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80874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两人经历相同的诗句Word文档格式.docx

“至于祝贺朕嘛,爱卿这次应当用诗歌才对!

”当时在场的所有漂亮宫女也在一旁起哄,尖声说,柳学士您是该写诗祝贺祝贺皇上这大喜事儿的呀!

公权看了她们一眼,和蔼地报以一笑;

当即口占了一首五言绝句,道是:

去岁虽无战,今年未得归。

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

宫女们见柳在赋成此诗时,丝毫不见有什么困难;

当时遂一再惊叹地尖叫着:

“哇噻,柳学士您真是太厉害了呀!

见此场景,文宗也不觉大为高兴,对着宫女们笑了笑;

同时,他又略微低着头,对柳刚刚赋写的诗句细细品味了一番,然后点点头,便深深地感叹道:

“想当年曹植七步成诗,被世人称为奇事一桩;

而爱卿却能在三步之内成诗,你这不就比那个曹子建还要高明得多吗?

”面对皇帝的极度赏识,公权急忙俯身下拜,口称:

“谢主龙恩!

但微臣不才,岂敢跟前贤比试?

诚然,柳是否果真在三步之内成诗,我们现在且不用去管它,但至少可以肯定,他这极度敏捷的诗才是明摆着的。

而要做到这一步,那他就非得要下苦工夫不可;

事实上,史载柳公权读书习字确实是极为用功的。

这难道还不足以给我们这故事之外的许多启示么?

往事难堪饭后钟——宰相王播游寺感叹吃白食

谁敢保证当年那个在寺院里专吃白食的王播,就不能成为位极人臣的宰相呢?

王播(759年~830年),字明扬,他祖辈是山西太原人,后来全家搬迁到了江苏扬州定居。

他出生于肃宗乾元年间(858年~860年),只是父母亲不久就先后去世了;

加以他家条件实在很不好,所以爱好读书的王播便只得到当地一个名叫惠昭寺木兰院的僧寮里借读。

方丈和一些僧众开始还以礼相待,以为对方是个读书人,说不准哪天他发迹了,这对寺院也将会有好处。

于是在寺院领导层经过内部“研究研究”之后,遂让王播吃住了下来。

该寺院就餐有一个规定,那就是一天三餐的吃饭时间都固定在寺僧敲钟之后。

由于人多,这种做法不但无可厚非,而且倒也显出该寺院管理方面的一些独到经验。

而王播自然便随着那开饭的钟声,迅速放下手中的书本来“随喜”吃饭了。

但时隔不久,事情却变得离奇起来。

一天中午,正沉浸在读书乐趣中的王播,腹中响声不断。

他知道自己早已饥肠辘辘,因为那天早晨由于身体不爽,吃得并不多,所以当时太阳都已有些偏西,他这饥饿感也就可以想见了。

但只是令人奇怪的,寺院里此时居然还没有敲响开饭的钟声!

有什么办法呢?

自己作为一个寄寓在人家屋檐下而且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读书人,在看人脸色方面还有一丝主动权外,他实在想不出也不好意思去主动问问今天到底怎么啦。

于是王播就又沉浸到了书中去。

他自然知道,只有把自己沉浸到书中以便学到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最好的办法,也最能得到个中的乐趣。

而将来在考场上大显身手了,才最终使他脱离目前这尴尬的处境。

等到王播又把书卷温习了一轮后,饿过了头的王播这时候才听到有钟声在敲响。

王播兴奋极了!

这不就是打开自己当下正要解决难题的钥匙了吗?

他比往常更为激动地一个箭步冲向了食堂。

然而,食堂的情景却使他如同在寒天里被人从头到脚猛泼了一桶冷水,因为午饭早就吃过了!

他惊疑而羞涩地往那些食堂师傅身上看了过去,心想,也许从他们身上会找到何以出现这种变化的蛛丝马迹吧。

然而,他们那副幸灾乐祸的神态却分明在告诉王播:

还想吃饭哪?

你这小子,就等着吧!

刹那间,王播便全然明白了。

他知道寺院已经厌倦他在这里吃闲饭了。

他的眼睛里满是屈辱的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不让它流出来。

他狠狠地瞪了偌大的食堂一眼,当即返回住处收拾他那简单的行李,并在寺院墙壁上愤然题写了一首诗,然后就头也不回地大踏步走了。

20多年过后,也就是在文宗大和年间(827年~835年),①在官场上颇为春风得意的王播恰好被派往江苏任军政长官。

一天,他忽然想到当年借住过的寺院看看,那儿到底发展成什么样儿了。

早已闻知王大人要来“视察工作”的惠昭寺木兰院寺僧们,便手忙脚乱起来,把王播当年居住过的地方修葺一新不算,寺院领导还叫人迅速把他当年愤然写下诗作的墙壁,轻轻地用拂尘掸去浮尘,然后用上好的碧纱把它覆盖起来,免得它再次受到灰尘的侵蚀。

王播威严十足地来到这座曾使他奋发蹈厉的寺院时,真是百感交集。

猛一抬头,他却发现自己那讽刺诗都受到这等碧纱笼罩的优待,而自己当年却吃不上一顿顺心饭,这不由得更使他感慨万千!

思潮翻滚的王播命人拿来笔墨,当即连衣袖也都不卷地在原来诗作的后头续写起来,以便记录下他这先后不同遭遇的感慨。

其诗云:

二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

而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

写完此诗,觉得意犹未尽,王播便又题写了下面这首令他更为惆怅的著名诗作: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然后,他便长叹一声,怅然离去。

而后人拿它来作为素材入文学作品的便极其多了。

苏轼《石塔寺》就说:

斋厨养若人,无益只贻患。

乃知饭后钟,阇黎盖具眼。

在同题诗里,苏大诗人还一再感叹:

饥眼眩东西,诗肠忘早晏。

虽知灯是火,不悟钟非饭。

不用说,以上这些都是在用王播这旧事。

至于孙觌就径直以王播其人其事入诗道:

悬知不是唐王播,惭愧高僧护碧纱。

可见,王播这经历引起后人多少悠远而深沉的感慨!

诚然,另外与此相关的说法仍颇多,但它们无疑都是令人感叹的。

③而王播这事在真切地折射出世态人情的同时,对于自身要求有所作为的人士来说,它也未始就不能让人自我砥砺呢。

因为要自我奋起以谋求改变恶劣现状的,他无疑也就更值得人们特别的敬重!

逢人说项善何多

——不常有的伯乐一下子出现好几位

但事实上,也有为数不少的贤明之士却是以提拔、掖引他人为乐事。

大约公元820年左右在世的诗人杨敬之,就是其中一个极为难得的榜样。

虢州弘农人杨敬之,字茂孝,是著名诗人杨凌的儿子。

他曾任国子祭酒这一教职;

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之职的那天,杨敬之的两位儿子杨戎、杨戴也在同日登科,这事当时便被人们称为“杨家三喜”。

而杨敬之曾把他自己写得比较得意的《华山赋》拿给了大文豪韩愈看,韩文公读罢就极为叹赏,并当即向他人推荐杨;

一时间,杨的大名便传遍了士林。

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颇为欣赏杨的文才,经常对人夸奖他。

只是颇为有趣的,关于这荐贤之事,相比之下,此两位在中国历史上都将永垂不朽的人物却没有留下更值得后人缅怀的故事,倒是被韩、李二公所称赞过的这杨敬之先生,却留下了一个令后人为之叫好不迭的成语:

“说项”。

也许正是由于自身特别幸运之故吧,经常得到许多名流奖许的杨敬之,对于热心提拔后进文人也可谓不遗余力。

一旦见到写有好诗文的青年人,他就一个劲儿地把玩,欣赏,然后便向他人极力称许,推荐。

要知道,在唐代的名利之途上,“知名度”可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往往使人在官场甚至一生中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许多文人就是凭借它作为晋身之阶而垂名后世的。

青年诗人项斯正是以他横溢的才华得到了杨的赏识和推荐,并很快脱颖而出。

江东人项斯,字子迁,开始时在朝阳峰隐居。

在此期间他用功读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有所作为,好为国家多作贡献。

然而,他居然孤独地度过了30来年而未能如愿。

但他就是能耐得住寂寞,依然在山泽间从容啸咏不辍。

文宗开成年间(836年~840年),项斯的声名已是不小了,而且他也很受著名诗人张籍的称赏。

唐代诗人爱写送宫人入道诗,尽管汗牛充栋,却都不怎么出色;

只有项斯的该类诗作是属拔尖儿的。

②其诗有云:

愿从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王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日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一天,国子祭酒杨敬之一见到项斯包括上诗在内的诗文作品,当即便大为赞赏;

同时,他还按捺不住兴奋地写了一首诗赠给项斯——

处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相逢说项斯!

如此一来,项斯的名声就更大了。

不久,他便考取了进士,而且他的排名还在许多人之前;

应该说,这跟杨的大力推荐是分不开的。

然而,令人遗憾得很,项斯后来的官运并不怎么亨通,只是做到润州丹阳县尉而已;

而且,他在任上时便去世了。

只是令人庆幸的,后世却因杨敬之这赠诗中的语词概括出一个熟语“说项”来让人们长期使用着;

亦即“说项”是向人说好话,讲情的意思。

如此一来,这被人们一再说着的项斯的在天之灵,或许也能聊以自慰吧。

诚然,我们真的好希望世界上多一些像杨敬之这样的人,那就是广大文人乃至所有相关人士的幸运了,因为这将使那些负有才华而未能得到很好待遇的读书人,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而这样做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和很大的度量的。

你能说这不是吗!

按:

①说,音“税”。

②宋代大文豪兼大诗人王安石在选辑唐诗此类题材时,便仅选项斯此一首,具见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刘克庄《后村诗话》载以为项斯此诗“未脱唐体也”。

而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亦以为“此题唐人诗无佳者,此篇差胜。

”③此诗首尾两句,通常版本作“几度见诗诗总好”及“到处逢人说项斯”,可参见《全唐诗》;

而本文所录诗则据唐人李绰《尚书故实》。

宴请茫然避状元——卢肇被强请看龙舟说什么

人们如果在发迹前便已得到有关人士的青睐,那无疑是他人生中的一件极为荣幸之事。

而这样赏拔未曾发迹者的人,却是需要有很好的眼光的;

可惜有眼光的人极为稀缺,这真是令人感慨不已!

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卢肇,字子发,在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跟黄颇一同参加进士考试。

但当地的太守却看好黄颇的前途,欲跟黄事先“拉关系”套近乎,特地摆设了丰盛的宴席来热情招待,而置跟黄一同赴考的卢于不顾。

见此情景,出身于贫苦人家的卢自然也就无话可说了。

他只有暗暗地叹了口气儿,心想这还能说些什么呢?

“人穷志短”这句俗话,虽然未必真能把他击倒,但世俗的力量有时也真的很强大,这个理儿卢肇无疑是十分明白的。

他遂在心里暗暗地较劲:

在即将到来的考试里一定要取得好成绩,让这位太守大人看个真切!

事实上,卢肇在乡里时便有着极为高昂的志向。

一次在送弟弟去读书时,他就曾经写有七绝诗以明心志云:

去日家无担石储,汝须勤苦事樵渔。

古人尽向尘中远,白日耕田夜读书。

艰难困苦自然阻拦不了他那奋发图强的进取心,即使在一些登山访问寺庙这样极其普通的事情里,他也仍然不忘自己的使命和想望:

祝融绝顶万余层,策杖攀萝步步登。

行到月宫霞外寺,白云相伴两三僧。

对于比他年纪轻得多的弟弟,卢肇心中便觉得该写首诗来劝慰劝慰才是。

只是对于他自己,那“白日耕田夜读书”的勤苦生涯,固然也就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因此即便在写作《杨柳枝词》这咏物诗时,他也坚持认为:

归来若得长条赠,不惮风霜与苦辛!

但现在,眼前这位势利的太守大人却把自己冷落在了一边,竟去单独邀请跟自己相识的黄颇赴宴,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卢肇吗?

我卢肇家庭条件虽然很差,但我有文才,有志向,更为重要的是我还有高尚的品德操守呢!

卢肇这样一想,便毅然奋然地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就在第二年,也就是会昌三年,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从京城传到了宜春:

卢肇已经顺利考取状元了!

去年那位并未邀请卢肇赴宴的太守自然慌了手脚,知道卢肇近日就要回家省亲,遂急忙赶到了城郊迎接卢肇驾临。

当时正值端阳佳节,盛大的龙舟竞渡活动正要举行,太守便坚请卢肇同去参观这一盛事。

卢肇思前想后,不由感到这人情世故的巨大反差,他当即赋诗一首,其中有如下句子说:

向道是龙人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这诗表面上是在写龙舟竞赛活动一事,事实上,它就是卢肇对人生的深沉慨叹。

现在,人们把一些体育活动称之为锦标赛的,大概与此就颇有渊源关系。

①人,《唐摭言》与《唐诗纪事》均作“刚”,然以意揆之,当以“人”为是。

瑟鼓湘灵几辈知——月夜听诗钱起深幸获高名

在我国文学史上,不管出于何种目的,人们总是喜欢把那些相关的事物放在一块儿来说,却往往并不使人满意;

事实上,就是个中人士自己有时也未必都觉得满意——这可真是忒有意思了。

盛、中唐之交的著名诗人钱起,由于他诗作所具有的成就,人们便有了“前有沈、宋,后有钱、郎”这样的口诀。

①但钱一听就很不高兴了,居然嗤之以鼻道:

“郎士元怎么能跟我相提并论呢?

”②也有人把钱跟刘长卿并列,而此后的评论者却又觉得钱的水平远远逊色于刘。

但不论怎么说,钱起的诗作水平固然是很不简单的。

尽管他曾在驸马郭暧的席上不得不服了李端,④但他也曾在江淮诗人满座的情况下,因诗笔擅场,便一举摘得该次诗会的桂冠。

吴兴人钱起小时候就极其聪明,还在乡里时他已很受人赞赏。

有一次随人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并住进了旅馆里;

正感无聊的他便趁着皎洁的月光外出散步。

忽然间,户外那悠远的吟诗声缓缓地传了过来,平时也喜欢吟诗的钱起不觉就仔细聆听起来。

不知怎的,那人却一再地吟诵着这么相同语汇的两句——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于是,钱起遂起来开门并缓缓地踱了出去,看看究竟是谁在吟诗。

但大门一打开,却居然没有发现人!

钱心中深觉奇怪,凭着他那极强的记忆力,一下子就把这诗句给记住了,只是他心中并没有太拿它当回事儿而已。

时任主考官的李暐,⑤就把他眼前这份试卷拿了过来,并一再端详着: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诗好喜看成快婿——姚太守择婿重才更重德

在中国历史上,长辈因喜爱才俊从而把爱女嫁给他的现象,固然值得人们为之叫好;

但同时,有些才子由于恋慕对方爱女而“毛遂自荐”并成为其快婿的,也同样是令人叫好的美事。

如五代十国时期的北京人高越,字冲远,聪颖有才思。

他在北方的文名很大,当获悉卢文进有个女儿既美丽又聪慧,而且还善于写作诗文时,高冲远便携带着自己那得意的诗文稿前往拜访。

卢一见,大为快慰,当即便把爱女嫁给他,从而成就了一桩美好姻缘。

又如晚唐时,尚书韦宙因欣赏来鹏的才华,①就邀请他入其幕府,还携带他出游四川,而且也曾要让来鹏做他的女婿。

尽管这好事因故未果,但韦宙仍向主考官推荐他。

所有这些,都显示出我国历来就有的长辈爱才惜才的良好传统。

本文所要讲述的,是晚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姚合,因爱才惜才遂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的故事。

自身原本就很有才华的姚合,在担任杭州刺史时,因爱惜人才而流播着一桩佳话。

睦州(今浙江建德)青年李频,长得非常清秀;

他从小就非常聪敏,记忆力特强,所以很早便写得一手好诗。

李频从诗友方干那里获悉,姚不仅有着不凡的诗才,而且还特为赏识别人的才华。

居住在西山的李频觉得自己老住在乡下也不是久长之计,遂不远千里跑到杭州,请姚合给他的诗作出品评;

李频心想,姚的评定说不准将会给自己有颗定心丸吃呢。

在杭州太守府里,李频把自己的身世向姚公简单扼要地作了介绍,然后便恭恭敬敬地把随身携带着的诗文稿呈献给他。

一翻开诗文集,一首题为《湘中送友人》的七律诗,直跃入了姚公的眼帘。

读罢,姚公不禁掀髯大喜道:

“君有此诗才,来科考取进士,又有何困难哉!

”李频一听,既惶恐又很兴奋地向姚公深表感谢,同时自谦地请姚大人多加指教。

姚合点了点头,就莞尔吟起了这诗来: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天。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宵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好诗啊,真是好诗!

”姚合自言自语道:

“首联对起的作法,自从老杜以后,真正能做到如此绾合自然的已属不多见。

而且此诗先写湘水连天,正为离人独往凄凉一衬呢!

如此幽情寓思,实乃精妙之极!

”李频喜上眉梢;

心说,人们传说惜才爱才的姚大人果然名不虚传!

此时,姚合手里拿着诗稿,严肃地凝视着李频并询问:

“贤契可曾成家?

”李频当即恭敬作答道:

“回大人,小生由于一直攻读书史,尚且无暇顾及成家之事。

”姚合便大喜道:

“本官愿以小女为君侍奉箕帚,不知意下何如?

”李频更是兴奋不已地向姚大人深施一礼道:

“多谢大人垂青!

”由于这首绝妙好诗所起的作用,杭州刺史姚合便把爱女嫁给了青年诗人李频。

姚太守之所以把爱女嫁给诗人李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他颇为看好李的人品,也许这才是姚出嫁爱女的主要意旨所在。

事实上,此前杭州人郑巢因为颇富才华也曾得到过姚的欣赏,姚凡是外出登临游览,就时常把郑携带在身边,但郑并没有成为他的快婿。

而李频后来在做官时,果然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

他性情耿介,守正不阿,敢于抑制非法的豪强地主和胡作非为的强盗,连懿宗皇帝也很赞赏他。

尤其在荒年时期,李频又敢于顶着上头压力,开仓赈济老百姓;

所以在他死后,老百姓就一路扶柩痛哭着送他鹤驾道山。

临了,阿袁在此顺便提说一笔,曾任武功主簿便被世人称为姚武功的姚合,事实上,倒是他的快婿、后来比他这官衔略微大些的曾任武功令的李频却并未被世人称为李武功,这也可算是他们翁婿名头之外的颇有意思的称谓了。

①鹏,一作“鹄”。

②过,平仄两读,此处因谐律关系而读仄声。

敢说宣宗不懂诗——贾岛跟皇帝争夺诗稿被贬

有一首虽很著名但据说是伪托大文豪韩愈的诗,①是写赠并赞扬诗人贾岛的。

这首题为《赠贾岛》的诗说:

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风云顿觉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

不难看出,写这诗的人对贾岛真可谓推崇备至了。

就算它不是韩公写的,但人们对贾岛诗作的崇拜,却是一个客观事实;

即使不说同时代人对他的推重,就是后来诗人也很少有不痴迷着他的。

这里我们姑且不说距离贾岛时代远一些的,比如南宋“永嘉四灵”热切爱好他的作品,就是在晚唐时期,喜爱贾岛作品的便大有人在。

诗人李洞甚至还铸了一个贾岛铜像放在自己头戴的方巾中,手持念珠,一天口念“贾岛佛”不下一千遍。

如果碰到了也爱好贾岛诗篇的,李洞遂手抄贾诗赠给对方。

无独有偶,在南唐,做上了大官的诗人孙晟当年也在自己的屋壁画上贾岛的像,经常整天对之恭奉不休。

仅举这两个例子,我们便可以大略知道贾岛的诗作成就以及其人被人们所爱好的情况之一斑了。

范阳人贾岛,字浪仙,②由于接二连三地考不上进士,他一气之下就去当了和尚。

后来碰上大文豪韩愈,并幸运地得到了韩的赏识,他这才还了俗又去应举。

只是此后他仍然经过几次磨难,最终才算是如愿以偿。

那个著名的“推敲”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贾岛,我们放在其他篇章再进行详细述说③外,即便他送和尚同道无可的诗作也无不如此,他这首五律诗这样写道: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

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然而,他居然在该诗颈联“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的底下,又夹注了一首五绝诗来表明他的苦心追求: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这既可看出他对自己作品的自我欣赏,同时也可见出他对诗歌执着乃至痴迷的情愫了。

他甚至还在每年除夕,把一年当中自己所写的诗作拿出来,恭恭敬敬地摆放在几案上,焚香点烛后对之纳头便拜。

然后,贾岛起来把酒酹在了地上,还喃喃祝祷着:

“这可是我一年来苦心经营的心爱东西啊!

事实上,贾岛对写诗不但毫不倦怠,而且对于他自己所写的诗歌也是爱惜有加的;

为此,他无意中还得罪了皇帝呢。

一天,他同几位诗友约好到当年居住过的青龙寺游玩。

但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们到来,贾岛便把随身携带的诗稿拿出来,一边自我欣赏,一边自行作进一步的推敲、修改。

夜色已经毫不犹豫地漫了上来,但诗友们仍还没有到达,贾岛估计他们大约是不会来了。

于是他和衣卧在几案上假寐,但很快便睡眼朦胧了。

一觉醒来,贾岛却发现一个陌生人从他的衫袖底下抽走了诗稿在看——那可是我的心血呀!

贾岛心里这样一想,便“呼”的一声站了起来,毫不迟疑地从那人手里一把拽了过来,然后愤愤然说道:

“看你穿得衣服这样鲜亮,长得又是如此肥头大耳的,就不是一块懂诗的料!

”那人即便想要抢夺诗稿也来不及了,于是不再说什么,冷冷地看了贾岛一眼,顾自下楼去了。

事实上,这被贾岛讥嘲着的陌生人,可是当朝宣宗皇帝李忱呵!

宣宗素有微服出行的习惯,这会儿适值他改换朝服,出来游览,来到该楼下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吟诗,就登楼上去。

而此时的贾岛却因劳累过度而睡着了,于是便出现了上文这一幕。

事后贾岛听人说起那陌生人就是当今皇上时,他吓得两腿颤栗不止,便赶忙跑到宫中去叩头谢罪。

据说他后来被贬谪到长江担任主簿一职,就跟这事儿有着绝大的关系;

但贾岛却因此又多了一个文学史上的雅称:

贾长江。

后来有许多诗人为他鸣不平,如唐人安程锜在一首诗里就有句说贾岛“夺卷忤宣宗”;

④对此,李克恭也有诗句称“宣宗谪去为闲事”了。

然而,贾岛这胆敢说宣宗皇帝不懂诗的代价,却委实是不低的;

这可真是令人浩叹不置的事儿啊!

①此诗不见于韩文公诗文集,但见诸《唐才子传》。

苏轼就曾以为此系“世俗无知者所托”,而《唐诗纪事》则持模棱两可态度;

又,“浑”一作“中”。

②浪仙,一作“阆仙”。

③具见本书《非关和尚独推敲》。

④忤,一作“误”,似不确;

此据《唐诗纪事》汲古阁本。

安程锜,《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作“程锜”,当为不确。

三生有幸识精魂——书生李源跟和尚的交往

秀才李源平时在用功读书之外,还爱好钻研佛教等方面的知识。

所以,他跟一些精通佛学的和尚就有了亲密往来,其中一个法名叫圆泽的法师跟他关系尤其要好。

一天,他们又在讨论了一番佛学之后,李源便跟圆泽商量何不到长江三峡去游玩游玩?

说这样可以增长一些人生阅历,而且对佛学认识的提升也会有好处。

计议已定,两人遂相约着隔日一同去。

正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