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9739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docx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整理

   

(一)春秋时代

   l·《诗经》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

著名篇目《关睢》、《氓》、《伐檀》、《硕鼠》、《七月》。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500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之一。

写作特点(艺术特色):

(1)直抒胸臆的特色,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诗经》中无论是积极干预时政的怨刺诗,抒写民间疾苦的役役诗,还是反映社会生活的婚恋诗、农事诗,无不直面人生,表达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

因为《诗经》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开创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诗歌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不用比,兴,直截了当地铺叙、抒情、描绘,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有层次地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打比方。

“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通过联想以触发起诗人思想感情勃发的表现方法。

《诗经》赋、比、兴手法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艺术,对形成中国诗歌兴寄遥远、含蓄蕴藉的特有风貌起着重大作用。

(3)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回环往复;

(4)音韵和谐、语言优美。

   2·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

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

主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

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

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之一。

孔子思想:

A、政治思想。

以“礼”和“仁”为核心。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B、教育思想C、文艺思想:

“思无邪”说,出处《论语·为政》。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篇》)说的是文艺批评标准,是指《诗》的思想内容具有雅正的特点。

从审美方面看,“思无邪”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兴观群怨”说,出处《论语·阳货》,指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子曰:

“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

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托物兴辞;引人联想,催人振奋。

“观”:

观察社会,反映现实,考察政治、人心的得失。

“群”:

使人和谐、团结。

“怨”:

美刺现实,批判社会不良现象,成为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

“辞达”说和“文质彬彬”说“辞达”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

辞,达而已矣。

写作特点:

a大多是比较简单的对话,还没有完整篇章,但言简意赅,含义隽永,富有哲理;b说理清晰,叙事略具情节,能初步表现人物性格和音容笑貌;c塑造了一批生动的人物形象;d大量运用语气词、叠词,感情浓郁,富有表现力。

   3·左丘明,鲁国史官。

主要作品为《左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传”为解释经书的文字。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以鲁国年号记事,记叙了我国春秋时期自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共205多年的历史,包括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重大历史事件。

《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

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左传》的思想倾向:

民本思想,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客观的罗列,而且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二)战国时代

   4·孟子,名轲,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

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

诸子哲理散文,“四书”之一。

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a《孟子》文章雄辩,充满论战性质,但又注意论辩技巧。

或根据不同对象,掌握对方心理,妙设机巧,引人入彀,层层紧逼,步步追问,势不可当。

如“有为神农之言许行”章(《滕文公上》),批驳许行“贤者与民并耕而食”的主张即是如此。

或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如“鱼我所欲也”(《告子上》)以“舍鱼而取熊掌”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b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

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

c语言上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不少词语如“明察秋毫”、“水深火热”、“出尔反尔”、“出类拔萃”、“心悦诚服”、“一暴十寒”等都成为成语,至今流传。

   5·列子,名御寇(圉寇),道家前辈。

主要作品为《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诸子哲理散文。

《愚公移山》出于此书。

   6·庄子,名周,世称南华真人,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哲理散文,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庄子》在诸子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

庄子思想: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提倡齐万物、一死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宣扬不谴是非、与世俗处。

其思想对后世产生过深刻影响。

艺术特点:

首先,它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

至于以寓言说理,更是突出。

《庄子》自言寓言占十分之九,现在统计有180余则。

这些寓言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浪漫色彩和说服力、感染力。

如“触蛮之争”(《则阳》),借触、蛮争夺蜗角,嘲笑了诸侯间争夺土地的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庖丁解牛”(《养生主》),以解牛为喻,说明了养生的道理。

其次,《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尤为雄阔。

它由“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鱼变化而成,振翅而飞,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其境之壮,其思之奇,前所未有。

再次,《庄子》的语言,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

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而且语汇丰富,造语新奇,如“逍遥”、“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7·荀子,名况,尊称为卿。

主要作品为《荀子》,其中《劝学篇》、《天论》等最有代表性。

建立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又兼采法家和其他各家学说的思想体系。

韩非、李斯都是他法治思想的继承者。

属诸子哲理散文。

思想:

荀子反对性善说,提倡性恶说,由此特别强调后天教育、环境影响及个人努力。

特点:

《荀子》文章主要是长篇专题性论说文,这些论文大都善于围绕题目或一定的中心,以类比、引证、比喻、排偶反复说理,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绵密严谨,说理透辟,发挥尽致,如《劝学篇》;风格沉着深厚,语言朴素简洁而词彩缤纷,句法整练而富于气势。

   8·韩非,法家集大成者。

主要作品为《韩非子》,全书55篇《扁鹘见蔡桓公》、《五蠹》、《南郭处士》等都出于此书。

哲理散文,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

作品多为说理文,论证严密,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条理分明,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

如《五蠹》以洋洋洒洒近七千言的篇幅,指责五蠹之民对国家的危害,这是先秦论说文的进一步发展;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也是《韩非子》的突出特点。

《韩非子》有寓言故事三百多个,这些寓言,大多生动形象,合意深刻,发人深思,同时情节生动幽默,有较浓的文学色彩,如“守株待兔”(《五蠹》)、“郑人买履”、“买椟还珠”(《外储说左上》)、“自相矛盾”(《难一》)等等。

   9·吕不韦,秦相,集合门客编成《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共160篇。

《察今》、《察传》等出于此书。

收入诸子哲理散文,杂家的代表著作。

   10·屈原,名平。

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浪漫主义诗人,开创楚辞新诗体,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包括(《山鬼》、《国殇》等11篇)《天问》、《九章》包括(《涉江》、《哀郢》、《橘颂》等9篇)。

西汉刘向编成《楚辞》一书,以屈作为主。

因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故称“楚辞”,后世因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骚体”。

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离骚》和《诗经》中的国风并称“风骚”,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以屈原为代表作家的“楚辞”,是继《诗经》之后中国诗歌史上另一座新的里程碑。

它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更高发展阶段的出现。

这种由诗人创作、带有鲜明楚地文化色彩的新诗歌,将中国诗歌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艺术特色:

结合《离骚》和《采薇》分析

屈原人格:

结合《离骚》和《渔父》分析

11·《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长书等,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共33篇。

由西汉刘向根据史料整理编定定名《战国策》。

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历史散文,主要记载战国时代各国间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大事。

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活动及策略。

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唐雎不辱使命》等都出于此书。

写作特点(艺术成就):

  

(1)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注意表现其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血肉丰满,形神兼备。

《战国策》打破“编年”限制,以人物游说活动为中心,并以此统率记言、叙事,安排情节结构,描写人物,开了人物传记的先河。

如苏秦、张仪、聂政、荆轲等。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叙事生动曲折,善于夸张渲染,带有传奇色彩。

  (3)语言辩丽恣肆、放言无忌,夸张渲染,文辞瑰丽。

(4)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说理,语言通俗浅显。

“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惊弓之鸟”、“百发百中”等寓言闪耀着迷人的文学光彩,表现出较强的艺术力量。

※李斯的代表作是论辩文《谏逐客书》。

秦代唯一的作家。

文章继承了战国纵横家文章的余风,论事周详,说理充沛,文采斐然。

开汉赋铺陈藻饰之风。

(三)两汉

   12·贾谊。

主要作品为《新书》十卷58篇。

《过秦论》(上中下三篇)出于此书。

另有《论积贮疏》等奏疏,《吊屈原赋》等赋,《过秦论》等开“史论”之先河。

其赋上承楚辞,下启汉赋,影响很大。

   13·刘安,封淮南王。

主要作品为《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故事出于此。

   14·司马迁·字子长,别称太史公,简称史迁。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

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绩,以事系年,是全书的纲领;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以及个别杰出的历史人物的传记。

列传,是历史上有影响的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

书,是有关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门史。

鲁迅赞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双璧”(《史记》、《资治通鉴》)之一,前“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之首。

《管晏列传》出于此。

写作特点(文学成就):

  

(1)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文学创作,通过写人来反映历史,所以全书记载了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刺客、游侠、倡优、商贾、医卜等众多小人物,构成丰富的人物画廊。

这些人物既有各阶级、阶层的、时代的共性,又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富有典型性,这些历史人物在司马迁笔下个个都栩栩如生、形象鲜明、呼之欲出。

如张良的善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