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503088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创伤后复原力初探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2.意外灾难…………………………………………………………………(3)

3.人为灾难…………………………………………………………………(3)

4.其它重要的生活事件……………………………………………………(3)

(二)创伤对个体的危害…………………………………………………(3)

1.生理上的危害……………………………………………………………(4)

2.心理上的危害……………………………………………………………(4)

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4)

(三)对创伤的心理学解释………………………………………………(4)

1.心理动力学解释…………………………………………………………(5)

2.皮亚杰的解释……………………………………………………………(5)

3.施耐德的解释……………………………………………………………(5)

4.五大领域解释……………………………………………………………(5)

(四)心理创伤的治疗……………………………………………………(6)

二、复原力概述…………………………………………………………………(7)

(一)复原力的内涵………………………………………………………(7)

(二)复原力的保护因子…………………………………………………(9)

1.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9)

2.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10)

(三)复原力对个体产生影响的机制……………………………………(10)

(四)复原力的研究方向…………………………………………………(11)

1.开展量的研究……………………………………………………………(11)

2.深化研究主题……………………………………………………………(11)

3.注重应用研究……………………………………………………………(12)

三、创伤后复原力的培养………………………………………………………(12)

(一)创伤后影响个体复原的因素………………………………………(12)

1.对创伤的理解和解释过于宽泛…………………………………………(12)

2.重复回忆…………………………………………………………………(13)

3.创伤性事件的质…………………………………………………………(13)

4.发生创伤的年龄…………………………………………………………(13)

5.社会态度…………………………………………………………………(13)

(二)创伤后复原力的培养………………………………………………(14)

1.正确理解和解释…………………………………………………………(14)

2.回忆上的终结……………………………………………………………(14)

3.避免创伤…………………………………………………………………(14)

4.培养社会兴趣,建立社会支持系统……………………………………(15)

5.寻求宣泄…………………………………………………………………(15)

参考文献…………………………………………………………………………(17)

谢辞………………………………………………………………………………(18)

由于我们是自然人和社会人的统一,创伤就是不可避免的。

创伤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巨大的损害,影响人的正常生活。

心理创伤后的应激障碍(PTSD)更是重大创伤后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它使个体陷入危机。

关于心理创伤的治疗和干预,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帮助受害者恢复了健康。

我们要研究的是个体遭遇创伤后,如何迅速复原,缓解或消除创伤带来的伤害,建立创伤防御机制,当再次遭遇创伤时能良好的应对压力和危机。

那么,什么是创伤,创伤是怎样发生的,是我们首先要了解的。

一、 

 

心理创伤及其危害

(一)创伤、创伤性事件

创伤的发生是由创伤性事件造成的。

创伤性事件指那些严重威胁安全或躯体完整性的、引起个体社会地位或社会关系网络发生急骤的威胁性改变的、引起灾难性反应的事件。

创伤性事件直接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1.自然灾难

地震,如唐山大地震、台湾9.21大地震;

洪水、飓风、森林火灾、火山爆发、雪崩、山体滑坡等。

2.意外灾难

火车、地铁、汽车的运输灾难,每年我国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超过十万人。

空难(如2004年11月21日包头空难),海难,如烟台特大海难(1999年11月25日,有150多人死亡,100多人失踪,36人获救)。

火灾或煤气爆炸 

(2005年1月23日透露,伊拉克南部城市纳西里耶总医院发生火灾,造成至少12人死亡,伤员高达100人 

)。

3.人为灾难(暴力、犯罪和恐怖主义引起的)

家庭暴力、抢劫、枪击、爆炸、强奸、被拐卖、性侵犯、性虐待;

拷打或关禁闭、人质劫持、战争(如战俘心理创伤)、恐怖活动。

4.其它重要的生活事件

如重要丧失(政治上的失意、事业上受挫、死亡等);

不公正待遇;

医疗事故;

经历他人死亡过程;

人生的重大空白(童年的孤寂、失去双亲、疾病的折磨等)。

(二)创伤对个体的危害 

创伤对个体造成巨大的损害,会影响和阻碍一个人发展稳定的自我感觉,使个体陷入危机。

这些损害有生理方面的也有心理方面的。

生理创伤和心理创伤有密切的关系:

生理创伤使我们产生心理创伤,而心理创伤又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导致生理上的创伤。

我们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来认识创伤的危害,尤其是创伤性事件造成的个体心理上的危害:

1.生理上的危害 

创伤性事件直接造成个体生理上的疾病和残缺,比如车祸造成截肢,地震、海难造成人的残疾,火灾造成的重度烧伤。

对这些躯体上的伤害,我们寄望于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重点谈的是心理创伤导致的生理上的再次危害。

心理创伤会使个体产生身体上的不适,比如心跳加速、血压上升;

呼吸急促;

头痛;

虚弱感、麻木感、手脚感到刺痛或沉重;

疲惫;

食欲改变。

注意力差或记忆力有问题;

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改变;

睡眠不好(做恶梦,失眠)。

2.心理上的危害

从情绪层面看,个体会感觉到强烈的焦虑与恐惧,没有安全感,产生无助感;

感受到孤立、疏远他人、 

经常悲伤、忧郁、心情低落;

内疚。

遭受创伤的人们以冷漠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人,甚至是对待自己非常亲近的人,包括家人或者一些好朋友。

这些人表现出多疑、猜忌,同时对别人充满了一种批判性,仇视别人。

容易愤怒,过度亢奋,不想休息或嗜睡;

否认情感、产生麻木感,什么事情都不喜欢,对事情失去兴趣;

失去信心、自尊。

从行为层面分析,会发现遭遇心理创伤的个体自我成就感下降,同时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也降低,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做好工作,对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和评价也在下降,觉得工作没意思,工作变的非常机械化。

退缩或远离他人、容易受到惊吓、回避说话,与他人沟通困难,不管是口语上或书写上都不顺利,进食习惯也发生改变,没有食欲。

巨大心理创伤造成的精神痛苦和压力使个体甚至对肉体的痛苦甚至麻木不仁,很多受害者自我攻击或攻击他人,比如自残,自虐,虐待和打骂他人。

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创伤对个体造成的破坏性、毁灭性的影响是导致个体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指个人经历了异乎寻常的创伤性应激事件后,出现创伤性事件的“再现”,对有关创伤性情境的回避和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迟钝,及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和认知障碍。

植物神经系统症状、烦躁、认知障碍包括了警觉性增高的惊跳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减退、犯罪感和睡眠障碍。

是一种由非同寻常的威胁或灾难性事件引发的精神压力综合症①。

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个体,除了反应出对一般创伤性事件的适应不良外,在心理上也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情绪-行为障碍模式。

例如焦虑、恐慌、抑郁、病态的恐惧、反复的侵入性回忆以及产生自杀意念;

生理症状包括头痛、疲劳感增加、睡眠障碍等。

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障碍,它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特征、身体素质、生活经历、人格构成、心态、事件发生时个体身心发育的成熟程度、创伤前后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事件的紧张度与严重程度都有密切关系。

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的临床表现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病人经历了几乎可引起所有人都会产生巨大痛苦的灾难性应激事件;

第二,创伤性事件的重复再现;

第三,对创伤事件相关或相似的情境的回避,对外界刺激的应答反应麻木,而在经历应激事件前无此类症状;

第四,唤起水平增高和植物神经症状的持续出现。

几乎所有PTSD患者都被各种方式的创伤性事件的再现所困扰,反复出现异常恐怖的梦魇常使病人惊醒。

部分患者无法摆脱对事件重复出现(闪回)的侵入性回忆。

创伤性事件的再现影响到患者的情绪和行为,有时数分钟到数小时,甚至数天表现出对当时事件起反应的行为方式。

出现对类似创伤情境的回避行为,并感到失去体验各种活动的乐趣,常有各种过分戒备、过分夸张的惊跳反应、入睡困难、易惊醒、记忆受损、注意力集中困难,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

集体经历的创伤事件,比如面对亲友死亡而自己幸存下来的情况,患者会产生一种获罪感。

(三)对创伤的心理学解释

1.心理动力学解释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创伤是因个体面临紧急可怕的威胁事件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状态。

突发事件时,人们往往不会客观的面对和解决问题,而是不由自主的运用否认、压抑、投射、转移、分离、升华等一系列防御机制,在认知上对现实进行调整或者重组,达到调控情绪、维护理性、保持身心平衡的目的。

但如果突发事件的不良后果超出了心理防御机制的应对能力,就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身心失衡的状态。

埃里克森则认为创伤摧毁了个体的安全感,其持续时间的长短受重新认知和理解创伤性事件所需时间的制约。

假如个体能够有效的将创伤在意识中整合、认知和重构,积极回归现实生活,心理危机就得以解决,否则,在事件发生后长达几年的潜伏期之后,仍有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状。

2.皮亚杰的解释

皮亚杰认为随着时间的推延,受害人对创伤的主观解释、行为模式、认知模式等将不断受到创伤体验的“侵蚀”。

他由此提出“创伤模式”及其四大特点:

创伤是创伤性事件发生后有组织的感知觉和行为;

其实质是一种抗争与逃避脱节的行为结构;

创伤引起大量的感知觉和认知上的歪曲;

创伤有泛化到其他精神范畴中的倾向。

3.施耐德的解释

施耐德强调创伤的产生在于丧失感的深度体验,个体只有在意识到丧失及丧失程度的前提下,将丧失转化为新的依恋,才能够消除创伤体验。

4.五大领域解释

这是近年来一些心理学者基于自我发展理论提出的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较新的解释。

它整合了自我心理学、客观关系、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创伤破坏了人心理需要的五大领域,即安全、信任、控制、尊重、亲密关系领域以及对自身和他人的认知图式,因此,强调认知深层的改变。

(四)心理创伤的治疗

心理创伤使个体陷入危机,人只有持久不懈的改善危机才能够正常的生活。

对心理创伤的治疗和干预,各国的研究者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由于对人体的直接危害和副作用,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目前主要的创伤心理干预措施是认知行为治疗、心理疏泄、严重应激诱因疏泄治疗、想象回忆治疗、以及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的综合运用。

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各国研究者也根据自己国家国民的身心特点,研究出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比如,美国Brende的PTSD五阶段恢复法,格式塔疗法,眼动脱敏/再处理技术法。

中国对心理创伤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治疗思想、理论片断和策略方法,强调形神相即、身心健康、重视心治。

为促进中国心理创伤治疗和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还多次举办有关心理创伤治疗和危机干预学术研讨会,在心理创伤的治疗和干预上取得了一些成果。

心理创伤的治疗意在帮助遭遇心理创伤的个体缓解或者消除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压力和困扰,帮助人们获得生理以及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生活有所调整,增进人的心理健康,帮助受害者恢复正常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但是,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各种各样的、或深或浅的创伤,巨大的生活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个体没有时间和精力经常采取可操作性的心理创伤治疗方法,人们需要在受到心理创伤后迅速对创伤做出反应,准确定位,用最短的时间摆脱创伤带来的困扰和损害。

那么,对复原力的研究,将从一个新的角度和视野,帮助受到心理创伤的个体建立和培养一种习惯,一种思维的习惯,使个体在面对创伤时自觉调整、控制思维过程,改变对创伤的看法,迅速复原。

在对创伤有一定认识后,我们还要进一步了解复原力的有关理论。

在学习复原力的基础上去探索创伤后的复原力,探索创伤后影响个体复原的因素以及创伤后复原力的培养。

二、复原力概述

复原力的研究在西方已经进行了多年,复原力理论是随着现代社会向后现代社会的的变迁,在后现代思维影响下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谘商理论。

复原力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目前国际心理学界最为热门的话题。

(一)复原力的内涵

有关复原力的最早研究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的。

20世纪7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Anthony挑选了二十四个出身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孩子进行追踪研究,结果发现24个孩子中只有8个像其父母一样出现精神疾病或相同的困扰,另外16个孩子都在其后的个人发展中健康的成长,成年之后都很正常。

Anthony把这些儿童称之为“适应良好的儿童”。

这些适应良好的青少年似乎有某种抗压能力(stress-resistant)或拥有某些保护因子,从而得以在压力或者挫折情况下免除身心障碍的危机。

其后许多研究者开始注意到,有的人在面临生活中重大压力事件时比较不会出现身心适应不良甚至崩溃的现象,相对的有些人即使在轻微的压力之下则很容易出现情绪困扰。

为什么在同样的条件下会出现不同的情形呢?

这个问题促使研究者提出“复原力”的假设,认为:

人们拥有某些特殊的,能与不良的环境互动的能力,这些能力使人在遭遇挫折后快速自我调整,迅速复原;

而且人与人的复原力是不同的,复原力受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的影响,它是人的一种潜能,是可以发掘和培养的。

复原力(resilience)在心理学界早期常用不同的术语来代表,例如适应良好,抗压力(stress-resilience),能力、适应行为。

因为有些学者将复原力看作一种过程,有些学者又看作一种结果,所以不易给予通用的定义。

复原力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很难用单一的指标来表示,学术界常以操作性定义来描述复原力。

例如,以“存活程度”或“减轻症状”来说明癌症病人的复原力,以“评定社会能力的分数”来表示教育复原力。

大多数研究者对复原力的定义有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复原力是抗拒困境而能恢复正常适应的能力,是一种个体在每一发展阶段都能以不同的行为表现出促进或者修补健康的能力。

而复原过程可以看作是个人与环境互动中的动态结构,在个体发展受到威胁时,成功适应并且提高的现象。

近年来,研究者对复原力的强调重点在于其“动态性”,他们把复原力看作一种个体的能力,潜能或特质,透过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产生出良好的适应结果,认为复原力的特性有三项:

复原力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潜能。

这些能力、潜能或特质均指个体的认知或情感的心理特质,包括人格特质和自我观念。

例如有责任感、适应性、幽默感、乐观信念、信仰、社交能力、目标感控制冲动情绪和负向感受的调节能力等能力或特质。

复原力是一种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调适的过程、能力和结果。

复原的结果是克服困境恢复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而且这些结果往往会高于预期。

个体在困境或危机中,原先预期的结果是不好的或适应不良,但是个体却表现出良好适应的功能或行为结果来,在经历挫折的历练后,所达到的成就是自己所料想不到的。

因此对复原力的定义就应该包括能力、过程和结果等主要内涵:

第一,人有自发调适复原的潜在认知、情感或行为的能力倾向。

个体的内在需求平衡总是有潜在能力去维持,以促使个体从认知改变、情绪调节或激发行为来达到目的。

从个体的层面来看,复原力是个人内在心理能力或人格属性。

第二,复原力的运作是一种调适修补历程。

调适就是一种维持内在平衡的持续过程。

个体遭遇挫折、压力后透过自我解释经验激发潜能来调适,使个体不会因为压力而崩溃。

第三,复原的结果是朝向正向、积极追求幸福的目标。

个体与情境互动的结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缓解压力[1]。

我国学者穆扬在《恢复力》一书中,将复原力定义为:

个体面对内外压力困境时,激发内在潜能认知、能力或心理特质,运用内外资源积极修补、调适,以获取朝向正向目标的能力、历程或结果。

笔者比较认同这一定义。

(二)复原力的保护因子

保护因子是指能调节或缓和危机的影响力,减低危机中错误行为的发生率,增加成功适应危机环境成功率的一些素质。

复原力的保护因子包括内在保护因子和外在保护因子,内在保护因子与外在保护因子在互动下形成了复原力。

1.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   

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备的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

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个体安全、情感支持、沟通、认同、解决问题等保护作用,使个体修正对危机情境的反应。

个体在危机中拥有越多的保护因子就越能促进复原。

保护因子具有个体差异性,在挫折中复原的人所用的内在保护因子不一定一样,同样的保护因子对于不同时间、环境、事件的复原作用也可能不同[2]。

心理学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几种复原力保护因子:

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关系;

有自我价值感;

能与他人合作;

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能信任他人;

有内控性人格;

有问题解决能力;

有思考的能力;

具有幽默感。

台湾学者萧文教授归纳出七种复原力内在保护因子:

具有幽默感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

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

能自我认同,并具有独立控制环境的能力;

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

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

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

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②。

不论各个学者对复原力内在保护因子的归纳有何不同,内在保护因子都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正向、积极的性质:

例如希望、坚忍、独立、责任心、幽默感等,都属于积极向目标或未来迈进的特质。

第二,具有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性质:

这些特质或能力要直接或间接的通过外界环境呈现出来。

如问题解决、社会适应技巧、信任他人。

第三、具有对自我的重视感:

如自我动机、自信、自尊、自我价值、自我认同、内省等主观的性质。

2.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

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以外的环境中,能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适应不良结果之因素。

外在环境包括三级系统:

家庭、学校与社区。

因此,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就是指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所拥有能促进个体复原的因素。

家庭是影响个人面对困境复原的重要因素。

家庭提供的和谐气氛有利于个体复原力的提高。

和家庭有关的保护因子有:

父母有爱心的家庭观;

对孩子足够重视;

家庭凝聚力;

家人与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间的感情亲密程度;

压力较少的成长环境;

家庭成员具有坚强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

对不同活动都建立或维持常规。

学校和社区的保护因子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积累成功积极的经验,发展与老师的良好关系,与同学有成功的社会关系,与周围的人相处和睦。

在外在保护因子中,情感的连结是重要的,而关怀和支持是情感连结的重要因素。

复原力因子的范围相当广泛,是一种多层面的概念,涵盖了行为、智能和情感层面,包含技能、态度和特质在内。

研究人员发现,复原力保护因子会通过六种方式增加互动来产生复原作用,这六种方式有:

增加连结:

个体多参加社交活动,和更多的人互动,这有利于缓和危机压力。

设立明确和持续的界线:

也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院校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