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902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docx

初中七八九年级文言重点篇目文言整理

中考文言文重点篇目知识整理

七年级下册:

口技

一、解释加点的词

答案

1、京口有善口技者

擅长

2、会宾客大宴

会:

适逢。

宴:

举行宴会

3、施八尺屏障

设置:

安放

4、少顷

少顷:

一会儿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

只闻:

听见

6、其夫呓语

呓语:

说梦话

7、满坐寂然

“坐”同“座”

8、妇抚儿乳

抚:

抚摸。

乳:

喂奶

9、众妙毕备

毕:

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意:

心情。

少:

稍微。

舒:

松弛。

稍稍:

渐渐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夹杂

12、虽人有百手

虽:

即使

13、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

说出

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

大腿。

走:

15、群响毕绝

毕:

全。

绝:

尽、消失

二、翻译下列各句

答案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

不能名其一处出。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每张嘴里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啊。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掉。

三、回答以下问题

答案

1、归纳文章的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文多处描述听众的反应,

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课文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

“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七年级下册: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止有剩骨

止:

通“只”

2、顾野有麦场。

顾:

回头看。

3、苫蔽成丘

苫蔽:

遮盖。

4、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坐:

像犬一样坐着

5、一狼洞其中。

洞:

打洞

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

企图、打算。

隧:

钻洞。

7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

假装睡觉。

8、意暇甚

意:

神情。

9、恐前后受其敌

敌:

攻击。

10、止增笑耳

止:

通“只”。

耳:

罢了。

二、译句

1、投以骨。

1、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2、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3、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只增笑耳。

4、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阐述本文主旨。

1、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文中是怎样写狼的狡猾的?

文中表现狼狡猾的语句有:

“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而两之并驱如故。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等。

3、结尾一段是什么表现手法?

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是议论。

它告诉人们: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八年级上册:

《桃花源记》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

沿着

落英缤纷

落花

甚异之

诧异

豁然开朗

开阔的样子

俨然

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黄发垂髫

老人小孩

怡然

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

详尽

咸来问讯

率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绝境

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

无论魏晋

更不必说

延至其家

邀请

处处志之

作标记

欣然前往

高兴的样子

无问津者

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6、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了。

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 

7、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以前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不到路。

8、后遂无问津者。

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狗叫的声音。

1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男女穿戴,完全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

1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三、课文分析

本文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借助这个美好的境界,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桃花源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民风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争,和平安定。

但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会,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

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用原文)

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人们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用原文)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并怡然自乐。

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

3、豁然开朗、世外挑源、怡然自乐、(无人问津)

4、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4、甚异之

5、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用原文)

5、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描写桃花源生活环境的句子是(用原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表现“村人”热情待客的句子有?

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现“村人”都来关心渔人的句子是?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9、“村人”来桃花源的原因是?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0、“村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原因?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八年级上册:

陋室铭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名:

出名灵:

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

德馨:

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

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文书。

劳形:

使身体劳累。

6、何陋之有?

何:

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主人却有美好的德行。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

“何陋之有?

4、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问题

1、统领全文的一句是什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点睛之笔是哪句?

何陋之有。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的是什么?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是什么?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八年级上册:

爱莲说

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

答案

1、可爱者甚蕃

蕃:

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

妖:

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

长枝蔓。

枝:

长枝节。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5、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鲜:

少。

6、宜乎众矣。

宜:

应当。

二、译句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1、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2、莲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3、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

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问题

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是什么?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

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予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寓了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洁风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莲”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以及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八年级上册:

三峡

一、解释

答案

1、重岩叠嶂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

3、乘奔御风

奔:

这里指快跑的马

4、素湍绿潭

湍:

急流的水

5、不见曦月

曦:

阳光,这里指太阳

6、霜旦

下霜的早晨

7、飞漱

冲刷

8、属引凄异

属引:

接连不断

9、或王命急宣

或:

有时

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即使

11、良多趣味

良:

真,实在

二、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现春冬清流缓的句子是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

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文章结尾引用了渔者的歌词,有什么作用?

衬托“晴初霜旦”之时“林寒涧肃”的凄凉情景,渲染萧瑟的气氛

三、译句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

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

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

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实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每当到了初晴或结霜的早晨,

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

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有时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

异常凄凉。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

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