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三国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
《品三国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三国读后感Word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喜欢读《三国演义》,我喜欢读《三国演义》中的人们斗智斗勇。
《三国演义》还告诉了我们处事要忍耐,不能太激动。
诸葛亮向魏军挑战,可是魏军闭门不应。
结果诸葛亮因为过度操劳,病死于五丈原。
而魏军保住了城池,最后收复了天下。
虽然最后让司马家族当了皇帝,可是这也是历史必然。
一个不太近如人意的结局,几分悲伤和惋惜。
深得民心的刘备没有赢,治国有方的曹操和富有英雄气概孙权也没有赢。
谁也没有赢,如果说得利最多的,那就因该是处于水深火热的黎民吧。
也许这是最好的结局吧,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吧。
多少人在赞叹赤壁之战的壮阔,但又有多少人在惋惜这八十万魏军呢?
恐怕没有多少吧,战争的代价就是生命。
我认为大家都因去读《品三国》,去听听易中天先生的别样三国。
如果一个人可以读透《品三国》他办事一定会成熟得多,周详的多。
让我们回到当年,回到那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
【篇二:
空闲之余,久闻易中天之《品三国》一书。
阅之,作者用现代的眼光解读三国的历史,且让我对三国这段历史更加产生了兴趣。
易老师用通俗幽默的词语,认真的历史态度,公正的对每个历史人物的解析。
使我明白了真正历史上的三国,也使我对三国中的历史人物有了新的了解,三国里面最让我感兴趣的就是曹操。
在看之前曹操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冷酷奸诈的历史形象,当然也是受了小说的原因,看了之后使我对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当然曹操最让我佩服得是他的用人才能。
放眼当今社会的大小企业,在用人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一关,这就是为什么人力资源是那么的重要,如果一个企业不会用人的话,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走向灭亡的企业,同时也在告诉我们什么是人才?
如何去发掘人才,保证人才能够为我所用,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企业着想,曹操的前期为什么会那么快的迅速壮大,就是因为曹操能够发现人才,并尊重人才,能够让这些人发挥他们的才能,给他们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能够采纳好的建议为自己所用,而且赏罚分明,这些成就了曹操身边不缺少有才干的谋士为他出谋划策,并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一个企业是一样的,靠什么壮大,靠的是人才,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够做到人才为我所用,不能够吸引人才,留不住人才,那么这个企业将是一个失败的企业。
无论在什么时代人才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真正的人才可以使企业迅速的发展并壮大起来,一个企业如果想做到这几点那么就要在文化上、制度上、管理上表现出整体的形象,首先一点就是要让员工信服,靠什么让员工信服,不只是单靠的工资,最重要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发展潜力,有没有自己真正的一套企业文化,有没有好的管理制度,要做到人为我所用,就首先要管好人,要让员工信服,要让员工真正的看到企业的发展潜力,而不是意味的唱高调子,这样只能是一时的效果,但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为直接影响了企业在员工心目的形象,企业靠什么传播,靠什么吸引人才,靠的是实力以及信誉,如果你在员工的心中把这两样都给毁了,还谈什么企业文化,还谈什么发展,一切都是空的。
【篇三: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我看过了两遍,最近我又细细阅读了易中天写的《品三国》,有了更深的感触。
《品三国》按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介绍了发生在曹操、刘备、诸葛亮、孙权身边的一系列故事。
看过这本书后,我脑海中三国时期那些主要人物的形象逐渐丰满了起来。
在众多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曹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的曹操与我以前在《三国演义》中了解到的曹操有了很大的不同。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心狠手辣、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枭雄,是个纯粹的反面人物。
最典型的是曹操在逃亡途中,路过朋友吕伯奢家,朋友好心磨刀杀猪来招待他,曹操却起了疑心,没有弄清真相,就把吕伯奢一家老少全部杀光。
在知道自己错杀了朋友一家时,曹操竟然厚颜无耻地说:
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
这样的例子在曹操的政治生涯中举不胜举,足以看出他是个真正的小人。
易中天老师则认为曹操固然有小人的一面。
如他因为许攸得罪了自己,不顾许攸曾是他的恩人,毫不犹豫地杀了他;
荀彧原是曹操的大功臣,却因为反对曹操的某些举措,也被杀掉了。
但曹操也有儿女情长、宽宏大量的一面。
对一些恶毒攻击他的人,背叛了他的朋友,也都屡屡放过。
比如魏种,虽然倒戈跟随了张邈,后来被抓住后,曹操仍留了他的性命。
还有陈宫,本是曹的好朋友,后来反叛跟随了吕布,被曹操逮住后,死也不投降,曹操无奈之下只好杀掉。
但在陈宫死后不久,曹操不但帮他嫁了女儿,还赡养了他的母亲。
可以说,《三国演义》为了树立一个艺术形象,不惜笔墨,添加了许多情节,把曹操坏的一面充分表露出来了,呈现给读者一个完全的反面人物。
《品三国》则客观、公正、全面地介绍了曹操,写出了他的全部性格特点和他所取得的丰功伟绩。
我还通过上网了解到,曹操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
现在还广为传唱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就出自曹操的《短歌行》。
由此看来,只凭一个方面就给人下定论是很片面的,每个人都会有美、善的一面,也会有丑、恶的一面。
想要了解一个人,就应该全面地去解读他,这大概就是我读了《品三国》后的一点感想吧。
【篇四:
过去,我对三国的历史一无所知,在读完了《品三国》之后,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趋势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比如,三国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段历史?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当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在《品三国》的开场白《大江东去》中易中天教授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实际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三面形象,即“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
所谓“历史形象”就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
但“历史形象”不代表“历史真相”。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真相,但要弄清楚却相当困难,因为历史离我们太遥远了。
“文学形象”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例如《三国演义》。
还有一种是老百姓主张的形象,我们称为“民间形象”。
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也许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也会有不同的民间形象。
例如一部历史剧拍出来以后,对于扮演某个历史人物的演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有的人说那个演员扮演得非常好,有的人却说扮演得一点也不像。
那你又凭什么判定呢?
你知道真正的历史人物是什么样子吗?
在我看来,一个人判断一个演员扮演的历史人物的好坏,在于他平时对那个历史人物的了解,他了解那个历史人物的性格、气质,再结合演员的相貌来断定他像不像是具有那种性格和气质的人。
但是我坚持“人不可貌相”这个原则,因此我不大爱评价历史剧中的人物。
回过头来看三国历史。
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它有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也有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是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
实际上,“三国时代”是很短暂的,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到公元280年东吴灭亡,天下统一于晋,其间只有短短六十年时间。
人们讲述“三国历史”通常是从“三国时代”之前的很长一段历史说起。
“三国历史”中的很多主要人物有许多都不属于“三国时代”,例如曹操、关羽、张飞、周瑜,还有鲁肃等,他们都属于东汉末年;
而真正属于“三国时代”的就只有诸葛亮、刘备、孙权、曹丕等。
而刘备却在“三国时代”初期就去世了。
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这部书,从魏武挥鞭到孙刘联盟,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把三国历史的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到三国,人们都会想到里面的一些主要人物,其中最具代表的有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
说到曹操,大家再熟悉不过,他是三国历史中首当其冲的人物。
然而在当今社会,他是三国史上骂名最多的人,有人甚至说他是“奸贼”。
然而真正了解他的人又有多少呢?
在《魏武挥鞭》中,易中天先生专讲曹操,曹操的故事差不多占了整部书的四分之一,可见曹操在三国历史中的份量。
大多数的人不喜欢曹操,是因为他们只看到曹操不好的一面,这些都是民间形象。
大多数人看来,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也不太好,就好像《三国演义》是专贬曹操的。
其实《三国演义》也不完全是贬曹操,里面也有褒扬他的成分。
这是文学形象。
而要深入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他的历史形象。
历史上的曹操,他的性格却最让人琢磨不透。
他曾被许劭评价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不是“奸贼”,而是“奸雄”。
他年轻的时候还是挺效忠大汉王朝的,正当东汉末年,汉室倾颓,百姓民不聊生的时候,他“奉天子以令不臣”。
曹操对自己手下的功臣也很忠心,这也是他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的原因。
只不过后来随着政治力量的强大,他的野心也大了起来,甚至想统一天下就有后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易中天教授对他的评价是:
可爱的奸雄。
再说诸葛亮。
古今中外,赞扬诸葛亮的人不计其数。
在《三国演义》中,他的形象更是受人们的崇拜,人们对他的评价是“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说明诸葛亮的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都很好。
关于诸葛亮著名的典故也很多,但大多数都来自《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正史,所以也有很多是靠不住的。
例如“空城计”,这是《三国演义》中家喻户晓的典故,这个故事在《三国志》中也提到过,但后来在裴松之作注的时候被驳回。
其证据是:
诸葛亮屯兵阳平的时候,司马懿官局荆州都督,根本不在平阳战场。
所以“空城计”是靠不住的。
在《品三国》上部的最后,易中天教授写了一篇附录叫《心平气和说空城》,专门对“空城计”做了探讨,发表了他独特的见解。
而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的政治才能值得肯定,而军事才能却是值得怀疑的。
例如赤壁之战,这是三国史上的一次最大战役,它改变了三国的历史,了解三国的人都知道。
而从文学典故中看来,这场战争的胜利主要归功于诸葛亮的“借东风”,然而杜牧在《赤壁》这首诗中却说道: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索十二乔”,“借东风”的实际上是周瑜,不是诸葛亮。
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期间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孙刘联盟;
他对刘备集团的主要贡献是确立了联吴抗曹、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这些都是政治功劳,所以易中天先生认为,诸葛亮是杰出的政治家与外交家,未必是杰出的军事家。
所以文学形象往往大多来自民间形象,而深入研究历史,注重的应该是历史形象,将历史“还原”。
历史有三种形象,也有三种读法。
一种是站在古人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历史意见”;
一种是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这叫“时代意见”;
还有一种是站在个人的立场看历史,这叫“个人意见”。
在《品三国》中,易中天教授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
站在平民立场,运用三维结构讲述三国故事。
通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展望未来,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不同的人性。
在三国历史中,从天下大乱到诸侯割据,从三国鼎立到重归统一,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命运。
有时人算不如天算,事态往往不向人们预料中的发展。
正如《三国演义》中说的“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原本联合抗曹的孙刘联盟,由于争夺荆州而彻底瓦解,反目成仇,最终导致刘备克死永安,就有了“永安托孤”。
刘备克死永安之后,继位的刘禅昏庸无能,蜀汉的政权只能由诸葛亮管理。
然而,由于士族阶级的压迫,作为三国当中治理得最好的蜀汉却最先灭亡。
再加上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实在让人痛惜。
所以有时候历史上的一些伟大人物是很孤独的,诸葛亮同样如此。
就连崇拜、缅怀他的人,也只是不忘他主张的“兴复汉室”,耿耿于怀他的“出师未捷”,而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国”则少有人提起。
又比如曹操,大多数的人只记住了他的“奸”,但又有多少人记住过他对大汉王朝的“忠”呢?
他不也曾发出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慨吗?
他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不也反映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吗?
三国故事中的许多人物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比如孙权,十八岁继承父兄的家业,有最初被人们瞧不起,变为深得人心,最后靠自己打拼出一番天下。
又如诸葛亮,我们应该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卓越的政治远见。
又如曹操,尽管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太好,但他年轻的时候依法执政,为国尽忠职守。
曹操的谦虚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他总是失败之后检讨自己,成功之后奖励功臣。
所以他才能战胜袁绍,许多袁绍的谋士后来都投奔曹操,例如荀彧、郭嘉。
其实三国是很短暂的,它实质上是从东汉到晋的一个过渡时期。
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一直谋略发展成为帝国的统治阶级,但最终没有实现。
天下最终统一于晋,而晋也是地地道道的士族地主政权。
所以三国历史实质上是士族地主阶级谋略成为统治阶级却又被另外一股力量索阻挡的历史。
而曹操、刘备、孙权都是阻挡潮流的力量,然而最终被晋统一。
魏、蜀、吴三国在本质上都是“非士族政权”,他们与士族阶级有矛盾,有斗争。
斗争的结果是曹魏放弃、孙吴妥协、蜀汉坚持,然而最终相继灭亡。
易中天先生说:
“历史是可以酿酒的。
”但历史也有可能酿成醋,而酿成的酒也是有甜的、苦的,甚至还有药酒。
关键在于酝酿的过程。
通读历史,不仅要了解历史事件,更应该从已了解到的历史事件中总结经验,去体会人性的另一面。
《品三国》读完了,也知道了三国是一段怎样的历史。
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过去的却能成为对未来最好的鉴证。
历史是漫长的,还有许多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探索。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我们已探索、了解到的历史,以史为鉴,通过了解历史,明确人生理念,加强自身修养,从前人的失败命运中总结经验。
【篇五:
《品三国》的下册终于看完了,感觉上有点像看《三国演义》,看到诸葛亮死就不再看下去了。
这本《品三国》下册,也是看了大部分就一直搁在那里,没有看下去。
因为从行文特点来看,大多数的章节都差不多,看完了上册之中的精华,剩下的也就不太感兴趣了。
不过,幸亏自己耐下性子把下册都读完了,不然自己会感到后悔了。
书中最后几章是围绕孙吴在讲三国主要人物和三国历史的兴衰、成败。
把人物的命运放在了人物的背景和历史潮流、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之中来审视,这种历史的研究还是很有东西可以写的。
在我看来,整册书中对三国的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最终是为了分析三国归晋的深层次原因。
易中天以一种“跳出三国看三国”的眼光来品归晋的原因,一针见血地指出士族统治中国在当时是历史的选择。
对三国内部的统治集团和士族的矛盾作了深入分析,的确有他的独特见解,到底“教授”的帽子不是随便哪个人可以戴的。
平心静气看完这本书的时候,回过头来想想,自己还是能学到不少知识的,对三国历史和文学有了比较感性的认识,对其中的人物也有了新的看法。
这是一本值得去读的书。
就在快看完书的时候,我心里突然想到,这本书可以作为历史教材和政治教材的补充,完全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易中天在写这本书之前,肯定是做了很充分的案头准备工作的,书中大量的引用古今三国的正史、野史以及各类评注、评论文章,这不能不说是易中天做学问、做人认真、负责的态度。
从教师的角度去看,易中天可以做到“教学五认真”,起码备课是充分和认真的,这一点我应该向他学习。
民间自古就有“老不看三国,少不看水浒”之说。
三国里头充满了政治、权术、计谋,看了多少对人会有负面影响。
《品三国》自然绕不开这些,而且点评得比较到位,书中有好多这样的地方,比如对待名士的处理方法、处理和士族矛盾的策略,曹操、孙权和刘备的用人等等的比较、评价都让人眼前一亮,简单的几句话,却说得很明确到位。
那些有权的大大小小
的官员们看了,一定也会有不少启发,对怎样做好官,用好权还是有帮助的。
三国,是中国历史中的短小一页,却成为经久不衰的话题被后世不断谈论,从民间故事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再到现今的各种现代媒体冲击。
中国人喜欢讲故事、听故事、论故事,这必将带动“三国热”一直“热”下去。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光靠历史课堂来承担中国历史学习的任务,实在是太单调无趣了。
我们可以“戏说清史”,也可以“品三国”,在不断地熟悉了解的过程中,中国历史就这样留在了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