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995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65.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docx

超详细完整版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复习纲要

第一章心理与心理学

第一节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研究对象(156)

1.心理学定义: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单选、填空、判断)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动态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

  

(1)认知过程: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

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

动机、目的、行动等。

个性心理(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第2节科学心理学的发展

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2.冯特——心理学之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研究心理现象,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

《民族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大纲》

3.区别: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西方的心理学流派

流派

代表人物

观点

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并出意识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连接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

它强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成人一般心理规律,它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不关心个别差异以及其他不可能通过内省法研究的行为问题。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詹姆士。

代表人物是杜威和安吉尔

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因此不能把意识看成是若干有限元素的集合。

机能主心理学家强调对意识作用与功能的研究,运用意识作用与功能的原理提高人类的活动效能,他们不成构造主义对心理结构进行分析的目标与方法。

3.格式塔心理学

创始人为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

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它强调人的每一种经验都是一个整体,不能简单地用组成部分来说明。

格塔学派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华生

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关系。

精神分析心理学

(奥地利)弗洛伊德

称为第二势力,主要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和冲动。

6.人本主义心理学

马斯洛、罗杰斯

被成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意识经验为出发点,主要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

标志是:

1967年,奈赛尔--《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

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是信息加工系统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填空159)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1)神经系统的结构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1)神经元(神经细胞)——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2)神经系统

①中枢神经系统——脑(两半球是高级中枢)、脊髓

 大脑四叶:

额叶——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触、温、动感觉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听觉

大脑左半球——抽象逻辑思维和言语中枢

大脑右半球——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

②周围神经系统

把各感觉器官的神经活动传递给中枢,再传出到各组织器官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1.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反射分类

无条件反射:

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3)巴甫洛夫

大脑皮层功能分为

第一信号系统: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建立的条件反射(人与动物共有,如望梅生津)

第二信号系统:

用语词作为条件建立的条件反射--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的的根本区别(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

2.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

(1)基本过程:

兴奋、抑制

(2)规律:

①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手舞足蹈)和集中(从手舞足蹈冷静下来)

②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同时性与相继性)

正诱导(抑制——兴奋)

负诱导(兴奋——抑制)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61)

(一)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决定作用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单选)

1.由于人的知识经验、需要、愿望、个性特征不同,对客观现实反映不同,如有人爱财如命,有人视金钱如粪土。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特性

(1)主观性(人心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能动性(人不是消极被动的,可以改造预测)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第2章感觉与知觉

一、概念(填空164)

感觉:

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

从感觉器官角度: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

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

种类

感受器

反映属性

视觉

视网膜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黑、白、彩色

听觉

耳蜗的毛细胞

声音

味觉

舌、咽上的味蕾的味细胞

甜、酸、苦、咸等味道

嗅觉

鼻腔黏膜的嗅细胞

气味

肤觉

皮肤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

冷、温、痛、压、触

运动觉

肌肉、筋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

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

平衡觉

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胞

身体位置变化

机体觉

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

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

三、规律(多选)

(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关系(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

1.感受性:

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2.两者在数值上呈反比关系

3.每种感觉都有两种两种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

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受阈限

人的感官察觉这一最小刺激的强度能力——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量——差别阈限

能感受刺激之间的这一最小差异量能力——差别感受性

(二)感觉的相互作用规律(单选)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

①视觉适应

明适应:

暗——明,视觉感受性下降

暗适应:

明——暗

②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2)感觉对比

(3)感觉后效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噪音下,黄昏视觉感受性降低)

(2)不同感觉的相互补偿(盲人失去视觉但练就好听觉)

(3)联觉:

一种能够感觉建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色给人热烈感)

第二节知觉及其规律

一、知觉概念(167)

概念:

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例如判断一种水果是苹果的过程)

二、知觉与感觉关系

感觉

知觉

反映事物个别属性

依赖个别器官运动

受生理因素影响

整体属性

多种器官联合

生理、经验、心理特点

与词语联系

都是对现实的感性反映

3、知觉的种类:

物体知觉

1.空间知觉(形状、大小、深度、方位知觉)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

(1)动景运动——两个光点按照一定空间间隔相继呈现,会看到连续运动。

(2)诱导运动——物体的运动使邻近静止物体产生运动印象。

(3)自主运动——点香,注视光点,点似乎在运动。

(4)运动后效——注视一个物体运动,再转向静物,静物似乎向反方向运动。

社会知觉

1.分为:

对别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2.偏差

(1)社会刻板印象——法国人都浪漫

(2)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有魅力的老师教学能力强

(3)首因效应(最初效应)——第一印象

(4)近因效应(最近效应)——多年不见朋友,脑海里是离别的场景

(5)投射效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错觉

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歪曲知觉,不正确的知觉)

4、知觉的规律(基本特征169)

1.知觉的选择性

自觉区分对象与背景,如上课听讲,教师的语言是对象,其余室外声音为背景

2.知觉的理解性

图纸需要专业人士才看得懂

3.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统一整体的过程

4.知觉的恒常性

国旗不管在什么时候看到的都是红色

第三节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遵循感知觉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1.强度律——直观对象达到强度

2.差异律——标题要醒目

3.活动律——活动起来

4.组合律——教材编排分段落章节

二、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

1.概念: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观察力——人迅速敏捷发现事物细节、特征能力。

2.品质

(1)观察的目的性

(2)观察的精确性

(3)观察的全面性

(4)观察的深刻性

3.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性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观察、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

(3)加强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汇报观察成果,提高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4.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

(2)模像直观(3)言语直观

5.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参与直观过程

 

第3章记忆

第一节记忆及其规律

一、记忆概述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2.分类

依据

类别

信息从输入到提取经过时间不同

1.瞬时记忆

特点:

时间极短;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

编码:

图像记忆----主要形式声像记忆

存储:

时间约为1秒

2.短时记忆

特点:

时间短;容量有限,2-9个;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

3.长时记忆

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记忆内容和经验的对象

1.形象记忆(对长城的形象)

2.情境记忆(想起参加的会议)

3.语义记忆(逻辑记忆)——法则、公式的记忆

4.情绪记忆(开心的事)

5.动作记忆(体操动作)

信息加工与存储内容不同

1.陈述性记忆(知识)

2.程序性记忆(打篮球的规则与方法)

2、记忆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过程:

识记---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