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7505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师点拨:

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与时进行统计。

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布置实践作业

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记录单,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制定实验计划的步骤、内容与方法与如何体现对比实验的公平性。

提示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教学策略】先要求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并把它们画下来,用词汇描述它们,然后配备实验装置。

通过多组实验设计,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设计中的一系列问题。

板书设计:

种子发芽试验

(一)

猜测:

浇水、合适的温度、阳光、土壤等

实验:

对比的方法 

种子发芽实验

(二)课型:

本学期总第2课时本单元第2课时 

9月6日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一、知识汇总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

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

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注意从同一类、多组数据中分析研究的这个条件是否影响了种子的发芽。

【教学策略】通过表格的形式提示学生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并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

二、种植绿豆芽

引导:

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确定任务:

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种植为进一步观察做好准备。

【教学策略】通过演示和指导学生向家长询问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种植和观察。

种子发芽实验

(二)

条件:

温度、水分、空气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课型:

本学期总第3课时本单元第3课时 

9月10日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

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实验中的发现,了解其他同学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提出新的研究问题。

【教学策略】以谈话的形式提问学生,他们的绿豆现在怎么样了,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把自己的绿豆芽和别人的比一比,观察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二、实验探究

(一)实验一:

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

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

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

(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二)实验二:

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

教师介绍实验:

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

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

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教学策略】由于这个实验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所以要经常鼓励学生持续地进行观察并记录。

三、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

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策略】观察三种植物的图片,然后讨论它们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

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蚯蚓的选择课型:

本学期总第4课时本单元第4课时 

9月13日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

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一、谈话导入:

见过蚯蚓吗?

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

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学生自由发表。

【设计意图】交流蚯蚓的生活环境,为后面的两个实验做好铺垫。

【教学策略】以谈话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见过蚯蚓吗?

能说说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吗?

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重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

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

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并开展对比实验,认识蚯蚓的生活环境,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围绕“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还是明亮的环境、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两个问题设计对比实验,然后组织学生认真实验、观察并记录。

三、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让学生归纳:

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过渡:

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学生看书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拓展:

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

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看书,了解不同生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教学策略】交流、回顾与自己看书相结合,并通过说一说的形式加以巩固。

教学设计

蚯蚓的选择

黑暗潮湿

食物链和食物网课型:

本学期总第5课时本单元第5课时 

9月17日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一、谈话导入

提问:

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

(水、阳光、空气等)。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今天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设计意图】告诉学生,生物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教学策略】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兴趣。

直接提出问题:

二、谁吃谁

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

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

落叶——蚯蚓——小鸟;

蔷薇——毛毛虫——小鸟)

讲述:

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设计意图】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观察开始,研究动植物间的关系。

三、水田的食物网

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生物有:

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

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概括: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说一说:

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设计意图】认识食物网。

【教学策略】通过阅读课本知识引导学生研究水田里的动植物。

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产者 

消费者

食物网

做一个生态瓶课型:

本学期总第6课时本单元第6课时 

9月19日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根据设计方案与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与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

(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

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设计意图】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学策略】出示池塘的剖面图,组织一次班级讨论,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存在着哪些生物和非生物,生态系统的概念。

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

(一)设计生态瓶

1.说明:

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

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

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

(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二)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

(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根据设计方案与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讨论:

达成统一意见后,再组织学生制作生态瓶。

板书设计:

做一个生态瓶 

生态系统

相互作用 

相互依存

改变生态瓶课型:

本学期总第7课时本单元第7课时 

9月24日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交流:

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思考:

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生态瓶里生物的生活状态,进一步提出探究性问题问题。

【教学策略】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生态瓶,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好。

二、探究实验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1.实验方法: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

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

实验结果: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

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

(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

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

(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三)总结拓展

1.讨论:

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设计意图】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策略】先让小组确定要研究的问题,从减少生态瓶中的水和增加生态瓶中的生物两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再引导学生就两个实验开展时的注意事项展开具体的讨论,达成一致意见。

改变生态瓶 

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增多 

增加一倍水草→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生态瓶里的生物 

增加一倍小鱼→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维护生态平衡课型:

本学期总第8课时本单元第8课时 

9月27日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说明: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一)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

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

(学生画出)

(二)设想一下

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三)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

在书19面表示出来。

(可启发;

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的生态平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建立生态群落的概念。

【教学策略】出示草原上鹰、免、草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三者之间的食物关系,讨论如果其中一个减少会引发什么后果。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小结:

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意图】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策略】向学生介绍沙尘暴,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

维护生态平衡

生态失衡→沙尘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