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50941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哲学论文走出西方语境的中国哲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中国哲学的另外一种否定态度就是误解。

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存在对中国哲学的正确理解,而是说,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解释完全出于自身需要,完全脱离了中国哲学的语境或背景。

黑格尔对中国哲学的解释就是这样的典型。

黑格尔否定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可能存在形而上学的思想。

在他看来,中国哲学完全就是一种宗教,即孔教。

但显然,正如许多评论家指出的,对中国哲学的这种解释是错误的。

我在后面将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的相似性不仅存在于道德思想中,同样存在于形而上学中。

黑格尔把中国哲学仅仅看作一种道德理论,其原因在于,在他看来,中国人不可能有形而上学的或超验的思想,中国哲学应当是绝对精神在历史中的一部份,而西方哲学才应当被看作是哲学的主流。

我认为,如今已经很少有哲学家仍然同意黑格尔的这种解释,但毫无疑问,这种误解已经根植于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之中。

我想提出的对这个判断的一个证明,就是中国哲学在西方大学哲学系中的尴尬地位。

据我了解,西方国家的大学中很少有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学科,看作哲学系的组成部分。

大多数讲授中国哲学以及相关学科的教师可能会是在与宗教或文化研究相关的系或研究所里,比如宗教学系或东亚系等。

然而,相反,我们有西方哲学研究、东方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等,作为中国大学哲学系的组成部分。

2,对中国哲学的积极态度

引人注目的是,对中国哲学发生兴趣的西方哲学家数量正在增加。

他们相信,中国哲学中有一些东西值得西方哲学家去学习,这在当代西方哲学中变得比较流行。

我认为,一般而言,对中国哲学的这种积极态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奇,另一种则是谦逊。

历史地说,西方人对中国以及中国哲学的兴趣从中世纪就开始了。

可以理解,对西方的先辈来说,远离他们国土的大陆是非常奇特和有吸引力的。

他们对中国的一切都非常好奇,对到中国的传教士带回的中国物件和中国哲学也很感兴趣。

在18-19世纪,当时的许多贵族家庭非常时兴有一间特别的中国房间,用来自中国的丝绸或绘画装饰这个房间。

在18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中也有一种潮流,就是谈论中国和中国文化,引用一些对中国经典的翻译,比如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就是对中国元代古典悲剧《赵氏孤儿》的法文翻译。

然而,我认为,这些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化的心态主要是对新奇之物的好奇,而不是认为他们有必要关心中国哲学。

不过,西方人了解中国和中国哲学总比忽视或否定要好得多。

对中国哲学的另一种积极态度就是谦逊,即某些西方哲学家非常希望能够从中国哲学中学习到许多东西,用以支持他们的哲学理论,或者是拯救危机和冲突中的西方哲学。

譬如,在第一种情况中,莱布尼兹对中国哲学的兴趣,目的在于构造他的单子论。

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莱布尼兹在1701年收到法国著名的传教士白昔的来信后,更加确信了这个信念。

白佳昔在信中附上了伏羲易经图。

珀金斯在他的《莱布尼兹与中国》一书中描述了这个过程。

他在书中写道:

“当莱布尼兹提出一种仅仅基于零和一的二进位算术体系的时候,他意识到,这证明了上帝是如何从一和无中创造出一切的。

因此,他用这种二进位制的数字画出了一个圆形图案,并于1697年送给了布朗斯维克的郎多费公爵。

……考虑到这种数字系统可以帮助传教士作为解释工具,他把对此的一种解释于1697年寄给了格莱马,1701年寄给了白昔。

……当时,白昔正在研究易经,确信它包含了某些神秘的知识,因为它与伏羲和最高主教有某种联系。

正在这时,他收到了莱布尼兹对二进制的描述,因此白昔对这两种二进制的相似性——他看作是同一的——感到震惊。

这种相似性特别令人感到惊讶,是因为阴阳图的传统排列,即邵雍所做的《暹阗图》,稍加改动,就成了莱布尼兹二进位制的排列。

白佳昔确信,阴阳图就代表了二进位制,1701年他把这写信告诉了莱布尼兹,这使得莱布尼兹也确信了这一点。

1703年,莱布尼兹把他的《二进位算术的解释》一文送给了巴黎科学院。

这篇文章就包括了对二进位算术及其与阴阳图之关系的解释。

随后的信件都是在讨论这种关系。

由于莱布尼兹相信存在一种中国算法,因此二进位制与阴阳图之间的联系就对莱布尼兹关于中国的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发现使得莱布尼兹更加相信,古代中国的智慧超过了近代中国,他相信,欧洲人可以帮助他们重新发现这些真理。

这种联系也使得莱布尼兹逐渐确信隐藏于中国语言背后的理性结构。

”这段引文足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莱布尼兹的思想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由此可以得知,莱布尼兹的二进位思想的确是西方哲学与中国思想交流的结果。

海德格尔也是意识到中国思想对西方哲学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之一。

叔本华非常欣赏印度的佛教思想,但与此不同,海德格尔更尊重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思想。

他与中国哲学家萧诗毅于1946年合作把《道德经》译为德文。

虽然这个工作没有完成,但显然,海德格尔受到了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启发或影响。

萧诗毅在回忆海德格尔的文章中描述了当时的情况:

“当我们于1946年春天在弗赖堡的木材市场广场上会面时,我得知海德格尔有意翻译老子的《道德经》。

当时,他向我提议,我们可以在这个夏天合作在他位于托特纳堡的小屋里合作翻译《道德经》为德文,因为只有这个夏天他才能够暂时不做他的工作。

我很高兴地同意了,确信海德格尔的思想会对经过灾难性的世界大战的德国人以及西方世界产生影响。

不幸的是,我们并没有完成这个计划,但我仍然深深地感到,这个工作对海德格尔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有一次,海德格尔本人曾对他的德国朋友说,通过从事对老子思想以及孔孟思想的工作,他学到了许多东方的思想。

更为明显的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喜欢从中国古代哲学中寻找他们的思想资源。

霍大维在他论述现代中国与后现代西方的文章中,就试图用现代中国的方法解释后现代的西方,他力图表明,“传统中国哲学包含的思想资源可以回答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之争所表现出来的某些问题。

的确,霍大维是要真正表明,古典的中国思想就是后现代的。

特别是,他认为德里达的延异概念以及无法由表达真理的哲学话语所掌握的东西所具有的首要性观念,对道家和儒家思想都是核心概念。

毫无疑问,逐渐关心中国哲学的西方哲学家数量正在增加。

我认为这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间在不远的将来相互之间更好地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在我们评价这种前景之前,我们应当清楚中国哲学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我们是在什么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二、两种“中国哲学”概念

西方哲学家通常认为,中国哲学应当是指古代中国的哲学。

在这种意义上,他们把中国哲学就看作是博物馆中的古代文物,而不是看作当代社会中活生生的观念。

从当代的观点看,这种理解完全错了。

我在这里就想区分两种“中国哲学”概念:

一种是古代的中国哲学,一种是当代的中国哲学。

1.古代的中国哲学

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熟悉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某些概念,至少他们认为是熟悉的,但实际上存在很多混淆。

我认为,第一个也是主要的混淆是,儒家思想被解释为古代中国的唯一占统治地位的哲学。

这显然不是真实的。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哲学就包含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和主张。

即使是在汉代,汉武帝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唯一正统的哲学,把其他哲学流派都斥为异端,中国哲学中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理论主张,比如道教思想、法家、名家等。

所以,古代中国哲学的概念很复杂;

当我们在讨论中国古代哲学时,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我们究竟是在讨论哪一个流派或哲学家的思想。

这就意味着,我们应当集中于不同哲学理论中的具体概念或观念,而不是泛泛地谈论中国哲学。

把一种理论或主张看作是各种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这种做法是很危险的。

我认为,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的另一个混淆,就是认为古代中国哲学是儒家、道家以及佛教思想的大杂烩。

历史地说,它们具有许多明显不同的特征。

简单地说,根据冯友兰1948年的《中国哲学史》所说的那样,儒家注重的是现实世界中的道德生活,这被称作是入世的哲学;

相反,道家的思想被称作出世的哲学,因为它关注的是道法自然。

我们知道,佛教思想起源于印度,但它自进入中国之后就从一种宗教转变成了一种哲学。

它同样也提供许多道德教导,但方式却与儒家不同。

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就不能说中国古代哲学是由一种哲学占主导地位的,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佛教等,这样就消除了它们之间的重要差别。

因此,在理解中国哲学的时候,重要的是要意识到各种流派和理论之间的这些差别,正如西方哲学中的各种差别一样。

这样就有助于理解这些流派和主张得以形成以及有时出现相互冲突的各种背景。

我很欣赏冯友兰的这样一段话,他说,中国人并不关心宗教,这正是因为他们更多地关心哲学;

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主要是哲学的。

冯友兰把中国哲学的一些主要特征描述为:

“大部分中国哲学家都不把知识看作某种自身具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他们并不是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

即使是在实践知识的情况中,它们也是直接承载着人类的福祉,中国哲学家主要是应用这种知识到现实活动,这就会直接带来幸福,而不是被看作关于幸福的空洞讨论。

因此,中国人并不把著书立说看作仅仅是在建立理论主张,而是看作最高幸福的目标本身。

大多数中国哲学流派都教导人们所谓的‘内圣外王’的方法。

内圣就是一个人建立了自身的德性,而外王则是一个人在世界上拥有了巨大的权力。

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就是同时拥有圣人的德性和拥有统治者的权力,这样就成为所谓的圣王,或柏拉图意义上的哲学王。

2,当代的中国哲学

我在这里想特别强调当代的中国哲学。

什么是当代中国哲学?

我相信,大多数西方哲学家都会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中国的主导的或官方的哲学。

这既是对的但又不全对。

如同古代中国哲学一样,当代中国哲学也是很复杂的。

事实上,它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儒家哲学和外国哲学研究。

的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的中国哲学界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仍然对中国的哲学研究在意识形态上产生重要影响。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最近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学术研讨会的情况报道,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

第一个是关于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以及对社会实践的普遍意义。

对当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来说,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的现实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如何在今天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

作为哲学传统的一部分,当代中国哲学有着无法归之于古代哲学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了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中国哲学的方法论研究以及中国哲学经典在当代的意义。

第一个问题首先就与西方哲学有关系。

在19世纪末之前,中国没有“哲学”这个概念,它是从日文翻译而来的。

但这当然并不意味着在古代中国没有哲学思想。

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第一本书《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由杜威的学生胡适在20世纪初写的,这被看作中国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诞生。

然而,它是根据西方哲学的模式撰写的中国哲学史,把哲学思想分为几个不同的部分,如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道德哲学或社会哲学。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也是把西方哲学的模式复制到了中国思想中。

这种复制的好处在于,很容易按照不同的哲学分支对历史上的哲学文献做出分类和整理。

但它的坏处也很明显,因为它按照完全不同于经典最初方式的西方哲学方法重新排列了所有的材料,这就歪曲了历史的事实。

这样,中国经典的历史意义就会被消解掉了。

对中国哲学的这种状态的反思,自胡适和冯友兰以来就一直是中国哲学家关注的问题。

最近的一种观点认为,今天的中国哲学家应当用自身的方式而不是西方的模式去解释中国思想和中国哲学。

这是对自身哲学传统的一种自我意识。

但关于中国哲学的学科地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这门学科本身的确是按照西方的模式建立起来的。

我们如何能够在完全不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下去做中国哲学?

这是我们面临的首要的紧迫问题。

中国哲学家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中国哲学史中的方法论问题。

中国哲学史中一直有一种解释古代文献的训诂学传统,这被看作是研究中国哲学史文献的主要方法。

由此,我们今天读到的大部分儒家经典都是这些作者对先前文本的注释,例如孔子对六艺的解释。

通过这样的解释,孔子教授他的学生,并形成了自己的经文学派,即“经学”,这自汉代以后就被推崇为中国社会中的主导意识形态。

但事实上还存在着另一种传统,这就是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和人类理性做出的反思和批判。

《论语》就是这种传统的一个代表。

这个传统被称作“子学”。

当我们分别反思这两个传统的时候,就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我们如何能够脱离经典所产生的语境去理解经典的意义?

我们知道,这些经典的作者试图回答或解决他们的时代所面临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经典的教导都与作者的时代相关,在他们看来,一个理论或主张的责任就是要回答那个时代的问题。

这种对待理论的态度与西方完全不同;

对西方哲学家来说,更为重要的是从具体的经验中能够得到抽象的或一般的概念,而不是去解决他们当下面临的问题。

所以,中国哲学家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如何能够找到中国哲学经典对我们当今现实生活的普遍意义。

由于作为一门学科的中国哲学的建立和发展一直受到西方哲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家们就像熟悉自己的哲学一样熟悉西方哲学。

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哲学自16世纪起就开始引入中国。

从此以后,中国哲学家就通过在西方最新出版的哲学著作了解西方哲学,有时也通过日本人写的西方哲学著作。

这就意味着,中国哲学家了解西方哲学恰恰是从西方最新出现的思想流派和理论开始的。

特别是,当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詹姆士、杜威的实用主义开始出现时,中国哲学家就对他们的理论产生了兴趣,并把他们的一些论著翻译成中文。

而更让人感到奇妙的是,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在1921年出版仅6年之后,中文版就于1927年出版。

历史地说,这是除了德文和英文之外的第一个其他语言的翻译。

如今,西方哲学中的大部分经典文献都已经被翻译成了中文,而且有些著作还有不同的中文译本。

所以人们就说,中国哲学家了解西方哲学比西方哲学家了解自己的哲学传统还多。

对中国哲学家来说,研究西方哲学的首要步骤就是把西方哲学著作翻译成中文。

而对我们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理解西方哲学。

石里克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洪谦以及海德格尔20世纪20年代的学生熊伟,把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在中国的西方哲学介绍和研究工作。

他们是自194年解放以后西方哲学研究中的重要代表,但即使是在学术圈里,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们所作的一切工作。

金岳霖于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学习,他一生的工作就是系统地把亚里士多德逻辑介绍到中国,但到了晚年,他却关注中国传统哲学,用逻辑方法分析了道家思想。

他的主要著作《论道》和《知识论》就表明了他具有强烈的中国哲学情结。

我们知道,胡适和冯友兰最初去美国是学习西方哲学,但他们的学术兴趣转向了中国哲学,正是他们根据西方哲学的模式建立了独立的中国哲学学科。

以上这些表明,中国哲学家始终在从事西方哲学研究,这不是出于好奇,而是要理解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相似性。

然而,这两种哲学之间的张力又使得中国哲学家一定会对中国哲学独有情钟。

我认为,要使得这两种哲学之间能够更好地相互理解,关键在于找到我们在哲学研究中的共同之处,而不是我们之间的差别。

三、两种哲学之间的差别与相似

显然,差别总是比相似更容易得到认识。

有时,我们只需要通过表面的观察或简单的分析就可以找出差别,但相似性却必须通过对差别的比较和深入分析才可能得到。

我认为,对相似性的认识要比对差别的认识困难得多。

1.首先是差别

虽然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两种哲学之间的差别,但我们还是要首先列出这些差别,由此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似。

我在前面已经指出,中国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根据西方哲学建立起来的,但它仍然具有中国的文化传统与西方对哲学思想的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

一般地说,我们发现它们在三个方面有所不同:

在出发点上,在方法上以及在哲学的目的上。

在出发点上,西方哲学强调的是个人的自由或个人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这样,个人就可以成为哲学研究身心关系等问题的中心。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导致了中世纪的神学,使得每个人都应当把向上帝奉献自己作为自己获得生命意义的方式,但每个个体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而在中国哲学中,个体之间并非是平等的,因为他们要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成为圣人,这样他们就有了在社会中的不同地位。

中国哲学家在分析人性等问题时,更多地是关注个人在社会中的作用。

在中国哲学中,每个人都是社会的动物,没有个人的特性。

根据冯友兰的观点,在积极的意义上,圣人就是我们每个人在精神上要追求的道德理想。

从这个观点出发,中国哲学家更关心的是沉思和践行,而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的学习知识和训练逻辑。

有趣的是,通常会把沉思和践行看作宗教上的活动而不是哲学的活动,但中国哲学思想却是很少或没有宗教意义的。

正如冯友兰指出的,中国人不是宗教的,而是哲学的。

当他们到了上学的年纪,他们首先要读的书就是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这些都是哲学经典。

这就是说,中国哲学家很少关注方法论,更多地是实现把我们的知识用于现实活动,这才会直接带来幸福。

所以,中国哲学家对他们的观点和理论主张缺少严格的逻辑分析和论证,逻辑和认识论在中国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最后,东西方哲学在哲学研究目的上的差别也是非常明显的。

早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看到,对世界的惊奇是西方哲学的开端。

因此,西方哲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探究关于世界的真理以及世界与人类的关系。

这样,西方哲学家们就总是关心我们具有的东西,比如知识、理性能力和逻辑。

但对中国哲学家来说,哲学的主要任务是要告诉人们如何成为一个道德意义上的人。

所以,冯友兰说,“总之,中国哲学往往强调的是人是什么,而不是他有什么。

如果一个人是一个圣人,即使他完全缺乏知识,他也仍然是圣人;

如果他是一个邪恶的人,即使他拥有无数的知识,他也还是邪恶的。

……中国思想家强调‘是什么’,而不是‘有什么’,这就不是在强调纯粹的知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只有科学的开端,但缺乏得到恰当发展的科学系统。

”这就意味着,中国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成为一个圣人或好人,而不是获取关于世界以及人类自身的知识。

2.我们的共同之处

我已经指出,差别是很容易识别的,但要发现这两种哲学之间的相似却更难。

通过分析上面提到的各种差别,我把它们之间的相似归结为三个方面:

关于宇宙的本源、关于生命的意义和关于社会的规则。

冯友兰说,中国哲学不强调形而上学。

他以内圣为例说明中国哲学研究是自我陶冶的方法。

但内圣的理想却只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虽然是核心部分,但并非是中国哲学的全部。

我在前面已经提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之间存在着某些微妙的差别。

儒家强调对行为的研究,而道家则关注超验的东西,这被看作是自然的法则。

例如,老子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根据老子的观点,道仅仅是万物之道。

除了道家之外,佛教和阴阳学派也在形而上学的意义上讨论了宇宙的本源问题。

例如,阴阳学派就提出了对天的神秘解释,把天就看作是宇宙。

他们认为,宇宙就是由阴阳结合而成的。

正是这个理论激发了莱布尼兹对中国哲学的极大兴趣,使得他能够把他的二进位制用于解释宇宙的最初因。

在中国哲学中,阴和阳是宇宙的两种不同本源:

阴具有女性的特征,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阳则具有男性特征,是积极的、主动的。

它们都是宇宙万物的最初因。

天人合一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

因为人本身就是天的一部分,它们相互不可分离。

虽然对天人合一以及人对天的服从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显然,中国古代哲学都是试图用一种本源而不是各种理论来解释宇宙的最初因和本质。

所以,对它们来说,天和道都是唯一的,都是高于人类的,但又是只有通过人类才能得到,这就是所谓的“替天行道”,也就说,人可以以天的名义实践道。

天人合一这个观念的前提是相信,人和天或自然之间是没有分别的,因此,人和天被看作是同一的。

这与西方的二元论思想完全不同。

根据西方的二元论观念,主体和客体是分离的。

而正是中国哲学的这个观念,使得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宣称,他们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发现了某些相似性。

这里至少可以提到两个观念:

一个是开始于19世纪末的反二元论观念;

另一个是诉诸于混沌的观念。

的确,某些西方哲学家已经注意到,古代中国哲学中的某些形而上学思想可以拯救西方哲学面临的在科学技术控制下的人类生活中出现的危机,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例如保护动物和自然环境。

许多哲学家已经指出,中国哲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伦理具有首要性。

的确,孔子关注的焦点是自己如何做到内圣外王。

道教虽然被看作主要关心宇宙的本源或本质,但它也关注道德问题。

例如,《道德经》就是由两部分构成的:

《道经》关心的是世界万物成为自身的方式;

《德经》关心的是人类的德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这就意味着,当我们由道而生,我们就应当由德而养。

道是我们无法用语言去要求的,我们只能遵从或服从它;

而德性则是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和陶冶而得到的。

为什么中国人很少宗教性而更多哲学性,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能去追问道是什么或通过宗教的方式去追求道,而只是追问我们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好人或圣人。

由此,中国哲学家就愿意讨论这样的问题: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如果我们想做一个好人,我们应当如何去做?

我认为,中国哲学的好处就在于它不需要上帝作为判断善恶的绝对标准;

因为即使上帝被从至高无上的地位拉了下来,我们也不会迷失方向。

我发现最近西方哲学家出版了许多关于生命意义的著作,比如约翰·

科廷汉、安东尼·

格瑞林和约翰·

斯库顿等。

他们都很好地对公众讨论这个问题,但最终他们都要求诸于神学的解释以获得对这个问题的确定回答。

当然,我知道他们大多数都是无神论者。

我的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不用神学的或基督教的解释就可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如果我们考虑一下中国哲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我想答案应当是肯定的。

当然,你可能已经看出了,我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对中国哲学或西方哲学没有任何偏好。

我的策略是比较这两种哲学,由此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我们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