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87949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63.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6、7岁至11、12岁;

少年期:

11、12岁至14、15岁。

31、教师职业专业化始于1890年。

32、率先提出综合课程主张的是怀特海。

33、隐性课程一词最早是由杰克逊在1966年提出的。

34、班级授课制在我国正式实行一般认为是在清朝末年(1862年)的京师同文馆。

绪论教育与教育学

1、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4、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从广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6、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7、学生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8、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分为教育认识现象和教育社会现象。

9、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1)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职责,施加教育影响的人。

具有目的性和专业性起到了引导,组织和主导的作用。

2)受教育者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的责任以一定方式接受教育的人。

具有发展性和不成熟性;

可塑性与可教性;

能动性与主体性,即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传授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加工的对象。

具有目的性和价值型;

发展性;

形态多样性在教育活动中其中介作用。

10、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一、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第二、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

第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第四、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第五、教育学发展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更加密切。

11、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形成初步的教育信念和专业精神。

二、掌握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

三、了解教育历史和思想遗产。

四、了解教师职业及其环境。

6、20世纪教育学的主要流派有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系统科学的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和制度教育学等,其中主张文化陶冶的教育学流派是文化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教育形态的基本特征。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三)教育内容简单

(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2、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古代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和象征性。

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3、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生产性、科学性、世俗性、国际性、终身性和革命性。

4、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国家形态:

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

5、现代学校教育的两种历史形态:

工业社会的教育(工业化;

民主化;

制度化;

专门化)与知识社会的教育(信息化;

国际化;

网络化)。

6、当代中国教育是从1949年开始的,其历史定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

7、教育历史划分的三种尺度:

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

8、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9、教育现代化:

即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现实转化,是现代教育的特征在更高水平上的体现,是教育获得和深化现代性的过程,是教育的整体性转型,是包括教育思想观念、教育内容与手段的多种要素在内的教育系统全面进步的过程。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是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10、教育改革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途径和动力。

11、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11、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客观需要和现实条件。

12、今后我国教育发展的任务是什么?

一是积极发展学前教育;

二是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

三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四是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五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六是发展继续教育;

七是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

八是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13、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目标?

战略性目标:

“两基本,一进入”。

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应完成以下六项任务以保障战略性目标的实现: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

三是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四是推进依法治教;

五是加强和改善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切实履行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的职责;

六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关心突出的问题,以加强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为重点,提出了政府启动实施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受其他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系统的影响。

其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资源、动因、尺度和归宿

2.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结构和布局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4)经济发展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5)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

3.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

4)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5)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标准和有关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着教育的课程内容

3)文化影响着学校的育人模式

4)文化影响着教育的历史传统

5.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现代教育的科学化过程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4)科学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1.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具有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另一种是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教育对新的政治经济起着催生作用。

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与接续的关系。

2.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1)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

2)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

3)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

4)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地位: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3.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就是指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要受社会各要素的影响,表现为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4.教育具有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5.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1)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3)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

6.教育对经济的作用。

1)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3)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

4)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7.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4)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8.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2)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9.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1)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社会性质;

2)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3)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4)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10.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3)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11.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12.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2)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者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3)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者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4)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13.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14.教育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

遗传素质、环境、主观能动性。

2.遗传素质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3.社会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机遇等;

3)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4.人的身心发展,是指随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5.人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6.为什么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

2)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3)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发掘人的潜能;

3)提升人的价值;

4)健全人的个性。

5)发挥人的力量

8.学校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第一,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第二,只有正确处理好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成效;

第三,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

9.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因,而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

10.遗传素质是人们从父母现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特点。

11.环境是人生活于其中、赖以生存并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

12.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13.学校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影响教育目的确定的主要依据。

二、人自身的发展特点和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1)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2)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3)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3.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4.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5.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

6.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切实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建立教育的“立交桥”,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

3)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缓解升学压力;

4)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

5)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6)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劳动用人制度的改革,克服学位本位的用人方式;

8)加强领导,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7.国家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8.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9.学科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10.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11.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2.《教育法》第五条规定的教育目的: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3.《教育规划纲要》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的教育目的: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4.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对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共同点是什么?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规

1、教育法规,是由有权立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

2、教育法规具有指引、评价、教育和保障作用。

3、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

宪法中的教育条款、教育法律(教育基本法律和教育单行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和教育规章。

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5、所谓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教师任用制度采用教师聘任制,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认定。

6、教师的权力:

教育教学权

学术活动权

指导评定学生权

报酬待遇权

教育管理权

7、教师的义务:

遵纪守法义务

教育教学义务

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保护学生的义务

提高思想业务水平的义务

8、取得教师资格的条件。

1)必须是中国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

2)热爱教育事业;

3)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4)具有法律规定的学历或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

5)有教育教学能力。

9、教师考核内容:

德——政治思想

能——业务水平

勤——工作态度

绩——工作成绩

10、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1、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

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

12、所谓终身教育,是指人们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

13、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凡是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都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无明确法律、法规规定的,则在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教师的法定职责范围内进行工作,这就是依法执教。

14、教师应该如何依法执教?

首先,教师应当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教师应当具有较强的法律信念,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重要保证。

再次,教师应当具有自觉地法律意识,这是教师依法执教的关键所在。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职业的专业性。

第一,专业功能与专业伦理。

第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三,专业训练和资格。

第四,专业自主。

第五,专业团体或专业组织。

第六,专业地位。

2、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3、学生的主要特点:

发展性、差异性、主动性、独立性。

4、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5、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和心理关系。

6、新时期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7、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

①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②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③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8、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师生互动、师生对话。

9、教师的对冲角色:

诊断者、传授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

10、教师劳动的特点,其本质是一种精神生产的劳动。

一、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二、劳动手段的主体性

三、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四、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五、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11、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管理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12、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

第一,尊师爱生。

第二,民主平等。

第三,教学相长。

13、骨干教师成长四阶段理论:

准备期、适应期、发展期和创造期。

第七章课程

1、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广义课程:

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经验的全部经验。

狭义课程:

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

第一,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

第二,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第三,课程是教学方法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确定、教学手段应用的根据。

第四,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2、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二)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三)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四)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五)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3、课程发展的一般趋势:

选择化和个性化、平衡化、综合化、管理上的多级化。

4、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形成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系统化活动,包括课程计划的设计、学科课程标准的设计和教材设计。

5、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育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6、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7、教材是知识授受活动中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学科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8、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9、课程设计的模式。

①学科中心设计

②学习者中心设计

③问题中心设计

10、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11、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12、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13、学科课程的特点。

①从知识体系、社会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是知识本位、社会本位的;

②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编制课程;

③重视理论知识,强调把各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规律和事实教给学生。

不足:

(1)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社交礼仪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