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5976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9.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docx

通用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1部分专题4地貌教案

地貌

 

(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

1.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1)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2.板块分布示意图

(1)字母代表的板块名称:

A亚欧板块、B太平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是由A和C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日本群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位于板块A与板块B的消亡边界处。

3.地质剖面示意图

(1)写出图中的地质构造:

A背斜,B向斜,E断层。

(2)写出图中的地形:

A谷地,B山岭,C山谷,D断块山。

(3)图中甲→乙→丙→丁岩层的新老关系为:

由老到新。

1.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1)岩浆上升经冷凝作用形成岩浆岩。

(2)各类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3)地表各类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经重熔再生作用形成岩浆。

2.常见的地形倒置规律

(1)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被外力侵蚀而成谷地。

(2)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板块运动与地壳运动的分布规律

(1)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板块张裂→裂谷、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

(3)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高大山脉、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4)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4.主要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常见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1.日常生活中,作为建材使用的大理石属于岩浆岩。

(×)

2.日本的富士山是由火山喷发而形成的。

(√)

3.南美的安第斯山脉是由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

(×)

4.一般来说,山区山泉出露的地方多为断层构造。

(√)

5.大庆油田所在的区域地下为向斜构造。

(×)

6.千姿百态的名山胜景都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

7.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是由流水侵蚀而成的。

(×)

8.地下喀斯特地貌都是因流水侵蚀而成的。

(×)

9.新疆的“魔鬼城”是风力侵蚀的结果。

(√)

10.山区的村庄多分布于地势较高的山腰或山顶平坦地方。

(×)

(对应学生用书第33页)

   内力作用与地貌

 (2018·全国卷Ⅲ·T6~7)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完成

(1)~

(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D.入湖泥沙增多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结合区域图,从区域认知的角度,通过综合思维考查内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信息

提取

信息①:

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区,呈狭长形,贝加尔湖的东南侧为一山脉

信息②:

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湖泊且深度还在加大

信息③:

贝加尔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综合

判断

(1)结合信息①②可知,贝加尔湖湖盆呈狭长形,与其相邻的东南侧的山脉走向一致,由此可推知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而成的

(2)结合信息①②和③可知,注入贝加尔湖的河水不断给贝加尔湖带来沉积物,导致湖底的沉积物厚度达到8千米,但湖水深度还在变深,说明其湖盆还在下陷、加深

[尝试解答] 

(1)A__

(2)C

1.板块构造理论的应用技巧

(1)判断地壳运动的活跃地带

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因此地球表面六大板块的交界处(分为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为地壳运动活跃地带。

(2)解释常见地理现象:

①解释大褶皱山脉(如安第斯山脉)、裂谷(如东北大裂谷)、海洋(如大西洋)、岛屿(如日本列岛)等宏观地貌的形成与分布;②解释地震、火山、矿产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判读方法

(1)分析判读地质构造。

褶皱判断方法有二:

一是通过岩层的弯曲形态进行判断;二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2)判读地貌形态。

一般和地质构造联系在一起,可直接读取。

背斜正地形形成山岭,逆地形形成谷地,向斜相反。

断层常形成块状山地、高地、裂谷、陡崖、谷地或低地。

3.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1)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2)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4)看是否有岩浆活动:

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1.古汾河经图中古河道向南经闻喜附近流入涑水后进入黄河,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

古河道随之废弃,现成为同蒲铁路的通道。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

(1)~(3)题。

(1)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背斜B.向斜

C.地堑D.地垒

(2)导致汾河改道的原因最可能是(  )

A.M河段的溯源侵蚀作用

B.地壳运动改变地势起伏

C.汾河洪水破坏河流堤坝

D.修建铁路导致河流改道

(3)下列对涑水河水文状况的推断,可信的是(  )

A.地下水是最主要的补给水源

B.枯水期河流基本无自净能力

C.河水的水质良好且河水清澈

D.河流有结冰期且有凌汛现象

(1)D 

(2)B (3)B [第

(1)题,根据图中信息,古河道废弃、涑水河从乙地质构造流向甲,结合教材知识“汾河谷地为地堑”,可以判断图中乙地质构造最可能是地垒。

(2)题,根据材料可以判断由于地壳运动导致甲地质构造下降,乙地质构造上升,改变了地势,使现汾河经M河段向西流入黄河,而原河道废弃。

第(3)题,涑水河成为间歇性季节河流,结合我国雨带移动和该地的气候,可以判断涑水河夏季为汛期,冬春季为枯水期(干涸)。

地下水补给是稳定的,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汛期和枯水期;由于涑水河是间歇性季节河流,汛期河水可以净化水质,但枯水期河流干涸,沿途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无法净化,故其河水的水质肯定极差;从纬度位置来看河流有结冰期,但冬季河流没有水,且河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不会有凌汛现象。

]

2.(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

(1)~

(2)题。

(1)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  )

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

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

(2)该区域(  )

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

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

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

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

(1)D 

(2)C [第

(1)题,界线N是向斜构造中岩层的层面,反映了地壳受水平挤压产生了明显的褶皱运动;界面M是水平岩层的下界,反映了地壳的下沉运动,N、M分别反映了水平运动和垂直升降运动对岩层的作用,D正确。

M、N能够反映出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包括古气候、沉积物的变化),A、B、C错误。

(2)题,M界面以下与向斜构造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反映了甲岩层形成之前乙岩层已经形成,并且褶皱抬升后经历长期侵蚀,然后再下沉接受沉积形成甲岩层,A、B错误,C正确;甲岩层及其以上为水平岩层,没有发生褶皱,即没有形成背斜或向斜,D错误。

]

3.(2018·海南高考·T14~15)下图为某区域的地质剖面图。

该区域由地表平坦的X区和地表略有起伏的Y区组成。

X区的玄武岩岩层较厚,Y区的玄武岩岩层较薄。

据此完成

(1)~

(2)题。

(1)导致该区域分异为X区和Y区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B.岩层褶皱

C.风沙侵蚀D.岩层断裂

(2)X区和Y区的玄武岩厚度存在差异是因为(  )

A.喷发物质差异B.冷凝环境差异

C.外力侵蚀差异D.地壳运动差异

(1)D 

(2)C [第

(1)题,图中显示X区和Y区岩层性质相同,只是位置有高低,岩层中有断裂面且同一岩层沿断裂面错开,应为内力作用所致。

(2)题,图中X区和Y区地下岩层沉积序列(泥岩、砂岩和砾岩)和厚度接近相同,说明两区在地质历史上的沉积环境相似,因此X区和Y区地表的玄武岩层在形成初期厚度应基本一致,当前厚度存在差异的最可能原因是Y区海拔高于X区,再加上Y区地表起伏大于X区,外力侵蚀作用更为强烈。

X区和Y区均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岩,因此两区喷发物质差异、冷凝环境差异、地壳运动差异应相似或相同。

]

   外力作用与地貌

 (2018·全国卷Ⅰ·T6~8)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

(1)~(3)题。

(1)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D.T3

(2)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

(3)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

[解题流程]

考查

定位

结合河流阶地示意图,通过综合思维考查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产生的影响

信息

提取

信息①:

图中示意河流单侧断面上四个平坦面的位置分布,以及砾石、基岩等地物分布状况

信息②:

该河段位于河流上游

信息③:

四个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信息④: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综合

判断

(1)由信息②可知,河流的上游河段,下蚀作用明显,结合信息④可推知T0应为目前河床上的河漫滩,枯水期河流水位降低,接受泥沙堆积面积会扩大

(2)结合信息①、②、③可知,四个平坦面中T3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位置最高说明该平坦面形成时期,河流的流速最大,所以堆积的砾石砾径最大

(3)结合信息①、③可知T3、T2、T1现位于地势较高的河流阶地上,说明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抬升作用。

由图可知,每个时期的阶地面都较平坦,说明各个时期内地壳比较稳定,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尝试解答] 

(1)A__

(2)A__(3)D

1.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与分析

(1)气候因素:

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

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湿润地区:

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地质地貌因素:

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个方面的影响。

①石灰岩地区:

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地势较高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地势较低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

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生物因素:

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