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
《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精华版复习资料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能力:
是指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种种心理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高效教育心理学:
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的教的心理学现象及规律的学科。
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标志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心理动力:
主要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信念,价值观。
依据操作学习原理,强化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正强化:
给予一种好刺激。
例如企业对积极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职工颁发奖金。
2.负强化:
去掉一个坏刺激。
例如企业不允许在工作时间打个人电话
3.正惩罚:
施加一个坏刺激。
这是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
4.负惩罚:
去掉一个好刺激。
这种惩罚比之正惩罚更为常用。
当不适当的行为出现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
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
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内部动机指的是人自发的对所从事的活动的一种认知。
内部动机直接与活动本身有关,由于做某种事能激发人的兴趣,令人愉快,活动本身就是行动者所追求的目的。
通俗来讲,就是无需外力作用的推动,这种动机称为内部动机。
外部动机:
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
简答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
(研究范围,学科性质,特点)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交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人的学习和教学有关的心理过程和行为,包括a、学生学习的本质,b、有效教学的特征c、课堂的性质和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另版、a。
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b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探讨不同类型学习过程和有效教学条件;
也要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探讨教学设计和教学考评等。
为有效教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任务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体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
同时,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也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
是一门交叉学科。
所以它既有教育学的性质任务,又会有心理学的性质任务,教育心理学具有双重任务:
首先,研究、揭示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及类型以及各种学习的过程及条件;
从而使心理学科在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
其次,研究如何运用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去设计教育、改革教育体制、优化教育系统,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人才培养的心理学原则。
7.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
①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进行理想注意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②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
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3)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具有什么意义?
(个人感想,临时发挥)
3、怎样避免学生对学校和学习产生恐惧,讨厌等消极情绪?
(1)强调进步,不求完美,让学生知道错误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部分;
(2)提供重作难题的机会;
(3)课堂环境有序,学生知道该做什么;
(4)保证新来的学生一开始就得到所需的支持;
4、一位7年级的老师抱怨,我对学生大喊大叫,但他们越来越不像话!
对这种不良行为的增加,联结派可做何解释?
(笔记,强化)
老师想要惩罚,但实际上是强化了不良行为,所以不良行为有所增加。
5、为什么应尽量使用强化,而不使用惩罚来改善学生的行为?
(笔记)
惩罚的效果是短暂的,并不能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而强化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对。
(惩罚的弊端惩罚欲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但是,以不愉快刺激作用动物实验表明,惩罚对于消除行为来说并不一定十分有效,厌恶刺激停止作用以后,原先建立的反应会逐渐恢复。
惩罚是不能消除的。
强化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家长对考试好的孩子给予奖励,但奖励也需运用得当,否则便会强化不良行为。
)
6、简介联结学习理论。
P91
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2、强化起重要作用;
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13.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198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分类:
语信息。
言语信息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
这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
②智慧技能。
指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这是关于“怎么办”的能力,能运用语言和数字这良种基本的事物符号处理外界的信息。
③认知策略。
指运用符号对内调控的能力。
即个体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
它是学习如何学习。
既是学习的条件,自身又是学习的结果。
④动作技能。
指习得的,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动作能力。
⑤态度。
指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
解决“愿不愿”选择什么样的行为的问题。
2、教师的自我效能对其教学有何影响;
P52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效能感高的教师相信自己努力会使学生成才,投入精力大。
效能感低的感觉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影响大,自己影响小。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效能高的教师会总结个方面经验和学习到的有关知识,效能低的不相信自己,难以积累。
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效能高会信心十足、精神饱满、能取得好的效果、低的教师在工作中感到焦虑和恐惧,常处于烦恼之中,无心教学不能很好完成工作。
3、简述归因理论(内部,外部控制,控制点)P123
归因是最早海德,人们具有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两种需要,使这两种需要到满足的最根本的手段就是了解人们的行动的原因,并预言人们将如何行动。
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环境、或者在于个人。
他人的影响归于环境(奖励、运气、工作难易)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不负什么责任。
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原因。
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
在海德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进行了系统的探讨。
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性归因;
又把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认为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归因理论价值和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的发生的因果关系。
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
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对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效果有一定作用。
4、简述你认为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措施。
P130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状惩
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什么关系。
P119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他们以学习行为为中介。
两者的关系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好;
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不好,则学习效果不好;
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好,则学习效果也好。
因此,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
它们之间还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影响,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
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察,才能准确看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尽管学习效果的好与差受多种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诸如学习者的先天素质、学习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人格特点、健康状况,以及学习环境和课外指导等,然而学习动机始终是取得学习效果的直接动力。
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培养问题解决能力;
P247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同时,专家不仅具有丰富的陈述性知识,而且他们的心智技能和任职策略特点也不同于新手。
(二)、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1、习惯定势。
定势是再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问题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情况下,定势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2、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就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而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三)问题情境,是个体面临的刺激模式与其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一般刺激模式能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那就有利于找到问题解决的线索,反之则会增大困难。
(四)酝酿效应。
如果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以后,他可能会忽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效应。
(五)原型启发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原型启发具有很大的作用。
启发就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
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交原型。
(六)情绪和动机状态
情绪和动机状态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创造力有哪些影响因素?
应如何培养创造力?
P261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性与智力,创造力与智力有关,高智商虽非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的必要条件
创造性与发散思维,发散思维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创造性所需要的不仅是发散思维,而且有与他相反的聚合思维。
创造性与人格
创造性具有自信、自重与胸襟开阔等人格特征。
有协同、独立判断、个体雄心、倔强、喜欢用新方法探究问题。
(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创造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
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
创新思维的五条原则:
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
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
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
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机会;
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发。
奥斯本提出要禁止提出批评性意见;
鼓励提出各种改进意见或补充意见;
鼓励各种想法,多多益善;
追求与众不同的、关系不密切、甚至立体的想法。
3、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戈登技术。
戈登技术知识提出一个抽象的问题。
例如停车问题,只提出“如何存放东西”之类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的构成,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它既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想象。
1、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结合,两者是相比较存在的。
分析是严密的逻辑规律,直觉是依靠直觉突然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预感到问题或情境的意义和结果。
2、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辐合思维遵循单一的模式诡异地求取答案,思维过程就是要明确地指向这个正确的答案。
发散思维是假定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思维是发散的。
3、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抽象思维是运用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
形象思维是指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
4、再造想象基础的创造想象。
人类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
想象是一种对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五.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
(一)职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知识
(二)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任职策略教学
(三)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
(四)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知识策略
(五)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及具体方法。
客观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教育性原则;
具体的方法有:
(1)观察法;
(2)实验法;
(3)调查法;
(4)个案法。
自我意识的结构
1.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现实自我、投射自我和理想自我
举例说明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如何促进大学生的有效学习?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工作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
以此,
确立系统、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前提。
2.科学精选教学教材
根据学习迁移规律,应把各门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
容,同时,教材内容要随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即教材内容应吐故纳新,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合理编排教材的标准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其关键是建立教材内容之
间的上下、左右、纵横交叉的联系。
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系统、有序的分类、整理与概括,可以将繁琐、无序、孤立的信息转化为简明、有序、相互联系的内容结构。
进而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层次的理解并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使学生的学习达到融会贯通。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有效设计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
教学程序既包括宏
观方面的整体安排即学习的先后顺序安排;
也包括微观方面的每一节课的教学程序设计。
5.教授学生学习方法
教学中不仅需要教给学生各种知识技能,还必须教授学生如何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可以对所学内容产生广泛的一般性迁移。
掌握学习方法还必须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教师必学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使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标。
论述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强迫症状、人接关系敏感、偏执、抑郁和敌对,并认为这些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可能同下列几类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1.人格缺陷:
主要表现为自卑、抑郁、怯懦、孤僻、冷漠、悲观、依赖、敏感、多疑、焦
虑或对人格敌视、暴躁冲动、破坏等等。
2.独立生活自我照料能力差
3.学习问题:
主要表现为:
学习目的问题、学习动力问题、学习方法问题、学习态度问题,
以及学习成绩差等等。
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
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态度不好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
4.人际沟通能力和技巧缺乏问题: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主要表现为难以和别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过分委曲求全
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孤单、苦闷、缺少支持和关爱等痛苦感受。
5.缺乏心理卫生知识,不知如何面对困难
6.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与恋爱方面存在问题:
一般包括:
单相思、恋爱受挫、恋爱与学
业关系问题、情感破裂的报复心理等,性心理问题有:
由婚前性行为、校园同居等问题
引起的恐惧、焦虑、担忧等
7.家庭问题:
如家庭教养方式不当造成学生人格的缺陷;
家庭经济困难、亲人患重病所带
来的心理压力
8.学生宿舍、学校乃至社会大环境的不良刺激等
对策:
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2.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的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