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讲稿Word下载.docx
《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讲稿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轻干部成长问题讲稿Word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尝辄止,走马观花,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的"
漂学"
现象;
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已是专科、本科,知识够用了,甚至用不完了,有一种学不学无所谓的"
懒学"
有的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单位的中层干部或一个副科级干部了,天天业务工作都忙不过来,学习是虚东西,还是务实点好,不想学、不愿学,还有的一提到学习头就痛、心就烦的"
厌学"
有的是为了摆摆样子,装装门面,学两句理论或者专业术语,在写文章或讲话时用几句,把学习视为取悦上级、提拔升迁的"
敲门砖"
,不是把学习作为提高思想政治、业务素质的"
假学"
有的抓不住学习重点,不注重学习方法,理论和实际脱节,学一套用一套,有的把一些"
官场权术"
、"
庸俗"
的顺口溜等低级趣味、乱七八糟的俗笑话当精华百学不厌。
有的干部的的确确忙,忙开会、忙应酬、忙吃喝、忙玩乐,唯独没有时间忙学习。
在他们看来,做今天的官,能要多大的能耐?
不会说真话、实话,还不会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官话、虚话吗?
不能以实绩服人,还不能以关系联系人、感情联络人吗?
等等不一而足,这必然会影响干部的成长进步。
现在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逐步深化,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日趋激烈,优胜劣汰将更为明显体现,我们每一位干部面对残酷的进与退、去与留。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许多同志可能真正要"
恐慌"
起来,到时可能为时已晚。
从这个方面来说,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学习不能死记硬背。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古训,"
木桶理论"
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管理学理论,我个人认为,关于学习与思考也有"
:
学习不论是通过读书、看报纸、看杂志、上网或其它获取知识的方式,都是将知识像水一样,用木桶将其盛起来。
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脑袋里已经装满了很多桶"
水"
,但这些"
彼此是隔离的,都是盛在各自的桶里。
学的作用是不断地将"
盛到大脑里的空"
木桶"
中,思的作用是将大脑中每一个"
里的"
激活,让激活的"
不断地撞击"
,不断地洗刷"
。
如果不断地坚持思考,那么"
就会变薄,每一个"
中的"
,就会渗漏出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涓涓细流。
对于大学者,不断思考的结果是"
不仅仅是渗漏出来,而是完全冲破"
,形成奔腾不息的大河,达到了所谓的融合贯通境界。
只学不思,那么所学到的知识就会被局限于"
中,只思不学,那么大脑中那么多空"
将空空于也。
历史上大凡能有所成就的人,都是善于思考能够打破脑袋里面的木桶的人。
比如同样走过一棵苹果树下,"
啪"
掉下一个红彤彤香喷喷的大红富士苹果,打在了张三的头上,张三疼得又蹦又跳张口骂娘,那他是个直性子、驴脾气;
李四走过来,"
打到头了,欢天喜地地抱着苹果跑回家去慢慢享用了,一路上还东张西望唯恐看苹果园的发现,那他是个贪吃的家伙;
过了一会儿牛顿走过来了,同样"
打到头了,这一打不要紧,万有引力定律就此诞生。
你看,同样是一个苹果,善于思考和不善于思考差别就这么大。
还有我们天天洗澡,就是懒散一点的大热天也得隔几天就洗一次吧,但是同样是洗澡,人和人洗的就不一样,我们是天天洗澡,越洗东西越少--皮屑、脏东西都给洗掉了,有个人洗澡可了不得,身上的东西洗少了,脑袋里的东西却多了起来,人家一洗就洗出了阿基米德定律(浮力定律)。
当然,不能怪大家洗澡洗不出阿张阿李阿赵定律,因为时代不同了,大家大都是洗淋浴,缺乏浴盆这个发现定律的平台了。
思考能够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水平。
据个例子来说,你如何看待李鸿章?
死背书硬背书的同志可能就"
大汉奸、卖国贼、刽子手"
的铁帽子往上扣,直接把李鸿章当头一棒,打死了事;
但是善于思考的同志,总结李鸿章所处时代的历史条件、国际背景,就能够发现他不仅仅是签署了《马关条约》、镇压了太平天国--这都是他作为人臣不得不做的,侧面也反映了他是一位忠臣,他还办民企、兴洋务,支持变法,是那个时代少数能够高瞻远瞩、具有变革精神的能臣之一。
只有考虑全面了,才能给这位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一个公正的评价。
要是考试出了这道题,显然善于思考的回答得要全面客观得多,水平也高得多。
(还有"
冒烟的轮船"
)
要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如果思维方式不对头,那么你就会成为学习知识的俘虏,学得越多,困得越深。
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
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个心理定势,就如同每个人身上都有难以避免的惰性一样。
科学研究结果也表明,人脑最易趋向习惯。
因此,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思维世界里存在这个死角,才能逐渐超越旧有思维模式,走出思维惯性,进行创造性思维。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上实验课的时候,教授拿起一个装有排泄物的试管,对学生们说:
"
大家有没有能够像我这样做的?
只见他把手指在试管里面蘸了蘸,然后放在嘴里吮吸起来。
同学们都极为好奇,认为可能不是真的排泄物,争先恐后地蘸了之后放入口中,结果全班同学集体呕吐。
教授用遗憾的眼神看着大家,说:
我非常佩服大家的勇气,但是也为大家的观察力感到遗憾--刚才我是用中指蘸的,但是吮吸的却是食指!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当人们面临问题时,建立在以往经验和知识基础之上的心理定势往往会产生消极影响,全班同学都理所当然地认为教授用中指蘸的就吮吸中指,成为了他们思想行为的障碍。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因为深通"
兵不厌诈"
之道,而不敢带兵进入孔明的空城,从而错过胜机,演绎了一出贻笑大方的"
败空城"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军向冲绳岛日军守敌发起总攻的头两天里,太平洋战区盟军司令麦克阿瑟一反战争爆发前无线电联络静默待令的常规,命令所有无线电联络照常进行,结果有效地迷惑了敌人,使日本统帅部对美国的作战意图和行动时间判断完全错误。
经验有助于成功,也可能导致失败。
过分依赖以往的经验,形成唯经验的思维定势是司马懿和日军失败的主要原因。
要转换思维方式,就要避开就事论事的圈子,在想问题时,除了从问题本身考虑外,还会把问题放在问题之外,即将这个问题转化成另一个问题来观察思考。
那些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大多是善于转化问题的人。
北宋著名宰相文彦博,小时候爱踢皮球。
有一次,有人把皮球踢进一棵大树的窟窿里,洞很深,没法取出来。
文彦博就用大脸盆往里灌水。
水灌满了,皮球也浮上来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说,他在"
文革"
时曾在农场劳动改造。
领导让他去打猪草,但作为知识分子的他,从来没干过这种活儿,他也根本不知道猪都吃什么草,他当时手上也没有有关喂猪方面的书可供参考。
实际上,这项工作是在故意为难他。
但他略作思考便有了办法。
等他打回猪草,别人都不解,这个读书人怎么在没有任何经验的基础上,打来猪爱吃的猪草呢?
当领导问他时,他说:
这件事并不难,把猪赶出去,猪吃什么,我就打什么。
思维方式的转换正是杨叔子先生化难为易、举重若轻的奥秘。
李鸿章修铁路"
中国人盖房子"
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和发明家,他们往往兴趣广泛,思路开阔。
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
青霉素的出现,相对论的创立;
飞机上天,潜艇如海--无一不是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二、要力戒浮躁
现实生活中,浮躁有多种表现。
具体到年轻干部,我看应注意两点:
一是追求进步的愿望特别强烈。
追求进步是好事,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但是愿望迫切的过了头,对自己的能力水平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样不仅不会进步,还会跌跟头、吃苦头。
二是缺乏到艰苦岗位磨练的吃苦精神,贪图安逸享受,动不动就找组织提要求、讲条件。
其实这两点归纳到一起,本质上就是对自己定位不准,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
年轻干部要正确地评价自己。
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量力而行,才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位比较合理的期望值。
举重是壮汉们的运动,能拿个好名次,没有力气不行。
但是,经常看举重比赛你会发现,那些大力士们不但力气过人,智慧同样不同凡响。
比如,到比赛最后阶段,假如对手之间成绩相差不大,而且都剩最后一举,这就是考验智慧的时候了:
看你究竟要求加多少重量。
要多了,可能举不起来,前功尽弃;
要少了,赶不上人家,还是要位居人后。
这个时候,最大的智慧就表现在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和估计上了,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重量,赢了当然好,输了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因为自己就这么大的本事。
所以,别看那些拿了金牌的人五大三粗的,其实这些人往往是绝顶聪明的人。
正确评价自己就是对自己有个基本的估计,到底自己有多大本事,多大能量。
说得通俗点儿,就是知道自己能吃几碗干饭,我们要量钱吃面啊!
但我们发现,好多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事业耽误了,自己的身体也垮了,有时败得一塌糊涂,得不偿失啊。
如果本领不大,本身就是个泥菩萨,非得过河不行,肯定自身难保。
要是下定决心要过河,也未尝不可,条件是先得把自己在火里面练练,练成个瓷菩萨,再去过河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假如练不成,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相信此岸的风光同样秀丽,也能让自己安身立命,也能有美好的感觉,即便一生下来就是个泥菩萨,也可以幸福一生。
怕就怕有的人永远练不成瓷菩萨,却永远也放不下对彼岸模糊风光的艳羡,昼思夜想,难以释怀,肯定要烦恼五金、痛苦无边了。
如果通过搭关系、走门路,靠非法手段铺路搭桥,一定要过河,即便过得去,也得回来,何苦阿!
古训云: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上世纪90年代,有的地方开发区"
遍地开花"
,连乡村都在搞开发区,牌子挂得都很醒目,叫什么高新技术开发区。
你一个小乡村,能引来什么高新技术啊,你到底对高新技术了解多少啊。
你有那么大的本事吗还有,根本不懂大棚技术,号召建大棚,几千块钱建一个,建起来了,还不知种什么,听说人家种芹菜发了财,于是就种了芹菜,结果因不懂技术,菜没长好,第一年连本钱都砸进去了,第二年倒是注意了栽培技术,可菜长出来了,又没有市场,往哪里卖啊!
不从实际出发,凭想当然,想法很美好,但不切实际,相对于自身那单薄的体格,未免太沉重了点。
有些人自视甚高,是因为根本没有弄清楚人家创业有多难。
干个科长有什么难的,谁不会啊"
他那个一把手我也干得了,当一把手没有什么干不了的。
科长你能干,局长也能驾轻就熟,可你想没想啊,自己肚子里到底装了多少货啊!
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恰好说明你是个眼高手低的人。
光看人家干得好,没看到人家的付出,光看到人家的不足,没看到人家的能力。
这怎么能行呢比如,你不熟悉农业,没管过工业,没接触过金融,甚至对社会管理知识一窍不通,还想当乡长、县长当然,给你一段时间,适应适应,悟性高,善于学习,也许能胜任这个职务。
但必须认真去实践所担负的每一项工作。
古人说得好:
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这是实在话。
大家都想进步,但,在具体奋斗的过程中,必须依据客观条件、主观能力来确立一个具体的"
方案"
和"
步骤"
,这个"
既与远大目标联系着,又是对远大目标的"
分解"
和具体化。
首先需要切记的是,凡事一过头,就得吃苦头、栽跟头。
一开始,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太高近乎痴心妄想;
目标不妨近一点,努力跳跳还能够得着,这样就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年轻干部要有吃苦精神。
人的成长进步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们有些年轻干部就不明白"
吃得苦中苦,方的甜中甜"
的道理,工作稍微辛苦点儿、职位安排稍微不理想点儿,就闹情绪、使性子,这就是不成熟的典型表现。
越王勾践作为一国之君,为能击败吴国尚能卧薪尝胆;
比他还惨的还有曹雪芹,他能诗能画,才华出众,还是贵族出身,要是现在考个公务员应该没有问题,但在那个时代对这个才子安排得可谓极不合理,生活极度清贫,全家喝稀饭,即便是要喝壶酒还得按揭贷款,但这并不妨碍他写出传诵千古的《红楼梦》;
桃园结义的刘关张,一个卖草鞋,一个卖杂粮,还有一个杀猪的,就是在艰苦环境中不屈不挠地斗争,最后终于农转非,当上了干部,还封王拜将,三分天下有其一。
甘于吃苦,这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
讲修养的人都知道,有种境界叫"
宠辱不惊"
,说的是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要保持平静如水的态度。
很多人都以此铭志,但真要做到,并不容易。
清朝有个笑话,说有一个老童生,人到中年,屡试不中,混到与儿子同科应考的份上。
放榜那天,儿子得讯跑回家,大叫:
爸爸,我中了!
老童生当时正在屋里洗澡,大声呵斥:
不就是考了个秀才吗,这么沉不住气!
儿子吓得不敢吭声,小声说:
爸爸,你也中了。
老童生一听,撞开房门,光着身子冲了出来,大声呵斥:
为什么不早说惊喜之下,裸体示人,大呼小叫,"
父道"
之威仪荡然无存,哪还有什么"
不惊"
可言所谓"
得意忘形"
,这应该是一个典型了。
还有一种,叫"
失意忘形"
有的人,当他什么都顺利的时候,事情都处理得很有分寸,待人处事,都能彬彬有礼,进退适当。
但碰到困难,就不一样了。
比如,人家提拔了,自己还原地不动,怀才不遇的苦楚便有了;
人家住上了好房子,开上了私家车,自己却住陋室骑着自行车,"
不平不公"
的心思也有了……事事不顺,喝水都呛嗓子眼,失意颓唐,种种烦恼都来了。
古人说,要"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做起来真难。
不论哪种忘形,都源于对逆境的态度。
那位老童生之所以忘形狂奔,正是因为坎坷日久,一旦得志,自然难以把持。
其实,人生逆境往往多于顺境。
人生一世,大大小小都有个目标,不论目标高远低近,都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
这像登山,要到达山顶,总体上肯定是一路上坡,都是逆境,偶尔有段下坡路,那也是上坡路的一部分,可以说,你选定了目标,就是选择了逆境。
当然你也可以说,我不要什么人生目标,去欲弃志,找个地方蹲下来,养养花草,看看自然风光,足矣,管他什么人生顺逆!
想法固然好,但是回顾历史,真能做到的有几人呢一个人敢这样说而且也能这样做,至少得有几亩薄田,得有人替你耕耘劳作,否则潇洒自任便无从谈起。
三、要搞好团结
团结身边的同志一起工作是大本事。
汉高祖刘邦在整个举兵灭秦和楚汉相争的过程中,没有一个计谋是他自己想出来的,没有一座城池是他自己攻下来的,也没有一场战争是他亲自指挥的。
他唯一的本事,就是问张良、韩信、陈平他们,"
为之奈何"
?
翻译成土话就是"
这个事儿咋办阿?
连刘邦自己都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但就是因为他有团结身边的同志一起工作的本事,成就了汉王朝422年的霸业。
而"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项羽,其个人本事很大,却不会团结人,结果众叛亲离,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悲剧。
由此不难看出,团结出战斗力、出凝聚力、出生产力,还能出干部。
团结就象左右手,左手发痒了,右手主动去抓一抓;
左手提东西累得不行,右手马上帮助左手。
年轻干部讲团结必须有雅量。
讲团结就必须心胸宽广,有容人雅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胸有多宽,水平就有多高,事业也就有多大。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除自身才智卓越和执着追求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秉性,就是心胸宽广。
他们能以自己开阔的胸襟去对待世间万物,用那颗博大的心去容忍世间的冷嘲热讽。
《史记·
魏公子列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信陵君颇喜结交才俊,他听说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侯赢很有才能,于是去请他,侯赢毫不客气,上车后坐在上座,让信陵君驾车。
车到闹市,侯赢故意与好友朱亥长时间交谈,将信陵君冷落在一旁。
回到公子府后,信陵君大宴宾客,推侯赢坐在上席,并亲自给他敬酒。
这则故事描写的虽是日常请人喝酒的小事,但反映了信陵君那种博大心胸。
以信陵君堂堂魏国公子的身份给侯赢这个守门人驾驭马车、耐心等待、主动敬酒,这很难做到;
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容人的气度,是绝对不可能的。
正因为信陵君礼贤下士,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最后侯赢为他献上奇计尽心效力,使窃符救赵取得成功,同时侯赢的好朋友朱亥在窃符救赵中也立下汗马功劳。
试想当初信陵君如果顾及公子身份,举止傲慢,那些能人贤士就不可能为之折服,更不会聚之门下建立奇功,那赵国很有可能早就为秦国所吞。
唐太宗可谓功高盖世,如果没有开阔的胸襟,善待直谏者魏征,那会是另一副模样。
魏征的《十思》、《十渐》等谏书,尖锐批评唐太宗的缺点,皆人所不敢言,而唐太宗却欣然接受。
后魏征因病请求辞职,唐太宗说:
金必锻炼而成器,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岂可去乎"
气量狭小之辈,无论如何也说不出这样的话来。
唐太宗终成为历史上广纳谏言、勇于改过的治国明君。
与此相反,心胸狭窄,无容人之量者,往往导致身败名裂、国破家亡的噩运。
西楚霸王项羽,就是因为心胸狭隘,中了刘邦的离间计,失去了范增这位高参。
其实刘邦的离间计非常小儿科,仅仅是在项羽的使者到汉营后,摆上了丰厚的宴席,然后故意再问使者身份,一说是项羽的使者,赶紧说到:
我们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呢。
随即撤下宴席,换上了简单的饭菜。
不要说是让项羽这样的军事家看,就是让我们看,这个戏演得都很幼稚。
但是项羽的使者回去学舌之后,项羽对范增疑忌之心越来越重,言不听、计不从,范增一气之下回了老家,病死在途中,西楚霸王最终自刎乌江。
还有袁绍,不能团结好身边的高参,结果许攸、张颌跑到了曹操阵营中去,直接奠定了袁绍官渡之战的败局。
所以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首先必须是一位有容人雅量、能够团结协作的人。
要善于团结反对者。
团结志同道合的同志不算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团结反对者。
在这里得表扬表扬曹操这位同志,这方面曹操做的确实可圈可点。
张绣在197年曾经向曹操投降,曹操兵不血刃,就获得了南征的胜利,不免有些飘飘然,行为也不检点,举措也不推敲。
他强纳张绣的婶子为妾,让张绣感到屈辱;
拉拢张绣的贴身部将胡车儿,让张绣感到威胁。
于是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突然反叛,在曹操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长子曹昂(曹操最中意的接班人)、侄子曹安民,还有猛将典韦(曹操最贴心的亲兵队长)都在战斗中身亡,曹操也被冷箭所伤。
曹操和张绣可谓苦大仇深,但是到了公元199年,张绣迫于形势再次向曹操投降时,曹操并未和这位冤家对头血战到底,而是亲亲热热地拉着他的手,为他设宴洗尘,并立即任命张绣为扬武将军,封列侯。
为了进一步表示团结的诚意,曹操还为自己的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为妻,两人成了儿女亲家。
从此,张绣成了曹操麾下一员勇猛的战将,而贾诩则成为曹操身边重要的谋臣。
类似事例还有很多,陈琳曾帮助袁氏集团起草檄文,对曹操恶毒攻击,但曹操因爱其才,毫不计较,坦然开释;
毕湛曾"
背信弃义"
,只因嘉奖其孝道,既往不咎,信任如故;
还有魏种,原本是曹操最信任的人,张邈反叛时许多人倒戈跟随了张邈,曹操自信地说,只有魏种是绝对不会背叛我的。
谁知魏种也跟着张邈跑了,气的曹操咬牙切齿:
好你个魏种,就是跑到天涯海角,我也饶不了你!
但当魏种果然被俘时,曹操叹了口气说:
魏种是个人才阿!
又任命他去当河内太守,凡此种种。
这些曾和曹操作对的人,后来都成了曹氏集团的重要成员,为魏国的建立和巩固发挥了重要作用。
团结不等于"
拉山头"
有些同志喜欢走极端,上级一提醒要讲团结,他马上就去拉山头、搞派性,倒腾自己的小圈子去了,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搞好团结绝对不是"
,讲团结是要五湖四海,而"
则是用个人的小圈子代替五湖四海的大圈子。
搞小圈子是极具危害性的,东汉时有两次党固之祸,唐朝有牛李党争,南宋有伪学逆党,到了万历时代出现了浙党、昆党、宣党、齐党、楚党、秦党之类,虽然出现的时代不同,但是对当时的整个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巨大的破坏作用是相同的。
其实搞小圈子这个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一个人整天在圈内圈外权衡,既费事又劳神,怎么能全副身心地投入工作。
划小圈子拉山头的最终结果无非是自己被小圈子圈住。
因为被划在圈外的,自然不会心甘情愿地被边缘化,如果小圈子有足够的吸引力,他会削尖了脑袋往里面钻。
一旦进入到圈内,他也许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目的,但那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目的,绝对不会是为了满足公家的目的。
假如他钻不到圈内来,他也不会无声无息地闲置一边,沾不上光,他就会加入到拆你的台的行列里来,慢慢地走到你的对立面来。
一般而言,划的圈子越小,那么对立面就越多,人为地造成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和紧张化。
所以要团结,但不要划圈子、拉山头,即便有划圈子的嗜好,那么你就尽可能地划地大一些,别人划小圈圈,我们划大圈圈,把大家都划进去,就是一个团结的集体,我们都是大圈里的人。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共同学习到这里,说的有不妥的地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