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3323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陀的人格与教育文档格式.docx

三、佛陀教育的特色

(一)丰富的内涵1.生理学2.地理学3.博物学4.天文学5.历史学6.哲学7.营养学8.卫生学和养生之道9.医学10.未来学11.教育经济学12.心理学13.逻辑14.伦理学15.其他学科:

政治、法律与军事

(二)完善的教材、方法与出发点1.完善的教育内容2.完美的教育方法3.完美的教育出发点(三)普遍的教育对象(四)崇高的教育目标(五)实用又可验证的教育内容(六)真实的教材内容(七)精确的教育内容(八)圆融的教材方法与课程1.教材内容连贯而且变化最多2.教育课程最富有弹性3.教育方法变化最多(九)珍贵的教育机会(十)奥妙的教育情境与方法1.奇妙的教育情境2.奇妙的教育方法3.奥妙的教育内容(十一)显著的教育效果(十二)教育内容最究竟结语附注主要参考书目序  当我们向世人宣称:

中国人所代表的东方文化,在内容上是如何丰富、在水平上是如何高超、在成就上是如何光辉灿烂时,我们不可忽略了佛经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佛经的精彩,并不只在它精深的完美理论,而是由它所衍生出来的,对于人类生命、生活、以及宇宙间一切现象正确而又合理的解释。

然而,除了少数人至今尚能认识这套宝贵的文化遗产之外,大多数的人均已陷入追求物欲的漩涡里去了。

  正如美国一位密森博士(Dr.E.J.Mishan)所说的:

现代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消费之外还是消费」的社会里。

往昔那种安逸、舒适、甜蜜、宽敞、健康自然、合乎中道、有芬芳气息的生活,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密森博士所指的是美国今日的普遍情形,其他各国的情形又是如何呢?

  拿我们今日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人来说,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

我们之中有多少人曾认真的想过:

对于人类个体的生命价值、个人生活的目标,以及整体的人群与我们共存的自然环境之间,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正确态度呢?

  就眼前所见的现象而言,实在令人担心,我们这个一向具有最高灵性的生物(人类),是不是已朝毁灭的途径前进。

  在维持我们自己的生存借口下,或者说是满足我们的虚荣感,我们已经看到太多破坏自然界和谐的现象正日以继夜地蔓延。

  为了解决住屋问题,我们不惜把山林铲平;

为了兴筑道路,我们不惜废弃耕地;

为了促进工业建设,我们不惜把河川空气污染;

为了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我们不惜轻易地抛弃旧有的衣物用具;

为了满足我们的口腹之欲,我们不惜竭泽而渔,用尽各种残忍的方法,把生存在山中、水里、空中的生物捕杀。

  这一切作为,是妥当的吗?

我们真的有权摆布世上一切的生物和非生物吗?

我们真的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

我们的智慧真是高超无比?

  同窗好友陈柏达,平日好学深思,于研读当代教育思潮书籍之余,倾全力攻读佛教经典,并身体力行,勤于验证,发现佛经中藏有极为丰富而又有价值的思想,于是便就其中曾涉及教育特色部份,加以归纳整理,又条缕分析佛陀人格的种种特质。

实为有志研究教育与佛学者必备的参考要籍。

  著者认为:

佛陀的教育思想,不仅在两千五百年以前适用,即使到了今天,他精深的见解、洞悉人性事物的能力、完美的人生态度、崇高的人格涵养,仍可做为今日人类行为的表率。

  如果我们不再偏执己见,放下我们一再强调的物欲享受,静下心来接受一点佛陀的教化,或者我们也会赞同本书作者的意见。

  果真如此,那么恢复佛经在中国文化中应有的地位,不只是佛教界的盛事。

甚至由于佛陀教育思想的发扬与传播,对于当代社会的混乱、世人渴望获得正确的人生方向、解决人类的纷争、资源的缺乏、人口的不断增加……等问题,得到启示也是可能的。

  早在大学时代,陈柏达君便立志运用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来阐扬佛陀的教育思想。

他曾经写了「如何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佛陀与孔子教育思想的比较」、「佛陀如何启发人的心智」、「佛陀教育思想的本质」这四部书,并且数次荣获美国佛教会密勒学人创作奖和菩提译作奖的第一名。

今年他又深入佛法经藏、旁征博引,完成了这一部精心杰作。

当我读过著者所写的这部稿子后,觉得它文笔的流畅、思路的清晰、传述的忠实、立言的精简,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诚为近年来教育界和佛学界不可多得的好书。

因此我乐于说几句话来介绍它。

  韦柏(WebsterWang)

自序  人终其生都在教与学。

随时由他人那儿学些什么,更要满怀仁爱、默默地助人向上。

照顾你的父母、兄弟、姊妹、邻人、同胞……,并欣赏他们的优点。

因为只有当我们沈浸在真善美,而不意识到自己存在时,我们才过得没有任何负担。

  从前,我曾一度非常喜欢看大海,聆听海浪奔放雄伟的音响。

爬上山岗,眺望无际的绿野,赞美大自然的奇妙。

漫步于湖光野柳的风景中,欣赏湖波在微风起舞,瞄视枝头鸟儿的悠然自得。

也曾在朦胧的清晨迎着微冷的清风,沿着附近街道慢慢奔跑。

美妙的音乐使我的灵性在优美的旋律中释放。

经常我沈浸于西伯留斯的「芬兰颂」中热血奔腾;

也在「齐瓦哥医生」的插曲中向往一片无垠的平原、飘雪和轻驰而过的马车;

也在韩德尔的「哈利路亚」和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中肃然起敬。

有时,在「水上音乐」、「少女的祈祷」、「田园交响曲」以及莫扎特的「小夜曲」、「奏鸣曲」中轻飘飘怡然自乐。

在深夜里欣赏修伯特的「圣母颂」更是令我感动。

「何处是儿家」(AllMineToGive)、「飘」(GoneWithTheWind)、「天伦梦觉」(EastOfTheEden)、「爱的世界」(Misunderstood)、「青青河畔草」(TheFlightofDoves)、「孤雏泪」(OliverTwist)、「爱的教育」(Heart)、「块肉余生记」(DavidCopper-field)、「小妇人」(LittleWomen)、「汤姆历险记」(TheAdventuresofTomSawyer)……这几部教育小说和它们改编的电影都曾给我许多启示…。

  可是,自从学佛以来,佛经带给我的感动和美感却远超过上面那些。

每当我想起佛陀那慈祥的脸孔、优雅的气质和伟大的人格,我的内心便充满着无比的喜悦和勇气。

  纵使我们撇开经典上那些奇迹和神格不谈,佛陀的人道精神和活生生的现实成就,仍然是值得人们景仰效法的。

  佛陀无论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都有创新独到的见解。

虽然佛陀距离现今已经两千五百多年;

而且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事物已经变迁了许多。

但是如今我们再读他所垂示的经典,我们仍然会觉得他的教法多么清新、多么完美实用、多么能带给人们心灵的喜悦和生活的启示。

而我们当前的社会又多么地需要它!

  早在第一次读佛经的时候,我就被它精彩生动的内容所吸引住,同时也被佛陀的仁慈和睿智所感动折服了。

读了几年的佛经,使我宛如重新诞生一般。

我发觉我的内心比以前更恬静了,我的生活比以前更健康了。

偶而,会有一股意外的喜悦从心坎里涌上来,而且怀念佛陀的心思也与日俱增。

  在佛学的领域里,我开拓了内在心灵的世界,彷佛每一个人都生存在宇宙的每一个角落。

我相信佛经上所说的:

万物本是同一体,每一个人的灵性都遍布整个宇宙而不相妨碍,宛如同室内的灯光一般。

唯有破除我执的人才可以体验到这真理,才可以与万物浑然为一体,而达到平等的「大我」境界。

虽然我不懂得佛学,但欣慰的是:

我每天都看了几卷佛经,给这平凡的生命增添了一些气息,也使自己的视界看得更远一点。

  但愿这部书是「平凡的我」对读者所奉献的一份诚挚小礼物。

同时希望:

凡是读过本书的人,都会对教育产生兴趣,并且热心追求慈悲无量众生的真理。

  陈柏达 写于一九七七年保护动物节

摘 要  本文的主旨在于引经据典说明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真正懂得生活的艺术家和心灵的工程师。

  本文有两个主题:

  第一个主题在探讨佛陀人格的特色。

说明佛陀具备了十三项良好教师的条件:

(一)了解学生、

(二)精通本行知识和忠于真理、(三)不断地学习与广泛的兴趣、(四)大公无私和民主合作的态度、(五)教育的乐趣和热忱、(六)慈悲心、(七)精通语言和辩才无碍、(八)健康的身心和庄严的仪表、(九)充分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心、(十)生动有趣的谈吐和幽默感、(十一)善于运用各种姿势和动作、(十二)善巧方便和循循善诱、(十三)以身作则……等其他技巧。

并且引用当代心理学、教育学上的研究结果以及笔者的经验来相印证。

  第二个主题说明了佛陀教育的特色。

换句话说,就是指出佛陀的教育跟其他人的教育(譬如:

柏拉图、福洛贝尔、杜威……等哲学家对教育的看法)相比较到底有什么不同,并且有哪些特色。

  依笔者的研究,佛陀的教育至少有下列十二种特色:

(一)丰富的内涵,包括:

生理学、地理学、博物学、天文学、历史学、哲学、营养学、卫生学、养生之道、医学、未来学、教育经济学、心理学、逻辑学、政治学……等。

(二)完善的教育方法、教材和出发点。

(三)普遍的教育对象。

(四)崇高的教育目标。

(五)实用又可验证的教育内容。

(六)真实的教材内容。

(七)精确的教育内容。

(八)圆融的教材、课程与方法。

(九)珍贵的教育机会。

(十)奥妙的教育情境、教材与方法。

(十一)显著的教育效果。

(十二)教育内容最究竟。

  在研究本文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插曲。

譬如,佛陀熟悉人体内每一块肌肉、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骨骼、骨髓的构造和成分。

甚至一个人有九十九万个毛孔他也晓得清清楚楚的。

而且一个胎儿从受精卵到出生为止的发展情形,他也了如指掌(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佛陀对一个国家中有多少山脉和河流?

山中有那些部落和水池?

森林中有若干种花草、树木和动物?

水池中有些什么东西?

山有多高、多宽?

山脉和河川的分布情形是怎样?

……佛陀都说得非常细腻(详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其他有趣的事多得很,不用我在这儿啰苏。

请读者翻开本文欣赏,就可明白了。

一、引言——佛陀是一位伟大的教师——生活的艺术家——心灵的工程师  一般学者对教师的任务不外有两种看法。

第一种认为教师的任务在于启发学生的心灵或引导学生各种潜能的发展。

譬如,圣汤姆斯(SaintThomas)主张:

「知识根本是心灵的产物,而学习乃是自身活动的生长。

因此教育不仅是传授或注入,而且是引发、暗示和指导,以鼓舞心灵在正当方式下运用其先天的能力。

」另一种人认为教师的任务在把知识体系、文化价值、道德态度……等传授给学生。

譬如,当代美国研究师范教育的权威学者伯格莱(W.G.Bagley)说:

「教师不仅自身应具有了解文化的能力,而且要把文化的精髓,运用艺术的手腕和系统的方法,移植于儿童的经验中,使他们相互发生一种交融作用。

」  这两种学派各执一端,在教育史上争论了很久。

前者主张教育应是一种「引出」的方式,后者则主张教育是一种「注入」的过程。

事实上,这两种见解本来是不相矛盾的。

因为人们的偏激和执着,所以造成了对立。

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便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而这些潜能的发挥,除了靠自我努力、自我教育的因素外,还有待于外在环境的助长。

外在的环境包括:

良好的导师、书本、朋友(佛经称之为「善知识」)、学习的设备……等。

佛陀甚至把学生比喻为幼苖、把教师比喻为园丁。

每一棵幼苖都能够自行生长,而且能够成长为某种形态。

但是形态可能有美丑、荣枯之分。

假如有好的园丁来照料它,经常替它浇水、灌溉、施肥……,它便可以长得更茁壮、更美好。

换句话说,浇水、灌溉、施肥是帮助幼苖成长的一种手段和过程。

同样的道理,教师将精粹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和启发学生的潜能并不相冲突,而且这两者(指「注入」和「引出」的教育方式)经常相辅相成,不容易严格划分。

  佛陀在妙法莲华经的药草喻品中将各种根器、性向、兴趣不同的学生比喻为小药草、中药草和上药草。

小药草是下智下愚的学生,中药草是平庸的学生,上药草是天赋聪颕过人的学生。

他把自己譬喻为一片云朵,把自己所说的道理比喻为雨滴。

因为学生的禀赋和兴趣各不相同,所以佛陀采取各种不同教育方式来适应、启发他们,使他们每个人都得到最佳的成长。

  纵使佛陀随便说了一些道理,弟子每个人因为禀赋的差异,而感受也各都不同。

这好比云朵下过雨后,所有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每一棵花草,都随着自己的需要吸收并保存了适当的水份。

(详见法华经卷三)(注一)  根据普集经和指月录卷一的记载,佛陀经过十二年的修行后,在他三十一岁那年的十二月八日解脱了一切烦恼,而获得了无上的智慧。

当他成道以后,他发现一切众生都具有成佛的潜能和灵性,因为妄想和执着,所以不能使这光明的灵性和伟大的潜能发挥出来,而获得圆满的智慧。

  他在菩提树下散步,并且想了二十一天。

思索如何将他所得的奥妙真理传播给一切众生,以及如何教化那些禀赋迟钝的人们,使他们得到永恒的快乐和最高的智慧。

(详见称赞净土经和法华经卷一)(注二)  从此以后,他开始从事四十九年教育的生涯。

日夜不断地为成千成万的弟子们演说各种道理。

从他许许多多经典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优良的教师:

  譬如,因为他能疗愈众生一切身心的疾病,使人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所以佛经上把他所说的话称之为「法药」。

(注三)  因为他所说的道理颠扑不破,并且能辗碎一切众生的烦恼,所以佛经上称之为「法轮」。

(注四)  因为他能巧妙地运用各种方便的法门来教化众生,而且能拔除弟子的疑惑和邪见,解决弟子的所有困扰和难题,使弟子受完教化后,能回昧无穷,并获得无比的喜悦和智慧,过着没有负担的健康生活。

所以我尊称佛陀为「心灵的工程师」和「生活的艺术家」。

(注五)  我尊称佛陀是「生活的艺术家」有两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基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吉能(H.C.Lingren)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EducationalPsychology)中对艺术家的定义。

他在该书中提示:

所谓「艺术家」,就是善于促进人际关系,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随机应变,因时、因地、因物、因人、因事来做适当处理的人。

  再者,我觉得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块艺术材料。

凡是善于生活、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最佳感受传给别人的,都可称之为「艺术家」。

对于一位了解生命真谛、善于利用生命的人来说,他的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件「艺术品」。

  然而,我尊称佛陀为「心灵的工程师」的主要理由是:

我非常赞成爱廸生(Addison)认为:

「教育之琢磨心灵,有如雕塑术之将大理石雕塑成器。

」(Whatsculptureistoablockofmarble,educationistothesoul.)以及每当我读佛经时所受到的感动。

因为我晓得佛陀能帮助弟子建位健康的心灵和快乐的生活,并且沟通彼此间的情感,使大家都能和睦相处、互助合作、勇于追求慈爱无量众生的真理。

佛陀要不是一位伟大的心灵工程师,又怎么能做得到这些呢?

  佛陀不但是一位好老师,更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他不但是一位能说善道的智者,并且是一个以身作则的好榜样。

他不仅是一个指路者,而且是一位辅助者。

他不但是位观察力敏锐的发现家,而且是一位完美的创造者。

他不但是弟子们学习活动的领袖,而且是他们人格的促进者。

他不但是文化的传递者,而且是人类的最佳朋友和顾问。

  他认真负责、亲切友善。

不但善解人意,而且热心公益,他不但熟悉教学原理,而且充分运用有效的教导技巧。

他不但注重因材施教的教材和方法,而且着重教育的评鉴。

他不但把真理输入弟子的脑海中,而且把他们的潜能和长处诱导出来。

  下面,就让我们从教育的观点来分析佛陀的人格特质!

「美国教师协会」(AmericanTeacherAssociation)发表的研究结果曾指出:

本书中所列举的这十几种人格特质对教师是最重要而且实用的。

这些人格特质都是当一位好老师所不可或缺的。

  二、佛陀人格的特色——具备了良好教师的条件

(一)了解学生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了解他。

尤其那些孤立、不满现实、缺乏温暖而又得不到关怀的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了解。

到底,我们应如何了解学生呢?

佛陀告诉我们:

这主要是凭观察的经验和禅定后所产生的敏锐洞察力。

  一般老师都凭自己的感官来了解学生。

譬如,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海弗特(GilbertHighet)在其所著的「教学的艺术」(TheArtofTeaching)一书中所说的方法:

「观察他们,和他们说话。

下课后,有时不妨和他们玩一会儿。

经常和他们交往讨论,或参与他们的游戏。

大大方方地听他们的谈话,而不要躲在门外偷听。

从他们平时随随便便的聊天、漫不经心的闲谈语调里,学习了解他们的情绪和心智发展的情形。

还有一个可以帮助你的方法乃是:

回想你自己少年时代的那些事。

……想得越逼真、越热情,你对青年们也就越了解。

」又说:

「青年们从事各种艰苦的努力,不外想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成就的人。

因此,如果你想在某方面影响他们,就必须让他们知道你认识他们每一个人。

第一步就是背熟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的模样。

」  佛陀认为上面那种运用感官和经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是表面的、局部的。

惟有透过禅定所引发出来的敏锐洞察力才是完全的、彻底的。

  根据佛地经的说法,佛陀具有「妙观察智」,能清楚地观察一切人、事、物的特质、功能与真相。

  佛陀有惊人的记忆力和洞察力。

他不但熟记每一位学生的姓名,而且熟记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籍贯、相貌、健康状况、智慧发展、心理背景、社交情形、知识水平、记忆能力、推理与判断力、学习动机、学习效率、个性、禀赋、嗜好、家世渊源、家庭环境、双亲近况……等。

在佛经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佛陀亲切地呼出弟子的姓名,并且适时地称赞弟子的优点与特长。

他不断地观察弟子的性向和言行,并利用种种机会给予适当的辅导或纠正,他知道在什么情况应给予个别的辅导,什么情况下才适合给予群育陶冶,使他们都能各尽其才,各展所能。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第八卷上记载:

无论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佛陀的精神总是专心一致、宁静安祥的。

他能随时随地入定,并且运用禅定时引发出来的智慧来了解弟子的各种情况,然后再演说深度适当的道理来契合他们的根机。

所以,无量义经和妙法莲华经第一卷都描述到佛陀能够了解弟子过去的禀赋、习性,以及现在的需要和兴趣。

(注六)  摩诃般若经的第二卷上说,无论弟子心里有没有杂念、有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没有特殊感受、有没有憎恨或厌烦的地方、有没有疑惑、有没有渴爱、有没有负担、有没有解脱、专心或散心、定心或乱心、胸襟和抱负的大小等等,佛陀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佛陀不但能了解他弟子的一切状况,而且能了知宇宙中所有各种动物的心理。

大乘义章第十五卷和大智度论第二十三卷中把这种本领称之为「他心智」。

般若经中称之为「他心通」。

(注七)  关于佛陀对弟子的了解情形,我们举下列这件事来说明:

佛陀曾经用四种良马来比喻他的弟子。

禀赋最好的弟子好比第一等的良马,只要稍微受到暗示就明白了许多道理。

禀赋差一点的弟子要受到一点点的指导才明白道理。

再差一点的弟子要些教导和说明才能明白。

第四等的弟子需要屡次用苦语恳切的教训他,才能明白教师所说的话。

(注八)  佛陀不仅知道弟子的禀赋,并且知道应用什么方式才能使对方解脱各种烦恼,要经多久的时间才能启发他们的心智。

譬如,他知道有些弟子只要温和地告诉他就行了,有些弟子应苦切地教诫他才行。

有些弟子教他甲种教材便可以收效,有些弟子应教他乙种、丙种……的教材,才会收效。

(注九)  更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

佛陀能在一剎那间同时了解所有弟子的学习效率、心理、行为。

纵使弟子再多,这种本领仍然运用自如。

(注十)

(二)精通本行知识与忠于真理  做为一个好老师不但必须精通他所教的科目,而且必须熟悉和任教科目相关的一切知识。

只要学生问及有关的问题,他便能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案,以鼓舞学生上进。

否则,他便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甚至得不到学生的信任。

  我们必须知道:

当学生有问题去请教老师时,假使教师对学科不熟悉而无法解答,或者答复得杂乱无章时,学生对老师的尊敬心和对那学科的兴趣可能会减低。

因为学生问问题表示他的内心有疑惑、焦虑、冲突、或者好奇心。

如果教师屡次都无法疏导学生的好奇心、解决他的心理困扰。

那么,他对求知的热心是会一落千丈的。

  据佛经的记载,佛陀不但精通教材,开口成章,而且能了解无穷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和道理。

他解决弟子心中所有的疑惑和困扰,并且能适当地启发学生上进。

他是一位「不倒翁」,因为从来没有任何有意义的难题可以难倒他。

大部份的佛经都是他解答弟子问题的记录,从这好几千部佛经中,我们实在很难想象他的学问怎么会这样渊博。

  因为佛陀确实了知一切真理,所以他的弟子尊称他为「正徧知者」。

因为他能彻底了解世间所有动物和非动物的事情,所以弟子们尊称他为「世间解」、「无上士」。

因为他能解决决一切凡人和神仙的困难,所以被尊称为「天人师」。

(见大智度论和瑜祇经疏)  华严经上称赞佛陀说: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  妙法莲华经药王品中说:

「佛陀已洞悉一切真理。

他对各种事物和现象,都能随意了解,自由自在。

」  为什么佛陀对一切真理了如指掌呢?

因为佛经认为每一个人的灵性都遍布整个宇宙的任何角落。

换句话说,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每一个人的灵性所显现。

大家的灵性都是无限、都是一体的,各互相交错,但却又不相妨碍,宛如一间房屋中挂了许多电灯,其灯光不互相妨碍一般。

因为我们有了无明和自私的执着,所以知觉局限在一小部分里,而无法达及遥远的宇宙。

由于佛陀断除了所有的无明和执着,断除了自私而证得了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