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7843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Word文档格式.docx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浪费、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环境冲突,人类和自然的对立愈发加剧等问题,人与自然的冲突不断涌现。

大气污染、臭氧空洞、矿产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难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但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日益严重,而这就是资本主义全球性扩张所带来的工业文明的后果。

20世纪50年代,生态文明成为继工业文明以后新出现在人类社会的一个文明时代,生态文明的提出,实际上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物质财富的增长不能与环境污染同步增长,更不应在能源使用上竭泽而渔,消费模式的改变也不应以破坏生态文明为代价,从高能耗、低产出、污染严重的工业文明,走向高效率、高科技、低消耗、低污染、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健康持续的生态文明,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惟一的出路,如何既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又卓有成效的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我们当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所以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先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而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高度认识,并将其写入党章,提出建立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而我课题的研究和作品的撰写正是基于这一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的。

工程师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代表以及现代企业的管理者之一,理所当然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

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一种不可持续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这种“反生态”的生产方式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工业化过程中,工程师受到传统的人际伦理观影响,把自然作为统治对象,以雇主利益为唯一准绳,以一种对自然对象冷漠的心态去征服、开发自然有着极大的关系。

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但需要依赖工程师的技术力量,更需要转变工程师的传统伦理观,树立和承担起对环境的伦理责任。

“工程师必须发展一种对自然的新态度,它的基础是同自然协调,而不是制服自然。

”正因此,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已经成为当前工程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核心内容。

2.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综述

第一,寻找工程师环境伦理在哲学上的理论基础,这是工程师环境伦理研究的基础和逻辑起点,当前欧美学者主要是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西方伦理学、环境伦理学,最近甚至从系统论、混沌学、生物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及成果中寻找工程师环境伦理的理论依据。

(P.AarneVesilindAlastairS.Gunn.吴晓东、翁端译.工程、技术与环境[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陈运春.罗尔斯顿环境决策论及其启示[J].徐州师范大学报2012.1,38

(1)111-115;

陈也奔.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客观价值理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2,37

(2)191-194;

陈也奔.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内在矛盾[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37(3)192-194)

第二,德国研究团体重视制定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工程伦理原则;

(LouisBucciarelli.EngineeringPhilosophy[M].Delft:

UniversityPress,2003)

第三,当前欧美大学的学者研究的一个方向是:

为了规避工程技术引发的环境风险,如何将诸如《资源保护与收回法案》、《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有毒物质控制法案》等法律制约内化为工程师的自觉和自律。

(DavidSchmidtz.EnvironmentalEthics:

WhatReallyMatters,WhatReallyWorks[M].USA:

OxfordUniversityPress,2001)

第四,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西方学者着重研究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和途径来培养工程师和未来工程师(工科大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和提高其生态伦理的决策能力。

(Harms.A.A.etc.Engineeringintime[M].London:

ImperalCollegePress,2004)

第五,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美国学者开始研究工程师协会如何利用组织的权力来指导、监督和发挥工程师对环境的伦理责任。

(MartinMW.Ethicsinengineering[M].NewYork:

TheMcGraw-HillCompanies,2005)

纵观国外研究现状,我们发现,他们对生态文明建设与工程师环境伦理的研究多以案例为主,缺乏理论总结。

其次,国外对生态文敏建设与工程师环境的研究偏重于微观方面,注重个人的教育培养,而缺少宏观视角的探究。

这是国外对此领域研究的欠缺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首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都是从整体、宏观以及学科分类的角度进行理论探讨。

在专著方面,西南科技大学副教授李龙强2015年4月攥写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在对生态文明理论和古今中外相关生态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和考察后,重点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制度保障、实践形式等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实践路径。

2014年12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陶良虎、刘光远、肖卫康主编的《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更是从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高度赞扬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是对党执政理念的高度升华。

除此在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年4月杨启东编著的《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以及2015年5月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严耕主编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等,都是从宏观角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

在硕、博士论文方面,中共中央党校的刘静在2011年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理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等宏观角度论述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魏晓双在北京林业大学发表的博士论文《中国省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则从地方角度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在期刊方面,黄勤、曾元、江琴在2015年发表在《中国资源与环境》上的《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进展》基于文献统计和分析,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实践模式、突破领域、制度保障、实现机制和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述评,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展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演进、实践成效、现实问题和发展趋势;

王灿发在中国法学上发表的《论生态文明建设法律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刘贵华、岳伟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论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则分别从法律和教育两大学科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研究。

其次,对于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大部分在探讨工程师伦理责任中提到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而没有将其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少量研究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文献,也主要集中在工程师环境伦理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缺乏对工程师环境伦理构建系统化和完整化的研究。

在著作方面,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张恒力主编的《工程师伦理问题研究》本书在明确工程境域性和工程共同体两个理论特征基础上,初步构建“工程设计的环境关注、工程活动的安全健康、工程揭发的适度综合”三个导向性伦理原则,为工程师解决工程实践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也对如何发展我国工程职业和提高工程师职业素养进行有意义的探索。

虽然涉及到了工程师的环境伦理问题,但并不是重点内容。

在论文方面,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的李娟发表的硕士论文《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研究》重点论述了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13年南京林业大学王国聘发表的硕士论文《道路工程师环境伦理问题研究》则对道路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形成、现状、内涵与实现途径等四方面进行探讨;

在期刊论文方面,东北大学王建教授依据工程活动伦理因素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指出,工程活动中需要关注三个方面的伦理责任:

技术伦理责任、环境伦理责任和社会伦理责任。

而实现或履行伦理责任的机制是协商和博弈,通过协商达成价值共识,通过博弈达成平衡和责任共担。

以下论文:

陈万求.工程师社会责任的生态伦理学思考[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6.3;

龙翔.工程师伦理责任的历史演进[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22(12)64-68;

龙翔,陈凡.谈谈工程师的伦理道德问题[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24

(1)63-67;

龙翔.技术创新与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湛江师范学院报2009.8,30(4)9-14;

周光娟.浅析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J]中国科技导报2008,(34)91;

肖显静.论工程共同体的环境伦理责任[J].伦理学研究2009.11大部分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工程师环境伦理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两个方面,缺乏对工程师环境伦理构建系统化和完整化的研究。

在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制度化构建上,清华大学苏俊斌博士和曹南燕教授从技术和社会角度系统考察了《中国工程师信守条例》在1933年到1996年的修订,发现中国工程师在特定条件下对其道德责任的认识经历了企业忠诚论、专家治国论以及社会责任论主导理念三个阶段。

进而指出中国工程师伦理意识的演化趋势是在融合西方思想和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逐步走向尤纳斯所谓的“远距离伦理”和“整体性伦理”的古城,即日益认识到工程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对未来人类和自然界所负有的责任。

北京工业大学张恒力副教授以巴伦西亚工业工程施工方协会制定伦理规范为案例,指出逻辑解释学方法成为制定工程伦理规范的重要方法;

适合境遇并系统明确、结构稳定而灵活,也成为指定工程伦理规范的基本标准。

在提高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意识教育的构建上,沈阳理工大学宁先圣教授认为,工程师的社会职责士官人类的前途很命运,工程师要对工程活动的全面社会意义和长远社会影响建立自觉的认识,承担起全部的社会责任。

他认为,工程伦理准则包括五个方面: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可靠、关爱自然、公平正义。

”在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加强理工科高校工程伦理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理工科高校要开设工程伦理课程,开展交流、促进合作、推动产学研等,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工程伦理教育。

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工程师的环境伦理研究”,目前在国内外,研究者可谓寥寥无几,没有人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研究。

几乎没有具体到工程师主体,更没有把生态文明建设与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联系起来。

3.本论文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科技文明之后提出的人类发展史上的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实践基础上实现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从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到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再到党的十八大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的高度认识,并将其写入党章,近几年对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问题、构建、措施等研究已经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除此之外,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现状和建议、公众的环境伦理责任研究,在技术哲学领域得到初步研究,这对工程师环境伦理的研究具有启发性和前瞻性的意义。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与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初探为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工程师环境伦理的关系以及工程师环境伦理的构建途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其次,在个人经验方面。

一年来,本人阅读了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工程师的环境伦理有了一定的把握。

同时,在本科期间也已经探索过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发展和研究现状,以《浅析生态文明建设》为题作为毕业论文;

对于工程师环境伦理的研究,本人主持并参与了《生态文明建设下工程师环境伦理制度化构建研究》并获得第十二届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第二名的成绩,这些研究成果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相关方法论借鉴

最后,汕头大学图书馆和网上的电子资料及其他可利用的条件,便于搜集和整理所需的资料,为完成本论文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4.研究意义

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主要指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从维护社会、经济、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具有和谐性、整体性和适度消费性的特征。

作品研究生态文明与工程师的环境伦理,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

(1)理论价值。

作品探寻了工程师履行环境伦理责任的条件、方法和途径,丰富和补充工程伦理教育理论的内容,填补了空缺,是对工程伦理教育学的完善。

在工程师环境伦理构建原则中,文章紧密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提出工程师的环境伦责任理建设要遵循尊重生态规律原则、预防原则、技术创新原则以及可持续发展原则,这不仅是对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原则的理论创新,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内涵的丰富和再现。

其次,把环境伦理责任的范围拓展到工程领域,完善了人际伦理学,开阔了伦理学领域的研究范围,并为以后有关工程师环境伦理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力理论依据。

(2)现实价值。

在文章的第四部分——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构建中,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制度化构建部分,在分析了伦理制度化的必要性的前提下,比较了中外工程师伦理的现状,并借鉴了国外工程社团对工程师的考核制度,提出了对工程师的约束制度、激励制度以及民主参与制度,为工程师提供履行环境伦理责任的规范;

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责任的构建,为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建构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解决技术与生产的关系,更对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而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教育则是从理工科大学生,即将成为工程师的人群,从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教育入手,一方面创新了准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培育的引导机制;

另一方面,为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原则和制度化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进行准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教育引导时,除了注重理论的探索,在实践中更是结合工科大学生的特点,从教育目标和教育策略两方面入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增强环境伦理教育的时效性。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研究目标:

本作品的目的就是从工程师这一特殊群体出发,深入分析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责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提出构建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的有效途径,从工程师这一环境保护的主力军出发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新的视角。

(2)研究内容:

以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构建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构建机制为研究的逻辑目标,遵循“理论架构—发现问题—原因剖析—构建机制”这一研究路径进行论证。

具体从以下四个部分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绪论。

说明与分析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等。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环境伦理学。

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环境伦理学的内涵,为在生态文明建设视野下研究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奠定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整体理解,是围绕人与自然、社会、自身的关系等问题,从哲学角度所概括、思考而形成的一种理论体系,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也包括后人对其继承和发展的生态理论。

本文所说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斯恩格斯运用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构建了人、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理论,科学的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指明了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途径。

它包括了生态自然观、生态经济观、生态社会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环境观等基本内容,在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又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观进行了发展和丰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涉及人自然界内部规律、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内部规律,提高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环境伦理学

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建立需要两方面的支持,一是科学的,二是哲学的。

生态学是关于动物与其有机环境及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是一门在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出现的学科,它是环境伦理学产生的科学背景。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哲学背景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及托巴斯·

阿奎那(Thomas.Aquinas)。

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万物皆有善”论,还是托巴斯·

阿奎那的“万物有善”,都主张应当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行事,无论是人或非人都应当按其生命本能获得发展。

一战以后,随着工业化在西方的加快和在全球范围的展开,工业文明的内在矛盾日益加深。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环境运动作为“文化对抗革命”(counter-culturarevolution)的一支,LJ反战运动、民权运动、妇女运动一起席卷欧美,向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挑战。

欧陆和英美哲学家由对现象学、存在主义、语言哲学和元伦理学的专注逐渐转向对现实文化问题的思考。

作为环境运动的理论总结,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日趋渐涨的环境保护运动,促使了英美等国家哲学家向环境伦理的转向,作为环境运动的理论指导及理论总结,环境伦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各大派系风生水起,观点纷呈。

其中,较为有名且具较大影响力的派系有动物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自然价值论、社会生态学及生态女权主义等。

彼得·

辛格的动物权利论(AnimalLiberation)是关于动物伦理的现代讨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辛格的动物解放论的理论前提是18世纪的杰罗米·

边沁(JeremyBentham)的功利主义。

平等原则与功利原则是功利主义伦理学的两个基本原则。

这就是用平等的眼光来看待动物,从这个平等原则引申开去,把动物也看成与人一样平等的个体。

生物中心论认为,一切生命个体都具有固有价值或内在价值,因此人类对它们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

在《敬畏生命》一书中,提出“敬畏生命”(EhrfuthtvondemLeben)的观念,用以救治现代社会的伦理病症,认为只有禀承对一切生命负有无限责任的德性的人才是健全的人。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包括植物都是神圣的、平等的,它们没有人类主观赋予的高低贵贱之分。

生态中心论(Ecocentrism)区别于生物中心论的主要论断是人类应当把道德关怀的重点和伦理价值的范畴从生命的个体扩展到自然界的整个生态系统。

罗尔斯顿在强调物种的内在价值和生态系统的系统价值的同时,也承认生态系统以人为评价尺度的工具性价值,他指出由于物种作为自维持系统的形式,因此具有内在价值;

与此同时,相对于其他物种,又具有工具价值。

在物种的内部,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交互生成;

在个体物种的外部,生态系统本身还存在着系统价值(SystemicValue)。

生态系统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它的创造性,即各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生存、依赖、竞争和发展并使生态系统本身得以进化;

生态系统的价值是由生态系统的内在整体结构决定的,其全面的协调和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基础。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以外,像西方哲学和伦理学中的目的论思想、情感主义的观念,社会心理学的有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及宗教和神学的一些主张等等也都成为了环境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即也都成为了用来厘定环境伦理学基本概念的依据。

以后现代主义为背景的环境伦理学则会认为,环境伦理学必须是坚持社会正义的伦理学,因为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的根由在于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主导的价值观念的不合理,所以不主张调整社会的结构和人际关系结构的环境伦理学是抽象的,没有出路的等等。

要在如此众多的概念和定义面前选择出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们认为,若要确定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内涵,只能从诸多流派的观点中概括出一些共识性的东西,具体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是可以肯定的:

第一,环境伦理学是由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而引发的伦理思考,环境和生态关切成为环境伦理学产生的必不可少的背景条件。

第二,主张改变和扩大伦理学的理论界域,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看成是一种道德关系,即把自然界(包括自然物)也作为道德关怀的对象。

第三,强调人要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明确的价值导向。

第三部分:

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界的内部规律,提高技术创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制度建设以来,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又一项伟大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包括:

公民的生态意识淡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未转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因此,为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伟大工程的顺利开展,必须要在科学的生态观的理论指导下进行,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针对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指导下构建生态文明的途径有:

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倡导生态价值观,提升公民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培养生态化思维,在生活消费上,摒弃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积极构建生态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其次,在经济发展上,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型生产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最后,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各级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中增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评估指标,以规范各级政府的行为,引导他们走生态文明的光明大道。

采用相应的考核办法,引入奖惩机制。

此外,加强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在严格监管下制度才能有效,目前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华景算还赔偿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严格和合理,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的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二、工程师环境伦理责任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

法国著名伦理学家爱弥尔·

涂尔干认为:

“任何职业活动都必须得有自己的伦理,倘若没有相应的道德纪律,任何社会活动形式都不会存在”。

但是,工程师职业却是个例外,它与其它职业有着完全不同的特征。

伦理学和道德一直以来的作用都在于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工程师则接触的是物,他们负责调节和联系人与自然间的某种关系,而不是人际间的关系。

(自然之物和技术产品)。

所以,在19世纪末之前,工程师职业与伦理、伦理责任几乎没有什么关联。

人类社会进入到19世纪中叶,一方面,产业革命呼啸而来,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程师手中的资源、能源、以及技术力量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已难以离开工程师群体掌握的专业技术。

工程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