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21186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九讲中国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困境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3415

2

佳能

日本

1992

3

日立

1893

4

松下电器

1786

5

惠普

1759

6

美光

1707

7

Intel

1592

8

飞利浦

荷兰

1353

9

三星电子

韩国

1313

10

索尼

1311

图表来源(Pvision,Inc.)

可喜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日前公布的一项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全球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6.4%,达14.53万件。

其中中国申请数量为3910件,跃升至世界第4位。

国内企业为确保对外投资和出口对象国的专利权,一改过去仅在本国申请专利的做法,开始将目光转向国际专利,在多国同时申请专利以保护自身权益。

从国家申请情况看,2006年美国、日本和德国仍高居申请量的前三位,分别为49555件、26906件和16929件;

从企业申请情况看,荷兰飞利浦蝉联榜首,日本松下电器次之,而丰田汽车、三菱电机、富士通等分别由19位、17位、24位提升至8位、11位和15位,日本企业的排名仍呈上升趋势。

可见,国内企业奋起直追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一、中国企业当前的困境

调查显示,以日本、美国、欧盟为代表的世界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近年来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采用的是近三年的技术,他们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申请的专利是中国企业的两倍。

其中计算机类占70%,生物技术类占87.3%,信息类为92.4%,半导体类为90%。

显而易见,跨国公司在高新技术领域已经对中国的专利市场形成垄断。

其中韩国的专利申请的重点项目集中在无线电通信、光电、IT和冷冻空调,日本集中在无线通信、光电和IT,美国集中在生物科技、无线通信、光电和IT,台湾地区则集中在IT(连接器)、电话通信、运动器材等领域。

而现在,汽车和制药业似又将成为跨国公司专利申请的热点。

表-22003年中国专利申请量居前十位的国外企业

排名

企业名称

数量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2144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156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943

佳能株式会社

882

电子株式会社

805

索尼公司

742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692

东芝株式会社

67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589

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

581

资料来源:

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刀锋与中国企业生存困境——专利化生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2

(一)“微笑曲线”

台湾IT教父施振荣在《再造宏基》一书中用一条“微笑曲线”刻画了电脑产业的价值链:

坐标的x轴是研发、制造、营销,Y轴是附加值,利润的走向形成一条“微笑曲线”,也就是说,研发和营销利润较高,制造利润最低。

以IT产业为例,所有的企业都处在这个产业链上:

微软、Intel和思科这样的企业出售的是标准和技术专利,占据全球IT业研发的高端,控制着整条价值链。

他们靠卖标准、卖技术赚钱,在人力资源的投入、原材料上的消耗很少,获取的是整个产业70%以上的利润。

曲线的右端是营销服务,通过强势的品牌和技术服务,这一端的利润也是可观的。

DELL的利润就来自其直销模式,现在IBM的第一利润源也是服务。

最苦的就是中间部分的制造业,现在就是中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的IT生产商,国际上将他们叫做“血汗车间”。

他们的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大,但利润却少的可怜,只有全行业利润的6%左右——代工厂,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

这也正是目前多数中国企业的写照。

利用专利技术及高昂的专利使用费,跨国公司封死了中国企业自创品牌的路,最后使这些企业沦落为国外跨国集团的“代工厂”,这些中国制造企业从此不再提供自有品牌,也不用开发什么自有技术,而仅仅提供“血汗车间”。

跨国公司把产品的合同价格压得很低,却把专利许可费、品牌使用费定得很高。

这样,尽管中国企业可以利用泰勒管理法制造世界最大份额的高科技产品,但他们的身份却不过是一头奶牛。

这种企业不单大陆有,台湾地区也很多。

2003年,韩国三星、三宝提供技术和品牌,以OEM或ODM方式委托华硕等台湾厂商为其大规模生产笔记本计算机,以供应美国、欧洲市场。

这种代工交易中,华硕等台湾厂商就每台计算机赚到的钱远远少于仅仅提供技术与品牌的韩国公司。

Y利润率

发达国家的微笑曲线

 

产业分工

发展中国家的苦笑曲线

研发制造营销X

图-1微笑曲线图-2发展中国家的苦笑曲线

王晋刚,张铁军.专利刀锋与中国企业生存困境——专利化生存.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P14,22

由于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企业在生产制造成本方面已经没有竞争优势,因此趋向发展微笑曲线两端的营销服务与研究开发。

通过收取高额的专利许可费,他们挤去发展中国家企业成长的营养,使这些国家的生产型企业无力进行研究开发和品牌塑造。

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的企业将曲线两端继续拉高,形成更加欣慰的“微笑曲线”。

相对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厂商却因为知识产权的缺陷而形成与微笑相反的“苦笑曲线”:

产品链两端的利润下降,中间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却相对较高。

由于被榨取了研究开发和品牌塑造的经济源,他们在营销服务与研究开发两方面越来越失去竞争力了,因此曲线两端的附加值一日不如一日,同时制造环节随着专利战的开战,会逐渐向坐标的横轴靠拢:

无限接近于零利润。

(二)中国企业的困境与问题

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知识产权保护趋同化的世界。

WTO的TRIPS协议本身便是一个全球性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它为所有成员规定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最低标准,也提供了一个强制性的争端解决机制,极大地保护了发达国家专利权人的利益。

但是,美日等发达国家并不满意,他们的目标是在全世界实现最高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知识经济之外,或者说是中国这样的国家更长期地处在制造业的最下游,靠发达国家施舍少许的专利面包屑度日。

除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壁垒之外,发展中国家在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的“先天”不足问题。

1.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能力弱

在企业研发经费(R&

D)指标上,2002年我国用于购买国外技术的费用达到372.5亿元,而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费用只有25.7亿元,两者之比为100:

7,导致我国企业陷入自主开发能力弱,又不断购买国外技术的恶性循环。

2.专利技术转化率低

1985~2002年,国内专利申请和授权中,职务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22%,非职务专利申请中的发明专利占14%,职务专利申请只是专利申请总量的1/3,其余都是个人的非职务发明。

而同期,国外的专利申请中,职务发明专利占95%。

这些现象反映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完善职务发明权属政策,提高我们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职务发明与非职务发明比例为9:

1,也就是说,10件发明专利中有9件是属于企业或者科研机构。

而我国则反过来,非职务发明与职务发明的比例是7:

3。

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只有10%左右。

3.“知识产权意识”缺位

多种因素制约中国大陆的专利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各界人士缺乏相关知识,国内每年取得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大部分都没取得专利保护。

很多企业是“零专利”企业,根本不知专利为何物,处于专利战中的被动挨打局面。

应付“知识产权意识缺位”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相关部门或非营利组织在行业内建立起产业预警机制,以预测哪一个产业将发生有关知识产权的诉讼,对手是谁,目的何在,我们应对的胜算如何等等。

4.“垃圾专利”问题

专利开发实际转换率低的另一个方面原因是很多技术发明实际上并不适合企业生产经营或是不适合实际开发应用。

5.企业“技术空心化”

目前,在中国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企业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多数的行业和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依赖外国,缺乏能够支撑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的技术体系,特别是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这就是与日本、美国“制造业空心化”(或产业结构空心化)相对应的“技术空心化”。

据统计,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占大约万分之三,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有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

所以给国际上的印象是,中国是制造大国,在知识产权方面我们还处在一种比较落后的状态,很多人说我们的企业是有制造没有创造,有产权没知识。

像我们国家的大型民航客机,百分之百从国外进口。

我国高端的医疗设备、半导体以及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和光纤制造设备,基本上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很多重要的装备,制造产品的机器,都是从国外进口的:

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依赖进口,彩电、手机的关键技术50%以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我国的外贸总额已经居世界第三位,但是自主创新的高技术产品仅仅占外贸总额的2%。

在专利统计中有一种假象,就是将外企中资机构和外资研发机构(中国)的专利申请,都列为国内的统计数字中,但这些专利是不能反映国内真正的创新能力的。

一位资深的知识产权专家就此给了这样的评价:

实际上准确的说法应当是中国专利局已经进入“专利受理和授权大局”的行列。

真正的“专利大国”应当是拥有更多属于“自主专利”的国家,不是专利申请受理和授权多的国家。

目前,在中国专利局授权的专利中特别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外国的发明专利还是占据多数,在这种情况下,还不能说中国已经成为专利大国。

国际上公认的专利大国是美国和日本。

案例资料:

生活在专利阴影下的拉链企业

拉链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除非你的所有衣服都是日本妇女的和服或者阿拉伯男人的长袍,否则你起码会有十几件衣服使用拉链。

其他如皮包到鞋子等,全都与拉链有关。

最初的拉链是一位美国退休的足球运动员马德森发明的,他是个大胖子,为了方便地穿上那个时候流行的长筒皮靴,他每天早晨都得费不少功夫。

于是,他设计出了一种可以一拉就好的东西,这就是世界第一条拉链。

1914年8月27日,马德森为自己的专利申请了英国和美国专利。

但是由于设计原因,这种新发明未能获得普遍接受。

在美国工作的瑞典工程师松德贝克把拉链的齿数增加了两倍,将其安装在一种柔性材料上,想办法使拉链变得更好用,同时还发明了一种机器来刻制这些齿,从此拉链才大行其道。

截至目前为止,拉链还没有替代品,在各种同类产品中,拉链的市场占有率始终维持80%以上,钮扣与魔鬼粘各占10%。

今日人们使用的拉链形式多样化、种类繁多,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中的服装、箱、包等,高科技拉链的出现更赋予拉链新的意义,例如有一种运用在医疗技术上的拉链,专门用于手术缝合,不仅方便,同时也减轻病人的痛苦。

与这些形形色色的新的拉链共同发展的,就是成千上万的专利。

我国的服装加上箱包业、鞋业、旅游用品制造业,外销出口畅旺,连带拉升拉链的内需市场,即使拉链品质不完美,生产仍然供不应求。

据中国拉链行业协会提供的资料,我国现有2000多家拉链企业,年销售额为200亿元。

中国企业一年生产的拉链可以绕地球赤道转500圈!

但繁荣的背后存在着隐忧,那就是自有专利太少。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取消了箱包的配额限制,2003年我国箱包对美出口与2002年相比增加了70%以上。

另外,《多种纤维协定》于2005年分阶段完全解除,困扰中国服装出口企业多年的配额问题将自行消失,这标志着中国服装行业将与世界其他各国在平等的条件下竞争,对于拉链行业来说无疑是大大的利好。

中国拉链企业的产品正走向国际市场,技术正在升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国外名牌企业选择质优价廉的中国拉链。

但业内的许多人却高兴不起来。

原因还是专利。

从我国拉链生产的发展历史来看,企业的起步最初大多是从直接仿制开始,对各种专利实行的是“拿来主义”,不少企业对知识产权知之甚少,最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谁都不会否认,中国拉链企业正在使用“别人”的各种专利。

一位业内人士坦言,国外的发明专利已经占领了许多拉链技术的制高点,形成了一个全面、立体的专利保护系统。

而中国申请的专利一是数量有限,二是以技术含量较低的实用新型专利为主。

世界的拉链专利主要属于被称为“拉链之王”的日本YKK工业株式会社。

这家公司是一位名叫古田忠雄的日本人创立的,正是这位古田忠雄,将拉链广泛运用在各类服饰与器材上,促进了拉链的推广应用。

长期以来,YKK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拉链厂,只要提到拉链,没有人不知道YKK。

YKK平均年产值约100亿美元,全球有一半的拉链是YKK生产的,几乎所有世界名牌皮包、服饰都使用YKK拉链。

目前YKK在世界各国共有65个生产厂,中国大陆地区有3个,所生产出来的拉链就地行销。

由于专利技术原因,YKK的拉链一米能卖到15美金左右,而浙江义乌生产的拉链一米只能卖到7角人民币左右,相差了一百多倍!

原因就是我们的拉链没有专利支持,技术含量太低。

截至2002年10月,在我国申请的与拉链有关的专利共计672项,其中发明专利198项,实用新型专利310项,外观设计专利164项。

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方面,日本的YKK公司有146项,占大了总数的74%;

国内企业只占6.6%。

从数字上可以看出,日本YKK公司申请的专利大部分以发明专利为主,内容基本涵盖了众多拉链产品,包括生产设备和加工方法。

YKK申请的拉头形状外观专利所占比例相当高,外观设计专利占到了中国总数的45%,国内许多拉链企业目前就使用这些专利。

近两年它更是加快了研发的进度,几乎每个月就有2至3个专利申请。

其中,尼龙拉链和拉头两项成了研发的重点。

根据专利法的规定,我国企业生产含有这些技术和外观的拉链就会造成侵权,除非经YKK许可并支付其一定费用。

与此同时,日本YKK公司还将它们的生产重心放到了中国。

正是这种近距离对峙的格局以及面对面的竞争,使得隐藏于中国拉链行业的“专利炸弹”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

中国拉链协会负责人对此忧心忡忡:

“日本公司的专利已经占领了拉链技术的许多制高点,形成了一个全面的保护系统,一旦我们成为他们市场上真正的对手,其专利随时可能封杀我们。

”一位业界人士颇为担心地指出:

国内拉链产业除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外,其他如信息管理、技术管理几乎无优势可言,外企如再举起专利大棒,不啻于雪上加霜,因为不少拉链企业连专利是什么都搞不清楚。

二、中国企业的突围之路——专利化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邓军指出,在国际市场上,三类产品最有可能成为外国企业打击的对象:

一是企业的产品追随国际主流技术;

二是产品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

三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缺乏核心专利。

“一旦企业拥有了这些产品,对外国企业构成威胁,外国企业就会利用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打压中国竞争对手,抢夺市场利润。

中国公司中专利战略领先者介绍:

(一)海尔的专利战略

海尔从1984年濒临倒闭,到现在由一个产品单一化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以家电为龙头的跨行业集团公司,从一个地区性的企业发展成到世界名牌,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专利战略的制定和成功实施。

1.意识超前

在80年代末期,国内家电市场供不应求,诸多企业的效益连年增加,没有几个企业会担心有一天被国外企业催逼专利费。

当时海尔已经看破玄机。

他们认识到,现代国外的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垄断主要是通过品牌输出、技术发展等合法的知识产权垄断手段来实施的。

作为中国的企业要后来居上、打破市场和技术垄断,就必须有自主的知识产权。

于是,1992年,海尔成立了中国首家企业自办的知识产权部门——海尔知识产权办公室,其职能主要是全面开展企业商标代理,创建品牌,专利申请和专利保护工作。

2.将知识产权管理融入企业文化

没有知识产权保护就谈不上市场竞争。

这个观念已经被海尔所有的管理人员接受并自觉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

新加盟海尔的员工,包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首先要接受企业文化教育,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关于知识产权对企业发展的意义以及具体工作中的知识产权管理。

3.以产品开发为中心推进专利保护工作

海尔认为专利申请与技术研发成果之间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海尔会为每一项技术创新申请专利,从而积累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网。

4.充分利用专利文献

(1)通过专利文献检索,寻找技术合作开发方,通过强强联合,确定攻关重点;

选准课题,避免重复开发,提高效率;

(2)通过优胜劣汰,选择国际化、优秀的分供方,通过技术开发缩短开发周期、提高产品可靠性。

分供方的知识产权工作标准和要求是海尔选择的基本条件;

(3)为技术出口贸易、海外建厂提供决策依据。

在选择以何种类型产品作为投产品种的问题上,为避免盲目投资而发生侵权风险,海尔多年来跟踪冰箱技术在美国的专利文献库,对相似技术专利进行排查;

同时委托专利代理律师,对排查出的多项相关技术内容逐一进行侵权检索分析;

为避免因对美国法律产生歧义而影响论证结论的可靠性,海尔对于关键技术的内容还聘请美国知名专利代理律师来实施。

5.注重专利开发,以专利充当开拓国际市场的先导

海尔通过动态的专利保护战略,来寻求对市场上已经形成的保护网加以突破,通过“使用公开公知技术”+“有效专利技术的改造”模式,以点带面突破,赢得整体产品技术开发方案的专利保护。

海尔通过对国内专利技术的跟踪,发现彩电屏显技术方面的专利并不完善。

同时对消费者的调查还显示,彩电显示屏开关机时的瞬间闪烁射线,不仅对视力造成损害,而且也是造成显示屏使用寿命缩短的最大因素。

因此,海尔通过技术研发,开发出了彩电的“拉幕式开关机”屏显技术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产品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的欢迎,订单与销量直线上升,各大媒体接连报道转载,惊呼“海尔彩电奇迹”。

(二)中石化创新开发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是世界500强企业,也是中国企业中专利战略的领跑者。

在该公司的专利中,发明专利占50%以上,为了争取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垄断,他们还向32个国家申请了近500项的专利。

在企业专利技术研发战略中,中石化以创新性开发取代了仿制性开发,强调基础研究要瞄准国外最新公开专利,开发性研究必须有明确的技术创新要求。

在这个企业,专利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已不是对企业正在使用的技术的模仿性改进,而是和世界上的同类已有技术相比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性进步的技术。

在注重自主开发的同时,中石化也注重引进他人的创新技术。

他们通过知识产权许可证贸易的方式,加速提升了石化技术水平。

在购买他人的技术时,中石化注重通过专利文献和知识产权研究,寻求最佳贸易伙伴。

他们还注重查询中国专利的法律状态,以避免购买他人无效的专利;

在引进技术前进行系统的专利分析和研究也已成为他们技术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

为最大限度的发挥专利作为重要无形资产的作用,中石化调整了公司内部的专利产权关系,将国内企业普遍采用的“谁发明专利权归谁”的产权关系,调整为由总公司和开发单位共有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的关系,并制定了公司总部和公司内外企业、研究院多层面的可操作的管理流程,规范、明确了各方面的权、责、利,在权益方面兼顾各方利益。

中石化将表现创新能力的国外专利申请、授权量,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作为对科研院所及领导者考核的指标,中石化下属研究院将创新技术开发,专利申请、授权、实施与研究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激励政策挂钩。

(三)联想的“农村包围城市”

联想的总体发展战略是柳传志总结的“贸-工-技”:

我们后发展的国家,要利用手中的市场优势。

你想卖产品吗?

我帮你卖;

我这里劳动力成本低,可以加工;

然后我再学技术,从使用技术到自主开发,这样就过来了,我们的技术也是最符合市场的了,不会无的放矢。

但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

1995年倪光南的“技-工-贸”战略的出局,影响了联想的技术的发展,使联想错过了向芯片和程控交换机等高科技含量产业发展的时机,造成联想今天专利和技术“短板”的问题。

随着公司国际业务的拓展,联想也发现公司在专利领域面临的威胁越来越大。

为此,2000年,联想成立了技术发展部对专利进行统一管理。

联想总裁柳传志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一个企业研发的真正价值在于其能否将技术与发明不断地运用与产品,这也是其“贸-工-技”原则的延伸与发展。

联想研究院的定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研发应用型科技为主,同时致力于拥有高层次的代表计算机发展水准的研究成果。

在员工发明的激励制度方面,1999年10月,联想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方面,推出了一套特别的技术晋升体系,改变了以往公司员工进取提升只有行政职务“独木桥”可过的局面。

这一体系包括研发、工程、技术支持三个序列,三个序列都共同分成从技术员、工程师至副总工程师8个等级,每一序列的每个等级都制定了公开的评价标准,与待遇挂钩。

2005年5月1日,联想正式宣布完成收购IBM全球PC业务。

任命杨元庆接替柳传志担任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柳传志担任非执行董事。

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斯蒂芬-沃德(StephenWard)出任联想CEO及董事会董事。

合并后的新联想将以130亿美元的年销售额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已支付予IBM的交易代价为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份。

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股权。

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

(四)TCL合作开发战略

TCL股份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于1981年,以5000元贷款起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消费类电子厂商之一。

近年来,TCL加快了参与国际竞争、全球经营、创建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的脚步。

专利战略上,TCL的榜样是韩国的LG公司,主要特点是通过并购国外企业和与国外高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