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4664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复习课程

教学内容

5古诗词三首

课时

3-2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二次

备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激趣

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

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

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

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

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

朗读。

释义:

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

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

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从哪里看出来的?

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

(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

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

为什么?

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

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回顾所学古诗,激发学习兴趣。

 

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安排了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三首古诗词内容上的相似之处。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童趣所在。

牧童舟过安仁

铺两儿童————聪明、有智慧

弄安然自乐

教学内容

5古诗词三首

课时

3-3

教学

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4.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教学重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美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二次

备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揭题,初知“美”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

(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

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

(居住) “村居”呢?

(居住在乡村)

二、初读,走近“美”

1. 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3.读得怎样?

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

三、品读,感受“美”

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4)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5)同学们读得真好!

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四、再读全词,回味“美”

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

(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回忆词的

含义,同时理解题目的含义。

 

提出读书要求: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通过理解诗句,让学生把理解的诗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扎实有效的训练。

教学

亮点

不足

之处

改进

措施

教学内容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时

3-4

教学

目标

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二次

备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

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

(《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

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

(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

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

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

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

”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

(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

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

“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

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

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

“不是的……”(想一想:

“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

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4)

想象驼铃用处(5—9)}怀念童年

想替骆驼剪毛(10)

追问骆驼去处(11—14)

教学内容

6.冬阳·童年·骆驼队

课时

3-5

教学

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二次

备课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

“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

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

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

(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五、布置作业,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