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293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二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文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有感情!

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

又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

……

  

(2)好大的洪水,好不幸的人们!

来,我们一起满怀同情,读读这一段。

   [师生的互评,充满激励,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能入境读书,体会老百姓的不幸生活。

]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过渡: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

  不行!

这洪水给老百姓带来的灾害真是太大了,该不该治?

这时谁挺身而出?

大禹也像你们一样,下决心治理洪水,他会怎么想呢?

这个决心下得好!

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出示句子:

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2.治理洪水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呢?

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图1:

禹先做了什么?

(察看水流和地形)他是怎样察看的?

指名读文。

   出示句子:

他吃尽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

  指名读。

水流我们都知道,地形是怎么回事?

如果我们要察看一个地方的水流和地形那就爬山,还得过河,辛苦吧?

大禹可比我们辛苦多了,你从哪里看出来?

千山万水就是指他爬的山很……,过的河……数多数不清。

谁来读好这个词。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么多困难,都被禹克服了,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谁来读好这句话。

   4.这还只是治水的准备工作,更大的辛苦在后面呢。

出示图2:

禹又做了什么?

指名读。

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这句话里有两个词,它们都带有九字,你从这个九字明白了什么?

如果只是挖河还不算难,如果河与河之间还有山,那还要劈开大山。

你见过大山吗?

让你去开山你敢么?

大禹干了4千7百多天,要13年,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些困难,又都被禹战胜了。

他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

  学到这里,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雄?

板书:

无畏

 [想象一下,大禹在走遍千山万水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想一想,禹在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哪些困难?

这两个问题的设计,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通过想象,可以进一步体会大禹的辛苦及面对困难无畏的精神。

   5.禹怎么会想到这个办法呢?

请小朋友听一个故事。

师介绍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

  教师小结:

禹为了治理好洪水,他总结了父亲治水的经验,察看地形,带领老百姓挖河,劈山,采用了“引”的方法。

他的治水方法和父亲的方法是补养的。

你听了,觉得大禹又是一个()的英雄。

智慧

  [通过讲述禹的父亲鲧治水的故事,通过介绍父亲治水的教训,进一步引导小朋友“知其所以然”,大大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通过两次概括:

大禹是一个()的英雄,为后文“伟大英雄”的理解打下伏笔,理解文末称他为伟大的英雄,也就水到到渠成。

   6.学到这里,觉得大禹怎么样?

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这一小节。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

禹在外治水整整13年。

其间,还传颂着一件更加感人的故事,你想听吗?

  1.教师讲述,谁能把他填一填吗?

  出示填空: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

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谁愿意读一读。

   3.大家说说一周有多少天?

一个月多少天?

一年多少天?

十三年知道多少天?

十三年四千七百多天哪!

这期间他没有回过家,而仅有的三次路过家门的机会,但是还是没有回家?

如果是你,当你一年、二年见不到你的父母,你会怎么想?

禹的儿子十三年见不到他的父亲,他幼小的心灵又会怎么想?

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

面对儿子的提问,娘会怎么回答他呢?

指名学生角色表演。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接着又让学生分别表演母亲和儿子,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就能在境中悟情,体会大禹的伟大精神。

]

   4.小结:

是的,没有人不爱自己的家,也没有哪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大禹为了千万的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舍小家而顾大家。

后人用一个成语概括了这个故事,叫做“三过家门而不入”,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赞扬像禹这样“不顾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人”。

  [阅读课文后,进行概括,适时拓展介绍成语,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5.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

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

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

  [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6.读到这里,你想对他说什么?

你觉得大禹是一个()的英难?

无私。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大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治服了,想象一下那又是怎么样情景呢?

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自由读最后一小节)

   2.出示图片: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在做些什么啊?

   [展示老百姓安定生活的情景,此时无声胜有声。

既扩充了课文的内容,也有利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

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

  4.如果你是他的儿子,你又会说什么?

  5.学到这,你又想对大禹说什么?

  [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

三个连续的问题,体现了一定的梯度,通过角色的变换,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对大禹的崇敬之情。

   6.是的,他不愧后人称他为大英雄,不仅我们这里说他,所有的人都记住了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

大禹治水是发生在公元前21世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公元后21世纪的今天,而且还会一代又一代流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板书)!

   7.学到这里,你明白为什么课题中称他为大禹,为什么结尾还称他为伟大的英雄吗?

(因为禹不但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且聪慧、富有智慧,还无私私奉献,所以人们尊敬的称他为“大禹”,称他为伟大的英雄。

  [引导学生讨论,既照应了题目,又完成了开头的学习目标:

为什么称大禹为伟大的英雄,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禹的形象,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8.今天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勇敢无畏、智慧、一心为公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呼唤他-----大禹!

此时此刻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无比崇敬之情齐读最后这一小节。

  [升华情感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四、扩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这些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下课找一找有关的资料读一读。

  板书设计:

                无畏

                 大禹治水  智慧

                (代代相传) 无私

16.朱德的扁担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的16生字,理解“朱德、扁担、同志、带领、部队、会师、生产、草鞋、敬爱”等词语的意思。

3.会用“一块儿”说完整的话。

4.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3段。

教学难点:

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

教学“担”,试用音序查字法或部首查字法查出“担”或“扁担”一词的意思。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

(朱德扁担,不许乱拿)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

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他处处以身作则,和战士们同甘共苦,深受人民的爱戴。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

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

(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许乱拿”呢?

学完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轻声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学会认的字“德”,讲故事,记字形:

朱德爷爷带领十四个人到井冈山下去挑粮,他们十四个人一条心,忘了危险,一心要把粮食挑上山。

一定要记住这个字呀——十四个人一条心。

(2)认读词语。

(3)课件出示藏字游戏,由易到难:

3个字中找1个字;

4个字中找1个字;

5个字中找1个字。

(4)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五、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

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

(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

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

(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

边读边思:

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引读:

可是——

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

六、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本节课所学的生字。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扁担、朱德、同志、部队、挑粮

(2)课文1、2自然段讲了什么?

(3)填空

因为井冈山生产的粮食不多,所以( 

)。

虽然山路又远又险,可是( 

二、教学第3自然段。

(1)(看插图)看,这就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挑粮的情景。

①走在最前面的是谁?

谁能看图用“一块儿”说一句话。

②朱德爷爷是怎样挑粮的?

谁能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先指名有一句说一句。

再指导学生按顺序说:

先说穿着,再说动作。

③书上是怎么写的?

读1、2句。

朱德爷爷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又忙,可他也跟战士们?

而且穿戴和战士们?

(一样)挑的粮食也跟战士们一样?

(满满的)。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

④指导用敬佩的语气读。

(强调“一块儿”、“满满的”。

(2)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扁担,不许乱拿”八个字呢?

①轻声读后面的课文。

划一划,哪些句子告诉我们了答案?

②谁能用上这些词,用自己的话说说。

大家想 

太累 

劝 

藏 

因此 

又 

找来

③指导朗读。

“不料”可以换成什么词?

(没想到)指导读出后面“不料”的语气。

④引读:

大家见了——

大家心里怎么想?

口头填空:

大家见了,心里想:

( 

从此,更加敬爱朱德同志了。

(3)是啊,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当时井冈山流传着这么一首歌谣:

(投影出示)(齐拍手念)

朱德挑谷上坳, 

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 

粉碎敌人围剿。

(4)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

三、朗读全文,总结课文:

(1)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 

)一块儿( 

)的事。

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

我们( 

)。

板书

13朱德的扁担

战士 

藏扁担 

尊敬热爱

朱德 

找扁担 

同甘共苦

17.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要求】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课时安排】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谈话导入。

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

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

(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节日这天,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里明亮晶莹的水珠,还象征着甜蜜的爱情。

大家互相泼啊泼,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歌。

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板书《难忘的泼水节》)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各自拼读,读好前鼻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

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象脚鼓凤凰花

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

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

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

本文讲了和一起过的事。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忘泼度龙炮穿向令

 1.记生字:

开动脑筋记生字。

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

“氵”加“发”是“泼”;

“火”加“包”是“炮”。

(2)换一换:

“席”减“巾”换“又”就是“度”。

“空”减“工”换“牙”就是“穿”。

(3)减一减:

“响”减“口”是“向”。

(4)猜谜语:

“死了心。

”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2.组词语:

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忘、泼、龙、令”并讲述:

忘、泼、龙、令)

“忘”:

上下右结构,下面稍微宽一点,注意字的结构,上面是个“亡”,不要多写一点。

“泼”:

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为“发”,不要写成“友”多一点。

“龙”独体字结构,最易写错,别忘了第四笔撇,不能写成“尤”。

“令”与“今”一点之差,要区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提醒写字姿势。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提出要求。

(课件出示8):

看准每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看清每个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严格按笔顺描写。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讲评,适当奖励。

四.总结交流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认识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了解了他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第二课时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7难忘的泼水节)

(1)字词检测

看谁读得又快又对:

敲鼓驶过笑容踩着铺上盛满银碗祝福健康长寿

(2)默读课文,回忆一下:

我们学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概括:

本文讲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2.过渡:

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抓关键词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

“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

火红火红)

(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此处如果有条件可以播放傣族人民泼水节的录象,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烈。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3.“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第三自然段。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

为什么?

你从“一串串”“一条条”感受到了什么?

一串串一条条)

4.指导朗读:

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

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

“周总理来了!

”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写得美的语句。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3.交流展示: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板书:

笑容满面)

2.想像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些什么?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

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

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

“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板书:

一手……一手一边一……边)

(四)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

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

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难忘?

2.指导读:

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三、拓展提高,实践交流。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