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学概论文档格式.docx
《广播电视学概论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播电视学概论文档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电视录像技术的发展
70年代末盒式磁带录像机正式进入家庭,1947年“电视录像机问世”。
(2)。
电视传播技术的发展
微波无线传播到卫星传播再到光缆传播
第三节广播的黄金岁月
一.“大萧条"
对广播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1.社会动员作用的发挥(“炉边谈话”)
2.流动人口造成的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广播优点:
感染力强,伴随性收听)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广播媒介发展的促进作用
1.社会动员作用的继续发挥
2.广播伴随性收听优势的发挥
第四节电视的黄金岁月和广播面对挑战的应对策略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电视媒介的飞速发展
1.电视新闻显示了自己极强的生命力;
电视的文艺、娱乐类节目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二.广播媒介的应对策略和持续发展
调整节目结构,发展广播音乐的潜力(汽车音乐)
2.广播继续发挥“伴随性收听”优势
第二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167页)
第一节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二.广播电视的特点:
1.大众传媒通常由媒介机构组织来运作,需要数量庞大的具有专业训练背景的从业者;
大众传媒所传播的所面对的受众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具有很高的异质性和匿名性;
3.大众传媒所传播的信息内容具有公开性、传递迅速,但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耐久性;
4.与传统的纸质媒介不同,广电是通过声音和画面将远方的世界带到受众身边;
5.大众传媒的发展与技术密不可分.
从一般意义的传播方式上看,广播电视的特点:
1.传播对象的广泛性;
传播速度迅速及时;
3.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符号,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接收方式的随意性和伴随性;
5.线性传播、顺序接收,具有强烈的“现在进行时”的视听感受;
6.转瞬即逝,难以保留.
三.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传播突破时空限制;
抗灾害能力强;
3.普及率高,群众性强;
除了上述优势外也存在一些弱点:
不易保留、选择性差、难以二次使用.
电视新闻传播特点:
信息损耗小,真实可信;
2.受众参与性强,形象生动;
3.电视在传播上同样有着广播所具备的弱点:
选择性差,不易保留,电视图像的多意性和浅显性。
注:
广播电视的传播共性:
(P168-173)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一.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P174-180)
1.和其他大众传媒一样,广播电视具有传递信息,监测环境的功能;
广播电视具有连接、协调、整合社会的功能;
是现代社会民主政治过程的重要基本元素;
具有重要的娱乐功能;
5.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
6。
服务功能。
二.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研究
《火星人入侵地球》
“涵化理论”(小孩的模仿)
第三节电视的负功能:
真相还是偏见(P181)
英国学着古德温与惠内尔编著的《电视的真相:
电视文化批判入门》
公共电视广播政策的初衷;
2.充满“偏见”的电视报道;
3.电视对受众认知的“构建”;
4.“偏见”的源头:
阴谋还是不自觉。
第三章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
第一节技术的发展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基础
首先,广播电视媒介的诞生得益于电子技术的发展,每一次新的技术进步都会给广播电视媒介提供关键的发展机遇;
其次,技术的革新可以直接推动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乃至飞跃;
再次,技术不仅是节目创意的源泉,有时还是媒介变革的力量.
第二节体制的类型决定广电媒介运作的基本理念
一.国家经营型的广电体制
国家经营型的广电体制的特色:
不追求商业目的
图像出资、任命人员、追求权力最大化
宣传色彩严重
是指有一个国家的政府独家经营的广播电视台,政府拥有所有的对广电媒介的管理权和控制。
受众地位不高
二.公共机构型的广电运营体制
经费:
广电执照费+国家财政拨款+民间私人、企业赞助,指广电作为一种公共的社会组织而存在运行的媒介运营体制,既不属于政府,也不属于私人。
三.商业型的广电体制
首要目标:
巨额商业利润,是以经济效益为第一
经费:
广告费+节目费
3.特点:
市场经济、消费市场、片面追求高收视率
四.国营和商业并行不悖的中国当代广播体制
我国对广播电视文化的调整方式:
1.宣传部对电视媒介的传播口径、意识形态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
任免电视机构领导人的方式保证电视媒介正常、健康发展。
第三节社会文化的变迁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外部资源
一.“理想主义"
的时代精神早就“文人电视"
1.首先,是大型电视专题片和记录片的拍摄和广泛传播;
2.其次,更鲜明的特征体现在80年代的电视剧中:
一方面,在作为知识分子的电视制作人的眼中,一部电视剧的拍摄必须要有正确的思想性,这体现在电视剧的中心思想要符合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电视剧的内容和形式要反映出精英文化阶层特有的高雅甚至古典的品味,这使得80年代的中国电视剧中蕴含了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情怀。
二.市场经济大潮造就的商业电视
大众文化:
严格地说,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就初露端倪,整个80年代中国文化界对此持有强烈的怀疑态度和观望立场;
90年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转型终结了精英文化的优越感。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视界发生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制片人体制的确立,其次是舆论监督定位。
中国电视事业进入21世纪后,面临的是更加细分的社会分层,不同的电视观众群也因此区隔越来越大,社会变得更加多元化。
第四节作为“媒介英雄”的个人是广播电视媒介变革时期的重要因素
一.爱德华.默罗和广播现场直播节目的诞生
二.中国电视“九三革命”中关键人物的作用
1.孙玉胜和电视制片人制度在中国电视界内部的确立是“九三革命”的重要成果
2.陈虻与纪录片栏目化
第四章理解声音
第一节声音的属性
一.声音的物理属性
音响指声音大小(由声波的物理特性:
振幅所决定的)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
音色指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
二.声音的心理属性
首先来自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各种声音的不同感知,即由听觉的生理反应带来的心理变化;
2.其次,人们会将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推广到相应的听觉体验中;
3.再次,不同音质的声音还能激发人们不同的联想和思维。
完形心理学所谓的“格式塔"
:
声音同样也是人们“完形"
的元素之一,因为在日常生活的认知过程中,声音也是认知事物的重要元素;
同样,我们也能通过“声音”完形(还原)出相应事物的形象,人对声音的联想一般有如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声音联想声源的形象;
2)通过声音联想完形声音的环境
三.声音的社会属性:
1.声音的政治属性
声音的经济属性:
力量型音乐,流行性音乐,再流行性音乐,力量经典型音乐,经典型音乐
声音的文化属性
第二节音乐性的声音及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使用
一.声音的构成与分类;
广播声音有三个重要部分构成:
语言、音乐和音响
就心理属性,我们可以把声音大致分为两大类:
(1)语言性的声音:
这类声音主要是指人们说话的语言,主要功能是告知、评论等;
(2)音乐性的声音
二.理解广播传播中的音乐性声音
1.广播中音乐性的声音主要有两类:
一是音乐,二是具有音乐效果的语言和音响
2.音乐在广播中的作用:
(1)构成纯粹的音乐节目
(2)作为配乐的音乐(3)作为节目穿插的音乐
语言、音响在广播中音乐性的作用
(1)语气是“思想情感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语气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一定的思想情感,一方面是具体的声音形式”,简单地说,语气所描绘的就是人在什么样的情绪下说什么样的话.
(2)节奏语言在流动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规律性的变化,是以思维下情感为依据的声音的运动形式。
第五章画面传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图像传播的魅力
一.单独图像的传播特征:
(一幅电视画面具有的传播特性)
1.证实性:
证实性的特性导致观众能够特别认可电视传播的真实性,这使得电视在传播新闻等纪实性信息的时候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同样也为新闻造假留下巨大空间。
2.解释的多义性:
单独的电视画面所表达的意义是既确定又多元的,电视更准确的传播需要进一步编辑,需要声音、文字、画面的配合。
二.受众感知图像的快乐:
图像传播的魅力之源
图像符号可以带来人们最直观的认知,具有认识论功能;
模仿伦理学层面的意义;
3.图像传播具有美学功能.
第二节流动图像的叙事与抒情
1.绘画-摄影—电影-电视—电脑多媒体
图像的表达和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对应物越来越一致:
(1)视觉技术对客观现实世界的真实模仿和记录,这个过程是追求一种画面和真实事物外观的逼真;
(2)人们所创制的画面对自身精神世界的模仿与记录,这同样追求一种真实性、逼真性.
图像从整体看具有两种功能:
(1)表意和叙事(即前面论述的国家的认识论功能)
(2)抒情(也就是美学功能,单独画面和流动画面都是如此)
流动画面叙事的两种基本模式:
纪实的模式、技巧的模式
纪实模式就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尽量完整客观地记录下来。
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一:
长镜头
长镜头:
指在时空上不间接的流动画面的描绘或者叙事,让观众获得一种统一的整体的时空印象.这是纪实性画面叙事的一个基本手段.(安德烈。
巴赞)
流动画面的叙事之二:
叙事蒙太奇
蒙太奇:
导演把影片中不需要的镜头剪去,使影片更凝练、戏剧化、故事感更强,通过剪辑使上下镜头之间产生导演所期望的关系和新的意义。
蒙太奇也就是通过剪辑使上下镜头之间产生导演所期望的关系和新的意义。
(大卫.格理菲斯)
叙事蒙太奇的组接不是画面的随意拼贴,而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则.
2.叙事蒙太奇暗示并刺激观众通过蒙太奇有限的画面组接进而在大脑中串起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先验结构)
3.叙事蒙太奇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重构,它不是对现实生活进行的客观记录(与长镜头区别)
真正的总体性并不是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景象,而是存在于我们思想观念中的一种精神的、逻辑的力量.
三.流动画面说理的可能性:
理性蒙太奇
画面叙事到一定程度后,即当画面表达现实中那种“总体性"
的真实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画面有可能超越叙事的层面而进入理念的层面,这个命题就是(理性蒙太奇)画面是否有能力说道理。
画面不仅仅有一种记录、描绘的功能,它还可以通过流动画面的前后承接展示生活的逻辑,即总体性。
四.流动画面的抒情:
长镜头的震撼力和表现蒙太奇
抒情的含义:
画面分为两类:
(1)可以激发观众正面心绪的画面;
(2)可以激发人们的负面情绪的画面。
2.影响抒情的画面形式要素:
画面的两个形式要素:
1)镜头的明暗色调2)镜头的速度
色彩可以给人造成最直接的情感波动,一定的情感背后往往意味着相应的伦理价值判断,这种伦理价值判断进一步强化人的情感体验.
镜头的明暗度不同,给人带来的情感冲击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颜色、不同的光线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光线明亮、色彩艳丽往往会给人以一种昂扬、向上或者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而光线灰暗、色彩朴素往往会给人一种低沉、郁闷或压抑、失落的情感体验.
长镜头的运动速度取决于:
演员动作快慢、位移动作快慢
蒙太奇画面流动速度在影视制作上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剪辑率”(剪接率),剪接率指单位长度的电影、电视画面中镜头转换的次数,如果一段画面中的每个镜头都比较短,转换的次数多,剪接节奏就快,称为剪接率高;
如果每个镜头相对都比较长,转换次数少,剪接节奏就慢,称之为剪接率低。
第三节声音互动的魅力
声画组合模式:
(1)声画合一:
指声音和画面传播的具体内容完全一致。
分为两种:
一种是画中出现的人和事物就是声音的发生体;
另一种是声音具体地阐述画面中的事物情景.
(2)声画对位:
画面和声音各有自己的内容并列推进发展。
声画合一是将影视信息表达得更为真实和完整,更加符合我们对真实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声音可以营造另一个时空,它大大扩大人们的认知范围。
电视的符号除了拥有这种本身的魅力之外,它依附电波具有一种传播的力量。
第六章广播电视节目:
类型、市场、编排
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和发展
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别:
(1)按内容内容来看,大体分为新闻类、文娱类、教育服务类;
(2)按播出方式,可分为直播类节目和录播类节目;
(3)按照传播和覆盖市场,分为本地节目、全国市场节目、区域/国际市场节目;
(4)按受众定位则可以分为一般性综合节目和特定对象性节目;
(5)按节目来源分为自办节目、联播节目、交换节目、转播节目、购买节目;
(6)按节目形式分为主持人节目和非主持人节目、受众参与性节目和非参与性节目。
1.新闻类节目:
消息类新闻节目
新闻专题节目
新闻评论节目:
观察与思考
电视新闻类纪录片
广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新闻杂志型节目(新的节目形态)
新闻谈话类节目(新的节目形态)
文艺娱乐类节目:
(1)广播文艺类节目
基本类别:
音乐节目、评书、小说连续广播、诗歌散文、曲艺和戏曲节目、广播剧、电视录音剪辑等.其他的都是将已有的文艺表演或文学样式照搬到广播节目里,或根据具体情况对这些文艺表演做一点加工使其更符合广播的传播特点。
(2)电视文艺节目
早期中国电视剧的文艺节目里面,音乐、舞蹈、杂技、评书、戏曲曲艺、戏剧等既有的文艺样式直接在电视中播出的情况是十分常见的,此外在电视上大量播放电影,这也是早期中国电视被老百姓称“小电影”的缘由。
a。
DJ主导的广播流行节目和听众点播
b.广播电视游戏节目
c.电视真人秀
d。
广播电视娱乐类谈话节目
3.教育服务类节目:
教育类节目又可分为教学节目和社会教育节目。
教学节目、社会教育节目、对象性节目、服务类节目、电视纪录片
第二节从“节目”到“栏目”
一.《中外广播电视百科全书》中对广播电视节目做过这样的定义:
广播电视节目:
是电台、电视台各种播出内容的最终组织形式和播出形式,也是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供指出或交流的具有完整内容的广播电视作品。
广播电视栏目:
指的是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和时长,内容主体和形式风格统一、定期播出的节目单元.
“栏目”指各个时段和和定期播出的内容单元.
“节目”则变成了“制定时段中的具体播出内容或固定栏目中的某一相对独立的局部。
“栏目”成为涵盖“节目"
的上位概念,而“节目"
变成了“栏目"
的下位概念。
二.栏目化: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脉络
中国广电新闻栏目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从“电视新闻”到“全国电视台新闻联播”,时间为1958-1978年;
(2)从《新闻联播》的创办到中央电视台的《观察与思考》栏目的开办,时间为1978—1987年;
(3)上海电视台《新闻透视》和福建电视台《新闻半小时》栏目的创办,时间为1987—1992年;
(4)大型新闻杂志型栏目《东方时空》与新闻评论栏目《焦点访谈》的创办,时间为1993年至今。
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呈现的基本特征:
(1)社会化趋势;
(2)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地位专门化确立;
(3)由记者直接主持栏目代替了播音员客串主持的传统模式;
(4)一改过去单纯注重新闻报道内容而忽视栏目自身视觉、听觉形象设计的局面。
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原因:
(1)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是受众对广播信息需求不断增加的体现;
(2)广播电视新闻制作管理的专业化推动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规范化、栏目化;
4.中国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的传播优势:
(1)从广播电视媒介的地位来看,广播电视新闻的栏目化有利于广播电视在新闻传播上保持竞争优势和地位;
(2)从广播电视功能上来说,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能有效地发挥广播电视新闻各种文化功能;
(3)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有利于适应不同层次和爱好的受众的需要;
(4)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化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在中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过程中,大板块的栏目编排是一个重要的阶段.
1.相对传统的节目编排模式,板块式节目的结构方式具体有如下特点:
(1)板块式节目编排集中,时间长度基本固定;
(2)板块式节目子栏目内容相互关联;
(3)板块式节目内容多元性、多向性特点。
2.按编排标准不同,板块式节目分为内容集约模式、对象集约模式、混合模式
3.频率/频道专业化:
(1)专业化广播频率
(2)专业化电视频率
第二节广播电视类型化
一.“类型"
的基本概念
类型化的节目构成,指媒介主动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来明确界定出具有不同社会价值、文化品味、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的目标受众的人口学特征,然后再通过恰当的节目类型来聚合和培养起对这一类型节目最感兴趣的这一人群。
这些类型化节目构成的策略和技巧在于,既便于达到不同受众群体的人口学特征和不同广告诉求目标的最大限度契合,又便于节目本身系列性的专业化大规模生产。
2.谈话节目是海外商业广播电视中最为流行的节目类型
主要的广播电视谈话节目可以被分为三大类:
(1)新闻、社会事务讨论节目;
(2)滑稽、娱乐访谈节目;
(3)人际关系、心理自助。
日常生活讨论节目。
二.广播电视的类型化构成策略对于商业广播电视来说,最基本的节目构成策略有以下几种:
(1)连续、稳定的“受众流”
这种编排方法是指广播电视机构安排系统的节目,并且使节目与节目之间形成有机的关联和过渡,以始终吸引受众,从而在一个频道内构成延绵不断的“受众流”。
(2)板块式集中编排法
板块式策略,又称“捆绑策略"
,就是将性质相近或诉求对象相同的节目集中编排在相邻的时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目板块,播出时间通常持续两个小时以上。
这种编排可以尽可能吸引具有相同视听趣味的受众的持续观看、收听,从而提高该视频的整体收视率.
(3)“吊床式”编排法
“吊床式”节目构成,就好像吊床两端被系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那样,在节目编排时,会将一个相对收视率较低或视听率不宜预测的节目,特定安排在两个较受欢迎的强势节目之间。
(4)节目导入法
节目导入法,即强化一个时段的首、尾节目对中间节目的影响力。
其中在整个晚间黄金时间的第一个节目被称为“开场节目”,开场节目奠定整个晚间节目的基调,广播电视节目编排人员甚至认为赢得了黄金时间的开场节目,他就赢得了整个晚间的视听率,甚至认为可能进一步影响整个星期的收视听率表现。
(5)“帐篷式”节目策略
“帐篷式”编排方法,指用一个强档、热门节目来拉抬起前后节目的收视率,就像搭帐篷那样形成中间高、两端低的形态,这一编排策略的假设是:
广播电视观众会因为害怕错过某一档喜欢的节目而提前转到此频道耐心等待,中间的主打节目结束后,紧随其后的一档节目也会因为强档节目的牵引效应而受益。
(6)无缝过渡策略:
节目开头或结尾或间隙的无缝过渡。
第七章广播电视新闻节目
一.广播电视新闻的基本概念
广播电视新闻:
作为通过某些特定的电子技术(如无线电、光缆、卫星)公开传播的正在或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信息。
二.广播电视新闻的种类和特点
按新闻发生地,分为本地新闻、全国新闻、国际新闻;
2.按新闻题材,可分为时政新闻、财经新闻、社会新闻、法制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教育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
3.按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深度报道、新闻专题、新闻评论、人物专访、特写、通讯等;
按新闻采编方式,可分为口播新闻、(电视)图像新闻、现场报道、录音报道、现场直播;
5.按新闻的播出方式,可分为直播新闻、录播新闻。
三.新闻节目的核心元素——新闻价值
1.新闻价值:
新闻事实满足社会需要的特殊要素的总和。
2.新闻价值要素:
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
(1)时新性:
一是客观事实发生的时新性,二是指在时间性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
a。
时间性:
指一件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的时间根据。
事实发生的时间、离现在时间越近或与现在时间重合(正在发生的事实)。
b。
新鲜性:
主要是针对时间上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内容特征而言,是从内容上对新闻事实提出的价值属性要求。
新意来源于对常态的改变,具有首创性、新异性的新闻事件是对常态的改变。
(2)重要性:
事实影响人的多少;
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长短;
事实影响空
间范围的大小;
事实影响人们实际利益的程度.
a.事实影响人的多少:
凡同多数人利害相关,为多数人所关注的事实,被认为有社会意义,也就有重要性,即一件事件影响的人越多,影响的人越重要,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事实对人和社会影响时间长短:
一件事实、一种现象对社会影响的时间越长,说明越重要,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3)显著性:
显著性:
用来描述新闻事实知名度,或新闻事实的显要度的一个概念。
一件事实的知名度或显要度室友构成这件事情的各种要素的知名度和显要性决定的,因此事实构成要素的知名度或显要性就是事实显著性的基本内涵。
它包括人物显著性、事情显著性。
人物的显著性:
指创造或造成一定事实的人,与普通人相比,或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在一定领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具有某种特殊的才能,或者拥有特殊的权威性,或者具有一些非一般的特殊的“素质”等.当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件或实施中拥有这样强大的人物,这个事情就容易成为新闻事实.这样的事实之所以能够成为新闻事实,主要原因在于做事的人,而不在于事情本身.
事情的显著性:
指事情在客观的表现上不同于普通的事情,只有激发和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力量,而不管造成这件事情的主体是人还是物。
(4)接近性:
就是发生的新闻事实越接近受众,就越会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包括地理、利益和心理等方面的距离远近.
(5)趣味性:
指新闻事实和新闻报道使受众感兴趣的程度。
第二节广播新闻节目
一.广播传播新闻的优势:
1.突破时空限制,渗透力强;
2.伴随性接受,新闻信息接受随机性强;
只闻其声,不见其形,造就了其特有的宣传效果。
二.广播新闻信息采制的关键:
有逻辑的新闻叙事和现场音响、同期声的录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