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5143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手指》平路简析Word下载.docx

父亲当年的求全心切,说穿了只是对女儿期望过殷的结果。

这份企求完美的夙愿,不知何时竟原封不动地搬到她身上,如今在她周围,完美不只是一项标准,更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譬如说,每次请客前,她都要对着灯光擦拭杯盘,生恐上面留着丝毫污迹。

即使不小心留下的几丝指纹,也会让她觉得满桌菜肴全白费了。

客人走后,她同样再擦拭一遍。

如果瓷器上有了缺裂,哪怕是边缘最不起眼的一小片,她也立即将它扔进垃圾箱里。

当然,她最令人羡慕的,还是她与丈夫之间那份完美无瑕的爱情。

她也一直这样子陶醉在自己的幸福里,一直到她发现了那件事……

她完全是无意中发现的,她发现她的丈夫——原以为挚爱她的丈夫,于某一次醉酒之后,竟做过那最不该做的荒唐事。

“只是一夜啊,又喝了酒。

”丈夫在她的耳边嗫嚅着,求她宽恕,“事后,我连那个女人的面貌都未看清呢!

她惨白起一张脸听着。

在她心里,她深信东西一旦有了瑕疵,便再没有存留的价值!

只是,一想到这是她相依为命多年的丈夫,泪就滴滴答答地从面庞上滚落下来。

她抖瑟瑟举起丈夫的手掌,贴向自己带泪的腮——可怜她竟不能抛弃丈夫……如同丢掉一只有裂隙的瓷器。

那么,什么地方错了,就由什么地方负起责任吧!

她心中悲切却决断地想着。

她记起父亲当年不容情地朝她手指劈下去,原本是栽培她、为她好的缘故!

要她记得,要她记得以后不要再犯:

那是唯一有效又彻底的赎罪方式。

而这一回,还多亏当年那位“九指神丐”给她的灵感!

夜晚,她拿着剃刀,屏住气,让自己执刀的手不再颤抖。

然后,她朝丈夫下体幽深的体毛一寸寸挪移过去……

(平路《手指》,参见《作家天地》,2003年3月号上半期)

【简析】

在这里,我们选择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频发的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小说为例,从文学、人口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层面追寻其迷情,思索其成因和后果。

台湾省作家平路创作的微型小说《手指》,比较突出地反映出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问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

作品叙写的是女主人公因孩童时代折花攀枝、屋壁涂鸦,被“完美主义”心理情结所支配的父亲不断惩罚手指。

在心灵深受创伤的同时,她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父亲“什么地方做错了事,就由什么地方负责任”的严厉惩戒观念。

于是,受害又反过来害人而不自知,他虐又发展为虐他更变本加厉。

为了给后面发生的惨剧做铺垫,作品增加了一段情节:

在社交场合发现和她握手的男人居然只有三根手指时,她“顿时吓得嘴唇灰白,过了很久脸色才缓和过来”。

在她看来,“那个人的手,一定曾犯过什么大错;

而斩去他的指头,也算彻底地赎了罪”。

因此,那残疾处就毫无疑问是承担了责任的结果。

终于有一天,她发现一直和她恩爱有加的丈夫在一次醉酒后做出那“最不该做的荒唐事”。

她无法离弃多年祸福与共的丈夫,“但又深信东西一旦有了瑕疵,便再没有存留的价值!

”夜里,“抖瑟瑟举起丈夫的手掌,贴向自己带泪的腮”。

到了深夜里,“她拿着剃刀,屏住气,让自己执刀的手不再颤抖。

然后,她朝丈夫下体幽深的体毛一寸寸挪移过去……”

对于上述这一段情节,可以从多学科、多层面的角度加以探讨。

 

A.这一情节如果从文学角度分析,结论明显:

女主人公在严厉体罚的家庭里长大,身心备受伤害而发生扭曲,导致性格病残,酿成了极端残忍的不离不弃但必须严惩的报复行动。

当然,爱好创作的作者和想像丰富的读者也可以继续发挥想像,编出该小说的续篇:

结局又产生了一重逆转,妻子剔掉了丈夫的阴毛而留下了那话儿。

不过,如此续作,虽然使悲剧变为喜剧,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心理,也颇有趣味,但是作品的深刻性和震撼力就会大为减弱。

B.这一情节如果从社会学角度分析,结论又是:

个人的罪过乃是由社会所酿成的,不能只追究个人的过错,还要检讨社会的责任。

她完全没必要采用这种极端残忍的行为方式。

她可以寻求社会机构的援助,比如借助妇联、司法援助中心等途径,采取理智的处理办法。

C.这一情节如果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结论则是:

一人做事一人当,女主人作为犯罪的行为主体,具备了完整的犯罪动机、侵害对象、犯罪行为并导致严重的犯罪后果。

依据刑法条律,完全具备了承担刑事责任的各项条件。

D.这一情节如果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则越出了中国自古以来的“子为父隐,妇为夫隐”的伦理纲常,也不见容于现代华人依然延续的“家丑不可外扬”的习俗。

E.这一情节如果从道德角度分析,还可以说:

丈夫虽然做了不道德的事,诉诸道德谴责,令人不齿是必然的。

但妻子的行为简直是反人性、反人类的残暴,是更为极端的错误。

F.这一情节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则是人物心态病变,本来应该通过借助于心理咨询、心理康复中心等办法加以舒缓、调节。

但是,女主人公却因长期的心理扭曲导致极端的病态偏执,属于抑郁质气质类型无疑。

G.这一情节如果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在假定这一情节是社会生活中实然存在的前提下(其实,小说情节系虚构,不应视为实然发生的事件),爱情破裂、人身受损、婚姻残缺、家庭毁灭,生活负累加重,人口的生活质量下降,已经或必然降临在当事者身上。

人口变动不居、家庭解体,必将加重社会的非稳定系数,从而危及整个社会良性、健康地发展。

社会需要建立一种机制,在人类族群发生矛盾冲突时建立一系列尽可能减少负面震荡效应的对策。

H.如果再深一层,从人类心灵世界的寄托来看,人是不能没有精神寄托的,人类不同于动物世界的最大区别,就是无法仅仅满足于行尸走兽的生理满足而放逐自己的精神(理想性)追求。

而且,人一旦有了精神追求就不可能“返朴归真”而放逐精神了。

相反地,精神生活的无限、无餍特性必然驱使人们不断地奋斗。

不满足的努力想得到满足,满足了的还想变得更好、更高。

这与人们对金钱的追逐十分相似。

于是人们怎样来面对世界的人生观、生活观就显得十分重要。

有的人豁达、淡然,或者知足常乐,于是可以在动荡的社会里或多或少求得身心的平衡;

但是有些人欲望无限又脱离现实,就会心态严重失衡。

如果在他(她)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曾经产生了心理或精神性的伤害,就会以病态或变态的方式表现出来。

女主人公的父亲对她的行为管教是极端严格而挑剔的,对她人格和精神施加的要求是偏执的“完美主义”,而管教的方式则是苛刻到反人性的体罚。

于是,她父亲偏执的“完美主义”鬼魂播种到她的身心里,成长、放大、变形、加重,在两代人构成的双重心理扭曲中,终于在特定事件的刺激下,酿造出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

细加推敲,可以看出,这一幕悲剧即使不是因为丈夫的“荒唐”行径而引发,也会因为女主人心里自认为的“不洁”而导致。

至于她自身在心理上是否有“病变”或不洁,她反倒没有(也许不肯或丧失了)反省。

于是,害人又害己,被父家残害又转过来残害了自己的家!

如果笼统地看,对这种现象所做的上述分析,可以名之为对文学的“文化研究”。

二、《樟脑》(陈克华)简析

樟脑

陈克华

于是他们俩没有再说话。

他把她的手握进他外套口袋里去,俩人一起走。

台北是难得有这样干且寒冻的天气,他的翻领浅棕色呢大衣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樟脑丸的气味,随风四散。

是才从柜子里翻出来穿的吧,她靠近他肩膀时这样想:

男人身上的气味,没有比这更好的了。

干净、中性,没有太多联想。

有人说男人身上有烟味性感,她只觉得太直接。

像工人在太阳下火辣辣地烘烤半天,所散发出的纯粹肉体的气息,明亮抢眼,逼人中缺少一点幽默、隐约的刺激,至于男人搽古龙水、美发水,即使场合对了,也还显得女气,尽管使用的是保证男性专用的品牌——除非那男人是摆明了凡事不在乎的纨绔子弟,或是具有革命理想的小白脸,除了愤世嫉俗之外,又极端自恋的。

不知怎的,男人的香水在她以为,必须和彻底的“玩世不恭”相搭配,才显得名正言顺。

然而他都不是。

樟脑味原来是极有居家气息的:

等过几天天变暖了,他会把大衣叠好再收回去,再摆进几棵樟脑丸,等明年冬天再穿。

明年冬天不冷,后年。

衣服永远是相同的气味。

她想:

男人对待一件衣服,和对待一件感情,会有多少类似?

他的态度原是极其实用性的,因为这款大衣没有所谓流行,能穿这件,人必须有定性。

她想。

而她的手此刻正握在他宽大的口袋里,她分明感觉到他那双大而柔软、潮湿的手正试图焐热她的冰冷,在一松一紧的捏放中,对她施放强劲的电流。

两个人漫无目的地走路牵手,无话,并肩,走了一段路,她嗅着他大衣的樟脑味——她突然知道从此她会记得这一切,这一瞬间所有的一切。

一个人一辈子是不会有太多这样子的走路的。

不错,樟脑是令人心安的居家气味,但,她清楚知道,那是他的家。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1999年第1期)

【简析】

台湾省作家陈克华的小说《樟脑》写情感漩涡颇为精彩:

“她的手此刻正握在他宽大的口袋里,她分明感觉到他那双大而柔软、潮暖的手正试图焐热她的冰冷,在一松一紧的捏放中,对她施放强劲的电流。

”在“干且寒冻的天气,他的翻领浅棕色呢大衣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樟脑丸的气味,随风四散。

”作品里对男人身上的烟味兼具女性心理和化妆品时尚的下列一段描写十分精彩:

“有人说男人身上有烟味性感,她只觉得太直接。

不知怎的,男人的香水在她以为,必须和彻底的‘玩世不恭’相搭配,才显得名正言顺。

为了给上述一段描写提供一个分析参数,可以先做一些关于行为举止类型的个性心理分析。

此处可以缩减研究口径,审视一番恋爱中的男女在散步中的亲昵动作所具有的性格内涵。

对这类情态的性向调查或问卷统计、观察与体验,可以得出如下的心理评判:

一般来说,中国大陆恋爱中的男女在散步中的亲昵动作最常见的是并排而行。

当处于热恋中,就会出现手拉手、男子胳膊搭在的女子的肩上、男子搂着女子的腰、女子挽着男子的手臂等举止。

在欧美城市的十字路口,人们可以见到一对热恋中的白人青年男女约会时,一见面就十分亲昵、自然地互相拥抱并接吻,分毫没介意是否有人在周围注视到他们上演的“西洋景”。

那种自然、随意,就像我国大陆恋人牵手而行一样。

然后,两人也像大陆青年恋人那样相互牵手向南走去,那姿态的随意更像大陆青年恋人的并排行走。

我国大陆,在光天化日下的公众场合里,还极少见到青年男女接吻。

在我国的传统里,很注意他人的反应。

尽管当代青年已经越来越远地“叛离”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规矩,但是毕竟东方礼仪、风俗与西方大有不同。

此处只分析上文中除了接吻之外的五种恋爱亲昵动作的个性心理倾向。

(一)分析男女比肩并行的动作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中,常常用比翼双飞的鸟、并蒂开放的睡莲、相伴戏水的鸳鸯以及举案齐眉等词汇来形容爱情伴侣。

并排而行,表征着彼此是同路人,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

而且彼此是地位平等的关系,促使彼此能走在一起的是情投意合或共同的理想。

当然,年轻的恋爱中的双方,如果并排散步,也表明他们尚未进入到热恋阶段。

这与中老年恋人的并排散步不可同日而语。

(二)探讨手拉手的性格涵义。

表明关系已经更为亲昵,很大程度上不受彼此地位、等级等社会角色的束缚了。

这种亲昵与一家两口各自牵着小宝宝的一只手到公园里散步的角色内涵又不相同。

前者除了说明两人关系更“贴”了一步,依然显示着相互平等的关系。

而后者则代表着一种天地之间更至性、更水乳交融的自然本真人伦。

(三)讨论男子胳膊搭在女子肩上的文化情结。

这种举止行为可以有两种解读。

一种是男子有大男人的气概,可以像老鹰用羽翼遮蔽小鹰一样地呵护自己的恋人,让女友有归属感。

另一种解读则是女权主义倾向比较显著的评判,认为男的像个瞎子,而女的像一个盲人所必须依赖的向导或拐杖之类。

(四)追寻男子搂着女子腰的隐喻。

这除了说明彼此关系很“贴”,但感情深度可能略弱于下面将要分析到的“女子挽着男子手臂的情感意味”类型之外,也表明男子自认为自己是强者,是对方的支柱与依靠。

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虽然是热恋,但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投入似乎要更重于女子对男子的情感浓度。

当然,女子除了心理、精神上处于相对弱势之外,也可能她的性格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或者她的身体比较柔弱,客观上需要男子来帮扶着她走才好些。

(五)探究女子挽着男子手臂的情感意味。

至少在中国,似乎有许多女子进入热恋阶段都会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这种举止来。

这表明彼此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了。

同时也表明女子对男子更为倾心。

但有时也容易让旁观者产生误会,以为男子很自得,很骄傲,似乎想甩掉女子。

而那女子一心想抓住男子,生怕他跑掉一样。

那么,《樟脑》中的男女双方又是各自采用了上述举止方式中的哪一种来散步呢?

作者没有明确描述给读者。

但是,从上述描写中可以猜测到,双方可能性最大的是先比肩并行一段路程,然后感情的马达发动得快起来,感情就有所升温了,于是改成了手牵手状。

男子仍然觉得这种方式不够贴近,于是才有把“她的手握进他的大衣口袋里去”的动作发生。

就是在那一刻,她产生了有点近似于“女子挽着男子手臂的情感意味”那种感觉。

于是上述那段描写也才能见出相似于上列几种情态而又不完全相似的情感与角色身份。

当然,作品也做出诱导读者向搭肩、搂腰、挽臂等举止类型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但是,作品在最后提示出一个重要的谜底——“那是他的家”!

此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前面细腻的铺垫不过是一种“误区诱导”的叙事策略。

最后的结果是,男女虽然相互倾心,但却有一个“他的家”横在彼此的心理空间中。

原来,女主人公正在三角恋与第三者插足之间的边缘地带往复徘徊着呢!

三、《那片竹林那棵树》(凌鼎年)简析

那片竹林那棵树

凌鼎年

市报报道一:

《古庙镇发现特大灵芝》

大意是:

古庙镇牌楼村村民周阿狗在周家竹园采到特大灵芝。

据专家测定,至少有百年以上历史。

在江南地区发现如此特大灵芝,实属罕见……

市电视台报道之二:

憨厚的周阿狗捧着那特大灵芝,向观众们介绍着发现特大灵芝的经过。

真所谓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乖乖隆地冬,那特大灵芝竟有小脸盆那么大小,紫赤色有光泽,犹如红木雕刻品。

娄城延天龄药房退休的老药工也说从未见到过如此大的灵芝。

电视真是个好东西,把市报上语焉不详的新闻术语,全变成了可视画面——原来周阿狗是在那片竹园靠河边的一棵檀树上发现这灵芝的。

这棵檀树有几百年树龄已不可考了,看样子,这树历史上曾遭雷劈,一半已枯死,歪斜在河面,一半已浸在水中,但倔犟的生命力仍支撑着它枯干上的几枝新绿。

也许正是这半死半活,又枯又荣,半干半湿的檀树,为灵芝生长提供了最佳产床。

据老辈人讲:

周家是有根有基的人家,祖上显赫过好几代呢。

传说一:

周家有功于皇上,据说就与灵芝有关。

当时皇上莫名中毒,百药无效,连太医也一筹莫展。

后,周家祖上进献采自周家竹园的一株百年灵芝,皇上服后,不久即康复如常。

于是龙颜大悦的皇上给周家祖上封官加爵,敕建牌楼。

一时皇恩浩荡,风光朝野。

传说二:

太平天国时,周家组织民团拼死抵抗,以忠皇室。

结果,周家竹园尸横遍野,血红黑土。

此后,每逢阴雨天,周家竹园即阴风惨惨,乡民无人敢近前。

以致周家竹园无形中成为禁地。

那片竹园自生自成,百余年来,几乎无人去惊动之。

传说三:

据说古庙镇发现特大灵芝的消息全国不下百家报刊转登。

这之后,有多位大款有意出巨资购买。

最言之凿凿的有这样一则传闻:

深圳一暴发户携一密码箱百元大钞,专程前来古庙镇,准备一手交钱,一手取货。

不料一台湾老板捷足先登,已在与周阿狗接触之中,最后两人互相竞价,最终因台湾老板财大气粗,以20万元买走了这株特大灵芝。

传说四:

那竞价失败的深圳大款放出口风:

谁能再采到大灵芝,这带来的一箱百元大钞就归谁了。

市电视台报道后的第二天:

有两三位胆大的村民,带了手电、蛇药、镰刀等,拍足胆子,一步三看地进入周家竹园寻觅灵芝……

市电视台报道后的第三天:

大约有一二十位古庙乡乡民结伴深入周家竹园探宝,吸引了不少牌楼村看热闹的村民……

此后,来周家竹园的人与日俱增,有当地的,有外地的,有来碰碰运气的;

有采不到灵芝决不罢休的;

有来瞧稀罕的;

有来轧闹猛的。

进竹园的人像梳子似的把周家竹园来来回回梳了好几遍,那些刚冒头的竹笋被踩了个稀巴烂。

那棵默默无闻数百年的古老檀对,被人们上上下下,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

后来,有人剥它的树皮,说拿回去放家里,看看会不会生出灵芝。

这头一开,再也刹不住了,那檀树最后被连根刨起,不知去向。

后到的人大所失望,无名火莫名其妙地发到了那些无辜的竹子身上。

更有甚者,骂骂咧咧地说:

“老子采到不灵芝,你们也休想在这儿再采到灵芝!

”一时间,周家竹园的大树小树,老竹新竹一起遭殃……

周阿狗悄悄来到电视台,一、要求把特大灵芝献给国家,万万不要宣传;

二、恳求电视台播条消息,就说那灵芝是假的……

电视台的编辑记者感到有责任帮助周阿狗,他们再次去周家竹园,拍摄了遭殃后的周家竹园。

播音员用沉痛的心情说:

据专家们讲,周家竹园百年内不可能再有灵芝生长,可惜可惜!

周家竹园总算又复沉寂起来。

【简析】

小说的奥妙就在于写人情事态中的那些琐事、细节,而且是有表现力的细节化的小道具、小物品或掉土渣的民风俗语、流彩神韵。

无论聚居市井还是偏乡僻壤,只要写出人情事态的底蕴,在纤毫毕露、丝丝入扣中折射出地域、民族的特性来,小说就犹如被上帝吹入灵气的木偶,瞬间充溢着灵动和生气。

这些灵气仿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般地渗入读者的心田,产生一丝丝的“震撼”或惊奇:

原来是这样的!

我也有类似的感受,就是不知道怎么表达出来,作者竟然是如许牵动了人物的细波微谰,从而打动了人心。

精品小说的魅力主要的不在于抒写壮阔和豪放,更不在于借助历史的厚重、战争的残酷来吸引读者的眼球,历史正典和政治文告给予我们的往往是时代重心或“主旋律”的粗线条巨浪,是“大说”的一类文字书写道路,留给小说的恰恰是细婉幽趣,是为“文曲星”们的专长——“小道”小说,尽管《红楼梦》和91部之浩大的《人间喜剧》以百万言来计篇幅,我们仍然称其为小说,而非“大说”。

具体到本篇小说,就更有可圈可点之处。

全篇的结穴点是“古庙镇牌楼村村民周阿狗在周家竹园采到特大灵芝”。

这是全篇小说情节的根本,也是小说借以组织结构之纲。

试想,如果抽掉这个传闻中的事件,整篇小说就被釜底抽薪而无法展开。

但是,并非所有现实生活或传说中的“事件”都可以铺展成为小说的“情节”。

如何处理这个小说情节赖以发展的“事件”,将成为作家眼光、见识、才能甚至艺术探索勇气的试金石。

按照小说家们已经走得轻车熟路的惯常套子,作者接下来应该一五一十地详写村民周阿狗的祖宗三代直到他如何出生、长大、发现了特大灵芝,中间夹插若干古庙镇牌楼村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好了,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具备了,平庸的小说差不多都是这么拼接而成的,假如文笔略有文采,又善于把故事从头到尾讲得吸引人去看、去听,那就是容易畅销的小说了。

但是,小说都走这种路子,恐怕就是小说开始没出息的时候了。

幸好有那么一批人勇于不安于前人已经踩过来的路,不肯吃现成饭,既不想重复别人,也不愿再重复自己已经走过的路。

他们只剩下不断地试验、发明新写法、新策略一途,而这种艰辛的探索中之每一步,都无法保证必定会成功。

于是,即便从事创作很多年的老手、成就已经很显著的作家也常常是某一篇的成功与数倍于此的不成功、半成功之作相关联。

凌鼎年是中国大陆健在的微型小说创作者中最高产的作家之一,他也是在国内外文学交流活动中最积极、最有活力的微型小说界活动家。

他创作的2000余篇微型小说,已经有10余篇选入我国中小学课本和日本国学院等高等院校汉学专业的学习教材。

多次获奖,多篇作品被多次转载。

这对他来说,既是成功、机遇、幸运的标志,也是“逼人太盛”的挑战。

一位创作者能不间断地战胜挑战、超越自我殊非易事。

中外文学史上,时不时听到人们说某某“江郎才尽”,就是说某某像南北朝时代的江淹一样,曾经颇富才华而不能长盛不衰。

他已经出版了《凌鼎年小小说代表作》却并未减低创作的热情和速度,近十年来更是创作连篇而时有佳作。

《那片竹林那颗树》就是比较能够代表他新的文体探索努力动向的佳作。

小说采用四则传说、夹在一则报纸新闻、市电视台的三条电视新闻的多文体、多媒介混合表达的新颖形式,当中也不忘了传统的“据老辈人讲”的传统说书人讲述方式的客串。

如此大信息量、高密度地报道着同一件事——“古庙镇牌楼村村民周阿狗在周家竹园采到特大灵芝”。

如果作者采用全知全能的上帝般视点来讲这件奇闻,只需要再加四句话就讲完了:

后来商人竟买,竹林遭乱砍乱伐,主人捐给国家,电视台辟谣。

中国魏晋时代的志人小说就是这种故事梗概。

当代的小说家则采用很先进的叙述法,让每一种媒体只报道它所能够知道的那一部分,它不知道的就一概存疑。

这样做既在表面上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抵挡住人们的怀疑和诘难,又可以实现悬念梯度推进、梯度增大的效果,让读者欲知就里、不忍释卷。

一则简单的传闻在多视点交叉或并行叙述后,赋有了立体感,仿佛神龙见首不见尾。

谜底则是:

把自己设计成置身文本之外的那个叙述人,让作品中的灵芝拥有者(主人公)周阿狗把灵芝上缴国家,并请求电视台播发新的“假消息”以阻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事件就此结束,而人物的命运则远未结束,作品给我们留下一波三折的余响。

周阿狗是出于主动还是迫于形势的恶化而上缴灵芝?

是奉献还是全身远祸?

电视台转述专家意见(而非电视台播音员自己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更非叙述人表达自己意见,也绝非作者跳出来直接对读者大声叫嚷——)“太可惜了(显然是一种权威性的结论和无比惋惜的语调)。

这里暗示出许多民俗的、乡土的、民族劣”根性的、传统失根的、一去不能再追回的许多慨叹。

如果没有浓郁的民族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