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文档格式.docx
《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安徽地质与矿产资源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E之间,以豫北汤阴、内黄和阳谷一带为界,分为河北和河南两部分,前者相当于黄河平原,后者相当于淮河平原。
后者南部延伸至安徽境内有太和台凹、阜南台凸、长山台凸及合肥台凹四个次一级构造单位。
太和台凹位于阜南台凸之北,东北与徐蚌凹折带毗邻,基底深达7000m。
阜南台凸为一东西向的微弱隆起带,基底深度在1000~3000m左右。
长山台凸是分隔合肥台凹与淮滨台凹的南北向隆起带,具有地垒性质,位于河南固始、商城和安徽霍邱、金寨之间,构成淮阳山字型构造的脊柱。
长山台凸实为一断裂带,可称长山断裂带,在其两侧地层发育不同,东侧合肥台凹广泛发育下古生界,西侧淮滨台凹因基底隆起较高,沉积岩系较东侧为差。
合肥台凹位于大别山北侧断裂带以北,为一北西西向的强烈凹陷带,基岩深达8000m。
其上广泛发育下古生界、白垩系和第三系及第四系,沉积盖层总厚度在5000m以上。
3.伏牛—大别台背斜
伏牛—大别台背斜位于华北台块的南缘,安徽大别山区属其东部,北与河淮台向斜连接,西南和东面分别以襄樊—广济深断裂和郯城—庐江深断裂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分开,向东呈楔形尖灭于苏皖平原。
本区主要是前震旦纪褶皱区,曾称“淮阳地盾”,故列入华北台块。
(二)华南台块
华南台块是一个相对比较坚实稳定的构造单元,地壳运动以隆起和凹陷为主,包括三个隆起区和四个凹陷区。
安徽东南部属江南台背斜,是华南台块的次一级构造单元,以江南深断裂(东至—广阳—沿青弋江—泾县—宣城—南漪湖)与扬子—钱塘准褶皱带相邻。
江南台背斜是前震旦纪浅变质岩系组成的基底上覆盖着厚度不大的上古生代和中生代岩系。
三迭纪末印支运动在皖南形成一系列的断陷盆地,如休宁、屯溪、绩溪一带,是侏罗—白垩系的沉积场所。
燕山运动期间本区有花岗岩侵入,沿着北东向断裂分布。
(三)扬子—钱塘准褶皱带
扬子—钱塘准褶皱带界于华北台块和华南台块之间,在地质历史上为一活动性较强的古生代褶皱区。
其北界东起江苏的东台、高邮一带向西南经天长—滁县—大马厂一线接上郯庐断裂带,经桐城—宿松一线,至湖北黄梅附近转向西北;
南界在安徽省与江南台背斜以断裂带相接。
皖东南大部分地区属于本区范围之内。
1.扬子准槽向斜
扬子准槽向斜,在长江中下游形成复式向斜。
由于第四纪沉积的覆盖,地层露头分布零星,在伏牛—大别台背斜及江南台背斜边缘有古老的变质岩系和震旦系出露,由两侧向槽向斜中央,地层时代逐渐变新,并具有呈北东向带状对称排列的特征,安徽长江两岸显著。
早古生代,本区表现为明显的拗陷,但各个地质时代的拗陷中心并不一致,寒武纪拗陷中心东移至大别山东南缘;
青阳一带寒武系厚度达2400m;
长江下游一带奥陶纪的沉积仅400~500m。
除江南台背斜北缘以页岩为主外,其它各地均以石灰岩为主。
志留系由碎屑岩组成,下部以页岩为主,上部以砂岩为主,一般厚千米左右。
志留纪晚期因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普遍海退,长江下游一般缺失上志留系。
晚泥盆纪浅海只及武汉附近,以东均为滨海相碎屑沉积。
早石炭纪海水进退频繁,形成海相石灰岩和陆相砂岩互层。
中石炭纪至早二迭纪大规横海侵,全部为石灰岩岩系,岩性变化不大,厚度亦相近。
早二迭纪晚期海水开始退缩,普遍形成煤系,并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显示海西运动对本区的影响。
早三迭纪是最后一次海侵,海水较浅,在广布的石灰岩中时有页岩夹层出现,三迭纪末的淮阳运动,海水全部撤退。
侏罗纪—白垩纪表现为明显的断裂和岩浆活动,白垩纪的火山岩系和第三纪的红色岩系较为发育,都堆积于陆相盆地内。
此外,第三纪末沿长江下游伸展的北东向断裂带附近有玄武岩喷发。
本区的褶皱形态一般以箱状和梳状为主,并常出现高角度断层。
在皖南褶皱带渐趋开阔。
2.钱塘准槽背斜
钱塘准槽背斜是在扬子准槽向斜东南形成的线状复式背斜地台。
吕梁运动以后,本区表现为明显的拗陷,巨厚的下古生代岩系普遍不整合于前震旦纪变质岩系之上。
震旦系下部以碎屑岩为主,上部主要是石灰岩,皖南一带厚近千米,寒武系拗陷中心仍在皖南,但有向东南扩展的趋势,至奥陶系,中心转向浙西。
志留纪时北部拗陷强烈,在宁国的碎屑岩系沉积厚达1700m左右。
加里东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褶皱隆起,并有花岗岩侵入,中、上志留系普遍缺失。
泥盆纪末期又复下沉,形成晚泥盆—早石炭纪陆相砂砾岩。
中石炭—晚三迭纪海侵广泛,形成广布的厚层石灰岩。
由于海侵阶段中交替着海退,故在早二迭纪沉积了含磷结核的孤峰层,晚二迭纪初形成龙潭煤系。
中生代开始,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褶皱较为复杂,断裂极为发育。
侏罗系、白垩系和第三系不整合接触,均填充于断陷的地堑型盆地中,以陆相碎屑岩为主。
众多的断裂使本区广泛分布着中生代的喷出岩和侵入岩。
二、地质发展简史
安徽地质演化大体经历以下构造运动:
前古生代的大别运动、吕梁运动;
古生代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
中生代的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
1.前古生代时期
前震旦纪包括太古代与下、中元古代,因地壳运动激烈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区域变质作用。
尤其是在太古代,岩石经过多次强烈的区域变质,同时受到混合岩化作用,原岩的面貌已不易识别。
安徽最老的太古界出露于岳西以南、太湖以北的大别山区,称大别山群,地质年龄为29亿年,在金寨以南亦有零星分布。
下元古界有分布于岳西—斑竹以北,桐城—霍山以南的岳西群,主要由混合岩、片麻岩和少量大理岩组成;
大别山南面的宿松群,主要岩层为千枚岩、各种片岩和大理岩等;
肥东群分布于肥东一带,五河群分布于蚌埠—定远一带,均以各种片麻岩为主。
各群的特点是底部变质较深,有混合岩化;
上部变质较浅,一般无混合岩化;
顶部都有石灰岩建造,含磷;
下部含铁。
中元古界包括分布于江南古陆的上溪群,郯庐断裂带东侧大别山南麓的张八岭群,大别山北部的卢镇关群和蚌埠以南的凤阳群。
上溪群底部以石英片岩为主,上部为板岩、千枚岩和变质砂岩互层,顶部由轻微变质的千枚岩组成。
凤阳群底部石英岩夹含铁石英岩,中部为千枚岩,上部为大理岩。
距今25~20亿年的太古代与早元古代发生的大别运动使大别山褶皱隆起,岩层深度变质。
早元古代末期(约17亿年)吕梁运动中形成的江南古陆和张八岭一带的隆起,岩层轻微变质。
剧烈的构造运动形成的大别山—张八岭隆起将本省分为南北两部。
这时,全省除大别山区及其东北的张八岭一带和皖南的原始江南古陆为陆地外,其它地区均为海水浸淹。
由于地壳不断下陷,沉积了厚达数百米乃至数千米的海相碎屑岩和硅质灰岩。
晚元古代进入震旦纪,皖南、皖中均为碎屑岩—石灰岩建造的震旦系;
两淮地区的青白口系和震旦系亦属此类建造,均未变质。
而佛子岭群则为陆源碎屑建造,经变质含较多的石英岩。
迨至震旦纪中期,皖南地区经休宁运动
(约7亿年),江南古陆再度隆起,在雪线以上,发育了山谷冰川,堆积了泥砾混杂和厚度不大的冰碛岩,称兰田冰碛层。
2.早古生代时期
早古生代寒武纪,安徽范围普遍海浸,气候炎热干燥,海生生物繁盛,以浅海相的石灰岩沉积为主,含有丰富的三叶虫化石。
到奥陶纪,安徽北部早、中奥陶世沉积与南部长江两岸地区相似,皆以白云质灰岩和石灰岩为主。
从沿江和巢湖一带含头足类的直角石和两淮地区的珠角石的混生情况来看,当时北部和南部的长江两岸一带海水是相通的。
而位于南部的皖东南地区,虽与长江两岸相距很近,其间因受古深断裂的影响,两区的沉积则有较大的差异,即皖东南区此时的沉积以碎屑岩的笔石页岩为主。
中奥陶世末期,安徽北部与华北地区一样,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全部上升成陆,形成从晚奥陶世到中石炭世长达l亿多年的长期隆起剥蚀区。
随着陆地的隆升,海水自北向南逐渐撤退。
这时,长江两岸和皖东南区从晚奥陶世到志留纪仍为海水所浸,接受海相沉积,但两区沉积厚度差异极大。
皖东南区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碎屑岩和页岩,即志留系的霞乡组、河沥溪组和太平群。
长江沿岸区则为沉积厚度较薄的细粒碎屑岩和页岩,称高家边组和坟头群。
在北部的大别山—张八岭区和淮南、淮北区,缺失志留系。
3.晚古生代时期
晚古生代泥盆纪,因受加里东运动的影响,安徽南部上升为陆地,但在早、中泥盆世仍有局部堆积,在皖东南区称唐家坞群,长江沿岸区称茅山群,均属碎屑岩建造。
到晚泥盆世,南部再度下沉,变成河流湖泊发育的近海地带,堆积了五通组,底部含有底砾岩。
石炭纪,安徽继续下陷,海侵范围扩大,海水逐渐稳定,形成下扬子凹陷,包括长江两岸及皖东南部份地区,在凹陷内沉积了质纯的厚层石灰岩。
这时北部两淮地区地壳又复下沉,海水自北而南,先浸淹淮河以北萧县和宿州一带,而后浸及淮南一带,形成浅海和泻湖,沉积了石灰岩、砂页岩和粘土层。
在滨海地带发育了海陆交互相的石灰岩及碎屑含煤地层。
淮阳古陆北侧的金寨、霍山、六安和肥西一带,由于受桐柏—磨子潭断裂和明港—合肥断裂的控制和影响,也发生沉降,经历了1.2亿年之久的石炭—二迭纪的海浸之后,又隆起成为大别山的一部分。
两淮地区在二迭纪由于受海西运动的影响,再度隆起成陆,海水从此绝迹,陆上湖泊沼泽广布,气候温暖潮湿,植物繁茂,形成辽阔的密林。
植物死亡后,长期的成煤作用形成了砂页岩的陆相碎屑含煤地层,即山西统和石盒子统。
安徽北部的大煤田,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此期间,长江两岸和皖东南部分地区仍为海水所淹,二迭纪早期仍以浅海相的石灰岩沉积为主,晚期海水进退频繁,时而为浅海,时而为湖沼广布的陆地,生物大量繁生,广泛堆积了石炭岩和碎屑含煤地层——龙潭煤系。
本省东南部如广德、宁国、宣城、泾县、池州一带开采的主要煤层就是这个时期堆积并经过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的。
4.中生代时期
中生代三迭纪早、中期,安徽北部继续上升,遭受剥蚀,而南部的长江两岸一带,海域
范围比二迭纪末期扩大,海盆稳定,沉积了厚达千米的泥质石灰岩。
晚三迭世,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长江两岸和皖东南地区晚三迭纪以前的地层褶皱上升,安徽下扬子区海浸结束。
至此,安徽南北两部分陆地联成一片,发育了一些内陆湖盆。
由于气候干燥,内陆湖盆中,如长江沿岸的太湖、怀宁、繁昌、芜湖、当涂一带,普遍堆积了晚三迭世的红色碎屑岩系黄马青组。
皖南地区这一时期还有岩浆侵入活动。
迨至侏罗纪,地壳运动使晚三迭世形成的内陆湖盆扩大,并相继形成许多新的地堑型盆地。
这时气候较湿润,植物相当茂盛,广泛沉积形成了早、中侏罗世的薄煤层,分布于太湖、怀宁、泾县一带。
受后期地壳运动的影响,这些煤层变质成为石墨片岩。
侏罗纪后期发生的燕山运动在本省的主要表现为岩浆活动和断裂变动。
侏罗系都是内陆盆地的粗碎屑建造。
侏罗纪晚期有火山岩喷发,形成安山岩、流纹岩、凝灰岩等,在枞阳、庐江、繁昌、当涂、芜湖、马鞍山一带和两淮地区以安山岩为主,在皖南的屯溪地区以流纹岩为主。
稍后有岩浆侵入活动,在皖南形成大型的花岗闪长岩岩基,在沿江地带形成与成矿有关的闪长岩岩体。
白垩纪,内陆盆地,如合肥—六安盆地,广泛堆积了巨厚的湖河相砂、页岩。
而在一些受断裂控制的地带,如沿江一带及大别山北麓金寨、霍山一带,有粗安岩、粗面岩及其相应的火山碎屑岩。
皖南白垩系中亦有火山岩,但影响范围远不及上侏罗统的火山岩。
与之相关的侵入岩体,在皖南为大型花岗岩岩基;
大别山区为花岗岩;
沿江一带则为正长岩岩体。
总之,中生代的地壳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在本省不分南北表现强烈而重要,以断裂和褶皱变动为主,伴有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
组成黄山、九华山的花岗岩体,就是燕山运动先后两期的侵入活动形成的,而大别山的真正崛起也在白垩纪。
长江两岸丰富的内生金属矿产,如铁、铜、铅、锌、钨、钼等;
非金属矿产,如明矾、水晶等,大多与此期频繁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5.新生代时期
在中生代地壳运动奠定本省地形起伏轮廓的基础上,第三纪发育了许多小型的内陆湖盆和断陷盆地,如重迭于合肥—六安盆地的戚家桥断陷盆地;
长江沿岸的宣城—南陵凹陷;
郯庐断裂带内的孔城凹陷;
还有新安江河谷陷落而成的屯溪盆地等。
盆地中堆积了大量泥砂砾石,形成红色碎屑岩和砾石层。
晚第三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使皖南山地和大别山地继续上升,遭受剥蚀,在断裂带伴有岩浆的喷发活动,如合肥市西郊大蜀山的玄武岩,皖东嘉山、来安、天长一带的女山玄武岩等都是本期火山喷发的产物。
此时淮河流域和长江两岸地区则以沉降和接受沉积为主,并逐渐发育了淮河、长江等早期的水系。
第四纪,安徽境内地形起伏已与近代基本一致。
喜马拉雅运动使皖南山区和淮阳地区一直处于隆升状态,黄山、九华山和大别山在第四纪早期可能一度上升至雪线以上。
到第四纪晚期,随着山地侵蚀作用的增强,凹陷带内沉积作用再度活跃,逐渐形成今日淮河和长江两岸广阔的冲积平原。
两淮地区的第四系主要为砂质粘土、亚砂土,底部砾石较多;
沿江和江南为亚粘土,底部为网纹粘土和泥砾层。
在第四系覆盖的平原上发育了近代河流水系和
众多湖泊洼地。
三、构造体系
由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组成的安徽大地,在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下,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演化,构造体系相当复杂,多种构造体系在此并存、复合,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构造体系有纬向、华夏向、新华夏向、山字型四种,如图2-2所示。
其他还有经向、旋扭与弧形等诸种。
图2-2安徽构造体系图
1.纬向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在安徽各地均有所见,以郯庐断裂以西的华北台块上最为发育。
纬向构造体系起源甚早,由一系列规模巨大的隆起、拗陷、褶皱和断裂组成。
纬向构造体系对安徽西北部的地层发育、矿产赋存、地震活动和地貌演化都有明显的控制或影响作用。
如徐淮拗陷和淮南拗陷,使震旦—奥陶系和石炭—二叠系地层发育较厚,同时形成了淮北和淮南两大煤田。
合肥拗陷使中、新生代沉积发育巨厚,并在东部形成了巨大的岩盐和石膏矿。
众多的东西向断层成为安徽的地震活跃带。
南部的大别隆起,使江淮西部成为皖西大别山区。
2.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
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也是安徽区域的主要构造体系之一,由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撞扭而形成
,在撞扭的初期形成了北东向的华夏向构造体系;
而后随着欧亚板块不断向东向南运动,太平洋板块不断向西向北运动,遂形成了北北东向的新华夏构造体系。
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分布比较普遍,但以郯—庐断裂以东地区最为发育,多条北东向和北北东向的巨大隆起与拗陷,褶皱与断裂,无疑成为这一地区构造体系的主体。
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在安徽东南部是主导构造体系,同时也多深断裂。
它们控制了多个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层和古生物的发育,多种沉积矿,如中生代诸多小煤田的发育;
也控制了岩浆活动,尤其是中生代的岩浆活动,以及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的产出,如皖南的一系列矽卡岩型和热液型铁、铜、铅、锌、钼、锑、金、银等金属矿和硫铁矿等多种非金属矿的形成和分布;
还控制着地震活动的分布,如郯—庐断裂即成为我国的重要地震活动带之一;
还控制了近代的地貌发育。
3.山字型构造体系
安徽区域已发现山字型构造数个,规模大小不一。
淮阳山字型构造可谓大型构造,仰天凸山字型构造是一小型构造,休宁山字型构造则介于两者之间。
淮阳山字型构造是一横亘数省的大型构造。
在我省,其前弧只见东翼,但脊柱的主体位于安徽。
从皖东天长一带到沿江一带,尤其是江北一带,呈北东向而又略显弧形的一系裂隆起、坳陷、褶皱与断裂,是其东翼,多与华夏和新华夏构造重接、归并,其脊柱规模与前弧相比,不太相称。
因此,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其宏伟的前弧东翼,实际上是华夏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的一部分。
休宁山字型构造是中型构造,位于祁门、休宁、歙县一带。
前弧呈新月形,由逆冲断层、挤压片理带、盆状向斜和长条状岩体组成,弧顶位于休宁大汉口一带。
脊柱位于鹦武尖、金竹坪、金山、上屋和杨村一带。
仰天凸山字型构造属一小型构造,位于岳西北部。
前弧由向南凸出的宽3~4km的挤压带组成,脊柱由数条南北走向的冲断层组成。
为形态最完整的山字型构造。
山字型构造对区域性的地层发育、矿产赋存、地震和温泉的分布及地貌发育,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如在怀宁县月山等地象山层的发育,沿江地区岩浆岩和火山岩的分布,铁、铜和明矾石的赋存即与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前弧有关。
巢县、庐江一带的温泉分布,也与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前弧有关。
休宁弧的脊柱则控制了其地超基性岩筒和铜矿的分布。
淮阳弧的脊柱四十里长山,在一定意义上说,也控制了铁矿的分布。
4.经向构造体系
安徽区域有经向构造体系,规模较小,研究较少,以往多认为是其它构造体系的扭性配套结构面,所以,对其地质地理意义了解不多,但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某些河谷的发育与其有关。
5.旋扭和弧形构造体系
旋扭构造和弧形构造都是一种扭动构造。
若某处地壳绕一点旋转运动,形成既有弧形构造形迹也常有砥柱的构造,称为旋扭构造。
当某处地壳运动时由于各处的动力不一或阻力不一,而形成一系列弧形的构造形迹,则称为弧形构造。
但由于砥柱的隐没或不显,两者有时常难以区分。
此外,有的弧形形迹也可能是一种复合构造。
安徽区域的旋扭和弧形构造规模虽不大,但形式不少。
徐宿弧形(旋扭)构造位于徐州、宿州间,在卫星照片上,由多条褶皱带和逆冲断层组成的弧形十分清晰,故通常称之为徐宿弧形构造,但也有人认为是旋扭构造。
此弧形构造线只是旋扭构造的一部分,在黑峰岭尚有一砥柱存在。
岳西弧形构造位于岳西境内,因其形成较早,受华夏和新华夏构造的影响颇大,但形态也还较清晰。
在岳西西南部、怀宁南部、宿松北部,均各有一明显的帚状构造存在,都为旋扭构造之一种,其弧形构造线群一端收敛,一端撒开如帚,在弧形内侧有时有砥柱或旋涡存在。
清凉峰环状构造位于安徽东南部的浙皖边界上,由5~6个褶皱、断层、岩体环带围绕清凉峰而组成,中心清凉峰顶则成一凹陷的沼泽地。
旋扭和弧形构造对区域性的地层、矿产、地貌的控制和影响也十分清楚,如徐州与宿州间的古生代及前古生代地层的分布、煤田的分布、地貌的发育,均强烈受着徐宿弧的控制。
此外,宿松的磷矿的分布,则受着宿松帚状构造的控制。
第二节安徽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安徽省矿产资源开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据记载,长江沿岸的当涂、铜官山、贵池等地早在汉朝就开始采铜冶铁,一直延续至今。
由于矿产资源的开发,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四座新兴矿业城市崛起。
目前安徽已建成淮南、淮北、皖北、新集煤电、铜陵有色、马鞍山、合肥钢铁、海螺水泥等八大矿业集团公司。
矿产资源开发在安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显著的效益,成为安徽经济的支柱。
一、安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
(一)矿产资源较丰富
2004年底,安徽省已发现矿产118种,列入资源储量统计的矿种76种。
查明资源储量(以办理储量登记为准)的亚矿种84种。
安徽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如表2-1所示。
2004年,安徽列入矿产资源储量统计的矿区有4582处。
在45种主要矿产中,安徽省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12种。
其中煤炭资源居全国第7位,华东首位;
铁、铜矿产资源居全国第5位;
硫铁矿、水泥灰岩资源居全国第3位。
表2-1安徽省2004年主要矿产资源储量
矿产
储量单位
基础
储量
总量居全
国的位次
总量在全
铁
矿石\108t
11.73
4
硫铁矿
矿石/108t
0.115
2
锰
矿石\104t
21
盐矿
氯化钠/108t
11.25
18
钛
金红石\t
2.95
20
芒硝
Na2SO4/104t
5644.2
10
钒
V2O5\104t
27.5
水泥用灰岩
29.52
铜
铜\104t
258.04
7
石膏
4.69
8
铅
铅\104t
12.87
19
石墨
石墨/104t
锌
锌\104t
18.3
22
滑石
矿石/104t
11
钨
钨\104t
0.24
13
重晶石
14.2
钼
钼\104t
1.63
24
菱镁矿
9
锑
锑\t
676
14
普通萤石
金
金\t
95.385
16
玻璃用脉石英
306.3
银
银\t
2230.7
高岭土
361.3
煤
108t
140.39
耐火粘土
758.5
12
石油
104t
103.3
17
膨润土
3066.1
6
磷
0.436
石棉
0.7
资料来源: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储量统计公告,,2005-11-25
(二)贫矿多,共生和伴生矿多
金属矿产中,单一矿产少,共伴生矿产多,且埋深较大。
铁矿保有矿石量29.45亿吨,贫矿占95%。
铬铁矿床在安徽境内发现矿产地极少,仅在皖南和大别山区发现一些含铬矿点,一般品位较低,均无冶金、化学工业开采利用价值。
已发现的锑矿矿床、矿点有10多处,其中查明矿产地3处,皆为小型。
品位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