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4882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心理学》练习题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8.一个完整的实验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摘要、题目、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及附录。

19.实验的外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够普遍推论到样本的总体和其它同类现象中去的程度,即实验结果的普遍代表性和适用性。

20.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地呈现,让被试者对于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作出判断:

这种特性的两个刺激中哪一个更为明显。

21.实验,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解释的科学方法。

22.实验设计乃是进行科学实验前做的具体计划。

它主要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23.实验心理学的主要先驱之一费希纳,在1860年发表了巨著《心理物理学纲要》,他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24.差别阈限法(或差异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_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来实现。

25.心理学实验涉及的自变量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作业变量、环境变量和被试变量。

26.极限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它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27.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称为实验前控制。

但有时候由于条件限制,在实验前,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的影响,这时必须使用实验后控制,又称为统计控制。

28.反应时实验中有二个基本因变量,即速度和准确性。

因此,反应时间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权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29.心理学上关于反应时间的研究可划分为两个时期。

第一时期称减数法时期,它是由唐德斯奠定基础的。

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_或唐德斯三成分说。

第二个时期称加因素法时期,它是由斯顿伯格奠定基础的。

30.面对阈限概念,实验者必须借助操作定义,将之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积极反应的刺激之值;

同理,可把差别阈限定义为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差别感觉的那个刺激强度之差。

31.顺序量表是一种较粗略的量表,它既无相等单位又无绝对零点,只是把事物按某种标准排出一个一个次序。

32.词干补笔是指被试学习一系列单字后,测验时提供单字的头几个字母,让被试补写其余几个字母构成一个有意义_的单字。

33.唐德斯提出反应时ABC之后,心理学之父冯特很快就意识到唐德斯指出了实验心理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即心理活动的时间测定工作。

他带领自己的学生对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进行了一系列的测量,比如对注意、知觉、联想和选择过程等的反应时测量。

34.在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法主要有三种自然观察法、个案研究法、调查研究。

35.知觉辨认乃是在实验中,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要求他在速示条件下(30毫秒)辨认学过的单字以及另外一些未学过的单字。

36.相关研究法和观察法一样,是一种基于描述性科学研究方法,因此它从理论上或也是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

37.美国哲学家皮尔斯(C.S.Pierce)指出,除科学方法外,还有另外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

权威、注意凝聚和先验。

38.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1969)发展了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逻辑,提出了加法法则,称之为加因素法。

它不是对减数法反应时间的否定,而是减数法的发展和延伸

39.根据记忆内容在时间轴上的指向,可以将记忆分为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前瞻记忆是指对于未来要执行的行为的记忆,即对于某种意向的记忆。

40.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41.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茨(1850)对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之后,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

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

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任务和选择反应时任务

42.确立信念的科学方法,是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寻求现象解释的可重复性,并进行自我校正.。

43.实验心理学已经成为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代表和主力,这一地位的取得离不开实验心理学创始之时众多研究者的工作和贡献。

其中又尤其以三位学者的工作最具里程碑意义。

他们是:

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

费希纳_开创性地提出了量化研究“心灵”的思想;

_艾宾浩斯则首开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之先河。

44.实验室研究有其优势:

对于被试的行为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

实验可在其他实验室中重复验证。

45.感觉阈限又称阈限,是传统心理物理学的核心概念。

阈限可以分为两种:

一为绝对阈限,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二为差别阈限,指刚好能引起_差异感受的刺激变化量。

46.在系列回忆中,要求被试按照先前呈现的顺序对材料进行学习和回忆。

研究发现,影响系列学习和回忆的最主要因素是每个项目在系列刺激材料中的位置。

系列中开始位置和结束位置的项目通常学习得快一些,而且错误少一些,而中间位置的项目学习起来则难得多。

47.要求特征是一潜在的、强有力的,也是社会科学所独有的偏差来源,与被试及他们对实验的设想有关。

其典型例子是:

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48.最小变化法测定绝对阈限产生的误差主要有四种:

习惯误差、期望误差、练习误差和疲劳误差

49.反应偏向可由二种方法计算:

一种是报告标准,另一种是似然比值。

50.实验信度其实就是实验的可验证性问题。

它有三种类型直接验证、系统验证和概念验证。

51.心理学中的三大注意理论是:

过滤器理论、资源限制理论、特征整合理论。

52.特征整合理论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

特征和客体是该理论的两个基本概念,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53.操作定义由美国物理学家布里奇曼提出,他主张一个概念应由测定它的_程序来下定义。

54.从实验变量角度实验设计涉及三个基本问题:

(1)实验采用多少自变量和因变量

(2)各自变量内又采用多少处理水平(3)如何将被试分配到各自变量的各处理水平中。

55.匹配设计是指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再把每一对中的每个被试随机分配到各个组别。

56.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_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57.实验效度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

实验效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58.斯腾伯格曾借助加因素法揭示了短时记忆信息提取过程的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59.感觉直接测量法主要有数量估计、数量生产、绝对数量估计。

60.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位置的提示称为外围提示,符号提示是指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

二、选择题

1.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B)

(A)冯特(B)费希纳(C)高尔顿(D)艾宾浩斯

2.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D

(A)超常儿童(B)常态儿童

(C)超常与常态儿童(D)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A)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B)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C)保密原则(D)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4.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B

(A)对感觉元素的描述(B)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D)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5.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实验心理学(B)组织心理学(C)比较心理学(D)认知心理学

6.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A)调适问题(B)老鼠走迷津(C)儿童数学问题解决(D)种属行为

7.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AB

(A)匹配(B)随机化

(C)拉丁方设计(D)ABBA设计

8.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BD

(A)ABA设计(B)拉丁方设计(C)匹配(D)ABBA设计

9.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AB

(A)统计回归(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零结果(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0.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ACD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B)没有预备实验

(C)测量工具的局限性(D)样本缺乏代表性

11.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BC

(A)直接验证(B)系统验证

(C)概念验证(D)内容验证

12.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B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有意识(B)无意识(C)前意识(D)潜意识

13.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B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概率密度(B)反应时

(C)正确率(D)信心评价

14.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B___的假设

(A)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B)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D)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5.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B

(A)极限法(B)恒定刺激法(C)阶梯法(D)平均差误法

16.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AB

(A)数量估计法(B)数量生产(C)绝对数量估计(D)整合法

17.我们可以从_ABC___方面来给注意下定义.

(A)注意的任务(B)注意的持续性(C)加工定向(D)个体差异

18.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哪一个是操作性定义?

(A)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

(B)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

(C)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

(D)以上都不是

19.耶基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B:

(A)较强(B)中等(C)较弱(D)无规律可循

20.注意的研究方法有:

ABCD

(A)提示范式(B)搜索范式(C)过滤范式(D)双任务范式

21.注意的应用研究有:

BC

(A)前瞻记忆(B)警戒(C)飞行员的心理负荷(D)元认知

22.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的记忆是:

(A)语义记忆(B)短时记忆(C)情节记忆(D)感觉记忆

23.信度之于效度正如:

(A)准确性之于一致性(B)一致性之于准确性

(C)偏差数之于常模(D)常模之于偏差数

24.记忆研究的先驱是:

AC

(A)艾宾浩斯(B)巴甫洛夫(C)巴特利特(D)斯金纳

25.记忆的传统研究方法有:

(A)自由回忆法(B)再认法(C)对偶联合回忆法(D)系列回忆法

26.记忆的类型有:

(A)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B)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

(C)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D)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

27.内隐学习具有如下的特征:

(A)自动性(B)抽象性(C)理解性(D)抗干扰性

28.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A:

(A)人工语法(B)序列反应时(C)复杂系统(D)信号检测论

29.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

BD

(A)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B)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受干扰

(C)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D)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

三、名词解释

1.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的根本特征是被试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拥有这种记忆,但它可以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自然地表现出来,并且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

2.因变量:

在实验中,由操纵自变量而引起的被试的某种特定反应称为因变量。

因变量控制的主要方法有:

反应控制、选择恰当的因变量指标、避免量程限制。

3.统计控制法:

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用于实验完成后。

4.速度-准确性权衡:

反应时实验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反应速度和反应准确性间的反向关系,这使得我们必须在它们之间作出权

衡。

心理学家将这种关系称为速度-准确性权衡。

5.被试内设计:

指每一个被试都接受自变量的所有水平处理的设计。

6.实验者效应:

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7.ROC曲线:

即是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在心理学上又称为感受性曲线。

曲线

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

8.减数法:

又称唐德斯反应时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

9.双盲实验:

双盲控制时让实验的操作者和实验被试都不知道实验的内容和目的,从而避免了主、被试双方因为主观期望所引发的额外变量。

10.多重记忆系统说:

认为记忆是由多个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又都由若干特定的加工过程组成。

11.部分报告法:

给被试呈现短暂刺激后,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12.开窗实验:

是一种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的方法,它能比较明显地看出各个加工阶段,那就好像打开窗户一览无遗了,它是反应时实验的一种新形式。

13.恒定刺激法:

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

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并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

14.人差方程:

1823年,贝塞尔与另一位天文学家阿格兰德共同观察七颗星时,发现二人反应时的差别是恒定的,以公式表示为:

B-A=1.233(秒)。

其中,B是贝塞尔的反应时,A是阿格兰德的反应时。

这个等式即是著名的人差方程式,它反映了两个观察者之间的个体差异。

15.信号检测论的两个独立指标:

辨别力指标d’和判断标准,前者是观察者对刺激的感受性的度量;

后者是观察者反应偏向的度量,常用似然比标准β或报告标准C来进行衡量。

16.迁移适当加工理论:

由罗迪格等(1990)提出。

它不认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不同的记忆系统,而主张一个单一的记忆系统。

该理论认为,记忆实验研究所观察到的实验性分离现象,反映的只是测验所要求的加工过程不同而已。

外显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概念驱动过程。

内隐记忆测验要求的是材料驱动过程。

17.艾宾浩斯:

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

他的贡献表现为:

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18.ABA设计:

是一种小样本设计。

它可以较好地区分实验自变量(比如一种疗法)的效果和时间顺序等其他因素的效果,从而进一步解决了AB设计中常常会发生的混淆问题。

19.实验效度:

是指实验方法能达到实验目的的程度,也就是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程度,主要包括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20.错误记忆:

是指错误地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词或从未发生过的事曾经出现过,其经典研究范式是DRM范式。

21.特征整合理论:

是由特雷斯曼提出的,包括特征和客体这两个基本概念。

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该认为:

在空间知觉中,要借由注意把客体的特征捆绑在一起。

特征整合理论的核心是将客体知觉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个是前注意阶段;

一个是特征整合阶段。

在前注意阶段,知觉对特征进行自动的平行加工,无需注意;

而在整合阶段,通过集中注意将诸特征整合为客体,其加工方式是系列的。

即对特征和客体的加工是在知觉的不同阶段实现的。

22.启动效应:

指由于近期与某一刺激的接触而使对这一刺激的相关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效应。

23.直接验证:

是一种对实验效度进行验证的方法,指在尽可能保持原实验方法的情况下在实际中重复实验。

24.顺序量表:

顺序量表既不等距,也无绝对零点,它只要求将事物按某一标准排出一个次序。

25.随机化法:

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26.系列位置效应:

系列位置效应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前者指对词表中最开始位置项目的回忆增强,而后者指对词表中最末尾处项目的回忆增强。

27.注意的双任务范式:

此范式关注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其基本方法是:

让被试执行两个明显不同的任务,然后研究者来评估这两个任务间相互影响的程度。

28.实验法:

是指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环境,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29.自变量:

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30.控制变量:

实验中在自变量之外往往存在着额外相关变量,实验者必须想办法控制额外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因此额外变量也常被叫做控制变量。

31.多变量设计:

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或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32.被试间设计:

是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的情况。

33.小样本设计:

小样本设计是被试内设计的一种变式,实验时它向人数较少的被试或单个被试呈现自变量的不同水平或处理方式。

34.准实验设计:

即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

35.信度:

实验信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靠性和前后一致性程度。

36.简单反应时:

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37.选择反应时:

根据不同的刺激物,而在多种反应方式中选择符合要求的,并执行反应所需要的时间。

38.绝对阈限:

通常指刚好能够引起心理感受的刺激大小。

39.最小变化法:

又称最小可觉差法,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

它的特点是:

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

40.平均差误法:

其基本程序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

41.对偶比较法:

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

42.等级排列法:

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

43.注意的操作定义:

注意有几种代表性的操作定义:

任务定义注意时,研究者常常把注意定义为“是否正确地执行了某项任务”;

持续性注意描述的就是注意的保持过程,即在同一对象或同一任务上保持一段时间的注意被称为持续性注意;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成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

44.对偶联合回忆:

先向被试呈现一系列的刺激-反应对,然后单独呈现刺激项目让被试回忆与之相对应的反应项目,以检验其学习和记忆的效果。

45.自由回忆:

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尽可能多地记住。

只要能够回忆出呈现过的材料即可。

不需要按呈现的顺序回忆。

46.感觉记忆:

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

也称为瞬时记忆

47.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指在刺激作用终止后,对信息保持到十几秒直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

48.长时记忆:

要使信息保持更长的时间,必须通过复述,使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的容量几乎是无限的,其记忆痕迹最长可以保持一生。

49.内隐学习:

它是有机体通过与环境接触,无目的、自动地获得事件或客体间结构关系的过程。

50.前瞻记忆:

51.回溯记忆:

指的是对于过去所发生事件的记忆。

52.元记忆:

元记忆则反映人类记忆的独特特征,即对自己的记忆活动所进行的了解和控制,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念及监控系统,是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

53.客体记忆:

所谓客体记忆通常就是我们所说的对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

四、简答题

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答:

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

(2)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

(1)效率高,即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恒定。

(3)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有多种自变量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由于在多种情况下都证明是确实的,这样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3、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1)回忆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