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968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职业卫生培训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x

2、粉尘分散度:

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用空气中粉尘粒子直径组成的百分构成来表示。

较小微粒所占的比例越大,则分散度越高。

3、溶解度:

粉尘的溶解度大小与其对人体的危害性有一定的关系,受粉尘的性质的影响。

如毒性粉尘,溶解度越大,其对人体的毒性越强,毒性较小的粉尘,溶解度越大越易吸收和排出,对人的危害越小,但石英、石棉等粉尘,在体内的溶解度均很小,但其对人体的危害性却较大。

4、形状和硬度:

粉尘的形状与其生物学作用和粉尘在空气中的运动规律有关。

纤维状粉尘对呼吸道的刺激作用较强,对于一般进入肺泡的微细尘粒来说,由于其质量很小,加之环境湿润,其造成的机械伤害不重要,但对于纤维状粉尘,越纤细硬度大,其生物学作用越强。

5、荷电性:

物质在粉碎过程中,及在空气中可以吸附带电离子而带电,一般来说,荷电尘粒易阻留于体内。

6、爆炸性:

某些高分散的粉尘,在一定条件下有爆炸性,可能发生爆炸的粉尘最小量:

煤尘为30-40g/m3,面粉为7g/m3。

从以上各点看得出,粉尘的各种理化特性,都具有一定的卫生学意义或者安全意义,当某一生产条件的粉尘性质确定后,决定其危害性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空气中的粉尘浓度,这对指导防止粉尘危害的工作重点甚为重要。

二、粉尘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一)、粉尘的沉积与削除。

机体通过呼吸道自上而下的层层阻留清除功能,使进入呼吸道的97-99%左右的尘粒被排出体外,而阻留于肺组织的粉尘只是吸入粉尘的1-3%。

根据粉尘能到达呼吸道的部位和引起的组织反应不同,将粉尘分为可吸入尘粒,指可经口、鼻而吸入的粒子,一般指小于15微米的粒子;

胸部粒子指可进入喉部以下的粒子,一般小于10微米;

呼吸性粒子,指能通过呼吸性细支气管而到达肺泡的粒子,一般小于5微米。

沉积于头部气道的粉尘,与木工、皮革工人的鼻癌有关;

沉积在气管支气管区的粉尘,与引起支气管炎及支气管肺癌有关;

沉积在气体交换区的粒子,与引起肺气肿及肺纤维化有关 。

(二)、粉尘对人体的健康影响。

粉尘进入人体后,根据其理化性质、进入的数量及到达沉积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致病作用。

1、尘肺粉尘所致疾病的主要疾病。

目前我国公布了12种职业性尘肺:

与我们相关的有如下几种:

煤工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电焊工尘肺等。

(1)、石棉肺石棉是由镁、铁以及部分钙、钠的含水硅酸盐组成。

具有纤维状结构的一类矿物的名称。

吸入这类粉尘所引起的尘肺称为石棉肺,它是硅酸盐尘肺中危害性最大,其严重性仅次于矽肺的一种尘肺。

我公司接触石棉的作业主要集中在提取及合成岗位的过滤工序,及建筑业,以及少量的化验室使用。

石棉纤维中较长的纤维可被鼻毛阻留,部分可进入小支气管,进入肺泡。

石棉肺病人在X线胸片出现明显特征改变之前,就有咳嗽,气短,胸痛等症状,晚期石棉肺有肺气肿现象。

石棉是公认的致癌物,肺癌是接触石棉工人中的多见死因,多以接触石棉同时吸烟者肺癌死亡更为明显。

(2)、焊工尘肺 焊药、焊蕊和焊接材料在电弧高温作用下,熔化蒸发逸散至空气中,经氧化、凝聚而形成焊接气溶胶,工人长期吸入这种气溶胶可发生焊工尘肺。

这种气溶胶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以及氧化锰、氟化物、十氧化硅等所组成的混合性粉尘。

焊接时还同时产生臭氧、氮氧化物等有毒气体,以及长、短波紫外线、红外线等辐射线。

其发病工龄一般在10-20年以上。

2、易过性间质肺炎等。

多为有机粉尘。

3、肿瘤有些粉尘已确定为致癌物,如放射性粉尘,石棉,镍、铬、砷等金属或非金属。

我国已将接触石棉、砷、铬所致有关肿瘤列为职业肿瘤。

4、中毒吸入铅、砷、锰等粉尘后,可引起职业性中毒,可诊断为金属中毒。

5、局部作用粉尘经皮肤、呼吸道接触,可引起局部刺激。

可引起皮肤脂腺孔堵塞、皮肤干燥、皱裂,严重者可引起脓皮病。

金属粉尘可引起眼角膜损伤,混浊。

粉尘对呼吸道粘膜早期可引起机能亢进,毛细血管扩张,粘液分泌增加,但长期受粉尘作用,使机能过分亢进。

造成组织增生,肥大性改变,失去保护功能。

粉尘的刺激作用,虽然不是特异作用,但其作用普遍,严重时影响出勤。

三、粉尘的预防

生产性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为防止尘肺的发生,国家颁布了一系列防止尘肺的政策及法律法规。

1、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GBZ2-2002)-法律法规要求

序号

名称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mg/m3)

短时间接触容许

(mg/m3)

1

电焊烟尘 (总尘)

4

6

2

滑石粉尘(总尘)

3

滑石粉尘(呼尘)

活性炭(总尘)

5

10

煤尘(总尘)

煤尘(呼尘)

3.5

7

木粉尘(总尘)

8

砂轮磨尘(总尘)

9

石墨粉尘(总尘)

石墨粉尘(呼尘)

11

水泥粉尘(总尘)

12

水泥粉尘(呼尘)

1.5

13

珍珠岩粉尘(总尘)

14

珍珠岩粉尘(呼尘)

15

其他粉尘

说明:

最高容许浓度是指工作地点、工作日内、任何时间均不应超过的有毒化学物质的浓度。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是指一个工作日内、任何一次接触不得超过的15分钟时间加权平均的容许浓度。

其他粉尘是指不含有石棉且游离SIO2含量低于10%,不含有毒物质,尚未制订专项卫生标准的粉尘。

总尘指用直径为40毫米滤膜,按标准粉尘测定方法采样所得到的粉尘。

呼尘指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

2、粉尘治理技术措施:

(1)、粉尘净化方式

――重力:

气流中的尘粒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并从气流中分离。

――离心力:

含尘气流做圆周运动时,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尘粒靠惯性从气流中分离。

――惯性碰撞:

含尘气流在运动过程中遇到水滴、纤维等物体时,由于气流方向发生变化,尘粒与物体相碰撞。

――截留:

含尘气流绕过水滴、纤维等物体表面时,尘粒与物体表面接触而被截留。

――扩散:

微小粉尘粒子随气体分子一起做布朗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与物体表面相接触,从气流中分离。

――凝聚:

尘粒通过超声波、加温凝聚作用,使微小的尘粒凝聚增大。

――静电力:

带有电荷的尘粒,在静电力的作用下从气流中分离。

(2)、除尘器的类型 

――机械除尘器:

包括重力沉降室、惯性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等,此类除尘器效率较低,常用作多极除尘系统的前端。

――过滤除尘器:

包括袋式除尘器,纤维层除尘器、颗粒层除尘器等其原理是利用惯性碰撞,截留和扩散等作用捕集粉尘。

此类除尘器效率高,但结构较复杂。

――湿式除尘器:

包括泡沫除尘器、湿式旋风除尘器、湿式纤维除尘器和金属丝除尘器等。

此类除尘器主要以水为介质,结构简单,除尘效率高。

――静电除尘器:

包括干式与湿式静电除尘器,是利用尘粒荷电后,在静电作用下分离的原理捕集粉尘。

此类除尘器效率高,但成本也高。

(3)、除尘器的效率:

指除尘器所捕集下来的粉尘量占进入除尘器的总粉尘量的百分比。

(4)、粉尘采样时应注意:

采样位置应在工人呼吸带,距地面1.5米处。

采样头入口迎向风流;

采样时间在连续产尘作业20分钟后开始,一般不少于10分钟。

 3、卫生保健措施

  

(1)、个体防护与卫生习惯:

对受到条件限制,粉尘浓度一时达不到容许浓度卫生标准的作业岗位,工人佩戴合适的防尘口罩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措施。

从事粉尘作业的人员应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卫生习惯,不吸烟,遵守防尘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未佩戴防尘口罩不上岗操作的制度。

注意,在防护用品使用中,对于粉尘过细的粉尘,不能以普通纱布口罩代替防尘口罩。

(2)、就业前定期体检

按照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上岗前必须进行健康体检。

就业前体检主要是发现粉尘作业就业禁忌证。

粉尘作业工人就业前禁忌证主要有:

结核病、慢性病疾病、严重的上呼吸或支气管疾病。

显著影响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

严重的心血管系统疾病。

(3)、定期体检

目的在于早期发现粉尘对健康的损害,如尘肺。

第三章 工业毒物

毒物是指小剂量地进入体内能危害机体健康的异体化学物质。

生产环节中产生的毒物称为生产性毒物。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生产性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毒物可以原料、中间体、辅助材料、成品、副产品与废弃物等形式出现。

同时也可以固体、液体、气体、蒸气、粉尘、烟、和雾等不同状态出现。

(粉尘、烟、雾的区别在于粒子大小及存在的物理状态。

粉尘粒子直径多为0.1-10um的固体,烟为直径小于0.1um的固体粒子,雾为液体微滴。

在气体分散相中,三者统称为气溶胶。

职业中毒是生产性毒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在除毒物以外的环境中进行的,又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毒物、机体与环境统称为职业中毒的三要素。

其中,毒物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中,毒性大小取决于它的化学结构,浓度和作用的持续时间等。

当毒物因素固定时,是否发生中毒,则取决于机体因素。

一般情况下,外环境因素仅起次要作用。

一、引起职业中毒的毒物因素

毒物是影响职业中毒的重要因素,毒物对机体的影响是以其毒性与危害性表达的。

毒性即有害作用,在毒物的影响下,机体出现功能障碍,或应激能力下降,或维持体内稳态能力降低及对环境其它因素的敏感性增高等。

危害性则表示毒物引起这些有害作用的可能性大小,某些毒物虽然毒性很大,但不易进入机体,因而危害性可能性小。

毒物的毒性取决于其理化性质,如分子量、沸点、分散度、溶解度、和挥发度等都是影响毒性的重要因素,而化合物的理化特性又取决于其化学结构,因而毒物的毒性最终取决于其化学结构。

1、毒物的浓度与作用时间 浓度是剂量的一种比较粗略的表达方式,当生产性毒物 的化学结构确定后,浓度和作用时间就成为影响职业中毒的主要因素,浓度越高,作用时间越长,发生职业中毒的可能性越大,一般以毒物的最高容许浓度(MAC)作为评价依据。

如果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质浓度经常超过MAC,无疑将会对工人造成危害。

但低于MAC的,并不意未着安全。

2、毒物的联合作用 生产环境中常有数种毒物同时存在而作用于人体,此即毒物的联合作用。

它可表现为相加作用、增强作用、或拮抗作用。

毒物的联合作用大大增加了对毒物评价的复杂性和难度。

此外,还应注意生产性毒物与生活性毒物的联合作用,如喝酒能大大增强三硝基甲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与苯胺等的毒性。

吸烟能诱导肝及肝外组织的毒物代谢。

目前已查出吸烟能大大增强铀矿工人的肺癌检出率。

3、生产性毒物中的杂质的含量。

由于工业生产中所用的化学物质都有一定杂质,有些杂质的毒性可远远超过该化学物质的毒性。

二、机体的个体感受性 人体对生产性毒物的反应有很大差别,此即机体的个体感受性不同,如人体各组织蛋白与化学致癌物的共价结合,个体间的差异可达百倍以上。

造成个体感受性很大不同的原因很多,如行为与生活方式,生长发育情况、营养状况等因素。

这些因素决定的机体的生物转化能力,免疫状态与维持体内的能力等。

从而影响中毒的产生。

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

其次,营养状况是影响机体感受性的重要因素。

营养缺乏可能加剧某些毒物的毒作用,因而接触毒物的工人的膳食要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与低脂肪的全价营养膳食。

一般而言,毒物对不同性别工人的影响差别不太明显,但怀孕期间的女工对毒物的敏感性显著提高。

三、毒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及排泄。

(一)、吸收 是指外界环境中的毒物进入人体内的过程。

1、在生产条件下,主要经呼吸道进入体内。

颗粒直径较大的气溶胶多滞留在上呼吸道与气管,通过肺部吸收的可能性较小。

气体与蒸气与颗粒直径较小的气溶胶能达到肺泡。

毒物在呼吸道的吸收受多种因素影响。

溶解度较大的气体与蒸气,可通过上呼吸道粘膜吸收,如氨气与醛类。

  

2、皮肤 在生产与劳动条件下,主要经完整皮肤吸收而导致中毒的毒物有:

有机磷农药、苯胺、三硝基甲苯、与有机金属(一般将含有金属-碳键(M-C)的化合物称为有机金属化合物或金属有机化合物。

例如 

Fe(CO)5等)。

几乎所有的有机溶剂、某些气态毒物和个别金属(如汞)等也能经完整皮肤吸收。

经皮肤吸收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表皮到达真皮,从而进入血循环,另一是通过汗腺,毛囊或皮脂腺而达到真皮。

(这一途径)的实际意义不大。

除毒物本身的化学特征外,影响经皮吸收的因素还有,皮肤的完整性,皮肤的部位与接触面积,毒物的浓度和粘稠度,使用的溶剂及其外界的气温与气湿。

3、消化道 在职业中毒的事例中,经消化道 吸收的仅起将要作用。

多由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而引起,部份气溶胶滞留于上呼吸道后,可由于各种消除动作而进入消化道。

了解毒物的吸收有很大实际意义,明确毒物的主要吸收途径,对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指导意义。

(二)、分布 吸收后的毒物在体内循环与分配的过程。

毒物的分布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器官与组织血液灌注的情况,器官和组织与毒物结合的亲和性,毒物的浓度与接触持续时间和毒物的亲脂性程度等因素。

(三)、生物转化 进入体内的毒物经酶促成非酶反应后,其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生物转化过程分为二相,一相包括氧化、还原与水解过程。

二相包括结合与合成反应。

其中每一种反应都可以是增毒的,也可以是减毒的,这取决于毒物的结构。

职业中毒最终取决于生物转化中解毒与增毒反应之间的平衡趋向。

通过氧化反应的多数属于增毒反应。

通过还原反应进行生物转化的毒物是不多的,各种酯类毒物通过酯酶的水解作用,而降低毒性。

  生物转化的二相反应为结合反应。

多数毒物经生物转化的一相反应后,其代谢产物与体内某些生物学活性物质相结合,使所形成的代谢产物的水溶性大大增加,此即结合反应。

对大多数毒物来说,结合反应是解毒反应。

人体多种器官如脑、肝等都能进行生物转化,但主要器官是肝。

(四)、蓄积 长期接触生产性毒物,在体内可发生毒物的蓄积。

蓄积的部位取决于毒物。

如铅与氟蓄积于骨头,脂肪为多种亲脂性毒物的贮存区。

贮存区内毒物对蓄积部位相对无害,所以对急性中毒有缓冲作用,但在某些因素作用下,贮存库缓慢释放出毒物。

,从而产生中毒症状与体征。

(五)、排出 分子量较低的毒物或其代谢产物主要从肾脏排出。

分子量较大的毒物或代谢产物经胆汁而随粪便排出。

在体温下成气体的毒物或代谢产物主要通过肺呼出。

气态毒物在血中的溶解度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溶解度大的毒物排出较慢。

四、职业中毒的分类

1、金属中毒(铅、汞、锰、铬等)、在工业生产中常见的是金属化合物。

通常金属在体内都有明显的蓄积作用,因金属不易被破坏,易在体内蓄积,从而导致慢性中毒。

机体清除金属的唯一方式是排泄。

金属在体内的分布往往有明显的选择性。

例如,铅主要贮存于骨骼,汞主要蓄积于肾脏。

另外,有此金属及类金属有致癌作用。

例如,铬镍、砷等。

2、刺激性气体中毒(氨、氯、光气、二氧化硫),指对人的眼睛、皮肤、特别是对呼吸道具有刺激作用的一类气体的统称。

公司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有酸蒸气、氨、甲醛蒸气、苯酚蒸气等。

刺激性气体主要损伤肺部、也可以损伤皮肤、眼和上呼吸道粘膜。

皮肤化学性烧伤:

很多刺激性气体溶于水后成为酸,有些刺激性气体则具有强烈的碱性。

酸烧伤的特点是创面渗出液少,边缘分界清楚,肿胀较轻。

碱烧伤的特点是肿胀较明显,除损伤皮肤表面外,常向深层侵犯,愈合后往往产生瘢痕。

另外,氢氟酸引起的皮肤烧伤,由于氢氟酸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可造成局部组织坏死,溃疡长期不愈合,如不及时处理,损伤可达到骨膜,引起骨骼的无菌性坏死。

氢氟酸烧伤引起的疼痛,在接触当时并不出现,数小时后才出现难以忍受的剧痛,因而早期常被忽视。

不论酸或碱烧伤后,应立即用大量流动水清洗创面。

用水冲洗的时间,一般为15至20分钟,用清水冲洗后,要采用中和剂。

强酸烧伤后用弱碱中和,强碱烧伤用弱酸中和,中和后再用水冲洗创面。

手部皮肤长期接触酸碱等刺激物,可产生皮肤干燥、皲裂、脱皮、增厚、角化、粗糙。

指甲变脆、扁平、失去光泽。

化学性眼损伤:

低浓度的酸碱烧伤,可产生疼痛、畏光、结膜充血、角膜、结膜坏死等。

一般碱烧伤较酸烧伤严重。

治疗应立即用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冲洗时间不少于10分钟,冲洗时需转动眼球,并将固体残留物质清除。

刺激性上呼吸道炎:

刺激性气体侵入上呼吸道后,可产生鼻炎,咽炎和喉炎。

有打喷嚏、流泪、咽干、咽痛等症状。

检查可发现鼻及咽喉充血、水肿。

严重时粘膜出现溃疡和水肿。

长期接触低浓度刺激性气体可引起慢性上呼吸道炎和支气管炎。

化学性支气管炎和肺炎:

进入呼吸道深部的刺激性气体可损伤支气管及肺泡,产生支气管炎和肺炎。

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剧咳。

中毒性肺水肿:

在吸入刺激性气体引起上述损伤的基础上继续接触或突然吸入高浓度刺激气体,均要引起肺泡、毛细血管的严重损伤。

3、窒息性气体中毒(一氧化碳、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气),可引起缺氧而发生昏迷

4、有机溶剂中毒(醇类、酯类、烃类、苯类、酮类),主要有麻醉作用,和抑制造血功能和肝损害。

最主要的血象变化是白细胞减少及成熟障碍。

常有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减少,相对的淋巴细胞增多。

其次为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减少,中毒晚期出现全身血细胞减少,即再生障碍性贫血。

例如,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可以引起白血病。

甲苯与二甲苯均属低毒类,吸入高浓度甲苯后,主要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对皮肤、粘膜有麻醉作用。

两者对造血系统的损害尚无肯定证据。

5、杀虫剂中毒 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昏迷、抽搐。

五、有害物质的控制与预防

1、有害物质的排放标准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容许浓度

中文名称

最高容许浓度

(mg/m3)

时间加权平均

容许浓度(mg/m3)

短时间接触

——

20

30

苯胺

7.5

苯乙烯

50

100

吡啶

丙酮

300

450

丙烯酸甲酯

40

草酸

0.3

0.9

敌百虫

0.5

丁醇

200

二苯胺

25

二甲苯(全部异构体)

二甲苯胺

二氯甲烷

二氧化硫

16

二氧化氯

0.8

17

二氧化碳

9000

18000

18

0.02

0.04

19

有机汞化合物(皮)

0.01

0.03

环已胺

21

甲醇(皮)

22

甲苯(皮)

23

甲基丙烯酸甲酯

24

甲醛

氢氧化钠

26

氢氧化钾

27

乐果

2.5

28

磷酸

29

硫化氢

31

氯化氢及盐酸

32

吗啉

60

120

33

溶剂汽油

34

三氯化磷

35

铬酸盐、重铬酸盐

0.05

0.15

36

石蜡烟

37

双氯甲醚

0.005

38

碳酸纳(纯碱)

39

一氧化碳

乙酐

41

乙晴

42

乙醚

500

43

乙酸

44

乙酸丁酯

45

乙酸乙酯

2、有害物质综合控制方法

(一)、原则

 

(1)、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有害物质产生。

控制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有效措施是改进生产工艺。

(2)、加强通风,降低有害物质浓度。

对于产生有害物质的车间,利用通风机械采取全面和局部通风措施。

以降低车间内有害物质浓度,使其达到卫生标准。

对于局部产毒设备,应采取密闭措施,进行局部净化,以最小的能耗获得最佳效果。

(3)、实行个体防护,防止人身受到伤害。

(二)、处理措施:

(1)、以无毒低毒代替有毒高毒

以无毒低毒代替有毒高毒,这是从根本上解决毒物危害的最好办法,也是今后在防毒工作方面的一个重要科研方向。

例如,在化工生产过程中,以固相反应代替液相反应,以革除使用有毒的溶剂;

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无汞仪表代替使用汞仪表等。

(2)、净化回收有毒物质

――燃烧法:

通过氧化反应将有害气体中的烃类成分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其他成分也可转化为易于回收或允许向大气中排放的物质。

对于有机溶剂蒸气和碳氧化合物常采用燃烧法进行净化处理。

――冷凝法:

对于沸点较高的毒性气体,采用冷凝法处理。

――吸收法:

用一定比例的液体与混合气体接触,通过分子扩散作用使吸收质从气相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