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7141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docx

专业群建设方案参考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方案

3.5.1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重点的专业群建设

2.项目组主要成员

邱寄帆(负责人)、王海春、魏中、高枫、王津

3.服务的产业

主要面向信息技术产业和以航空工业为重点的国防科技工业,重点面向提供计算机应用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产业。

4.专业群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Web应用程序设计等(*为本项目重点建设专业)。

3.5.2项目建设背景

1.国家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带动工业化进程

21世纪将是信息化的世纪,信息产业已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和最有发展力的产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国家“十一五”重点建设和发展的专业技术,而且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网络与软件技术已成为区域优先建设与发展的专业。

2.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四川省提出,要加强工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以高新技术、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以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为基础,构建新型工业结构。

今后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方向是把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产业,实现“工业强省”的目标。

这其中,信息产业成为了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一五”期间,四川省将加快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加快工业的改组改造和结构升级。

然而,我省目前适应支柱产业发展的人才短缺,特别电子信息类中高级技能人才严重短缺。

据统计,目前我省劳动力市场对计算机类相关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达10万人。

成都、绵阳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四大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之一,信息技术企业相对集中,产业链较为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在软件外包方面,目前国家已将成都列为全国五大软件外包基地之一。

根据对在川军工企业和其它电子信息企业的走访调查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预测,“十一五”期间,四川地区对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技能型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

特别是银海公司、北京中讯公司、迈普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相关网络与软件技术企业入驻成都高新区,形成了以网络、软件技术等为重点的相关高新技术公司群体。

网络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应用的行业,随着互联网技术和3G等通讯技术的发展,对这类技术服务人才的需求是相当大的。

因此,四川省有3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3.航空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对人才的行业需求

从服务面向来看,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既要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的需求,也要积极服务于航空行业和国防工业的需求。

国防科技工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先进制造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

现有设备将逐步被高智能的现代化设备所取代,迫切需要对现代化设备改造和现有电子信息产品升级。

要完成这样的战略目标,人才及人才培养成为了最关键的因素,必须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基于此,国防工业需要大量从事网络设备运行与维护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4.高职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专业技能型人才的紧缺状况

教育部紧缺人才统计报告称,我国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增加100万人左右,四川省每年人才需求为5~10万人。

计算机专业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人才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从事基础性开发与应用维护的计算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教学改革的滞后,造成了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规格、类型和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一方面,高校的部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不能就业,另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

特别是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及结构失衡,极不适应四川省高技术产业和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成为影响国防和航空工业、四川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3G的开通和IPV6的实施,对计算机网络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为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门人才提供了契机。

3.5.3项目基础与优势

1.专业历史基础

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从1999年就开始进行高职教育,经过7年高职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在专业改革和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面向岗位群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通过“计算机软件三方合作办学模式”的开展,在计算机技术高职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了一定的创新性并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已形成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龙头,联带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等专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群。

专业群已培养学生800多人。

2.专业建设富有成效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本专业《数字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文化基础》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软件技术人才培养三方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获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出版高职高专教材20余册,发表论文40余篇。

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情况如表3.5.1所示。

表3.5.1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情况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特性)

负责人

专业建设

重点专业

计算机网络技术

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王海春、邱寄帆

专业群

可视化程序设计

国家紧缺人才专业

张强、柴晟

Web程序设计

国家紧缺人才专业

张强、柴晟

计算机应用专业

特色专业

邱寄帆、王灼

课程建设

数字电子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

邱寄帆

计算机文化基础

国家级精品课程

王海春

数字电子技术

省级精品课程

邱寄帆

计算机文化基础

省级精品课程

王海春

VB.NET

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张强

 

3.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具有一支爱岗敬业、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业务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具有技术服务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师资队伍,其中有四川省师德标兵、成都市劳动模范2人,高级职称比例为27%,研究生比例达55%,“双师型”教师为55%。

学院还聘请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和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成都航空仪表公司等相关计算机公司的一批专家教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顾问和兼职教师。

4.具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环境条件和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具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习环境和条件。

学院现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1个、拆装实训室1个、网络计算机房1个、校外实训基地2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00余万元。

同时,学院成立了产学研合作发展理事会,依托行业和企业进行产学合作,共同培养人才。

与企业合作建设有“华为网络技术实验室”和“四川海汇网络技术实训基地”,每年都有学生到企业生产实习。

5.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普遍受到社会欢迎,就业率高,近3年平均保持在96%以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面向四川区域经济的需求,其专业对口率在85%以上。

根据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跟踪调查反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在80%以上,有不少优秀毕业生快速成为了企业的技术骨干。

6.社会技术服务能力强

学院是四川省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建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是国家信息化计算机(电子信息)教育认证指定合作院校,是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产品营销员”授权培训考证院校。

学院积极为社会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

为市建委系统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技术培训,为成都市的相关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实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考证等。

特别是,从1995年开始,学院帅先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并与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合作,承担四川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能考证工作,为四川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0年来,共计考证学生68万人次。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师与企业开展产学合作、联合进行技术开发。

先后完成了“模块化数控机床改造项目”、“成都锦江区税务管理系统”、“城市交通集中监控系统”、“无纸化计算机考试系统”等技术开发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5.4项目建设目标

以工学结合学工交替、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切入点,制定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建设融教学、培训、项目开发于一体,能体现“真实工作场景”的开放型实训室和工厂;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体现职业性要求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分层模块化课程体系;参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相关高级职业资格标准的制订及教学资源建设,建设省级专业培训与认证中心。

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社会的实力,把专业建设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内一流的网络技术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具体目标如下:

(1)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学工交替、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1.5(公共基础课程和专门课程)+0.5(综合性实训课程+职业素质训练课)+1.0(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2)在实训基地建设上,通过校企共建,实现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统一规划,互为补充,体现统一性;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依据企业业务流程,分步分阶段实施建设计划,确保基地建设的技术先进性;虚(虚拟)实(真实)结合,提高实训基地的运行效率;制订基地管理制度,提高实训基地的运行管理水平。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体现职业性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

引进行业知名专家作为顾问和专业带头人,引进企业能工巧匠作为技术骨干,通过国内与国外进修、参与企业项目、技能培训等途径,提高现有教师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能力,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4)与银海软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联合办学,制定体现工学结合,学做合一教学思想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核心岗位能力,对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改造。

(5)与四川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合作,开发计算机相关培训项目,开发“ACCESS数据库”和“实用网络技术”无纸化考试系统软件。

在全省职业技术院校中开展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证工作,开发相关工种培训资源包和无纸化计算机考试系统。

实现资源充分共享,增强辐射能力。

3.5.5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为重点,依据四川区域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对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以开放型实训基地建设、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分层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增强专业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重点与3家较大型IT企业和若干中小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并实践“1.5+0.5+1.0”的工学结合学工交替、定制式人培养模式,构建“学做合一”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

(1)探索并实践工学交替定制式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深度融合,探索并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职业需求(部分IT企业提出要求),将专业教学融入企业的生产链,作为企业生产的某一个环节,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

按照“1.5(公共基础课程和专门课程)+0.5(综合性实训课程+职业素质训练课)+1.0(校内生产实训和校外顶岗实训)”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专业教育教学改革。

该模式将能力培养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基本能力阶段、职业能力与素质阶段和岗位能力阶段。

“1.5”为基本能力培养阶段,主要是公共课程和职业专门课程的学习时间,进行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培养。

“0.5”为职业能力与素质培养阶段,依据企业需要,按职业岗位群或专业大类的要求,重点实施综合性和生产性实训项目、职业素质实训项目等。

这些项目有的在校内基地进行,有的在校外基地进行,以提高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为主要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