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8807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文档格式.docx

“症”、“病”、“证”的区别和关系。

(四)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1、领会:

(1)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

(2)“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达变”的含义。

2、领会:

“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

(五)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1)中医诊断整体审察的要求;

(2)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

(1)四诊的顺序可不固定;

(2)辨病或辨证先后不同的各自好处。

(六)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领会:

(1)历代医家在中医诊断方面的贡献;

(2)《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七)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1)中医基础理论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2)早临床、多实践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3)辩证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第一章望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掌握:

望神、望色的内容和临床意义;

正常舌象和病理舌象的表现和意义;

(2)熟悉:

舌的形态结构、舌诊原理和舌象分析要点;

异常形体、姿态和排出物的基本内容;

(3)了解:

局部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要表现。

第一节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第二节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躯体

(四)望四肢

(五)望二阴

(六)望皮肤

第三节舌诊

(一)舌诊的概念

(二)舌的组织结构

(三)舌诊的原理

(四)舌诊的方法

(五)舌诊的内容

(六)舌色

(七)舌形

(八)舌态

(九)舌下络脉

(十)苔质

(十一)苔色

(十二)舌象分析要点

(十三)舌诊的临床意义

(十四)危重舌象的诊法

第四节望排出物

第五节望小儿指纹

三、考核知识点

(一)望诊的概念。

(二)望神的概念、原理、主要内容及对神气的判断。

(三)望色的概念、原理,常色与病色的概念及特点,五色主病的主要表现及主病。

(四)形体强弱胖瘦的要点及其综合判断。

(五)异常姿态的表现和意义。

(六)头面、五官、躯体、四肢、皮肤等局部异常的常见病理体征和意义。

(七)舌色、舌形、舌态的特征、意义和主病。

(八)苔质、苔色的特征、意义和主病。

(九)正常舌象的特征及生理变异。

(十)舌诊的临床意义。

(十一)望排出物的概念、基本规律及常见变化。

(十二)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正常食指络脉及其形色变化。

1、简单应用:

(1)望神的概念;

(2)得神、失神、假神的表现和意义。

2、识记:

(1)望神的主要内容;

(2)少神的表现和意义;

(3)假神与重病好转的区别。

3、领会:

(1)望神的原理;

(2)神乱的表现和主病。

(二)望色

1、简单应用:

(1)望色的概念;

(2)常色与病色、主色与客色、善色与恶色的概念及特点;

(3)五种病色的主要表现和主病。

2、识记:

(1)色与泽的意义;

(2)望色十法的内容。

3、领会:

(1)望色诊病的原理;

(2)面部分候脏腑的理论。

1、识记:

形体强弱、胖瘦的表现和意义。

(1)望形诊病的原理;

(2)体质形态的表现和意义。

(四)望态

动静姿态、异常动作的表现和意义。

(1)望态诊病原理。

(一)望头面、五官

1、简单应用:

小儿囟门的病理形态及其意义。

面部、目、口唇、齿与龈、咽与喉的病理形态及其意义。

3、领会:

头发、耳、鼻、的常见病理体征及意义。

(二)望躯体、四肢

1、识记:

颈项、胸胁、腹部的常见病理形态及意义。

2、领会:

腰背部、四肢的常见病理体征及意义。

(三)望二阴、皮肤

(1)斑疹的表现和意义。

(2)全身皮肤色泽变化。

前阴、后阴、皮肤水痘、疮疡的常见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领会:

舌质、舌苔、舌象、舌诊的含义。

中医诊舌的部位。

(1)舌的形态结构;

(2)舌乳头的分类及各种乳头的形态特征。

(3)丝状乳头、蕈状乳头对舌象形成的影响。

识记:

(1)脏腑在舌面的分布理论。

(2)舌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关系。

诊舌的顺序。

(1)舌诊的体位;

(2)伸舌姿势;

(3)诊舌的注意事项。

刮舌、揩舌的方法和意义。

(五)正常舌象与生理变异

1、简单应用:

正常舌象的特征及意义。

舌象的生理变异。

(六)舌诊的内容

诊舌的内容(舌体和舌苔)。

舌体、舌苔的意义及综合分析的意义。

(七)舌色

简单应用:

淡红舌、淡白舌、红降舌、青紫舌的特征、意义和主病。

(八)舌形

(1)正常舌形的特征;

(2)舌体的老嫩、胖瘦、点刺、裂纹、齿痕等形质的特征、意义和主病。

(九)舌态

(1)正常舌态的特征;

(2)舌体萎软、强硬、歪斜、颤动、吐弄、短缩等舌态的特征、意义和主病。

(十)舌下络脉

(1)舌下络脉的内容;

(2)舌下络脉异常的表现及意义。

(十一)苔质

简单应用:

舌苔厚薄、润燥、腻腐、剥苔、有根无根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十二)苔色

白苔、黄苔、灰黑苔等苔色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十三)舌象分析要点

综合应用:

(1)舌体、舌苔综合分析的原则。

(2)舌象的动态分析。

(十四)舌诊的临床意义

舌诊的临床意义。

第四节望排出物

(一)望痰涎涕唾、呕吐物

痰的主要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涎、涕、唾和呕吐物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二)望二便

大便、小便的异常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第五节望小儿食指络脉

(一)望小儿食指络脉概述

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概念。

望小儿指食指络脉诊病的原理。

(二)望食指络脉的方法

望小儿食指络脉的方法。

风、气、命三关的划分。

(三)望食指络脉的临床意义

(1)正常小儿食指络脉的表现;

(2)常见病理食指络脉及其临床意义。

第二章闻诊

本章主要学习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常见病变声音的一般规律、特点及意义;

常见病体气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通过学习,为辨证的学习奠定基础,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

第一节听声音

(一)概论

(二)正常声音

(三)病变声音

第二节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病室气味

(一)正常声音的特点。

(二)病理性声音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三)常见异常语言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四)喘和哮、短气和少气的特征、区别及意义。

(五)常见咳嗽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六)呕吐、呃逆、嗳气、叹息的含义、表现及意义。

(七)常见病体气味异常的特点及意义。

(一)概论

(二)正常声音

(三)病变声音

第二节嗅气昧

(一)病体气味

(二)病室气味

第三章问诊

本章主要学习问诊的内容、方法、意义及注意事项。

常见现在症状的表现及其意义。

第一节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

(三)问诊的注意事项。

第二节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问一般情况的内容。

问一般情况的意义。

(二)主诉

主诉的含义。

主诉的意义和方法。

(三)现病史

现病史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四)既往史

既往史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五)个人生活史

个人生活史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六)家族史

家族史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第三节问现在症状

问现在症状的含义、意义、内容和方法。

(一)问寒热

问寒热的含义、意义和寒热的类型。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含义、机理和意义。

(二)问汗

病理性汗出的概念和诊断意义。

有无汗出、特殊汗出、局部汗出的概念、分类、机理及意义。

(三)问疼痛

问疼痛的要点。

疼痛的性质。

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

头晕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耳鸣、耳聋的概念及虚实的鉴别。

目眩的含义和虚实的鉴别。

目昏、雀盲、歧视的异同。

进食哽噎感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乏力等症状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五)问饮食

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的含义、临床常见症状及其意义。

(六)问睡眠

睡眠的生理机制。

失眠、嗜睡的含义、机理及意义。

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七)问二便

便次异常、便质异常、排便感觉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尿次异常、尿量异常、排尿感

异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

问月经、带下的内容。

正常月经、带下和异常月经、带下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十)问小儿

小儿生理特点和病理特点。

问小儿的主要内容。

(一)问诊的含义、意义和方法。

(二)问诊的主要内容。

问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的

含义、内容及意义。

(三)问现在症的含义、意义及”十问歌”内容。

(四)问寒热、问汗的含义、类型、机理和意义。

(五)问疼痛的性质及不同部位的特点。

(六)问头身胸腹、耳目的常见不适的含义及询问要点。

(七)失眠、嗜睡的含义、病理意义。

(八)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等常见症状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九)大便的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和小便的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

临床意义。

(十)情志抑郁、焦虑等情志异常主要表现及临床意义。

(十一)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异常的主要表现及临床意义。

痛经的临床意义。

(十二)阳痿、遗精等的主要表现及临床意义。

问诊的意义。

(1)问诊的方法;

(2)问诊的注意事项。

”有目的的询问”的意义和方法。

一般情况的内容。

(1)主诉的含义;

(2)书写主诉的要求。

主诉的诊断价值。

现病史的含义和内容。

问现病史的意义。

问既往史的内容。

问既往史的意义。

个人生活史询问的内容。

问生活经历、精神情志、饮食起居、婚姻生育等内容的意义。

问家族史的内容。

问家族史的意义。

识记:

(1)问现在症状的含义和《十问歌》。

(2)问现在症状的方法。

(1)寒、热的含义;

(2)恶寒、恶风、寒战、畏寒的区别;

(3)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的概念和临床意义。

寒热产生的机理。

(二)问汗

特殊汗出的概念、临床分类表现及意义。

(1)问汗的内容;

(2)有汗无汗、局部汗出的概念、临床分类表现及意义。

局部汗出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

(1)导致疼痛的病机;

(2)疼痛的性质。

不同部位疼痛的特点和意义。

问疼痛的要点。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头晕、耳鸣与耳聋、目眩、目昏、雀盲、歧视、饮食哽噎感、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乏力的含义。

头晕、耳鸣与耳聋、目眩、目昏、雀盲、歧视、饮食哽噎感、胸闷、心悸、胁胀、脘痞、腹胀、身重、麻木、乏力的临床意义。

惊悸和怔忡的鉴别。

(五)问饮食口味

1、综合应用:

临床常见口渴与饮水、食欲与食量、口味异常的症状的含义和意义。

不欲食、纳少和纳呆的区别。

失眠、嗜睡的含义和意义。

(1)失眠、嗜睡的病机;

(2)嗜睡与昏睡的区别。

1、识记:

(1)大便便次、便质、排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2)小便尿次、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主要表现和临床意义。

大小便的排泄与脏腑的关系。

(八)问情志

问情志的内容。

情志抑郁、焦虑、恐惧的表现和意义。

(1)问月经、问带下的内容;

(2)正常月经、正常带下的表现。

异常月经、病理带下的各种表现和意义。

(十)问男子

问男子的内容。

阳痿、遗精、早泄的表现和意义。

(十一)问小儿

(1)小儿的生理特点;

(2)小儿的病理特点。

(3)问小儿的主要内容;

(4)易使小儿致病的原因。

第四章切诊

本章主要学习脉诊的原理、脉象的生理变异、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主病、真脏脉的特点、按诊的手法、按胸胁、虚里、脘腹、肌肤、手足、腧穴的内容和意义。

寸口脉诊的方法,正常脉象的特征,常见脉象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相兼脉的主病,真脏脉的特点;

按诊的手法,按虚里、脘腹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节脉诊

(一)脉诊概念

(二)脉诊简史

(三)脉诊原理

(四)诊脉的部位

(五)脉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六)脉象要素

(七)平脉

(八)正常脉象的生理变异

(九)常见脉象

(十一)脉象的比类与对举

(十二)相兼脉

(十三)真脏脉

(十四)妇人脉与小儿脉

(十五)脉症顺逆与从舍

(十六)脉诊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按诊

(一)按诊的概念

(二)按诊的方法与意义

(三)按头面

(四)按胸胁

(五)按脘腹

(六)按腰背

(七)按肌肤

(八)按手足

(九)按腧穴

(一)脉诊的概念。

(二)脉诊的原理。

(三)寸口诊法的方法、原理、分候脏腑。

(四)平脉的含义、特征、特点及其生理变异。

(五)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及其主病。

(六)相兼脉的主病。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

(八)按诊的手法及应用特点。

(九)诊虚里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

(十)腹满、臌胀、腹部肿块的表现特点和意义。

(十一)诊肌肤常见异常变化的意义。

(十二)按手足的寒热变化及其意义。

脉象、脉诊的含义。

(1)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脉经》。

(2)《濒湖脉学》的作者及有关内容。

(1)心脏搏动是形成脉象的动力,气血充盈于脉道,均可直接影响脉象;

(2)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寸口诊法的部位、方法、分候脏腑。

(1)“诊脉独取寸□”的原理;

(2)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的基本内容。

(五)诊脉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诊脉的时间、体位和指法;

(2)指目、举、按、寻、总按、单诊、平息等名词的含义。

(1)传统脉象要素(位、数、形、势)的意义。

(2)现代脉象要素(脉位、至数、脉长、脉宽、脉力、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的意义。

(七)平脉的概念、特征、特点、生理变异

正常脉象的特征。

2、简单应用:

脉象的胃、神、根特点。

(1)平脉的含义。

(2)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对脉象的影响。

(八)常见脉象及其主病

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缓脉、洪脉、细脉、弱脉、微脉、滑脉、涩脉、弦脉、紧脉、芤脉、涩脉、结脉、促脉、代脉等20种脉象的特征及主病。

散脉、革脉、伏脉、牢脉、疾脉、大脉、长脉、短脉、动脉等9种脉象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九)脉象的比类与对举

1、综合应用:

常见比类脉与对举脉的内容。

比类脉、对举脉的含义。

(十)相兼脉

脉象相兼的主病规律。

相兼脉的含义。

(十一)真脏脉

真脏脉的特点、含义。

“十怪脉”的名称及特点。

(十二)妇人脉与小儿脉

(1)妇人妊娠脉象变化;

(2)小儿脉诊的方法。

(1)妇人临产脉象的特点;

(2小儿脉象的意义。

(十三)脉症顺逆与从舍

脉症顺逆与从舍的含义和意义。

(十四)脉诊的临床意义

脉诊对于分析病位、病性、病机、指导治疗、预后的意义。

按诊的含义和意义。

按诊的发展简史。

(二)按诊的方法

按诊的手法

按诊的体位、顺序。

按诊的注意事项。

(三)按胸胁

诊虚里的部位、方法和意义。

按胸部的一般意义和胁部异常变化的意义。

(四)按脘腹

腹满、臌胀、腹部肿块的按诊特点和意义。

脘腹部位的划分。

腹部按诊的一般规律。

(五)按肌肤

肌肤寒热、滑涩、疼痛、肿胀、疮疡的常见变化及其意义。

(六)按手足

按手足寒热变化的临床意义。

(七)按腧穴

按腧穴诊病的理论依据。

第五章八纲辨证

本章主要学习八纲、八纲辨证、八纲证候的基本临床表现及其证因机理分析、八纲证候之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的概念、八纲辨证的源流。

八纲证候的基本临床表现及其证因机理分析。

通过学习,为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等的学习奠定基础,提供必要的知识铺垫。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第二节八纲基本证候

(一)表里辨证

(二)寒热辨证

(三)虚实辨证

(四)阴阳辨证

第三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一)证候相兼

(二)证候错杂

(三)证候真假

(四)证候转化

第四节八纲辨证的意义

(一)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

(二)八纲的基本证候表现。

(三)八纲证候间的相兼、错杂、真假、转化关系。

(二)八纲辨证的特点、意义。

第一节八纲辨证的概念与源流

(一)八纲辨证的概念

(1)八纲、八纲辨证的概念;

(2)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各自的辨证意义。

(二)八纲辨证的源流

八纲辨证肇始于《内经》,张景岳提出”二纲六要”,祝味菊正式提出”八纲”之名。

(1)表证的概念、证候特征、辨证要点;

(2)里证的概念、形成里证的原因;

(3)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2、识记:

半表半里证的概念、证候特征。

3、领会:

(1)表与里、表证与里证概念的相对性;

(2)表里两纲的辨证意义。

寒证与热证的概念、证候特征。

2、综合应用:

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热两纲的辨证意义。

(三)虚实辨证

虚证与实证的概念。

证候特征要点。

虚实两纲的辨证意义。

(四)阴阳辨证

(1)阴虚证与阳虚证的概念、证候特征;

(2)亡阴证与亡阳证的概念、汗出特点。

阴阳所包括的具体辨证内容。

阴阳类证的划分及依据。

表虚证与表实证的概念、证候特征。

证候相兼的概念。

(1)证候错杂中,矛盾的双方均反映着疾病的本质,辨证时主要分析其中的主次、缓急。

(2)证候错杂常见的组合关系、常见类型。

证候错杂的概念。

(三)证候真假

(1)真寒假热证与真热假寒证的概念、基本证候、辨识要点;

(2)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概念。

2、综合应用:

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真虚假实证与真实假虚证的基本病机。

证候真假的概念。

(四)证候转化

寒证转化为热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实证转化为虚证的概念。

(1)证候转化的概念;

(2)表里出入的含义;

(3)虚证转化为实证的本质。

(1)八纲辨证的特点;

(2)作为辨证总纲的意义;

(3)八纲基本证候及其相互间的联系。

第六章病因辨证

本章主要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