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937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语文复习教案成语运用专题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一劳永逸”这一成语是从“一劳久逸”演化来的,意思是辛苦一次将事情办好,以后可永远不再费力了。

D项中用这个成语来说“局势”,因为“局势”是说政治、军事等方面在一个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它决不可能“一劳永逸”的。

2.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答案】B

【解析】“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很彻底。

其中“淋漓”指酣畅、尽情;

“尽致”指达到极点,无以复加。

“淋漓尽致”用来形容“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对伪科学的揭露恰到好处。

A句是说古人中有很多刻苦学习的楷模,对青年学生进行刻苦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但“汗牛充栋”中的“汗牛”指用牛拉车,牛累得出汗;

“充栋”指堆满了屋子。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而不能用来形容古人刻苦学习的楷模。

C是刊物广告用语。

“洗心革面”也可以说成“革面洗心”,“洗心”指清除邪恶的心思,“革面”指改变旧的面目。

“洗心革面”比喻彻底悔改,指人的改过自新。

C句指刊物决心“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既不是指人,也没有“悔改”之意。

D“左右逢源”有两种意思,一是比喻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阻,属褒义词;

二是比喻处事圆滑,属贬义。

现在以贬义用法较常见。

D句重在这个孩子对电脑、互联网的“说”,显然两种意思都不恰当。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B.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即使在医院里要别人照顾,也依然颐指气使,盛气凌人。

C.会议期间,农科院等单位在会场外摆出了鲜花盆景销售摊。

休息时,摊前车水马龙,产品供不应求。

?

D.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解析】“颐指气使”的意思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权势的人傲慢的神气。

这一句中的“她”从小就养成了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下文又有“盛气凌人”,所以用“颐指气使”完全符合文意。

A句描述的是抗洪抢险时的情景,情况紧急,大坝有决口的危险,抢险队必须迅速赶到,偏偏遇上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无法行进,这里用“安步当车”显然违背了文句的愿意。

“安步当车”意指慢慢地步行,就当作是坐车。

C项是说摊前人很多,产品供不应求,说明人们均争着购买鲜花,而“车水马龙”是说车多得像流水,马多得像游龙,常用表示人车往来不绝或形容繁华的情景。

这同购买物品没有任何联系。

D项中的“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其中,“蓬荜”是谦称自己的居室;

“生辉”含有对别人或别人东西的赞誉。

所以“蓬荜生辉”一词只能出自己的口,不能出自他人之口。

否则,就有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意思。

另外,“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一语中,“居室”和“蓬荜”意义重复累赘。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

B.几乎所有造假者都是这样,随便找几间房子、拉上几个人就开始生产,于是大量的垃圾食品厂就雨后春笋地冒出来了。

C.整改不光是说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相信到下一次群众评议的时候,大家对机关作风的变化一定都会有口皆碑。

D.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汽车价格变化备受关注,但作为市场主力的几家汽车大厂,三四个月以来却一直偃旗息鼓,没有太大动作。

【解析】B项中,“雨后春笋”意思是春雨以后,竹笋长得又多又快。

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大量涌现。

是一个褒义成语,与语境不相符。

“有口皆碑”意思是所有人都讲述他的功德。

形容到处为人所称颂。

“有口皆碑”应该描述已然的事,而这句话中说的是未然的事。

“偃旗息鼓”指秘密行军,不暴露目标。

也指停止战斗。

也比喻停止批评、攻击等。

这句话是说没有大的动作。

知识讲解以及应试策略

一.知识准备

1.了解成语的有关知识

(1)成语的语法结构关系

①并列式:

披坚执锐防微杜渐②承接式:

先斩后奏见异思迁

③目的式:

削足适履越祖代扈④因果式:

水滴石穿水落石出

⑤主谓式:

把人忧天夜郎自大⑥动宾式:

不见经传拒人千里

⑦动补式:

退避三舍无动于衷⑧连动式:

画蛇添足刻舟求剑

⑨兼语式:

请君人瓮引狼人室⑩偏正式:

衣冠禽兽扶摇直上

(2)成语的感情色彩

①褒义:

风起云涌殚精竭虑

②贬义:

处心积虑满城风雨

③中性:

今非昔比风雨交加

(3)成语的出处

①古代寓言故事:

望洋兴叹与虎谋皮

②历史故事:

煮豆燃萁闻鸡起舞洛阳纸贵

③古代典籍作品:

祸起萧墙举一反三昭然若揭

(4)某些成语的多义性

有些成语派生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甚至感情色彩也相反,如果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

如:

 ①“龙飞凤舞”本来形容气势奔放雄壮,也可形容书法气势舒展活泼,也可形容字迹潦草难辨。

 ②.“左右逢源”本指做学问功夫到家后自然用之不尽,取之不竭,后用它泛指做事得心应手,顺利无碍,有时也用于贬义,讽刺为人圆滑,善于投机。

2.历年高考对成语的考查,主要是要求我们能根据具体的语境判断成语的运用是否恰当。

而要正确判断成语运用是否恰当,就必须了解成语的意思,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情况。

在复习中,只要针对这些情况,从了解成语的特点出发,加强练习,勤于积累,就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平时对成语的练习、积累,都要注意。

(一)了解成语的特点。

一般说来,成语具有古语性、定型性、完整性的特点。

1、古语性。

有的成语中保留了古汉语词语的意思或用古汉语语法结构。

如“不过尔尔”中,前一个“尔”是“如此、这样”的意思;

后一个“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意思是“也不过如此而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又如“时不我待”,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理解为“时不待我”,“不我待”是“不待我”的倒装。

意思是“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2、定型性。

成语的结构不能随意变动,也不能随意换字或增减字。

如“入木三分”不能说“三分入木”。

“入木三分”来源于古籍记载,说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工人用刀刻时发现墨迹渗入有三分深。

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如果说成“三分入木”就不是其原意了。

又如“九牛一毛”不能改成“十牛一毛”。

成语在一般情况不能改变结构。

但在特定的场合中,某些成语结构可以活用。

有些成语,在不变更基本结构和原来意义的前提下,个别音节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变换次序或是换成别的音节。

如千钧一发——一发千钧,同工异曲——异曲同工,每下愈况——每况愈下。

但如果由于变动结构而改变了愿意,那就是另一个成语了。

如“小题大做”与“大题小作”这两个成语,前者比喻把小事当做大事来处理,后者则比喻把大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两个成语的意思完全不同。

3、完整性。

成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起来表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意思,不能把它割裂开来。

“义无返顾”中,“义”是指应该做的事,正义的事;

“反顾”指回头看。

把“义”“无”“反顾”连起来理解为:

做正义的事,勇往直前,绝不犹豫回顾,亦即指为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回头。

(二)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例1、不刊之论:

“刊”指消除,“不刊”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

这个成语指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如果把“刊”理解为“刊登”“刊载”,那么把这个成语解释为不能刊登的言论,意思就完全相反了。

例2、登堂入室:

“堂”指古代宫室的前屋,“室”指古代宫室的后屋。

意思是登上厅堂,进入内室。

“入室”比喻达到最高境界,“登堂”仅次于“入室”,整个成语比喻造诣逐渐达到高深的程度。

(三)弄清成语超常运用的特殊性

对成语的理解,既要掌握常规用法,又要了解非常规用法。

如果被成语的常规用法束缚,不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变通,就会误入歧途。

如1995年的“想入非非”和1997年的“不孚众望”就属非常规用法的考查。

有些同学只知道“想入非非”常规用法是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却不知道它的非常规用法指想象进入到一般人所想象不到的境界,结果失误。

这是不改变成语词素而改变成语的常用含义,广告用语常用这种修辞方法,如说该厂的牙刷坚固耐用,可巧用成语“一毛不拔”。

二.了解成语误用现象的主要类型

成语使用时应注意成语本身的限定、前提和条件,成语本身的词素含义,成语的感情色彩与适用范围,还要注意这些成语与上下文语境之间的相关性与融合性。

根据历年高考考试的特点,熟悉这些出错的类型,适当积累和练习,就能有的放矢。

1、不明整体,望文生义

成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意义的整体性。

我们要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不能想当然或一知半解。

否则,就会误解词义,使用错误。

有些成语可以直接从字面去理解;

而绝大部分成语需要透过字面意义去深刻地理解,如果对成语意义不加认真推敲,仅从字面去简单、肤浅地理解,就会造成望文生义的毛病。

例①:

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②:

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③:

三人成虎,人多为王;

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④:

也许有人认为唐代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是作得不错的。

例⑤:

此城四郊多垒,固若金汤,不宜强攻。

例⑥:

告别时,他非要送我几件高档衣料不可,真是大方之家。

【解析】

①错因:

②错因:

③错因:

④错因:

⑤错因:

⑥错因:

2、反用其义

一过春节,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

偌大一个村庄只落得万人空巷,好不清冷。

南京大屠杀铁证如山,有口皆碑,不容抹杀。

3、褒贬颠倒

成语的褒、贬色彩不同的。

例:

“半斤八两”与“平分秋色”。

“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多含贬义。

“论本事,他们俩可算半斤八两,都不怎么样。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也比喻不相上下,可以匹敌。

“他的技艺很好,可与名家平分秋色。

”这是褒义的。

但应该注意的是,有些成语根据对象、场合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褒贬色彩,复习时应加以防范。

如“标新立异”作中性时,可解为“独创新意,立论与人不同”;

作贬义时,则可解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

又如“呼风唤雨”,作褒义时,可比喻群众具有支配自然的伟大力量;

作贬义时,则指反动势力的煽动。

有很多成语具有鲜明的褒贬色彩,运用时不能根据句子感情倾向的需要选取成语,就会损害表情达意,或令人失笑。

《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腐儒形象。

(春天的故事)曲词优美,为群众喜闻乐见,真不愧为阳春白雪。

李明见别人在下棋、不免贝增心喜、蠢蠢欲动。

(跃跃欲试)

姐姐性格孤僻,卓尔不群,平时很少参加社交活动。

4、使用对象配错

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有的成语只能用于某一对象,必须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若不加以区别也会造成误用。

如“汗牛充栋”仅用于物(书),不能用于人;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都是指从小就相识的异性,不能用在同性身上;

“举案齐眉”只能用在夫妻之间,不能用在兄弟、姐妹、朋友之间;

“眉飞色舞”只用于人,不用于其他事物;

“相提并论”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

“老气横秋”可用于三类人:

(1)老练而自负的人,

(2)没有朝气的年轻人,(3)摆老资格的老年人。

各种花卉,争奇斗研;

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5、误用典故

某些成语来源于典故,来源于古诗文,往往有其特定含义,浓缩了许多内容,如果不懂得这些成语的来源以及特殊意义那么就容易误用。

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

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6、人称或角度不当

厂长的发言确定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7、不分程度轻重

有些成语词义有轻重之别,切不可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准备,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王老师勤勤恳恳,日理万机,在教坛上默默奉献了30年。

工人俱乐部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8、缩小词义使用范围和数量关系

(1)顾此失彼。

如:

“排雷是生死攸关的工作,这个排雷部队已伤亡200多人。

”(“生死攸关”是指生和死两个方面,而从整个句意来看,强调排雷工作的危险性,并不包含“生”,顾此失彼而造成失误。

)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

而“菊花”并不代表各种花卉。

(2)语义相左。

“新兴商城才开张,鸿运百货大厦又敲响了锣鼓,两家商店形成了鼎足之势。

”(“鼎足”是指三方面局势,前文是“两家商店”,语境义与成语含义相悖而误。

9、尊卑关系颠倒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10、比喻不当,在理解愿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之感。

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11、搭配不当

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更是惟妙惟肖。

【解析】错因:

12、生搬硬套,牵强附会

在那磋砣岁月,我们的革命先辈爬雪山,过草地,吃了多少苦啊!

节日的夜晚,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美轮美奂。

【解析】

13、似是而非,彼此误代

(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

“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

这两个成语只有开头的一个字不同。

两者都有“听了使人震惊”的意思,而“耸人听闻”还有“夸大或捏造事实来使人震惊”的意思。

“他们散布了许多耸人听闻的谣言,企图扰乱人心。

”这句中的“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因此用“耸人听闻”来与它搭配是恰当的,如果用“骇人听闻”就不确切。

(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

“功亏一篑”与“前功尽弃”,这两个成语都有“最后未能完成,以前的努力完全白费”的意思,而“前功尽弃”这个成语本身并未指明以前的努力为什么白费。

这就是两者的区别。

如“这次试验眼看就要成功了,要坚持下去,千万不能松动,否则,功亏一篑,实在可惜。

”“炸城的工事也遭到了好几次的顿挫,……每遭一次顿挫,总要使前功尽弃,又来重起炉灶。

我收到一封国外来信,上面的邮票不胫而走,不知被哪个集邮迷撕去了。

她父亲思想开明,对女儿和儿子等量齐观,并无重男轻女的思想。

例①错因:

例②错因:

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另眼相看。

对贫困地区,大家又是捐钱又是捐物,真是无所不至。

不可思议——不可理喻;

梦笔生花——妙笔生花;

披肝沥胆——呕心沥血;

首屈一指——屈指可数。

三.成语使用中的八忌

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应用比较广泛。

高考试题中一般设为第四题----成语的正确使用。

但由于数量众多,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为此,在成语的运用上,以下几点要注意:

1.忌望文生义:

“美轮美奂”是形容建筑物多而又高大华丽,而不能误作“美丽极了”。

“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的盛况。

而不能误认为“人都在家里呆着”。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而不能误以为“冲在最前面”。

“洛阳纸贵”比喻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而不能只理解成“物价上涨”。

“文不加点”是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速度快。

而不能误以为“文章不加标点”。

(2004北京高考卷)

“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让人满意”。

而不能误以为“太不令人满意”。

(2004湖北高考卷)

“五风十雨”是形容风调雨顺。

不是形容风大雨多。

“如坐春风”是形容受到良好的教化,而不是沐浴春风。

“百里挑一”是一百个里挑选出一个。

形容十分出众。

而不能误以为极其缺乏。

(2005全国高考卷)

“高山仰止”是品德高尚的人,就会被人敬重仰慕。

而不是“止步不前”。

(2005浙江高考卷)

2.忌感情色彩不当:

例如1998年考的“处心积虑”,1997年考的“趋之若鹜”,1995年考的“无所不为”都是误将贬义词用作褒义词。

此外还有“一团和气”、“上行下效”、“改头换面”、“弹冠相庆”、“饮鸩止渴”、“始作俑者”、“巧舌如簧”(2005江苏高考卷)、“罄竹难书”、“擢发难数”、“沆瀣一气”、“捕风捉影”(2004全国高考卷iii)等都是贬义词。

3.忌词义轻重失当:

他的设计虽然有些缺点,但方向正确,无可非议。

既然“有些缺点”,就可以指责。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地方)用轻了,应该用表示“不可多加非难”或“无可厚非”方妥。

4.忌适用范围、对象不当:

例1:

家用电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1999年高考)“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很大,气焰很盛。

贬义词,这里误作“抢手”之意,也明显不合词的适用范围。

例2: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2000年高考)“汗牛充栋”形容藏书非常多。

这里误用作指刻苦学习的楷模,显然不合词的适用范围。

此外,“气宇轩昂”指人的气度不凡,强调对象是人;

“举案齐眉”指夫妻相敬;

“含英咀华”比喻欣赏领会诗文精华;

“天马行空”指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穷形尽相”形容尽致的意思,指文章细腻生动;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女子(2004福建高考卷);

“侧目而视”只指愤怒、害怕的心理;

“七手八脚“多指许多人忙着做某事,而不指一个人;

“鳞次栉比”多用于形容房屋等密集(2004湖北高考卷);

“抛砖引玉”只用于自谦(2005广东高考卷)。

“莫衷一是”指大家看法不同,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强调对象是大家,主语不能是一个人。

5.忌词语搭配不当:

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一个词,因而就有一个和其它词语的搭配问题,不能互相矛盾,也不能重复。

(1)他被人贻笑大方。

(贻笑大方是贻笑于大方的省略,是被动句,与“被人”重复)

(2)一位“莘莘学子”。

(莘莘,众多的意思。

不能与“一位”搭配。

(3)我用笑容迎接他老人家那和颜悦色的目光。

(和颜悦色形容和蔼的脸色,不能修饰目光)

(4)他孑然一身地独自一人在街上走着。

(“孑然一身”与“独自”重复)

(5)对这件事,他在心里无动于衷。

(无动于衷指心里一点也不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所以它与“在心里”重复)

(6)这是我刻骨铭心的难忘之事。

(“刻骨铭心”与“难忘”重复)

6.忌不合情理事理:

只要你能为我身临其境地想一想,你就不会对我求全责备了。

(身临其境不合情理,别人不可能对“你”的事情身临其境)

另:

“安步当车”不能用于紧急情况;

“相濡以沫”一定用于患难之中;

“巧夺天工”、“鬼斧神工”都形容人工作品,指技艺精湛高超。

7.忌关键词理解不准:

不刊之论:

刊,更改,删改。

不可改变的言论,喻不可磨灭的言论。

文不加点:

点,涂改,而不是标点。

不足为训:

训,准则,而不是教训。

屡试不爽:

爽,差错,而不是爽快。

(2005江苏高考卷)

望穿秋水:

秋水,指眼睛。

一文不名:

名,指占有。

8.忌不合惯用句式:

成都五牛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高考)

句中“望其项背”多用于否定句中,此用与肯定句中,不恰当。

另“相提并论”、“等闲视之”、“同日而语”、“无时无刻”等都用于否定句

四.成语运用解题方法点拨

1、辨语义

对熟语尤其是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

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