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3867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10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知识点文档格式.docx

木星

土星

较近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最远

较大

居中

三、地球的特殊性——存在生命的星球

⑴地球自身条件

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

②质量和体积适中——可以吸引住大量的大气、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

③地球上有液态水。

④自转、公转周期适中——温差幅度小

⑵外部条件——星际环境

①稳定的恒星——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补充:

1:

航天发射基地选址所要考虑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气象条件:

风速小,晴天较多

(2)地势平坦开阔,地质结构稳定

(3)人烟稀少,有建禁区的可能

(4)良好的水质

(5)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惯性离心力大)且地转偏向力小,航天器自转线速度大,利于发射。

(6)交通便利。

(7)符合国防安全的要求。

2:

载人飞船的回收对着陆场的要求:

(1)着陆场必须位于飞船的运行轨道内

(2)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

(3)地势必须平坦,坡度不能超过5º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的概况:

形状

炽热的气体球

主要成分

氢和氦

表面温度

约6000K

2.太阳辐射的概念及能量的来源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称为太阳辐射。

⑵太阳辐射波长范围:

紫外线(7﹪):

0.15—0.4微米

可见光(50﹪):

0.4----0.76微米

红外线(43﹪):

0.76---4微米

太阳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所以太阳辐射被称为短波辐射

⑶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了光、热资源,地球上生物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

⑵太阳辐射能维持着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所用的主要能源

4、太阳辐射分布的规律:

全球年太阳辐射大体从低向高纬递减。

我国太阳辐射最高值出现在青藏高原;

最低值出现在四川盆地。

(分析成因)

5.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⑴纬度: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⑵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水汽和固体杂质少、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我多(地势高日照时间长)。

⑶天气: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三、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

⑴概念:

太阳大气经常发生大规模的运动,称为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类型及出现的层次

概念

成因

特点

所处位置

黑子

太阳光球上的暗黑的斑点

它的温度比太阳表面其他地方低,所以才显得暗一些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活动周期为11年

光球

耀斑

太阳色球有时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短时间内释放出巨大能量造成的

耀斑爆发是太阳活动的最激烈的显示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黑子、耀斑增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

⑵带电粒子流产生“磁暴”现象

⑶带电粒子流产生“极光”现象(两极地区)

⑷影响气候,甚至影响气候灾害、地质灾害。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㈠地球自转的规律

1、地球自转方向

侧视图:

自西向东

俯视图:

北极:

逆时针:

南极:

顺时针

地球在围绕地轴自转时,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观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

2、地球自转周期

●地球自转周期:

自转360°

所用的时间间隔。

●23时56分4秒——1恒星日

周期

地球自转角度

长度

应用价值

太阳日

360059‘

24小时

昼夜交替周期

恒星日

3600

23时56分4秒

真正周期

3、地球自转速度:

●①角速度:

15°

/小时

●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

②线速度: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为0。

●赤道:

线速度最大:

1670km/h(南北纬60度的地球自转线速度大约是赤道的一半)

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⑴.昼夜的形成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

背着太阳的另一半球是黑夜,也就是夜半球。

⑵昼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

①概念: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或晨昏圈。

②晨线和昏线的区分:

在地球表面,自西向东(沿地球自转方向)由昼进入夜的是昏线;

由夜进入昼的是晨线

③在太阳光照图上昼夜长短用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来反映。

总结:

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方昼夜长短相反。

⑶昼夜的表示-------太阳高度角

昼半球

夜半球

晨昏线

太阳高度

大于0

小于0

等于0

太阳的位置

位于地平线之上

位于地平线之下

在地平线上

⑷昼夜更替周期:

24小时(太阳日)

⑸地球上昼夜更替周期的意义

●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这样就使整个地表面的温度变化不致于过分剧烈,从而保证了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

①在南北半球的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

②某地的昼(夜)长=该地昼(夜)弧所跨的经度÷

150/小时

③根据日出日落时间求昼夜长短:

⑴某地昼长=(12-日出时间)×

2=日出时间-日落时间=(日落时间-12)×

2

⑵某地夜长=(子夜24点-日落时间)×

⑶日出时刻=12-昼长/2

⑷日落时刻=12+昼长/2

2、使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⑴偏转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不偏

●⑵影响:

风向、洋流、河口三角洲等

3、不同经度的地方产生了不同的地方时

⑴⑴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同一纬度的地区,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太阳。

①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

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不同。

②地理位置越靠东边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大。

⑵区时:

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15个经度,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该区的统一时间,叫做区时,又称为标准时。

⑶时间的计算

①地方时计算公式:

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

经度差×

4分钟(经度差相差1°

,时间相差4分钟)

②区时计算公式:

 所求地区时=已知地区时±

时区差×

1 小时

ⅰ、向东“+”向西“-”(原因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导致太阳东升西落,所以向东时间早向西时间晚)

ⅱ、向东走过日界线,时间不变日期减1天;

向西走过日界线,时间不变日期加1天。

③时区数的计算:

(所求地的经度+7.50 )÷

150 取整即为时区数(不能四舍五入)

④某时区中央经线的经度=该时区的时区数×

150

⑤时区差的计算:

①当甲乙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时,时区差为甲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

②当甲乙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如果在计算时区差时经过0时区,那么二者的时区差为二者时区数之和;

如果在计算时区差时经过了12区,那么二者的时区差为24减去二者时区数之和。

ⅲ、利用特殊点的地方时:

晨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和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点;

  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该经线是昼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

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24点。

  春秋分全球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

⑷国际日期变更线

在地图上大体沿180度经线穿行的折线。

另外日期发生变化的线还有地方时为0时经线

二、地球公转

㈠地球公转的规律

●1、地球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公转过程中日地距离发生变化:

●近日点:

一月初:

远日点:

七月初

●2、公转方向:

自西向东

●3、公转速度:

角速度:

/d

线速度:

30km/s

一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快

●远日点:

七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慢

●4、公转周期:

地球公转360°

所用的时间间隔

365日6时9分10秒——1恒星年+

5、黄赤交角

⑴黄赤交角:

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夹角,目前是23026,

太阳直射点是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位于地球中心与太阳中心的连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上(太阳直射光线在黄道面上)

⑵黄赤交角存在的意义

使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以一年为周期作往返运动

⑶直射点的回归周期:

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⑴太阳高度的概念:

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各地的太阳高度角在正午12点时达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角

⑵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从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分别降低。

同一纬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

直射点远离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直射点靠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

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⑴昼夜长短的纬度分布规律(看直射点的位置)

①当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全球越往北昼越长,北半球昼长于夜,北极附近出现极昼。

②当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全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昼短于夜,北极附近出现极夜

③当直射点在赤道时,全球昼夜平分

总结:

赤道处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

⑵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看直射点的移动方向)

①当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南半球相反。

②当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时,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南半球相反。

3、总结:

四季形成 

⑴四季的形成原因:

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⑵四季的表现:

1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②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③春秋季为过渡季节

⑶气候统计四季:

春季(3、4、5),夏季(6、7、8),秋季(9、10、11),冬季(12、1、2)。

4、五带的划分:

⑴五带划分的依据: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总量在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⑵分界线:

南北极圈和南北回归线

五带

范围

有无极昼和极夜

有无阳光直射

其他

北寒带

北极点至北极圈

终年寒冷

北温带

北极圈至北回归线

四季分明

热带

北回归线至南回归线

终年高温

南温带

南回归线至南极圈

南寒带

南极圈至南极点

终年寒冷

归纳太阳高度角计算公式:

结论:

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同该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互余。

H=90°

—纬度差(直射点与要求点的纬度差)

1.太阳光照示意图

⑴太阳光是一束平行光只能照到半个地球球面

⑵太阳光线和晨昏线垂直;

其中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通过地球球心

⑶和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与此时直射点的纬度互余;

并且此时该纬线到极点之间发生极昼或极夜现象。

并且切点的纬度是晨昏线上各点的最高纬度。

(如果该点到极点间发生极昼,那么该点的地方时刻为0点;

如果该点到极点间发生极夜,那么该点的地方时刻为12点)

⑷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断节气:

①当晨昏线和同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时,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夏至日(6月22日前后)②当晨昏线和同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时,这一天为北半球的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③当晨昏线和经线重合时(晨昏线通过南北极点),北半球为春分或秋分日

⑸晨昏线在穿越赤道处和经线的夹角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最大夹角为黄赤交角。

2.极昼极夜的范围和直射点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与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地区的最低纬度数互余。

也就是发生极昼极夜的范围是(90°

-太阳直射点纬度)这条纬线圈以内的地区;

或者说与晨昏圈相切纬线的度数等于90°

-太阳直射点纬度。

3.直射点的位置和日出日落时间的关系:

直射点在赤道上时,全球6点(地方时)日出18点(地方时)日落;

直射点在北半球时,北半球6点之前日出,18点之后日落;

直射点在南半球时,北半球6点之后日出,18点之前日落。

十三、日出日落时太阳光的来向:

春秋分:

正东升正西落(极点除外)

3月21日至9月23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而且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北,南北半球均如此(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9月23日至次年的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全球太阳东南升西南落纬度越高,太阳升落的方位越偏南(极点和出现极昼夜的地方除外)。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地震波

1、地震波的分类和性质

名称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纵波(P)

固体、液体、气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在通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折射和反射

横波(S)

固体

2、地震波与界面

界面

地下深度

莫霍界面

33千米处

(大陆部分)

该面下,P、S波速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界面

2900千米处

在这里,P波速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壳

⑴位置: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⑵地壳分布特点:

厚度不均,大陆部分厚,大洋部分薄。

全球平均17千米

⑶物质组成: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地幔

地幔是位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圈层。

⑵地幔的物质组成及结构分层

分层

能否被S波通过

形态

物质组成

上地幔

固态

铁、镁的硅酸盐类物质

下地幔

⑶软流层:

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⑷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岩石圈

3、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

⑵地核的物质组成及结构分层

结构分层

物质状态

判断理由

外核

熔融状态

横波不能通过

铁、镍

内核

固态,温度、压力、密度很大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复杂系统

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圈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

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

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第二单元地球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层的受热过程

1、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时小部分被大气反射和吸收,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3、近地面大气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后又以对流、传导的方式层层向上传递热量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二、大气的热力作用

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削弱作用

起作用的物质

与人类的关系

吸收作用

臭氧、二氧化碳和水汽

有选择性

避免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

散射作用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日出前和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是亮

反射作用

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

无选择性

夏季阴天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

㈡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⑴近地面大气(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很少但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强烈吸收作用。

⑵大气逆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

1、在晚秋和寒冬,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2、在寒冬,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

(人造烟幕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所以可防御霜冻)

3、某地昨天为晴朗的天气,今天为多云的天气,仅从大气的热力作用分析,哪一个气温日较差小?

为什么?

今天;

多云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4、说明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上的剧烈?

⑴白天,由于没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月面温度升得很高,气温很高

⑵夜间由于没有大气的保温效应,月球表面辐射强烈,月面温度骤降,气温很低。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素:

①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

②下垫面的性质(海陆) 

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

由于海洋比热容比陆地大,所以对于同一纬度的海洋日较差较小,陆地日较差较大(沙漠的日较差更大)。

③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

④地势:

地势高大气稀薄所以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的保温作用都弱,所以气温日较差大(如我国的青藏高原)

三、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作用:

大气中的热量和水汽输送及一切天气变化都由大气运动来实现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3、大气运动的原因:

太阳辐射能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五、热力环流----------最简单的运动形式

1、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气压差异

3、关于气压知识点的总结:

⑴在垂直方向上,随海拔高度的升高,气压值降低

⑵高压、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而言的。

⑶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⑷在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相邻地区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⑸空气作水平运动的规律:

由高压流向低压

六、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

由于城市人口、工业集中排放的废热多,导致气温高于郊区,而形成热力环流

2、城市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⑴一方面将污染严重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⑵另一方面,应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七、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一)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水平气压梯度力: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会产生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2、水平气压梯度力特点

方向:

由高压指向低压和等压线垂直

大小:

由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决定,在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相反等压线稀疏代表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㈡大气作水平运动及其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和等压线垂直

2、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风向平行于等压线(高空)

3、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近地面)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的概念与作用

1、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期的平均状态。

2、作用: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陆之间热量和水汽的交换,调整了全球水热分布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1、一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自转也公转)

2、三圈环流(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地球不公转)的形成

⑴低纬度环流和信风带

⑵中纬度环流和西风带

⑶高纬度环流和极地东风带

由学生分析归纳三圈环流的成因: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

3、三圈环流在近地面形成: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4、全球七个气压带的成因、分布和属性

分布

气压带

成因特征

气流

属性

00附近

赤道低气压

热力原因热低压

上升

湿热

300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

动力原因热高压

下降

干热

600附近

副极地低气压

动力原因冷低压

温湿

900附近

极地高气压

热力原因冷高压

冷干

5、全球六个风带的分布和属性

风带

风向

北半球

南半球

低纬信风

副热带高压和赤道低压带之间

东北风

东南风

干燥

中纬西风

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

西南风

西北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之间

6、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⑴成因: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

⑵移动规律:

北半球夏季向北移,冬季向南移

三、海陆分布对气压分布的影响(主要是热力性质的差异)

1、北半球的气压带呈块状

亚欧大陆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1月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月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2、南半球的气压带大致呈带状

原因是南半球性质单一的海洋占绝对优势

3、大气活动中心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造成重大影响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概念: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2、东亚和南亚季风

1月(冬季)

7月(夏季)

东亚

南亚

偏北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