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2781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管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使劝学所是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

27.1906年,学部设立图书局编辑教科书,这是近代由政府编慕教科书之始

28.1912年公布的《小学令》规定:

初等小学由城镇乡设立,县立高等小学的校长和教员所执行的教育事务,以及私立小学的教育事务,均由县行政长官监督。

私人也可依照法令设立中学,称私立中学

29.至1935年,我国高等学校才有完备的学位制

30.1922年11月1日《学校系统改革案》以大总统令正式公布。

这个学制一般称为“新学制”或“壬戌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31.职业学校课程三种分配1.职业学科2.职业基本学科3.非职业学科

32.大学院由中央与地方两级教育行政机构组成,其中央的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院,其他地方教育行政机构称大学区

33.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大学组织法》、《专科学校组织法》、《大学规程》。

法规规定,高等学校的设立权归教育部,私立高等学校的设立必须报教育部批准。

高等学校有四种类型:

即,大学、独立学院、专科学院、研究院34.校长的资格、任用的规定为教育学科20学分。

35.高级中学教师的资格是1.经高级中学教员考试或检定合格者2.国内外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毕业者3.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4.国内外专科学校或专门学校毕业后,有2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5.有专门的著述发表者。

36.苏维埃大学(简称“苏大”)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政权机关专业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

37.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的校训是“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38.古巴比伦最早的神庙学校,也叫寺庙学校。

39.印度最早的学校是婆罗门教创办的宗教学校,主要类型有:

吠陀学校、陀儿学校、森林学校及文法、法律、天文、哲学等专业学校

40.斯巴达的奴隶主贵族军事专制的教育制度是为军事服务的

41.古希腊罗马时期,柏拉图的代表作主要是《理想国》和《法律篇》

42.《雄辩术原理》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育专著

43.教会为了控制教育,创办了自己的学校:

僧院学校、大教堂学校、教区学校

44.西欧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分为两种类型:

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45.维多利诺被称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

46.国家管理教育,由国家普及义务教育就是文艺复兴时期提出来的

47.夸美纽斯是首先系统论述近代学校制度的实质和组织

48.当教育由“私人”的事情变成公共的事业后,国家及其政府才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

49.1802年,拿破仑颁布了第一个重要教育法令《教育基本法》

50.德国是世界最早实施国家强迫义务教育的国家

51.1839年马萨诸塞州开办了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专门培养公立小学的教师

52.日本1872年发布的《学制令》是在学习欧美资本主义教育经验,批判封建幕府教育的基础上制定的

53.裴斯泰洛齐最著名的代表作是《林哈德与葛马德》

54.中等学校的出现要早于初等学校

55.在英国中等教育中,起领导作用的是古老的“公学”

56.法国大革命中,出现了一批新式学校,即中央学校

57.德国近代最主要的中学类型是文科中学

58.俄国的实科中学在欧洲出现得最早。

1701年彼得就在莫斯科开办了俄国也是欧洲第一所实科中学,即数学和航海学校

59.日本的普通中学和美国的比较接近。

与此相适应的是明确规定中学教育的方针是升学与就业兼顾

60.作为学位的博士大约最早产生在德国的耶鲁大学。

最早的准学士学位大约出现在英国。

1865年,德汉姆大学向中学毕业后又上了两年学院的学生授予准学士学位

61.1854与1856年分别制定了《牛津大学法》和《剑桥大学法》。

大学成立了新的学校领导机构“校务会”

62.法国最古老的大学是巴黎大学

63.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和原则就是尊重自由的学术学院

64.新教育实际上就是与旧教育相对立的,是与古代甚至近代教育相对立的现代教育

65.夏山学校是世界自由学校的代表

66.杜威的代表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学校与社会》

67.各国“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如:

英国的“中间型”管理制度、法国的“中央集权型”管理制度、美国的“地方分权型”管理制度等

68.现代教育管理制度确立的重要标志是《史密斯——休士法案》、《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69.日本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二次教育改革中得以确立

70.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有:

重振儒术和兼融佛道

学在官府:

是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无学。

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

六艺:

即“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教学内容,称为六艺

选贤供士制度:

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优者供于天子、或者升入大学深造。

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

文治武功:

西周时期生产力水平较前代有很大发展,这要求官吏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书和数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西周是以小邦战胜大邑而立国的,为了加强对小邦国的统治,必须借以武力,因此在西周非常重视教育教化施以文治的同时也很重视武功。

有教无类:

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孔子基于对教育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作用和人性的认识,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

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即所谓的“有教无类”。

稷下学宫:

原是战国时期齐国在其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立存1550余年,期间,不断有众多游学之士慕名而来,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个学术水平高,研究气氛浓厚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教育体质、教育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博士:

先秦六国时就设有博士官职,秦汉承袭此制,也设博士官。

博士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数、方技等都立博士。

汉代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

博士弟子制:

将博士官私人收徒讲学变成由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建立官学。

以民间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向导,并奖励贤才。

这就是博士弟子制。

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视学制度:

汉代帝王对其最高学府太学非常重视,有时亲临太学视察或者令要员视察太学。

皇帝视学时,要举行各种隆重的仪式,要召集博士讲论五经,有时还要考察学生的作业,有时还与师生欢聚,皇帝每次视学都要聚众亲自宣讲,以弘扬儒学。

宫邸学:

也称四姓小侯学。

创始于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四姓”指外戚樊、郭、阴、马四大氏族,“小侯’即为非列侯,这种学校是外戚把持特权,扩张势力的产物。

洪都门学:

创设于东汉灵光帝光和元年,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因校址在鸿都门而得名,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

察举选士制度:

汉代统治者在选拔人才中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是察举选士制度。

察举制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人才选拔制度。

策问:

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举荐者回答。

对策:

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是谓对策

九品中正制:

简而言之,就是朝廷在州郡设立大小中正官,由他们负责考察士人的家世和德才表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中,中正官兼任其原籍的郡小中正或州大中正,后来由德才和家世诸因素共同决定品第的九品中正制,演变成为以家世品评人士为惟一标准的贵族化制度,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弟子职:

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了全方面、详细的规定。

首先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

其次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

举止言谈、待人接物要有修养,再次,规定了学习的规则。

千字文:

梁武帝时周兴嗣编成《千字文》,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历史、动植物、农业和封建道德等,是一本颇具影响的蒙学课本。

国子学:

西晋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特权,汉武帝在太学之外又设立国子学。

规定五品以上弟子入国子学。

=国子学是我国古代太学之外专门为世族子弟设学之始,这是门阀世族享有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三纲要八条目:

三纲要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大学》中提出的三个目标(也称三钢领)八个条目,鲜明的反映了儒家修己治人的思想。

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建议的核心。

汉代的独尊儒术是经过董仲舒改造了的儒学,“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锁奉行的文教总方针。

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翁兴学:

景帝末年,当时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10余人到达长安就学于太学博士,数年后,这些人学成归来,文翁便在成都立学,找下县子弟入学,学成者都给与重用或者推荐做官。

五经正义:

孔令颖会同诛儒整理五经,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并确定为全国统一教材,这是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教材。

师说:

在隋唐皇帝采取种种措施振兴儒学的同时,一些思想家、教育家也为重振儒术竭心尽力。

其代表人物韩愈著有《师说》专门论述教师的重要地位,教师的任务等问题。

在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经:

通晓儒家经典。

明经科考比较容易,只要熟读经书就可以了,对于经意未必真懂,及第也比较容易,故有“三十老明经”的读经。

帖经:

即任意揭开一页经文,将其左右两边盖上,只露中间一行,再用帖盖3字,令应试者将帖盖的3字天出来。

帖经相当于现代的填空题。

墨义:

是对经典内容的回答,不需要发挥,按原文对答即可。

只要熟读书经和注疏,既可。

墨义相当于现代的简答题,问什么答什么,不需要展开,有时也采用口试方式叫“口义”。

对策或称策问。

这种方法是从西汉沿袭而来,为唐代科举的基本方法。

对策要求被试者在熟读经史的基础上,关心时政,才思敏捷、有见解、有立场。

是考试政治才能较好的方法。

诗赋:

这种方法是在策问日益空疏的情况下受到重视的,因为它不仅能考出士人的思想,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文学水平。

科举制:

科举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实行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纠正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机会不均、无客观标准以及选士大权旁落等弊病,不仅为封建国家选拔出许多优秀的人才,有效的笼络了士人,提高了吏治水平,而且加强了对教育的宏观控制功能,对教育管理产生了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国子寺:

隋文帝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从此。

我国中央官学有了专门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

束脩制:

唐代官学的学生一律称为“生徒”,生徒入学要行束脩礼,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入学时就要带一些酒肉之类的东西拜见教师,仪式非常隆重,这种仪式叫做行“束脩礼”是我为了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从唐代开始,这种礼仪呗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

苏湖教法:

胡瑗在在苏州、湖州教学时,实行分斋教学,全面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分斋教学法也被称为苏湖教法。

分斋,即学校分为“经义”、“治事”、二斋,经义斋以教学儒家经典为主,学生有较高的学术和道德修养,可担负朝廷政、法、刑、教等方面的政务,治事斋又分为治民、讲武、水利、历算等。

明体达用:

所谓“明体”就是领会圣贤之遗意、理解六经等儒家经典的道理,掌握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内容及其精神实质;

所谓“达用”就是在修身、治国、处世的过程中,去实践这些精神、道理和内容。

简单的说“明体达用”的精神实质就是“学以致用”。

三舍法:

学生初入太学为外舍生,学习一年。

岁一公试。

公试成绩列一二等者,参考薄籍记录在平时品行、学习成绩。

合格者升入内舍。

内舍学习两年,进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列优、平两者,参考平日品行、学习表现,合格者升入上舍。

上舍学习两年进行毕业考试。

毕业考试由朝廷派员主持,学官不得参与,一切程序如同省试,成绩分为三等。

上等的直接受官,享受进士待遇;

成绩中等的即免除省试,但要参加殿试;

成绩下等的免解试,参加科举之省试。

学田制;

汉唐官学由政府拨给经费,数额是不固定的。

宋自仁宗始,经神宗、高宗各帝,除赐给官学缗钱外,还赐给土地,称谓学田。

由学校经营,以田租赁收入作为固定的办学经费。

此项制度,元明清三朝皆袭用之。

学田制的建立为官学的稳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促进了宋元时期地方官学的大发展。

对学田的经营管理也就成了学校一项重要事务。

南宋时学田四界普遍树立石碑,言明亩数、佃户及地租,学校有专门机构掌握地租钱粮。

白鹿洞书院:

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唐贞元中,洛阳人李勃、李涉兄弟隐居庐山读书,养一白鹿,其地遂称白鹿洞。

南唐升元中,就其地建学馆,置田产,以国子监教授李善道为洞主,有学生百余人,称庐山国学。

宋太平兴国二年,江州知州周述请赐国子监印九经供学子研习。

何时改称白鹿洞书院史载不详,指笼统的说是南宋。

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是在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知南康军重修以后。

朱熹修复白鹿洞书院,请皇帝赐《九经注疏》增购图书,置建田庄,亲定学规,亲自讲授,质疑问难,使其盛极一时。

岳麓书院: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

宋开宝九年,潭州太守朱洞建讲堂斋舍,创辟书院。

大中祥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岳麓书院”匾额及各种图书,岳麓书院因此而闻名天下。

后大师张试主教,以“造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办学宗旨,使之成为湖湘学派的重要基地。

应天府书院:

在河南商丘,又称应天书院。

原为儒戚同文旧居,宋真宗大中祥二年,邑人曹成就戚之旧居建学舍150间,聚书1500余卷。

招徒授业,由戚的孙子戚舜主持。

真宗赐额“应天府书院”范仲淹曾就学于此,后应晏殊聘请又主讲书院,因此书院名声大振,景佑二年,改为应天府学。

嵩阳书院:

又名“太室书院”,在河南登封太室山麓,五代后周时就嵩阳观改为“太乙书院”宋至道三年,赐名“太室书院”,颁九经子史等书,有生徒数百人,景佑二年。

设山长,置学田,更名为“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在湖南衡阳石鼓回雁峰下,旧为寻真观。

唐元和年间,李宽读书于此。

宋至道三年,郡人李士真于李宽处读书的故地,兴建书院。

景佑二年,太守刘沅奏请朝廷,宋仁宗赐“石鼓书院”匾额及学田。

茅山书院:

在江苏金坛茅山后,宋仁宗时,处士侯遗创建书院,天圣二年,江宁知府王随奏请赐学田三顷。

后来时有毁废。

淳祐年间,知县孙子秀于茅山故址重建书院。

广招学徒,咸淳七年,又迁建县南颐龙山麓。

唐代的一种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更加完备。

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分为三级:

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取士:

明清科举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八股文取士。

考试题目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作文者必须“依经按传”用“古人语气”代圣贤立言,不能做任何发挥。

考生作文一律采用八股文。

八股文取士,对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严重地妨碍了学术的进步。

八股文:

通称制艺。

或时文、八比文、四书文。

是一种严格注重内容和形式的文体,包括破题、承题、起讲、起股、中股、束股和大结几部分。

监生历事制度:

即监生到监外“历练政事”或称实习历事,这是一项培养官吏的重要措施。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是张之洞发表的《劝学篇》,系统地阐述了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文教政策思想。

中学也成旧学,即中国传统的经史文学,核心是中国君主专制体质和封建伦理道德;

他所说的西学,他称为新学,即西方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要以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为根本,在此基础上,选择西学中可以替补我国之缺者或我国之弊者,使其为我所用。

学制: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

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

人物。

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

学制是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意识形态各方面的综合反映。

壬寅学制:

1902年,清政府命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学制,因为这一年是壬寅年,所以称“壬寅学制”。

这个学制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制定的系统学制。

癸卯学制: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由张百熙、荣庆、张之洞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半醒全国的近代学制。

五育:

根据资产阶级需要,为“养成共和国健全之人格”蔡元培提出了军民国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这一思想成为民国初年制定教育宗旨的理论基础。

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1913年民国政府颁布学校系统。

1912年7月,民国政府教育部召开中央临时会议,讨论教育政策和改革措施等重要问题。

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自此至1913年8月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大学令》《专门学校令》《中学课程标准》等学校规程,对各类学校的目的任务、课程设置等做了具体规定,对新学制有所补充和修订,综合起来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学校系统,即《壬子—癸丑学制》。

壬戌学制:

1922年,在北京召开全国学制会议,11月1日,以大总统命令证实公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一般称为“新学制”也成“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壬戌学制》在形式上借鉴了美国;

六三三学制,单绝不是简单的照搬,他反应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切合中国的实际。

西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高校内迁、合组,如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至湖南长沙。

成立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次年,三校又奉命迁至云南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

西北联合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大批高校内迁、合组,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迁至西安,合组为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3月再迁至陕南,4月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

苏维埃大学:

简称“苏大”这是苏维埃共和国培养争权机关专业干部的高级干部学校。

1938年8月,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8次会议决定创办苏维埃大学,9月正式开学。

毛泽东任校长,沙可夫任副校长。

校址在瑞金沙洲坝。

1934年为纪念因积劳成疾而逝世的沈泽民通知而改名为“沈泽民苏维埃大学”校长是瞿秋白,副校长是徐特立。

苏大简章中明确规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造就苏维埃建设的各项高级干部”、实行校长领导下的委员会负责制,学生管理实行自治,教员分为正教员和副教员。

中央农业学校:

这是一所培养农业干部和农业技术人才的专业学校,成立于1934年。

直属于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

其任务有三:

意识培养农业建设的中下级干部;

二是搜集苏区农民群众经验和农事试验场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整理,广泛进行一般农业技术传播;

三是与土地人民委员部建设局发生亲密联系,计划苏区的农业建设。

校址在瑞金东山寺,校长是徐特立兼任。

红军大学:

全称“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培养高级军事政治赶不到学校,校址在江西瑞金。

培养目标是:

使学员都具有高速的政治觉悟,高度的军事技术与指挥艺术,以及模范的铁的纪律,艰苦奋斗、英勇牺牲、顽强制胜的战斗作风。

1936年改为中国抗日红军大学,1937年迁延安,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高尔基戏剧学院:

1933年在瑞金成立,校长李伯钊。

为苏区培养文艺戏剧干部的专门学校。

教育目的为“栽培苏维埃戏剧运动与俱乐部、剧社、剧团干部,培养苏维埃文化运动的人才。

”实行以校长为首的委员会制,校长之下设教务处和校务处。

修业年限为4个月。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简称抗大。

是抗日战争时期最有影响、驰名中外的一所高等军事学校。

方针是: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

校训是: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古代:

是指从大约公元前2500年前人类最早的学校产生开始到15、16世纪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近代学校的出现这一历史时期,从社会形态来看,它主要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个时期。

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的思想是亚里斯多德岁教育目的反思的结果。

是针对、批判“偏狭教育”而言的。

所谓自由教育,其目的在于人的德行和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是与功利性想对立的。

昆体良:

古罗马著名的雄辩家和教育家,其专著《雄辩术原理》。

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教育专著。

昆体良自己创办了一所公立修辞学校,而且极力主张办学校教育,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个教授法学者。

城市学校:

10-11世纪,欧洲生产力得到发展,商业开始发达起来,原有的教会学校不能满足新的需要,城市学校应运而生。

市民与领主和教会进行斗争取得城市的自治权后,成立了主要由市民上层代表组成的市政机关,由这种市政机关管理的学校就是城市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出现之前进行职业训练的一种重要方式.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13-16世纪资产阶级借助于希腊罗马古典文艺和学术的复兴而发起的。

在自然科学、艺术、文学、哲学和宗教领域反对封建统治的一场思想和政治革命。

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最终席卷整个欧洲。

人文主义教育:

是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论。

所谓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性的解放为中心的人性论的世界观。

它肯定、颂扬人的一切,在一切领域中都贯抑神扬人的原则,实际上是贬低封建统治的权威,提高资产阶级的地位。

人文主义教育也称早期的人到主义教育,反应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领域内的种种要求。

班级授课制:

是夸美纽斯明确的界定,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习情况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