健康儿童同样的关爱,学校应达到严格要求,并对健康儿童和残疾儿童一视同仁;
在学期教育方面,1998年3月英国政府推出了“国家儿童照料战略”,目标是扩大就业、改善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和为家庭提供更广泛的支持[12]。
三、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启示
1.建立健全课程政策体系
从英国的课程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中,折射出我们要关注三个问题:
课程权利的集中与分散、课程权利分配的合情与合理以及课程权利的分享与共有。
首先,我国中央集权型课程政策在中央教育机构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下,保证了不同地区的教育质量,但造成了“千人一面,万生一书”的局面,因此应扩大学校自主权,设置更多丰富的地方课程;
其次,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教育行政人员、课程专家、教育实践者,以及教师、家长和学生在课程决策权上进行合理地分配,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教育传统的课程政策,明确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主体的权利分配是克服集权型课程政策弊端的良方;
最后,让各级组织及各类课程相关人员享有一定的课程权利,下放的课程权利使得各个组织各司其责,共同作用于课程政策系统。
2.改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
一是“课程本位”模式。
即以高校为主、以教师进修高一级学位为目的的培训,开设教育学士、硕士以至博士学位和各种证书课程。
二是“教师本位”模式。
即以大学、教师培训中心、民间非营利教师委员会、协会为主,教师进修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知识更新问题和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材。
三是“学校本位”模式。
即由教师任职学校自主定制培训计划,自主组织培训活动,以教师个人能力发展需求为出发点。
四是“协作培训”模式。
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协作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培训模式为例,该模式主要分为六个阶段:
确定需要———谈判———协议———前期培训———主题培训———小结。
五是“网络培训”模式。
即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媒体,如电视教学、电话教学、网络教学、卫星通讯教学等。
3.发展完善社区教育活动
第一,我国的社区教育应建立一种“政府与社区相结合”的“非单一办学主体”的教育管理机制,形成有“党政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政府职能部门参与,以社区居民为参与主体”的教育行政机构,使得社区教育的内容更加贴近居民生活;
第二,加大社区教育设施和人员队伍建设,依托现有的教育机构,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第三,建立以政府投入教育经费为主、多渠道投入的社区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第四,制定社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社区教育发展的规范和有序;
第五,社会各界共同组成社区教育协调委员,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
4.创办中国式网络教育大学院
创办中国式网络教育大学院是推进现行教育体制改革的一种尝试,也是现代教育敢于或善于迎接信息时代各种挑战的一个对策:
第一步应先轮训我国大中小学教师,优化师资队伍;
第二步力求以点带面、纲举目张地推进计算机教育,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
第三步集全国各地之长,以一流师资一流教材全面地展开面向全国民众的网络化教育,努力使偏重学历的社会转变为倡导终身学习化的社会,这也是中国式网络教育大学院的主要宗旨和目标。
5.推进政府、产业和学校之间的结合
为了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应积极推进政府、产业和学校之间的结合。
政府部门应通过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等手段使产学联合:
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由速度型转向效益型,转向内涵式发展;
另一方面,联合还能使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头脑资源”得到开发利用,与企业联姻,从而使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我国高等院校也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组办新兴的教育产业,形成特有的教育市场,如师资市场、家教市场、电脑市场、人才市场、软件市场、留学市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