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2153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4 大小:13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4页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4页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4页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4页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1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贵州十二五水利Word文档格式.docx

规划建成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等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在建、新建水利工程分别新增供水量6.8、28.3亿立方米,到2015年供水量达到127.1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可达到321立方米/年;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人数1299.8万人,完成病险库除险加固829座,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77万亩,农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粮田灌溉面积达到0.5亩,新增中小水电装机100万千瓦;

治理大江大河支流10条、重点中小河流348条和山洪沟108条,治理河长2082公里,保护人口734万人,保护耕地176万亩;

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000平方公里,新增河湖生态修复面积55平方公里。

1概况

1.1自然概况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

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61.7%,丘陵占30.8%,山间坝子占7.5%,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内陆山区省份。

全省岩溶分布广泛、发育强烈,岩溶出露面积1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2%,是世界岩溶地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特殊的地形地貌,造成贵州石多土少,易受侵蚀,水土流失严重。

2010年贵州省总人口3820万人,耕地面积6657万亩,但土层瘠薄,高产稳产农田少,单产较低。

贵州省属中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多阴雨、少日照,多年平均气温15℃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179毫米。

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气候地域性差异很大,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灾害性天气较多,干旱、洪涝、秋风、凌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

贵州省内河流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中部偏南的苗岭为分水岭。

北部属长江流域,包括乌江水系、洞庭湖(沅江)水系、牛栏江和横江水系、赤水河和綦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洪州河等。

南部属珠江流域,包括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

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帮河、蒙江、打狗河等。

全省河流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

1.2社会经济概况

“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年均经济增长12.6%,财政总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翻番,全省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仍是我省的基本省情。

2010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4594亿元(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63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0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16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051元(1820美元),财政总收入969.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亿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1%、41%、40%、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4%和5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仅57%,比全国低18个百分点。

省内城乡差距也十分明显,201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高达4.2︰1,远大于全国3.2:

1的平均差距。

农村人口人均收入在国家贫困标准线以下的人口之多、发生率之高列全国首位。

总体上看,贵州省是全国最贫困、实现小康社会目标难度最大的地区。

1.3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

1.3.1水资源概况

贵州省位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上游,是长江、珠江重要生态屏障。

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780立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均衡,加之喀斯特地貌分布广,山高坡陡,地形破碎,保水能力差,有水留不住,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

水资源主要特点如下:

(1)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水资源分布年际变化大,境内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1062亿立方米,极端干旱条件下水资源量仅为768亿立方米,仅为多年平均径流量的70%;

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枯水期出现在11月至次年4月,夏旱年分的7~8月在中小河流也出现过短期最小流量,丰水期出现在5~10月,丰水期水量占全年总水量75~80%;

水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一般是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少于东部,山区多于河谷。

(2)易涝易旱,灾害频繁。

山区河流比降大,河床比降大,降水汇流快,洪水陡涨陡落,峰高量小,历时不长,洪枯水量倍比可达数百到数千倍,极易造成洪涝灾害,并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岩溶地貌发育,地表渗漏严重,土层薄,保水能力差,极易造成旱灾。

1991年至2009年,累计洪涝灾害灾损失约412亿元,年均洪涝灾害损失率1.6%;

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贵州省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省88个县(市、区)有85个不同程度受灾,受灾总人口1868.9万人,695.2万人、503.5万头大牲畜因旱出现饮水困难,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2.3亿元,旱灾损失率3.4%。

(3)对骨干水利工程依赖程度高。

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国土面积的92.5%,山高坡陡,河流深切,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水土流失面广,局部地区石漠化严重,保水蓄水能力差,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汛期水多水浑,枯期水少水脏,耕地、人口及主要城镇大多位于河源地带,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不相匹配,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只有依靠修建具有良好调蓄能力的水库工程,特别是中型以上骨干水库工程,才能更好地抵御洪涝旱灾,保障城乡用水安全。

1.3.2开发利用现状

(1)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贵州省共建成各类蓄、引、提工程45585处,水井工程7298处,其中小

(2)型以上蓄水工程1896处;

此外还建成一批集雨工程。

2010年,现有水利工程解决1793万亩耕地灌溉;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万平方公里;

全省已有43个县城的主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建成堤防1598公里,保护人口385万人、保护耕地351.3万亩;

中小水电装机280万千瓦,治理病险水库765座。

“十一五”以来,新增解决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25万亩,农村人口人均灌溉面积达0.64亩,比2005年增加0.27亩;

新增治理病险水库646座。

贵州水利工程在抵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2009至2010年特大干旱灾害中,水利工程覆盖的地方所受影响较小,基本保障了群众有水喝。

(2)现状供用水情况。

根据《贵州省水资源公报(2009年)》统计,贵州省现状总供水量100.38亿立方米(含人工载运水量),其中蓄水工程、引水工程、提水工程、人工载运、地下水、其它水源供水量分别为36.22亿立方米、32.25亿立方米、15.60亿立方米、9.11亿立方米、6.98亿立方米、0.22亿立方米,分别占总供水量的36.09%、32.12%、15.54%、9.08%、6.95%、0.22%;

现状总用水量100.38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生活用水、农村生活用水、生态环境用水分别为53.43亿立方米、34.15亿立方米、6.38亿立方米、5.87亿立方米和0.55亿立方米,分别占总用水量的53.23%、34.02%、6.35%、5.85%和0.55%。

现有水利工程供水量92亿立方米(不含人工载运水量9亿立方米),人均供水量240立方米。

(3)“十一五”水利建设投资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省水利投入达到233.56亿元,比规划投资227.87亿元增加5.69亿元,是建国以来到“十五”末投入的1.6倍。

2010年投入达到102.01亿元,创历史新高。

“十一五”总投资中,中央投入94.2亿元,占40%,省内地方投入91.76亿元,占39%;

烟水配套工程投入47.6亿元,占21%。

2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2.1“十一五”水利发展成就

“十一五”时期,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科落实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得到了快速发展,在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先后遭遇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情况下,仍然取得了抗灾救灾胜利,水利基础设施在抵御自然灾害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十一五”是我省水利投资规模最大、规划目标实现最好、人民群众受益最多、行业能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进一步丰富。

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把节约保护水资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统筹兼顾,把推进水利协调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改革创新,把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坚持现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进水利现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水利投资规模大幅增加,水利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2006年至2010年,水利总投入达到233.56亿元,超额完成贵州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投资5.69亿元,超规划投资2.5%。

水利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目前全省唯一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一期于2009年10月开工建设,列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的“滋黔”一期打捆项目18座中型水库和道真大沙河水库、乌当鱼洞峡水库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6座建设投资已全部下达,工程部分建成发挥效益。

“十一五”期间,全省新增水库库容4.5亿立方米,水利工程新增供水能力8亿立方米;

全省已建成堤防长度达1598公里;

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25万亩(其中:

烟水灌溉面积629万亩),为规划目标的2.44倍,实现人均有效灌溉面积0.64亩,超额完成0.5亩的目标任务,比“十五”期增加0.27亩。

水利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快速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3)民生水利建设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是人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十一五”末,解决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是规划目标的1.72倍;

完成646座(其中专项规划内19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其中中型2座,小

(1)型214座,小

(2)型430座;

实施了10座大型、5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新增中小水电装机容量157万千瓦;

建成21个水电农村电气化县;

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解决了10万农民的生活燃料问题。

(4)水利抗灾减灾取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省自然灾害历史罕见,救灾难度前所未有,水利抗灾减灾取得了胜利。

战胜了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积极应对了2009年7月以来发生的夏、秋、冬连旱迭加2010年初特大春旱,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特大干旱造成的损失。

正是由于近年来水利设施的快速建设,有效延缓了灾情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缩小了受灾面积,降低了灾害等级。

各类水利工程在保障2009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之后,继续抵御持续发展的秋冬连旱和2010年的春旱,解决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最大限度满足城乡群众饮水,直到2010年2月中旬才出现局部地区饮水困难。

(5)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省内长江上游区、珠江上游南北盘江等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期间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93平方公里;

在实施第一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在黔西县、金沙县、桐梓县、仁怀市、玉屏县开展了第二批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

(6)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

水资源管理不断加强,提出了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三条红线”管理框架和要求,2006年省政府颁布实施了水功能区划;

完成了饮用水源区划定工作,开展了90个县级以上城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

加大对入河排污口设置监督管理,建立了清水江流域水污染补偿机制;

开展了地下水利用和保护规划。

节水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开展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1个,即清镇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

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不断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250立方米以下。

(7)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贵州省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贵州省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办法》、《贵州省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征收管理办法》、《贵州省水文管理办法》、《贵州省市(州、地)边际水事纠纷预防和处理办法》、《贵州省水库大坝安全管理办法》及《贵州省河道采砂收费管理实施办法(试行)》等多个规章制度出台,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水政监察队伍不断壮大,水行政执法得到加强,全省建立总队1支,支队10支,大队88支,专职人员达600多人,水利依法行政深入推进。

(8)水利改革不断深化。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省有改革任务的85个县(市、区)均出台了改革实施方案,小

(1)型以上国有水管单位396个全部完成了改革任务,2010年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5239万元。

依法征收资源费、水能资源有偿出让金得到较好落实;

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到2010年底,全省13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其中铜仁地区10个县(市、特区)全部实行了水务一体化管理;

积极探索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新机制,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蓬勃发展。

水利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行政审批更加规范,2009年出台了《贵州省水利厅政务公开暂行规定》,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9)行业能力进一步增强。

水利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贵州省流域规划修编》、《贵州省中小水能资源调查评价》、《贵州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贵州省抗旱规划》、《贵州省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贵州省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贵州省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规划》、《贵州省农村水能资源调查评价》、《贵州省2009-2011年水土保持治理规划》、《西南五省(区、市)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及《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综合规划》等规划,共完成综合规划20余项,专业规划20余项,专项规划40余项。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有85个项目获不同科技奖励,11个科研项目获得省有关科研资金的支持,5年科技投入达291万元。

水利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共发表学术论文700多篇,交流论文集10余部。

水利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完成省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全国水土保持建设网络和信息系统一期等信息工程建设。

2.2重点工程完成情况

——黔中水利枢纽工程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11月正式开工,预计“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并初步发挥效益。

——列入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的“滋黔”一期工程18座打捆中型水库和道真大沙河水库、乌当鱼洞峡水库全部开工建设,其中16座建设投资已全部下达,工程部分建成发挥效益。

——解决10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规划任务。

——通过重点骨干水源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大中型灌区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工程建设,全省人均有效灌溉面积快速提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2005年的0.37亩提高到0.64亩。

——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步伐,共治理病险水库646座。

——启动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已开展46条河流治理工作。

——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共完成治理面积5093平方公里。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已建工程中骨干水源工程少,水资源调配能力弱,人均供水量仅为全国的一半,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近年水利建设虽有较快发展,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地方财力薄弱,水利建设不能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水利前期工作相对滞后,全省大部分河流和区域未开展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不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强。

——水利工程维修养护机制尚不健全,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不足,水管单位建设达不到规范化要求,基层水利服务体系薄弱。

——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水利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未能充分整合涉水资金,未能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入民生水利建设领域。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技术创新程度不高,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率偏低,优秀科技人才严重不足,水利科技体制机制不健全,水利科技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

——水利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岗前、在岗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内外先进理论和经验未能及时吸收,交流合作尚需有益探索。

3“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及对水利的要求

3.1“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及新要求

3.1.1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紧扣科学发展的主题,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改善民生,积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0%以上,至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000亿元,力争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接近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95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83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48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840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6‰以内,年末常住人口总数393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0%。

森林覆盖率达到45%,耕地资源保有量6597万亩,5年年均粮食总产量1150万吨以上。

搞好城乡水源工程建设,确保新增供水量35.1亿立方米以上,切实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民生水利建设,全面解决现有1299.8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9亩,农村人口人均基本口粮田面积达到0.5亩。

3.1.2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基本要求

(1)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要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水利保障能力。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指出:

(节录)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等集中连片困难地区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西部地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黔中等经济区,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

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和重点水利枢纽。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继续推进大江大河治理基础上,积极开展重要支流、湖泊和中小河流治理,增强城乡供水和防洪能力。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开宗明义提出: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

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我省2010年经济总量已达到45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20美元。

“十二五”时期,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至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确保实现8400亿元,力争突破10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

经分析,现状年2010年需水量111.8亿立方米,缺水量19.8亿立方米;

预测2015年需水量139.7亿立方米,考虑在建工程新增供水量6.8亿立方米后,缺水量40.9亿立方米。

水利是支撑一个地方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直接决定一个地方人民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质量,必须加大水资源的开发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