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52392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docx

临武县三合小学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材料

临武县三合小学

创新精神和兴趣活动及制作材料

 

 

2012年

 

目录

序号

基本

内容

页码

1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方案

3

2

三合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10

3

兴趣小组成员

13

4

科学小论文

14

5

三合小学七巧板活动方案

19

6

七巧板活动小组活动总结

21

7

科学小创造小制作设想及活动

23

8

兴趣小组活动记录

28

9

机械公敌观后感

37

10

11

12

13

14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方案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而我们有些教师往往只欣赏那些善于做标准答案且分数高的学生,而对有个性不墨守成规又难管束的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则常常挑剔和非难。

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与呆板僵化的教学方法充斥着教育领域……这一切使学生只懂得模仿和继承,不懂得创造和发展,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现在的学生,他们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与各种能力的提高,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性学习能力。

(一)、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教授认为,创新精神是最重要的,创新精神强而天资差一点的学生,往往比天资强而创新精神不足的学生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所谓创新精神,它是一种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刻意求新的精神。

我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尊重好奇心,唤起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始源于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小学生往往对许多事情都感到好奇,有着特强的探究欲望,其实,这就是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

小学生如果对某一科学知识有了好奇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去研究。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这一好奇心,鼓励他、帮助他,让这一创新的火苗发扬光大。

在教学《太阳》一课时,讲到太阳的温度,有学生问:

既然太阳是一个大火球,如果将很多水一下子倒在太阳上面,会不会将火熄灭呢?

可能有老师这样认为,这是个非常幼稚的问题。

但它却反映出这位同学强烈的求知欲望,他想知道太阳到底热到什么程度。

教师应该立即表扬他:

你的想法非常好!

很有意思,与众不同,现在我们就来和大家共同探讨你这个问题。

然后可以组织同学们一起去研究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从而让学生理解太阳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使人类无法接近,所以目前还无法做到,但是,将来也许你或者其他人能做到。

这样做,既尊重、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激发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们教师要特别注意发现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激励他,使他的好奇心得以升华。

小孩子好发问,为什么学生越大越不爱发问,除了生理上的原因,还有的就是教育有时也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2、积极正面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不安于现状,执意于追求创新的强大的推动力。

在信息时代,得到知识不难,难得的是好的创意。

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本内容积极引导,使学生产生不满足于现状,积极投入创新活动的意愿。

如介绍我国“神州号”试验飞船顺利升空,中国人即将登上月球,迫切需要大量地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介绍身边的小发明,小创造的故事等,使学生感到“创造既不神奇和发明也不深奥,我们也能行”,使学生有一种追求成功的紧迫感,激励其不断进步。

3、变革学习方式,营造创新氛围

科学常识教学,强调学生不仅要获取科学的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科学、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因此,我们应放弃权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参与学习,要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思考空间,给学生动口讨论的时间,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倡导学生间相互合作和支持,使个体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4、激励创新热情,培养创新情感

我们要善于借助录音、录像、电脑课件、演示实验等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绐终有饱满的情绪,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求知活动中去。

例如,在上《鱼》一课时,采用录像,介绍人类从鱼的结构特点的启发下,制造了多种多样的舰艇,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在上《动物怎样保护自已》一课时,利用讲故事形式,介绍聪明的人类从动物身上学到了许多知识,发明了迷彩服,探测器等等,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

5、设置创新逆境,培养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指能自觉的确定创新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已的创新活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创新目的的心理活动。

我们教师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耐挫折、自控能力,把困难和挫折当作人生的财富,从而充满信心地从事创造活动。

例如在讲《水稻》一课时,介绍水稻专家袁隆平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无数次的试验,培育了优良的水稻品种,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也是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试验,才发明了钨灯泡。

以此教育学生创造活动中会遇到困难和失败,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

在实验教学中,要训练学生不怕失败,刻苦钻研的精神。

如“霜的形成”模拟实验,学生小组屡做屡败,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讨论如何改进,学生在找到原因后,及时做了改进,使实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学生从中感觉到成功的来之不易和胜利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什么是创造思维?

创造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情或表达事物的思维过程。

创造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

小学科学常识课是将学生引入科学大殿的入门学科。

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

发现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开端。

教学中要巧设实验,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机会。

例如,在讲《热胀冷缩》时,先做一个实验,用一个铜球穿过铁板上的圆孔,然后给铜球往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铜球就不能穿过圆孔了,再把铜球往冷水里一浸,铜球又能穿过圆孔了。

学生通过观察,会迫不及待的提出问题:

为什么加热后铜球不能穿过圆孔?

为什么冷水一浸又能过圆孔了呢?

学生通过推测、讨论、尝试,得到了答案:

铜球加热后,体积增大,所以不能穿过圆孔,往冷水一浸,温度降低了,体积变小了,就又能穿过圆孔了。

这时,许多学生又提出,其它物体是不是也有铜球的特点呢?

这是为什么?

等等。

可见,善于发现问题是创造的起点,它本身就含有创造成分。

2、引申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善于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探索问题之间的联系等。

它反映了思维的深度。

例如,在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布置实验,将三杯体积相同的水,一杯放在常温下,一杯放在冰箱中,一杯加热,观察三杯水在相同的时间内的变化?

再比较三者的体积。

学生了解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紧接着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再让学生猜测为什么水蒸气体积大,而水结成冰后体积也会变大呢?

学生可请教家长,也可查阅资料。

随着问题的步步深入,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3、丰富想象,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思维的发散性。

思维的发散性是指多角度、新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式。

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比老师更发散,更有创造性。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它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

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给他们广阔的驰骋想象空间。

例如,在教《植物的根》时,在研究植物的根一天吸多少水时,学生讨论出把根放入试管较合理,同时,启发学生讨论,怎样才能控制试管中水的蒸发,学生积极思考,想出了许多方法,如在试管上加橡皮塞,在水面上滴一些油,等等。

更有学生认为不用控制水的蒸发,只要找两只同样的试管,倒入同样多的水,一支要有根吸水,另一支没有根吸水,一天后观察,就能知道根一天吸收了多少水。

学生通过想象,开放了思维。

(三)、突破常规模式,培养创新品质

要想使学生乐学,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必须要给学生一个愉快而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有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小学科学的教学,更要注意这一点。

小学科学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如在讲《杠杆》课时,通过实验,我问学生,用木棒去撬大石头,怎样才能更省力些?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很快说出了方法:

支点离石块越近,离用力点越远,就越省力。

我又追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了。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说:

如果石块移到水中,撬起来就更省力了,因为水有浮力。

受此启发,又一名学生说:

如果石块在月亮上,撬起来更省力,我知道月亮上的东西都很轻。

学生思维不仅限于改变支点,用力点的位置来省力,而且联系自己的知识,想到了改变环境状态来达到省力目的,确实难能可贵,令人欣喜。

这时,教师对学生的这种见解一定要给予表扬,千万不要只用一个答案、一个标准去评判学生,或只是一味的批评。

就是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要敢于有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

(四)开展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潜能

探究式学习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所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在小学自然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尤为突出重要。

其实儿童生来就是一名探究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天生的本能,他们对所有的新生事物都有探索的欲望,一个小学生能够把爸爸刚刚买给他的复读机全部拆散,大部分家长对孩子的这种行为都持责怪、打骂的态度,其实,孩子的这种行为尽管是一种“破坏”,但他表现出来的却是一种探究的欲望,创新的精神。

他把复读机全部拆散,就是要看一看复读机里到底有什么,尽管受到责怪,下次他还会有这样的举动。

在一次装四驱车的活动中,学生对照安装图,很快就把四驱车装好了,大家都兴致勃勃地放到轨道上去比赛,结果,都对自己的车子不满意。

这种结果是早就预料到的,教师这时对学生说:

每一套现成的四驱车配件都有它的缺陷,要想使车子跑得快、稳、久,你们必须在车子的导轮、凤尾、马达、电池、底盘上动动脑筋。

学生为了达到效果,他们回家后又重新改装了一些配件,使得整车的性能大大提高,这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得到快乐,创新潜能得到了发掘。

比如我教学《杠杆》一课,为学生准备了老虎钳、扳手、剪刀、螺丝刀等工具,让学生选择最省力的工具,去打开没有轮的水龙头和螺丝钉。

而教师在学生整个探究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正确指导学生去探究,使儿童的这种天生的探究能力不断地得到发展,促成儿童从自发的不成熟的探究,走向科学的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总之,创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落实到小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是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目标。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小学生创新品质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它有待于我们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摸索并加以总结,使我们的教育日臻完善。

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小学科学课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原则,为以后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三合小学

2012年

 

三合小学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以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为重点工作和主要目标,向学生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形成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动我校科普发展,以及尽量缩小城乡学生的科学视野,故制定2012年下学期科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