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文档格式.docx
《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脂肪栓塞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症脂肪栓子综合征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Peltiers认为,直径较大的脂肪栓,必然停留在肺血管床内,在局部脂酶作用下发生水解,产生甘油和游离脂肪酸。
(二)发病机制
脂肪首先在肺部血管形成机械性阻塞,然后由于血管内皮细胞中的脂酶释放,或因伤员由于外伤应激而释放的儿茶酚胺,激活腺嘌呤环化酶从而催化血清中不活动的脂酶变成活动性脂酶,通过脂酶的作用,使中性脂肪水解成游离脂肪酸,被阻塞的肺部血管受游离脂肪酸的刺激,而发生中毒性或称化学性血管炎;
使血管内皮细胞起疱变形,并与基膜分离,破坏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使其渗透性增高,从而发生肺部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水肿。
此时在临床上可出现胸闷、咳嗽、咳痰等现象,若肺部病变继续加重,则肺X线片上可表现出“暴风雪”样阴影,临床上也出现更加明显的呼吸功能障碍。
由于肺泡换气功能受阻,故使动脉血氧张力下降。
进而出现威胁伤员生命的动脉血低氧血症,从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故Murray对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分类,提出应按神经系统症状的有无来决定。
而有中枢神经症状者为重型,无神经症状者为轻型。
关于FES的主要病变在何处,是在肺还是在脑,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以Sevitt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脂栓的致病作用在于对小血管的机械性阻塞,其主要病变在脑。
Sevitt指出,组织病变发生与否,取决于脂栓的大小和数量、小血管侧支范围、缺血性低氧的时间和脏器组织对缺氧的敏感性,并强调周身性和脑脂栓是FES临床表现的基础,而且是主要的致死原因。
虽然病理证实脂肪栓子主要出现在肺血管内,但不造成明显病变。
由于肺-支气管血管系统存在侧支,不易造成肺部病变;
另外,在临床上有些病例其神经系统症状很突出或先于肺症状。
2.Peltiers则认为,FES的主要病变在肺。
Weisz指出,在判断脂栓脑部病变时,必须区别缺氧性缺氧和缺血性缺氧这两种不同的病理机制。
认为:
FES的脑部病变主要是由缺氧性缺氧造成。
Bivins报告37例FES中的死亡病例,其病理所见:
肺脂栓发现率100%,肾脂栓37%,而脑脂栓为0,但脑水肿改变达75%。
因而Weisz与Bivins等均同意Peltier观点,认为FES的原发病变在肺。
其临床经过主要是肺脂栓逐渐发展为呼吸功能不全的过程,而脑病变及其症状则是继发的。
3.肺部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
(1)骨髓脂肪进入血循环,到达肺部毛细血管后形成脂肪栓塞,在早期只是单纯的机械性阻塞、血流中断、栓塞的远侧组织缺血,但肺泡本身仍有呼吸活动。
(2)由于游离脂肪酸对肺内血管的毒性作用,使其发生出血性间质性肺炎、急性肺水肿,严重地干扰肺泡膜的换气功能,在临床上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3)游离脂肪酸可使肺泡表面活性物质降低,从而更增加肺水肿、出血,甚至肺泡萎陷。
(4)由于肺功能障碍,使换气与灌注比率失调,继而导致动脉血氧张力急剧下降。
4.脑部的病理变化
(1)脂肪栓塞性脑病变:
脂栓以脑部小血管的机械性阻塞,肉眼观察可见大脑白质及小脑半球有广泛的点状出血,其形态有三类,即球形出血、环形出血(绕未出血的脑病灶)和血管周围出血;
镜下可见微小的局部缺血性脱髓鞘区,并可见脂肪栓子,常伴有出血性微小梗死。
(2)脑缺氧性改变,主要是脑水肿、脑膜和皮层血管充血,偶尔在脑回表面见有淤血点。
5.心脏病理变化目前尚未见到单纯因心脏脂肪栓塞致死的病例报道。
但是,当发生脂肪栓塞综合征时,由于肺血管床阻力大,使右心负荷增加而出现右心扩大,心肌可因缺氧而受损,表现为心外膜下点状出血,镜下可见小出血斑、变性或坏死区,有时可在心肌纤维之间发现脂肪栓子。
6.眼底变化脂肪栓塞综合征伤员可出现视网膜病变,如散在大小不等的白色闪光或纤毛状的渗出物,特别是在乳头或黄斑中心凹陷处,视网膜弥漫性或呈细条纹状出血,黄斑水肿,血管充血,管径不等或呈分节状。
【症状】
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差异很大,Sevitt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暴发型、完全型(典型症状群)和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亚临床型)。
不完全型按病变部位又可分纯肺型、纯脑型、兼有肺型和脑型两种症状者,其中以纯脑型最少见。
一般病例可有4h~15天的潜伏期(平均约为46h)。
临床出现症状时间可自伤后数小时开始至1周左右,80%的病例于伤后48h以内发病。
1.暴发型伤后短期清醒,又很快发生昏迷,谵妄,有时出现痉挛,手足搐动等脑症状,可于1~3天内死亡,由于出血点及肺部X线病变等典型症状不完全,临床诊断困难,很多病例尸检时才能确诊。
2.完全型(典型症状群)伤后经过12~24h清醒期后,开始发热,体温突然升高,出现脉快、呼吸系统症状(呼吸快、��音、咳脂痰)和脑症状(意识障碍、嗜睡、朦胧或昏迷),以及周身乏力,症状迅速加重,可出现抽搐或瘫痪。
呼吸中枢受累时,可有呼吸不规则、潮式呼吸,严重者可呼吸骤停,皮肤有出血斑。
3.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缺乏典型症状或无症状,不注意时易被忽略。
这类病人如处理不当,可突然变成暴发型或成为典型症状群,尤其在搬动病人或伤肢活动时可以诱发。
多数脂肪栓塞属于不完全型(部分症状群),仅有部分症状,病情轻微,又可分为以下四型:
(1)无呼吸症状者:
脑症状较轻微,病人仅有发热、心动过速及皮肤出血点,可有动脉氧分压下降。
(2)无脑及神经系统症状者:
主要为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发热、心动过速及皮肤出血点等。
(3)无明显脑及呼吸症状者:
主要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发热、心动过速,其中出血点可能是引起注意的要点。
(4)无皮肤出血点者:
最不易确诊。
Gurd归纳脂肪栓塞临床诊断,分为主要标准、次要标准和参考标准。
①主要标准:
皮下出血;
呼吸系统症状及肺部X线病变;
无颅脑外伤的神经症状。
②次要标准:
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kPa(60mmHg);
血红蛋白下降(10g以下)。
③参考标准:
心动过速、脉快;
高热;
血小板突然下降;
尿中脂肪滴及少尿;
血中游离脂肪滴。
凡临床症状有主要标准2项以上,或主要标准只有1项,而次要标准或参考标准在4项以上者,可以确诊。
如无主要标准,有次要标准1项及参考标准4项以上者,可拟诊为隐性脂肪栓塞。
1.主要标准
(1)皮下出血:
可在伤后2~3天左右,双肩前部、锁骨上部、前胸部、腹部等皮肤疏松部位出现,也可见于结膜或眼底,伤后1~2天可成批出现,迅速消失,可反复发生。
因此,对骨折病人入院数天内应注意检查。
(2)呼吸系统症状:
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经常有血性),但湿性��音不是特有症状。
典型肺部X线可见全肺出现“暴风雪”状阴影,并常有右心负荷量增加的影像。
但这种阴影不一定都能发现,而且如无继发感染,可以很快消失。
因此,对可疑病例,可用轻便X线机反复检查。
(3)脑症状:
主要表现为头痛、不安、失眠、兴奋、谵妄、错乱、昏睡、昏迷、痉挛、尿失禁等症状。
虽很少出现局灶性症状,但偶然可有斜视、瞳孔不等大及尿崩症等,因此,当有些骨折病例出现难以解释的脑症状时,应怀疑脂肪栓塞。
2.次要标准
(1)动脉血氧分压:
对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很有价值。
如果在8.0kPa(60mmHg)以下则表示有低血氧,有诊断意义,严重时可只有6.67kPa(50mmHg)或更低。
出现低血氧的时间不一致,有时可在伤后数小时内发生,有时出现较晚;
有的早期正常或仅有亚临床型低氧血症。
因此,严重外伤应每天监测,并反复测定,一般认为低氧血症出现迟者,症状亦轻。
低氧血症的原因,早期主要是换气和血流比值不正常,以及肺泡中氧扩散障碍;
晚期则为真正分流(trueshunt)引起。
低血氧时,早期可由于过度呼吸,使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晚期则二氧化碳浓度显著上升,出现代谢性酸中毒。
(2)血红蛋白下降(100g/L以下):
Kontschorer(1936)首先提出脂栓时末梢血红蛋白下降(12h内可下降40~50g/L),他认为是某种毒素引起的溶血现象。
但有人认为是肺出血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红细胞聚合增加所致。
Pipkin认为这种现象发生在肺部X线显示病变出现之前,是有力的诊断线索,因此在入院后数天内应每天检查1次。
3.参考标准
(1)心动过速:
Gurd认为脉搏在120次/min以上。
(2)高热:
超过一般骨折病状,体温38℃以上有诊断意义。
(3)尿少及尿中出现脂肪滴:
一般浮于尿液上层,故须令病人将尿液完全排空时才能发现,或用导尿法检查。
(4)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可急剧下降。
有人认为系低血容量所致,或为DIC的影响,也有人认为与脂肪小滴凝集有关。
(5)血沉快:
红细胞沉降率升高,可分两种,一种为伤后立刻上升;
另一种为骨折后第3天急剧上升。
因此,伤后5天内可上下午各测1次。
Gurd认为70mm/h以上有诊断意义。
(6)血清脂肪酶上升:
Peltiers统计创伤患者32.7%有血清脂肪酶上升,自伤后3~4天开始,7~8天达到高峰。
因此3~7天内这种检查极有意义。
驹田认为,创伤患者18.4%血清脂肪酶上升(有些药物对脂肪酶活性有影响,如乙醇可以减低其活性,肝素可以增加其活性,检查时应注意)。
发生肺脂肪栓时,病区肺实质可以分泌脂酶以分解中性脂肪栓子,这种脂酶可以出现于体循环中,引起血清脂酶增高,故有诊断意义。
(7)血中游离脂肪:
创伤患者血中游离脂肪滴发生率增高,用荧光显微镜观察,急性创伤20例中,6例有脂肪滴。
有人认为血中脂肪小滴直径在10~20µ
m就有诊断意义。
Gurd曾报道用微孔滤器滤过血清,用苏丹Ⅳ染色的方法来测定三酸甘油酯的含量和脂肪球,可以诊断脂肪栓塞。
但有人认为其诊断价值不可靠。
4.诊断分级由于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很不典型,因此诊断有一定困难,应结合病史及各项有关指标,全面分析。
Gurd按上述指标将诊断分为三级:
(1)可疑诊断:
严重骨折创伤病员,经过初期处理后,短时间内突然出现脑部症状以及高热、脉速、呼吸困难、咳痰、��音,甚至肺水肿等,并有轻或中度低氧血症,同时可以除外休克、感染、DIC和原有心肺疾患者,应高度怀疑脂肪栓塞,并应立即进一步检查。
(2)早期诊断:
严重骨折创伤有明显低血氧,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者。
虽无上述的主要诊断指标,但仍有明显的次要指标,如贫血(血红蛋白低于100g/L),血小板减少等,可以初步诊断。
但应密切观察,并应开始治疗(包括呼吸支持疗法)。
(3)临床诊断:
标准如前述。
目前对脂栓综合征的确诊指标尚在探索中。
有人认为一旦出现脑症状,即应进行血、尿游离脂肪滴的连续观察,如低倍视野内有多个直径>
10~50µ
m的脂滴为阳性。
Sevitt等曾用肾穿刺活检,认为只要发现脂肪球就可以确诊,但操作有危险,未广泛采用。
Kelly试用超声波探测脂栓,方法简便,但目前尚在探索阶段。
Pollak提出伤后4天内连续观察血氧分析、血常规及血、尿脂肪滴,有助于早期诊断。
Lihiri报道静脉穿刺抽血10ml,待凝固后,除去血清,将血凝块快速冷冻切片染色,如发现脂肪球则为阳性。
曾有7例典型脂栓综合征均为阳性。
16例骨折病例,10例阳性,其中7例早期采用激素治疗,均未发生脂栓,3例未经治疗,2例发生典型脂栓综合征;
6例阴性未发生症状。
说明这种方法对预测脂栓的发生率和早期治疗均有指导价值。
【饮食保健】
【护理】
【治疗】
对骨折进行确实的外固定,操作注意采用轻柔的手法,这对预防脂肪栓塞的发生十分重要。
骨折部位如果固定不良,搬动病人容易诱发本病,须加注意。
有人认为骨折后立即进行内固定,其脂栓发生率较保守疗法低,可能与骨折局部异常活动减少有关。
另外患肢抬高也有预防作用。
手法粗暴,打髓内针用力过猛,均可使血内栓子增加,当脂栓症状发作时,随意搬动病人,可以加重症状。
预防感染及防治休克对预防脂肪栓塞的发生均很重要。
创伤后发生休克者,特别是休克时间长,程度重者,发生脂栓时症状严重。
对这种病例应注意纠正低血容量,输血应以新鲜血为主。
此外,维持血液正常pH,纠正酸中毒,给氧,并可使用蛋白酶抑制剂。
抑肽酶(trasylol)是蛋白分解酶的阻滞药,可抑制激肽系统的活性,并可影响脂肪代谢,稳定血压,对脂栓有预防作用,重病者每天可用40万KIE(抑肽酶单位)静滴6~10h。
【检查】
创伤后3~5天每天定时血气分析,血常规检查。
胸部X线呈典型的“暴风雪”样阴影。
【鉴别】
须注意与脑外伤、休克、败血症、中毒、肺挫伤及肺炎等鉴别。
1.休克脂肪栓塞一般血压不下降,没有周围循环衰竭,血液不但无休克时的浓缩,反而稀释,并有血红蛋白下降,血小板减少,血细胞比容减少等。
但两者晚期均有DIC现象。
因此,有人认为脂栓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引起的后果。
Wersy等1973年报道21例儿童病例,其中1/3有休克,认为休克可以增加损伤部位的脂肪吸收。
伤后2~3天脉搏突然增快,除休克外,临床应注意脂肪栓塞、败血症(感染或同时存在的脓毒性休克,可以引起脂肪栓塞)。
2.颅脑伤无颅脑伤的伤员,如果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应注意观察有无脂肪栓塞的可能。
Evarts将颅脑伤与脂肪栓塞临床症状鉴别如下。
3.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肺脂肪栓塞是呼吸窘迫症的原因之一,与外伤、休克、脓毒血症、吸人性肺炎、氧中毒、输血过多、体外循环等引起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相同的。
不同点为脂栓造成局部栓塞,栓塞区发生出血及渗出,形成间质性水肿,肺纤维化,呈黑色。
可有脓肿及坏死区,并逐渐引起纤维化及囊变,因此气体交换困难,氧分压下降。
这是近年来应用人工呼吸的理论根据。
【并发症】
无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