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8062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硕士论文 开题报告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探索Word下载.docx

7.开题报告中的字体均用宋体五号字,用A4纸打印,于左侧装订成册。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研究背景与问题、相关文献综述、主要参考文献)

1.研究背景与问题

在21世纪,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课程改革试验区遍布全国,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与时俱进地调整教学模式。

在学业压力与升学激烈的环境中,尤其是对于中学教学来说,在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今天,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变革,才能在现代教育中探索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将传统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变革为可互动、可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

中学政治课程紧张枯燥,这就要求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也要对新教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和熟悉并达到能灵活运用的标准。

但是,中学生一般在学习时间方面有限,而政治课程本身就具有内容较庞杂和特有的严谨,学生在学习时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

此时政治教师应积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将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相融合,增强了教师讲解的表现力,突出了现象展示的直观性,改进了过程演示的逼真性。

同时,它还可以适当地扩大教学容量,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因此,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教师,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以提高人才素质,使之符合社会的要求。

如何在政治教学中,保存住课程的理论的体系及特色,又可以和其他课程以及社会实际互相衔接,水乳交融,合而为一,学生真正做到爱学、好学、融会贯通,灵活运用,采取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教学,成为政治教师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和不断探讨的问题。

本文在总结中学政治教学课程经验的基础上,从政治课程教学实际出发,就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教学整合方法思考和探讨。

2.问题

课程整合(curriculumIntegration)是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整合,首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这里的分化包括了学校系统中要素、成分的分化;

其次,它既涉及宏观上的学校教学系统中学生、内容的要素,同时也涉及微观上的认知、

情感、技术、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分;

最后,整合是一个过程。

从历史和发展的角度,课程整合的本质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的整体的过

程。

由于课程整合是一个“过程”,所以它的实践形式就是一种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依托和丰富的存在形式。

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发展性的评价观,重视学生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拨,不能再以“是否考了个高分”为标准来评价它的成功与失败,而要注重它给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多大的变化,看它是否促使学生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念;

看它是否促使学生形成了起码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公民意识等等。

在发展性评价观的指导下,政治课程首先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以往我们过分关注了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对政治课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学习过程,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

新信息技术整合模式的目的应该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

当人类步入2l世纪,迎来一个信息时代的时候,信息技术成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它不仅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信息、知识成为社会中的基本资源,信息素养成为信息社会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与传统的“读、写、算”方面的知识与能力一样很重要,是信息社会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

为此,世界各国纷纷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3.相关文献综述

课程整合的概念及内涵在国内外学界仍然存在着分歧,总的来说,课程整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讲,课程整合不仅是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还是一种课程设计的理论以及与其相关的学校教育理念。

广义的课程整合包括四个层面,即经验的整合、知识的整合、社会的整合和课程的整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学校教育与民主、社会的统整。

狭义的课程整合是指一种特定的课程设计方法。

国内关于课程整合的认识多属于此。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是:

“综合课程是把有内在联系

的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或问题整成一门新的学科只要具有培养和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态

度和情感的教育内容就是综合课程。

通过分析中学政治方面的整合研究,发现该领域的研究政治专业课程之间的整合较少,高年级课程整合研究则更少,这都有待于本专业教师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积极进行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

具体情况。

课程整合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并涵盖多种课程实践的概念。

以教师因素为例,能否拥有一批能够执教整合课程的教师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关键。

现实情况是教师群体中极少有知识面或学术水平处于理想的整合状态,多数教育者还不具备这样的素质。

所以,加强师资队伍研究与建设是实施课程整合的关键。

华南师大的李克东教授提出: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黄甫全教授指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或开发)理论和实践,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等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样式的发展,建构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进而使信息文化与人的学习生活整合成有机的连续体和统一体。

解月光教授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

在这个层面上,信息技术不再是辅助教学的手段,而是成为学习内容或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扮演学习、研究工具的角色,发挥学习环境的作用。

无论是知识的学习,还是技能与能力的掌握与培养,都可以基于这种包含信息技术要素的学习环境,达到统一和谐的完成。

因此,可引起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学习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能让学生转变单纯的接受式学习方式,学会自主、探究式的学习。

上述的不同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外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理论层面做出诸多的思考与探究。

虽然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点不同,但绝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改善学习。

因此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营造一种数字化的教学环境,此种环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绩效,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56.

[2]李朝英.关于“质的研究”与“行动研究”[J].山东教育,2001(11).12.

[3]ObertC、Bogdan&

SariKnoppBiklen,黄光雄主译.质性教育研究:

理论与方法[M].台北:

涛石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2001.78.

[4]孙杰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1-12.

[5]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0-11-6.

[6]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9).4-6.

[7]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4).22.

[8]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2(7).24.

[9]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6).51.

[10]徐新逸.咨询融入教学:

为什么?

如何做?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0).15-20.

[11]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J].中国电化教育,2005

(2).5-9.

[12]Flexner,S.B.TheRandomHouseDictionaryoftheEnglishLanguage(2nded.).NewYork:

RandomHouse,Inc.1987,p.622

[13]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1998(5).

[14]Zurkowski,P.TheInformationserviceenvironmentrelationshipsandpriorities,USNational

CommissiononLibrariesandInformationScience,1974.

[15]AcademicLiberaries,ACriticalReviewoftheLiterature,1980-1993,ReferenceLibrarian,no.51/52(1995).

[16]DigitalTransformation:

AFrameworkforICTLiteracy,AReportoftheInternationalICTLiteracyPanel,2001.

[17][20][21][25][54]解月光.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研究[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89-191、

203-205、59-62、77-79.

[18][40]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8-40、71-72.

[19]何荣桂.咨询融入教学的意义与策略[J].资讯与教育,2002(3).68.

[22]祝智庭.教育信息化:

教育技术的新高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1,

(2).5.

[24]徐艳伟.中学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开封:

河南大学教育系,2005.33-35.

[26]姜玉莲.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信息素养需要分析及发展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17-18.

[27]刘儒德、江涛.学习者特征对网络教育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2004(6).11-14.

[28]吴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15.

[29]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17.

[30]王春蕾、刘美凤.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6).14-18.

[31]李洪修.课程变革下教师合作有效性的个案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23-24.

[3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99-203.

[35]宋敏、解月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与反思[C].见:

解月光、董玉琦主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进展.长春:

吉林教育出版社,2005.225-227.

[36]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8-34.

[37]白昊.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中的校本教研[D]:

[硕士学位论文].贵州: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2005.41.

[38]杨丽波.新教师培训的新方法——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培训[J].上海电教,2003(4).17.4

二、研究意义(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1.理论价值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的研、互连网的建设,利用先进的技术平台、丰富的网络资源,使中职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得到较好的贯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原理,讨论分

析各类社会现象,研究和解决各类社会问题,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给职校的政治课老师展示了一个新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领地,为他们提出了教改的新思路。

积极深化新型教育的氛围是无形的资产,中学生学习氛围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学者不能忽略中学生新型教学模式重要性,中学生学习氛围的建立与维护是教学者的重要工作。

其中任务特征支持维度对中学生的影响最为明显,说明组织通过提供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任务、保证充足的资源支持、适当加大工作量压力等方式,可以最为直接、最为有效地调动和激发中学生的积极性。

从而产生激励和促进中学生对学习的投入,进而为提升创新绩效做出贡献。

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德育工作的要求,学校要发挥政治课在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经济与政治基础、哲学基础、法律基础、职业道德与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建设,把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德育课极为重要的任务。

作为政治教师必须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目标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学生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

研究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导一种引导式的政治教育,改变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政治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创建一个自信、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环境,使政治课成为媒体病毒的解毒者,提高政治课的德育功效。

2.现实意义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已经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新的教育目标,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整合”对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堂中,需要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以及组织者等多种身份。

同时也由传统的“独角戏”转变为“导演”。

(1)代替传统的教学方式

中学政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形象生动的进行教学,也可以用仿真化、模拟化、现实化的方式将教学过程直观地表现出来。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主动、自方的学习,还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认识过程。

(2)扩展教学时空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传统的教室所代替,这样学生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也可以称为跨学校、跨地域的教学。

传统的教学过程通过受课堂时间的限制,而这种跨时空的教学可以避免这一限制,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安排学习。

(3)实现多种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了信息技术可以具有简略、指导、操作、优效等特性。

对于教学模式而言,利用今天的信息技术可以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可以将教学模式更有效的实施。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学生方便快捷地利用环境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交流合作来学习,同时也可以利用远程资源进行教学。

(4)扩大教育对象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对象不受限制,借助网络技术进行办学,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种种优势,不仅增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合作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自己探索创新的能力。

(5)积极的调动了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文字、声音、音乐、图片、动画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对学生也起到了主动参与的积极作用。

此外,教学过程中融入了信息技术,可以将以往住只能用语言进行的教学用多媒体技术直观的反映出来。

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营造更好地教学环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与中学政治课程整合,在今天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更显出其深远的意义。

中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纽带,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承担着重要作用。

政治作为一门主要学科,在中学所有课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不但要学习必要的政治基础知识和理论,而且还必须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准备。

为此,信息技术与

政治教学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政治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政治活动中去,以达到全面提高政治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也就是对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教学整合的思考,是政治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所以,研究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意义深远,宏观上正如有的专家曾提到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研究目标;

研究内容或框架;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等)

1.研究目标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全面、有个性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中学政治课堂教学如何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如何注重新的教学模式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未来教育的关键。

本文采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关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政治现象,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总之,在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不泯灭学生的个性和特殊性,发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是学生获得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

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才可以使以上各种理念和指导思想真正得到贯彻和落实,本文就信息技术与政治教师课堂整合教学中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法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对政治教学实际工作者以及各研究者有一定的帮助。

2.研究内容或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问题提出

1.2研究目的

1.3研究方法

第二章课程整合的理论分析

2.1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概念

2.2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理论分析

2.3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对教师的要求

2.4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技术要求

2.5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价值

第三章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的调查分析分析

3.1政治课的教学特点

3.2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现状与问题

3.3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对于解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方法

第四章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整合模式

4.1辅助式课程整合模式

4.2学生应用式课程整合模式

4.3研究型课程整合模式

第五章课程整合班与非课程整合班的对比分析

5.1课程整合班与非课程整合班的评价标准

5.2课程整合班与非课程整合班的对比过程与结果

5.3课程整合班与非课程整合班的对比总结

第六章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确定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整合方法:

以往的课程整合,多是机械性的将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但是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整合,关键是要以政治知识点为切入。

对于政治学科而言,其知识点很多,教师如何从某个可以切入的知识点出发,围绕知识点的各个环节,运用有限的多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是重点。

(2)建立一种整合模式:

在课程整合经验中发现,课程的整合是有规律可循的,如何将课程的整合按照科学的方法做出模式,不仅仅提供了课程整合的基准、方法体系,而且提供了详细的不断地循环地改进的指南。

系统性、过程性、全面性概括课程整合的每一个细节,是本文研究中难点。

四、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对目前国内课程整合论述加以研究,同时结合中学政治课程,对前人的论述加以综合性分析,研究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的优势所在,从而提出对具有实践意义的参考意见。

(2)实践论证法:

考察信息技术与政治课堂整合的实际例子,并亲自参加教学,通过实践研究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优势,从而得出更加全面、更具现实应用意义的研究成果。

(3)实证分析法:

通过识别问题、提出建议与措施、结论与分析等关键环节进行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的研究。

2.技术路线:

文献检索和资料收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研究

技术分析

将理论结果进行实践研究,发现课堂整合的意义与模式。

理论分析

结合教学理论与社会发展、学生心理等对政治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研究。

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在政治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

得出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

3.特色与创新之处

(1)目前对于课程整合的研究,主要停留在运用旧的例子和旧的理解分析上,缺乏从新的角度去对整合意义进行分析,而且比较混淆,难以得到更新的发展。

  

(2)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意义建立在我国现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结合心理学与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总结规律。

  (3)用新模式去反映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意义。

研究进度及时间安排

(1)启动阶段(2012年9月14日前):

确定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论文题目,师生双向选题,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查阅文献,做好开题前期工作。

(2)开题阶段(2012年12月16日前):

在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完善课题研究方案,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等工作,组织开题论证和初期检查工作。

(3)实施阶段(2013年1月8日前):

进行课题的设计、调研及结果的处理与分析等,完成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进行毕业论文的审阅和修改完善。

(4)答辩阶段(2013年3月22日前):

毕业论文的第一次答辩资格审查、答辩、成绩评定及成绩输入。

(5)评价阶段(2013年6月17日前):

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总结、评估和评优、材料归档。

本人签字:

五、指导教师对开题报告的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六、审查小组意见

开题报告专家审查组成员名单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1.合格

2.不合格,建议重新开题

组长签字:

院所公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