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16783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性文化对服装的影响及推动Word下载.docx

本文主要是以西方文化的视角对中性服饰进行解读,对中性服装中的性别因素做一研究,再对性别文化上在服装领域的走向和未来对服装领域的推动做出预测与判断。

第一章中性服装的概念

1.1中性服装的定义

现代社会,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与功能上的属性越来越接近,因此,男装与女装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愈加模糊。

男装女穿,女装男用已经成为一种被大众可以接受的现象。

这就是服装领域中的中性化定义。

作为服装功能上的衍生性概念,中性化服装≠中性服装,更不是简单的女性化男装和男性化女装。

[1]其真实内涵是:

适应职场角色需要的,具有双性化气质的着装。

它可以帮助职场中人进行外观的管理,是服饰文化习俗的宽容性和创新性的集中体现,是流行审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1.2中性服装的分类

纵观中性文化的在服装领域的运用,中性服装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性别的彻底模糊,男女没有任何差别,比如运动休闲风格的T恤;

第二种是同一名称、同一类型的服装在形式上具有一定差别,比如牛仔裤;

第三种是男女服装的相互借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男装女性化和女装男性化。

比如衬衫、马甲、西裤、领结等。

[2]

第二章西方文化中的性别文化

2.1西方女权运动

18世纪末,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法国大革命爆发,巴黎妇女进军凡尔赛,向国民议会要求与男子平等的合法人权,女权运动正式拉开帷幕。

1790年法国女剧作家高尔日发表的《妇女权利宣言》后来成为了女权运动的纲领性文件。

19世纪中叶,女权运动逐渐从欧洲转向美国,在经过将近一半年的妇女运动后,美国才正式通过保障女性选举权的法案。

[3]

18、19世纪的女权运动,妇女对自身的经济与政治权力主要侧重于法律上的保障,推翻不理性、不健全的劳动力市场,所以发起了一系列的运动,比如同工同酬运动、选举权运动等等。

确定了女权运动的社会实践性质。

这一阶段奠定了女权运动的奋斗目标,也形成了女权运动是一场社会实践运动的基调。

进入到20世纪初,女权运动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是社会上的隐形规则并不能使妇女要求的平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例如即使得到了选举权,妇女在政治上依然是从属性的地位;

而同工同酬和劳动就业上的权利也是难以为继,这使得女权主义者的思考向纵深化发展,比如英国的朱丽叶忒·

米切尔,举出马克思的旗号,提出了著名的“提出女性主义的问题,给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的论调,[4]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认为无交换价值、无报酬的家庭劳动都是阶级压迫,女性应该积极地投身到社会的生产劳动中。

19世纪英国的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

现代社会就是人们有迁徙的自由、选择职业的自由,以及改善

生活的机会。

但是对已婚妇女而言,她却没有这些现代男人享有的自由。

美国的傅瑞丹在米尔理论的基础上又更加强调了女性在公共领域的参与权利。

他指出所谓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是父权社会的男性文化创造出来的假象,其目的在于让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当中。

女性要打破这样的桎梏,发挥自己在公共事业上的潜能,放弃家庭妇女这种单薄的形象,而是取得事业与家庭间的平衡。

所以,渐渐地,女权运动开始向自由主义发展,对于国家立法保障的诉求呼声越来越高。

[5]

随后经历的男女二元对立运动和性解放运动对于取得长足进展的女权运动实际上是有所打击的,保守的女性开始质疑运动的价值,激进的女性开始反思运动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开始兴起,他们一方面保护着女权运动已经取得的成果,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对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的行为且疑且思且行。

[6]

由此可见,西方的女权运动的发展,不仅是分阶段进行的,更是为西方整体的女性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理论轨迹。

无论是社会主义女权倡导者还是自由主义女权倡导者,都将目光从传统的家庭模式拓展出去,延伸至社会的公共领域,为妇女劳动力市场中扩大着尽可能多的活动范围。

从而使女性走向更加广阔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

2.2西方“性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方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社会中的中产阶层迅速扩大,战争的洗礼与经济的繁荣形成两级落差,西方主流社会开始弥漫着乐园式消费的价值气息,“自我限制或约束”已无必要,勤俭节约会损害经济的繁荣。

汽车进入社会中的大多数家庭,避孕药发明出来并投入市场,女性裸体和

半裸体等色情暗示成了广告商推销商品时使用最多的元素,几乎在一夜间,所有的产品制造商都在宣称自己的产品在性功能上的特效。

[7]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性的态度日益宽容,女权运动的主流并未放弃在男女性爱和婚姻上对性关系平等的追求,改变女性“第二性别”的从属地位,反抗性别歧视和对男女截然不同的性道德的双重标准。

逐渐兴起,妇女可以自由探索性的奥秘,而不是去迎合与适应男人的口味,性革命开始对长时期影响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性别角色的社会变革发生反应。

避孕药使性与生育分离,为性革命提供了物质保证,人们不必担心婚内甚至是婚外的性行为会带来意外妊娠的风险,那种“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社会越富有,军队越强大”的理论在现代技术面前被自然废止,劳动力过剩、人口众多带来的已经不是福而是难了。

[8]从家庭讲,儿童的抚养费用增高,受教育时间的延长,更是会将一个家庭的地位不增反降,因此,性与生育的分离无论对社会还是对个人都是一种进步。

另外,汽车进入家庭又给性革命带来了场所上的便利条件,男女可以在远离家庭又相对经济私密的场所进行亲密行为,不再需要接二连三生育的女性被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体验性的感受了。

同时,在婚姻中女性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由过去的母亲角色转化为性对象角色,性革命承认了性是一件好的事情,是健康的和必要的。

[9]它有助于把人们从长期的压抑、恐怖和罪恶中解脱出来,使人们能正确对待自己生活中的不可缺少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也不乏社会中对于独身女性的歧视,认为只有婚姻关系是社会承认的亲密关系,女性对性趋动力有规律地抑制,以及对它健康与美好的向往使她们不愿意让性成为商品,她们希望享受独身的自由与意义。

在渡过20世纪60~70年代对传统性观念中腐朽落后成分的强劲冲击之后,尤其是20年来艾滋病的泛滥,西方社会开始对性痛定思痛,重新检查他们的性道德、性价值观念,长期稳定的性关系或是自由健康的亲密关系都成为了社会的理想目标。

[10]

第三章西方性别文化在服装领域的运用

3.1文化与中性服装的结合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成年的男性几乎全部奔赴前线,妇女作为社会主要的劳动资源,不得不走向社会,繁琐的女装与紧身衣被淘汰。

功能性极强的男式女服在女性生活中被确立。

英国成为中性化服装的流行地,20世纪80年代,青年们提出了“超越性别的服饰”(Unisex 

dress)的口号。

青年女性可以穿着喇叭裤,西服衫,甚至是前档开口的男士裤和夹克衫。

经过战争的洗礼,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被大大提高,女性的能力被社会所承认,女性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时有意掩盖自己的性征,追求平胸、松腰、束臀的男性化外观,使女装与男装发生了趋同的倾向。

20年代稍晚期,夏奈尔(CHANEL)短而无腰的服饰成为女装趋男的时装代表。

夏奈尔本人作为杰出的职场女性,支持这种男女性别兼备的形式,并用平针织物和羊毛这种原来作为男性内衣的服装材料来代替以往女装外套僵硬的布料,给女性穿着者更多的运动自由。

[11]

30年代,埃尔莎·

斯基亚巴雷利(Elsa 

Schiaparelli)重又强调曲线,并将男装中的垫肩引入女装。

同时女装的裙子开始缩短。

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将女装的现代化进行了完整的转化,女装彻底变成了注重实用性的偏男性的现代装束;

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年轻风暴”(Counterculture)加速了服装中性化的发展趋势,牛仔裤、喇叭裤成为主流服装,男女地位的平等以及战后人们的心理创伤的修复使得男装中性化乃至女性化的现象出现。

[12]

70年代经济复苏,社会文化和流行文化联系的越来越紧密,“嬉皮士”运动和女权运动相继轰轰烈烈的开展,“朋克元素”、“休闲元素”夸张的垫肩、挺阔的面料成为服装的典型代表。

20世纪80年代“无性别化趋向”已经演变为服装界的一个重要主题。

“意识形态”部分受到重视,自我主张,自我风格,自我感性与自我意识的强弱,决定着每个人对服装的态度。

设计师们都在尽情玩中性风格的至此,现代流行时尚中的“3NO 

主义”(“3NO”即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季节,实际指人们穿衣打扮上可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初步蔓延开来。

[13]休闲装、牛仔裤、运动装等中性化服装中的女性元素积极向男性服装靠拢,而男装也在悄悄从轮廓线形和色彩上借鉴女装的传统和处理方法,出现男装“女性化”现象,尽管保持男装的基本特征,但两性服饰间的区别较之以前大大缩小。

90年代时尚服装已被年轻人所垄断,中性化不仅不再是带有贬义的称谓,而且成为了时髦的代名词,一直到进入21世纪后,中性化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且经久不衰,男装与女装至此成为现代文化融合后的典型代表。

3.2中性化服装成因

3.2.1社会成因

服装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反应。

传统社会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是权力与生产力的代表,自然拥有着决定审美导向的权利。

女人被当作男权社会的附属品,没有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加明显。

进入到现代社会,女性地位有了颠覆性的改变,各种领域的空间随之开拓,尤其是在服装领域,这种文化载体的改变更加明显。

(1)女权运动的开展。

19世纪80~90年代,恰逢欧洲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以机器为主体的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业制度,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而巨大的发展。

产业革命帮助女性冲出了家庭的樊笼,女性从家庭中走出的行为开始逐渐萌芽,进步的妇女要求参加工作,呼吁男女平等,为自己争取合法的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

然而,传统的男权社会依然蔑视妇女,于是她们开始了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

[14]上流社会的妇女以身示范走到户外去参加自行车、网球、高尔夫球等运动,她们需要轻便舒适的女装,因此中性化开始作为打破性别歧视和性别压抑的符号出现在服装中。

(2)战争的影响。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护士们为了便于工作或空袭疏散时迅速撤离,着装被迫要求简单方便,这时人们发现,注重功能性的少装饰甚至是无装饰的衣服是最为便捷的。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一些妇女像男人一样走上前线,还有大量的妇女为了填补生产力的空白走向各个工作岗位,繁重的劳动,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更需要衬衣、长裤这样方便的服装。

所以,两次战争使得“无性别倾向”的服装正式登上舞台,而一直沿袭至今的“军装化风格”更是在服装领域长盛不衰。

[15]

(3)生活方式的转变。

经济的发达使人们有了更多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安排生活。

脱离了办公室与机器,人们渴望回归到自然中去:

体育运动、休闲聚会、野外探险等等生活方式为中性化服装提供了充足的市场,而这些具有运动和休闲风格的服装--T恤、长裤、运动鞋……基本上在性别上是没有明显区分的,尤其是功能性越强的专业服装,越是在男女上具有普世的通用性。

3.2.2心理成因

人性中共同的潜意识是不断去挑战权威、突破限制。

这也正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随着文艺、文化的复兴,女性在各个领域的表现越来越突出,男权社会的权威也在不断接受着挑战。

[16]

心理学家也基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男性和女性的潜意识进行了分析。

弗洛依德认为一切人际关系都是由孩童与母亲在婴儿期的交往方式所决定的;

弗洛姆曾说:

男性与女性之间截然相反的原则存在于每一个男子和每一个女子身上。

正像生理上男女性激素相反一样,在心理上也是两性的。

荣格的原型理论中最著名的原型就是阿尼玛与阿尼姆斯,阿尼玛是每个男子潜意识中的女性倾向,阿尼姆斯是每个女子潜意识中的男性倾向。

这样看来每个人的身上都具有两性特征,只是哪一个更强一些来区分出了现实社会中的男女。

由此可见,服装作为一种外显文化,是对深层文化甚至是人类不自知的潜意识的反应,体现在作品上就是男装女化与女装男化。

[17]

第四章性别元素在中性服装中的体现

4.1男性阳刚硬朗的气质融入到女装的设计元素中

社会文明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中都有着男性与女性的佼佼者。

无论是国家元首,还是科学领域、文学领域、生物医药等等领域,男性和女性共同承担社会进步的责任,这是一种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

不仅如此,各个阶层的劳动者中也不乏优秀的女性,可以说,女性在社会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也深深影响着男女在着装上的传统观念与方式。

男装女穿、女装男裁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服装的设计与裁剪中。

[18]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设计出的衣服,既宽广英朗又不失性感。

男士的西装外套与长裤配以女性柔媚的气质,使无论采用什么面料制成的服装都具有一种强烈的性别对冲的感受,这就是女性在职场和社会生活中心声的表达,它鼓励了女性勇敢的表达自己,是一种多元文化的呈现方式。

4.2女性温柔俏皮的气质融入到男装的设计元素中

法国设计师让.保罗堪称是男装设计领域的大师级人物,其在作品中表达的前卫理念总是对传统男装进行了大胆的挑战,女性化的男装设计多次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

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他表达出这样的一个观点:

服装本身是没有性别的。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不会因为其着装而改变了性别。

因此他将自身的这种文化上的反叛性大胆地运用到男装的设计中去,从他的早期设计一路走来:

男士裙子、芭蕾舞裙、紧身胸衣、无袖套领罩衫等等作品都旨在弱化、

淡化雄性激素在服装中的体现。

我们反观现在的审美文化:

小鲜肉、花美男成为审美的主流取向,可见让.保罗的设计是有预见性的,他将男性的形象升华,从而在女性中更容易得到青睐。

[19]

4.3男装与女装的结合

男装和女装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貌似是分属两个审美系统的,随着社会文化的兼容度和人们对于自由精神的渴望与追求,两性的服装在个体元素上只能是进一步的相互渗透与转换。

服装的发展历史被看做是男性与女性在同一个舞台上共同完成的演出。

因此,割裂任何一部分都是不可能对服装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的。

不去关注男装就无法理解女装,反之亦然。

世界著名的服装大师乔治.阿玛尼也曾深深的感慨:

“女装中应该加入男装的感觉,男装中应该加入女装的色彩。

”借鉴对方性别的特点与优势,已经成为服装设计重要的灵感来源之一。

遵循刚柔互补的原则,男性服装在轮廓设计上更加强调整体的流畅性、面料的舒适性和色彩的多样性,可以看到,男装正在朝着精致化、情趣化和时尚化的道路发展。

女装中融入了更多阳刚的元素,以柔克刚、刚柔并济,“逆流而寻”已成为女装中性化设计的不言法则。

我们看到现在经常出现在媒体上的“天仙攻”大致说的就是这样的既有女性妩媚又有男性英朗气质的女性。

另外,牛仔裤、T恤装、运动服等泛中性化服装,以其质朴无华、简洁明了、宽松舒适的特点,虏获了各个年龄阶段、各个国家地区、各个教育背景的人群。

可以说,中性服装满足了职场女性的信心,提升了职场男性的魅力。

[20]

4.4中性时装中的文化必然性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审美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诗经》中已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

卫风·

硕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

周南·

关雎》)和“白茅纯束,有女如玉”(《国风·

召南·

野有死麕》)等优美诗句。

中国古典审美的标准,大多指向女性,这是与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居于中心地位有关。

中西方对人的形体的审美都遵循男性刚健、女性柔美的标准。

相比较而言,中国古代对于形体美的认识或比较含蓄,或依附于伦理道德,其审美尺度偏向于凡人遥不可及的神性世界和道德世界,传统的审美标准除了郎才女貌外,更有一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要求。

[21]

谈起中性文化、时尚界和娱乐界是首当其冲的示范榜样。

风衣、套装、工装等等剪裁利落的服装被设计师们不厌其烦的一遍又一遍的搬上T台。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在这些衣服的映衬下,都显示出一种游走在理性与感性、慵懒与克制的气质中。

女性中性化风潮的涌现,还体现了女性已不再满足于趋向男性的心理预期,其社会角色已日益“雄性化”。

过度“雄性化”会带来生态失衡,因此,“中性”在二者间提供了一条微妙的界线。

女性通过调节内在的阴阳间距,而趋于成熟、完满的平衡状态。

女性中性化也有褒贬两个方向,女人英姿飒爽和粗鲁野蛮都是中性,显然前者的健康反叛之美才是风潮流行的主体。

这种美决不是变性手术所带来的,也不单单靠妆扮来完成,而是通过内心认同,自发地、流畅地模糊自己的性别,将内在积累的男女双料优点,转化为中性气质的外在表现。

影视文化中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中性形象。

比如东方不败。

林青霞的扮相俊俏妩媚加英气十足,无怪乎导演徐克评价林青霞时说,她是五十年不出的大美人,男生扮相和女生扮相都很美。

还有掀起现象级讨论的2005年超级女声冠军李宇春,将这股中性风足足刮了十年,在她成名之初,已经为时代周刊拍摄了封面。

由此可见,中性美是一种东西方文化都可以欣赏得了的美。

还有台湾的女子天团S.H.E,伴随了一代人的成长,三个人中既有Selina这样甜美的公主,也有Elle这样的假小子,还有至今性向成迷的Hebe。

现在总结她们为什么可以掀起现象级的风潮时,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她们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三种性别文化,全面而深刻的阐释了当代文化的可能性。

由此也说明,中性文化是一种具有超前意识的文化,它只能是一路向前,势不可挡。

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每一个人都卷入其中,不知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理性,还是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个性化的表达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活中。

因此,中性服装早期为了功能而衍生的意义已经完全被转化为为了表达的审美观。

相较于传统文化中的中性服装,当代文化中的中性文化可以说是更加符合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表达的。

它完全跳脱了对于温饱的满足,既可以是时尚最前沿的领导者,也可以是返璞归真的怀旧者。

中性化满足的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甚至是一种超越个性化的自我实现的表达,这可以被看作是服装在文化领域最高境界的表达。

第五章性别文化之于中性服装的困境与突破

5.1中性服装的文化困境

如果以心理学领域的理论作为中性文化的阐述者社会对这样的文化现象更多是抱持的态度。

20世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经典的动机理论。

全面而科学地总结出人的动机“需求层次论”。

将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22]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作为最基础的需要,属于生理范畴,而后三个则是人的心理需要。

马斯洛的理论一经推出就受到各界的肯定。

这也说明了人类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潜意识中对各种需求的向往与追求。

所以将这个理论放在分析中性化服装的未来趋势上,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

服装作为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具体体现,受到了历史文化、社会风俗、大众心理、经济程度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但是中性文化之所以能一步步发展壮大,大体是离不开以下两个原因的。

(1)大众对中性服饰中男性与女性宽容程度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女装男性化被人们所接受,而男装女性化则多少被人们觉得怪异,以至于中性化风格的女装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而男装若想有“美丽”的主张就要冒着标新立异的风险了。

[23]

这种看似又生理特征而造成的合理化区别其实都是由文化限制所造成的。

自古至今的各民族文化种类当中,都存在着男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