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712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37.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docx

jdzhi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填空

生物必修2知识概念梳理

专题一遗传的细胞基础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1.区分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1)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细胞分裂间期,染色体经过复制成由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所以此时染色体数目要根据着丝点判断。

(2)同源染色体和四分体:

同源染色体指形态、大小一般,一条来自,一条来自,且能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可以两两的一对染色体。

四分体指减数第一次分裂同源染色体联会后每对同源染色体中含有四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一对染色体=一个四分体=条染色体=条染色单体=个DNA分子。

2.减数分裂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概念

同源染色体:

联会:

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

四分体:

交叉互换:

指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发生缠绕,并交换部分片段的现象。

减数分裂:

是的生物在产生时进行的染色体数

目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次,而细胞分裂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

场所:

生殖器官内

特点:

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

结果:

染色体数目减半(数目减半发生在减I)。

4.精子与卵细胞形成的不同点:

场所

细胞质分裂均等否

子细胞个数

是否变形

相同点:

5.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主要异同点

比较项目

减数分裂

有丝分裂

染色体复制次数及时间

一次,减数第次分裂的期

一次,有丝分裂的期

细胞分裂次数

联会四分体是否出现

出现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出现

同源染色体分离

减数第次分裂期

着丝点分裂

发生在减数第次分裂期

后期

子细胞的名称及数目

性细胞,精细胞4个或卵1个、极体3个

体细胞,2个

子细胞中染色体变化

减半,减数第一次分裂

不变

子细胞间的遗传组成

不一定相同

一定相同

6.识别细胞分裂图形(区分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减数第二次分裂)

方法:

三看鉴别法(点数目、找同源、看行为)

第1步:

如果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为奇数,则该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

第2步:

看细胞内有无同源染色体,若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有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第3步:

在有同源染色体的情况下,若有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等行为则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某时期的细胞分裂图;若无以上行为,则为有丝分裂的某一时期的细胞分裂图。

7.受精作用:

指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注:

受精卵核内的染色体由精子和卵细胞各提供一半,但细胞质几乎全部是由卵细胞提供。

意义:

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保证了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恒定,从而保证了遗传的稳定和物种的稳定;在减数分裂中,发生了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增加了配子的多样性,加上受精时卵细胞和精子结合的随机性,使后代呈现多样性,有利于生物的进化,体现了有性生殖的优越性。

专题二遗传的分子基础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实验:

1928年由英国格里菲思等人进行。

②结论:

在S型细菌中存在可以

使细菌转化细菌。

①实验过程

 

(2)体外转化实验:

1944年由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进行。

①实验过程

 

结论:

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实验过程

①标记噬菌体

含35S的培养基含35S的细菌外壳含35S的噬菌体

含32P的培养基含32P的细菌内部含32P的噬菌体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

详见必修II课本P45

结论:

进一步确立DNA是遗传物质。

3.生物的遗传物质

非细胞结构:

病毒:

DNARNA

生物细胞结构: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结论:

绝大多数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

是的遗传物质。

第二节DNA分子的结构

1.DNA分子的结构

(1)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简称脱氧核苷酸)

2.DNA分子有何特点?

(1)稳定性:

是指DNA分子双螺旋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2)多样性:

构成DNA的脱氧核苷酸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

(3)特异性:

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它代表着遗传信息。

3.DNA双螺旋结构的特点:

(1)DNA分子由两条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

(2)DNA分子外侧是和交替连接而成的。

(3)DNA分子两条链的内侧的碱基按照原则配对,并以互相连接。

4.相关计算:

在DNA双链中:

(1)A=TC=G

(2)(A+C)/(T+G)=或A+G/T+C=

5.判断核酸种类

(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

(2)如有T且A=TC=G,则为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阶段。

第3节DNA的复制

1.DNA分子复制的过程

(1)概念:

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复制时间:

或减数第一次分裂的

(3)复制方式:

半保留复制

(4)复制条件:

①模板:

亲代DNA分子条脱氧核苷酸链

②原料:

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

ATP

④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5)复制特点:

边解旋边复制

(6)复制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7)复制意义:

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2.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

(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

2n

(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2:

2n(或1:

2n-1)

(3)若某DNA中含碱基T为a,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

a(2n-1)

例题:

具有100个碱基对的一个DNA分子片段,含有40个胸腺嘧啶,若连续复制3次,则三次复制时需游离的鸟嘌呤苷酸数是()

A.60个B.120个C.240个D.420个

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基因的相关关系

(1)与DNA的关系:

①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②基因的实质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无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能称之为基因(非基因)。

(2)与染色体的关系:

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②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此外,线粒体叶绿体中也有基因分布。

(3)与脱氧核苷酸的关系:

①脱氧核苷酸(A.T.C.G)是构成基因的单位;②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

(4)与性状的关系:

①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②基因对性状的控制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合成来实现。

2.DNA片段中的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异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专题三遗传的基本规律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一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一)

1.孟德尔之所以选取豌豆作为杂交试验的材料是由于:

(1)豌豆是植物,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

(2)豌豆花较,易于人工操作;

(3)豌豆具有的性状。

遗传学符号

×

含义

亲本

子一代

子二代

母本

父本

2.遗传学中常用概念及分析

(1)性状:

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

  相对性状:

种生物种性状的表现类型。

区分:

兔的长毛和短毛();人的卷发和直发等();

兔的长毛和黄毛();牛的黄毛和羊的白毛()。

性状分离:

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性状和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杂交实验中,杂合F1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高茎DD及Dd)和隐性性状(矮茎dd)的现象。

显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

出高茎,即高茎为。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遗传因子(基因),用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D表示。

隐性性状:

在DD×dd杂交试验中,F1未显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

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基因,用

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2)纯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的个体。

如DD或dd。

其特点是纯合子自交后

代全为,性状分离现象。

杂合子:

遗传因子(基因)组成的个体。

如Dd。

其特点是杂合子自交后代会出

现性状分离现象。

(3)杂交:

遗传因子组成不同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ddDd×ddDD×Dd等。

自交:

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之间的相交方式。

如:

DD×DDDd×Dd等

测交:

F1(待测个体)与隐性纯合子杂交的方式。

如:

Dd×dd

3.杂合子和纯合子的鉴别方法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合子

测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合子

若后代无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合子

自交法

若后代有性状分离,则待测个体为合子

4.常见问题解题方法

(1)如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3:

1,则双亲一定都是合子(Dd)

即Dd×Dd3D:

1dd

(2)若后代性状分离比为显:

隐=1:

1,则双亲一定是测交类型。

即为Dd×dd1Dd:

1dd

(3)若后代性状只有显性性状,则双亲至少有一方为显性合子。

即DD×DD或DD×Dd或DD×dd

5.分离定律(必须二课本P7)

其实质就是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中。

第2节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

(二)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

(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F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

3:

3:

1

3.自由组合定律(必须二课本P12)

实质是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二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1.萨顿假说:

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果蝇杂交实验分析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第三节伴性遗传

1.概念: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常常与相关的现象。

2.实例: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血友病、红绿色盲症

红绿色盲:

正常者的基因型:

或,携带者基因型,患者基因型或。

(2)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女性患者。

一般为隔代遗传

(3)抗维生素D佝偻病(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特点:

⑴女性患者男性患者。

⑵代代相传。

3.伴性遗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4.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

口诀:

无中生有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

隐性看女病,女病父正非伴性;

显性看男病,男病母正非伴性。

第一步:

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

可根据

(1)双亲正常子代有病为隐性遗传(即无中生有为隐性);

(2)双亲有病子代出现正常为显性遗传来判断(即有中生无为显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