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7196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因此,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会“数学思想载体转换”,经历一个获取分数意义的思维过程,就成为“再认识”的突破口。

【资源利用】

视频《多美滋广告“分蛋糕”》片段

学习纸“6颗”每生一张

学习纸12个、20个教师手执各一份

铅笔若干支(根据小组人数定)、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意义,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2.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分数的相对性。

3.经历“体验-感受-理解-交流-运用-提高”的认知过程,提高分析交流、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分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过程】

一、链接知识,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唤醒旧知。

(1)播放视频“分蛋糕”片段:

4个好朋友们分蛋糕,先平均分成4份,又来了4

(2)提问:

你能从画面中联想到哪些分数?

1

(3)学生尝试交流归纳,联想到的分数所表示的意义。

(预设:

学生可能会联想、、、等等。

2、揭示课题:

三年级我们初步学习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这节课我们对分数进行再认识。

(板书课题:

分数的再认识)

【设计意图:

猜谜语互动交流创设情境有针对性交流说一说尝试归纳交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从而激起学生对“再”认识分数的探究欲望。

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索分数的意义

(一)探索“一个整体”的概念

1.谈话导入:

大家会把一个物体进行平均分,如果给很多的物体,你可以平均分吗?

2.学生展开讨论。

3.学生尝试动手在学习纸上“分一分”。

(预设:

学生的分发可能有

 

4.提问:

你是怎么分的?

得到了哪个分数?

它表示的意思是什么?

5.展示汇报,交流分发。

6.比较归纳:

把6颗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7.扩充交流:

如果再给更多的物体,你还可以把它平均分吗?

(1)出示学习纸12个,

学生畅想分发,交流得到的分数的意义。

(2)出示学习纸12个,

学生畅想分发,再次交流得到的分数的意义。

(3)同伴互助,比较归纳:

把很多物体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

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的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按照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的流程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交流碰撞,比较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二)交流探讨分数的意义

1.点拨:

你们再由此想开,利用手中的学具找下去,还能发现哪些分数?

学生展开想像,相互交流。

2.启发:

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功劳不小。

你们愿意根据自己获取分数的感受,谈谈什么叫分数吗?

生1:

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一个计算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生2:

通过看书我知道,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3.激疑:

谁能把什么叫分数说得更简炼一些?

4.分享交流成果: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创设交流探索空间,推进活动体验迁移新知→展开想象交流,突破把许多物体看做一个整体的新知识点→启发交流,在接受与表达中获取数学思想,使学生由对分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分享交流成果,实现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

(三)探讨分数的相对性

活动一:

拿铅笔。

1.创设“拿铅笔”情境,交流拿法:

如果从自己组一捆铅笔中拿出铅笔总数的,说一说可以怎么拿?

2.小组活动:

同伴互助,请组内一位同学拿出本组铅笔总数的手高高举起,互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3.猜测:

同学们拿出的都是铅笔的,为什么拿出的支数不一样?

4.质疑:

拿出铅笔总数的多少是由谁来决定?

5.验证:

小组合作共同验证组内铅笔支数。

汇报各组拿出铅笔支数,教师一一板书。

6.假设:

如果有50枝彩笔,拿出它的会和上面相同吗?

100枝呢?

7.交流归纳:

铅笔总数多,拿出的的具体数量也多;

铅笔总数少,拿出的的具体数量也少。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操作活动,直观探究一捆彩笔的所对应“总数”和“具体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初步体会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让学生经历“体验-感受-猜测-验证-假设-交流归纳”的认知过程,从而提高分析思考、抽象概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二:

喝水

1.创设情境:

笑笑和淘气喝水,笑笑喝了一杯水的,淘气也喝了一杯水的,他俩谁喝的多?

2.质疑:

究竟谁喝得多?

预设有几种情况?

3.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4.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预设的几种情况。

1

5.扩展延伸:

笑笑和淘气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解决这一类问题总不能带着铅笔和杯子,谁有更好的办法?

生1:

图例表示

生2:

语言归纳:

分数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相同。

生3:

画线段图

……

活动三:

找身边的分数

游戏互动:

大家能用分数知识来说说这位同学吗?

请问你占家庭总人数的多少?

你占小组总人数的多少?

你占全班总人数的多少?

你占全校总人数的多少?

你占全国总人数的多少?

……

交流:

我有些纳闷了,怎么一会功夫,他还是一个他,却出现这么多不一样的分数?

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

交流生活意义的问题交流开放性的问题交流启示意义的问题,把各个交流点分解、分层、疏密相间,触类旁通,让学生透过四维空间,在变化的问题中抓住不变的问题,从而发现数学的规律性,再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基本练习:

出示课件,学生用分数表示各图中的涂色部分,集体订正。

2.发展练习:

3.联想说一说:

笑笑一次能吃块蛋糕,可以吗?

4.赠礼物,想分数:

赠2本,它占所有礼物的,猜礼物的总数。

再赠2本,它占剩下礼物的几分之几?

同是2本表示的分数为什么不一样?

再赠2本呢?

再赠1本占剩下的几分之几?

剩下1本还可以再分吗?

如果1本有16页,它的是多少页?

剩下的是多少页?

剩下的呢?

赠礼物,想了这么多分数,你有什么感觉?

和学生分享,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

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螺旋上升式逐层练习,让学生的思考化隐为显,从知识到思考从表面到深刻从部分到系统,从交流上升为“表达的需要”,丰富话轮、拓展表达内容,凸显表达真实,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掀起了探索知识的高潮,扩大了探索创新的思维之门。

四、全课总结:

谈话:

分数再认识,再认识了什么?

谈谈你们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吧!

[板书设计]

分数和的再认识

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叫分数。

整体部分

铅笔总数拿出支数

42

63

105

168

【教后反思】

我说,顾我在;

我思,顾有我。

交流、思考,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联系。

凝视自己以前的课堂,有限的教学时空和无限的教学内容被学生说与不说、说多与说少摆弄的不可调和。

解读课标后,才发生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数学交流,其实也是实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重要方式。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有两条线索,一是有形的数学知识,这是教材上的明线;

二是无形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蕴含在教材中的暗线。

明细与暗线一旦被挖掘出,它们的契合点在哪?

我在《分数的再认识》这节课做了尝试,让学生学着交流。

这节课里的“再认识”教材已经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这里学习的分数知识与原来学习的分数知识是有区别的:

一是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标准”不同,分数所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二是结合具体的情景进一步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由于学生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分数初步知识――相隔时间较长,加之这里学习的分数意义范畴的拓展――概念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让学生充分的交流。

又把数学交流主要定位在三个方面,即数学思想表达、数学思考接受和数学思想载体转换。

1.创设情境,搭建交流平台。

数学情境的核心是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积累出发,积极地、独特地交流思考,从新课的有趣的素材和情节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这样,以情境为起点的数学学习才能有效地展开。

在本课中,我创说了一系列情境:

创设欣赏视频“分蛋糕”情境,动手操作情境分☆、分○以及分,创设喝水、找身边的分数等等情境,给学生交出话语权、丰富话轮、凸显交流过程,用合理的方法促使学生语言主动输出。

2.建构问题,凸显有效交流

说与不说,说多与说少,归根到底,是由设置建构“交流点——问题的合理、恰当、有效性来决定的”。

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设计问题,让学生去去交流;

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

解决问题让学生去讨论。

这样数学学习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接收、储存和应用过程,更是思维训练和发展的过程。

分数的概念是一个原发性概念,学生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上位或下位的概念,因此必须遵循数学概念的形成规律。

按照实例观系→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合表示的流程有针对性的建构问题串,让学生通过实例观察→分析共性→抽象属性→符号表示的流程通过大量的操作实践、交流碰撞,比较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

例如:

①从画面中你能联想到哪些分数?

②如果给很多物体,你可以把它们平均分吗?

③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分数,你们愿意根据自己获取分数的感受谈谈什么叫分数吗?

④拿出的铅笔总数的多少是由谁来决定?

⑤究竟谁喝的得?

自由交流,尝试交流、讨论交流,这一系列的问题中,依托核心知识、围绕核心知识、拨开核心知识,使整个认知框架在基础夯实之上建构的越来越大,越来越丰富,这样的交流是紧紧牵着明、暗两条线,有生命力和迁移力的。

会丰富学生的数学思想内涵,会提高学生体验数学,获得数学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企图在交流过程中把学生的观点、经验、感觉和问题吸收进行交流中,或评价、或鼓励、或质疑、或附和……以此形成真实、连贯的交流。

以上是我在这节课围绕数学思想载体转换的几点尝试,见证课堂之后,也留下了一些遗憾:

设计的活动内容较多,应再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数学交流空间和开放性问题交流机会。

还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保护学生敢想、敢说的探索心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课堂是教学阵地,但希望课堂呈现给学生的是“一片绿叶”,诚挚的期待他们发现“整座森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