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780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docx

岳麓书院调研报告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

———记岳麓书院之游

岳麓书院,位于省市湘岸,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

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高等师学校、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大学。

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

Top.1:

岳麓书院历史

前期:

岳麓晋以前为道士活动地,曾建有万寿宫、崇真观等。

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年)麓山寺创立,至今仍保存完好。

东晋侃曾建杉庵读书于此。

六朝建道林寺。

唐代马燧建“道林精舍”。

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为“思儒者之道”,在麓山寺下,“割地建屋”,建起了“以居士类”的学舍,岳麓书院就是在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诞生的。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原僧人办学的遗址上,正式建立起了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岳麓书院进入了北宋的鼎盛时期。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对周式兴学颇为嘉许,亲书“岳麓书院”匾额。

至今书院所存明代“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

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安抚使知潭州珙重建岳麓书院。

1275年元兵攻破,岳麓书院被付之一炬。

元统治者统一全国后,极力推动书院的恢复和发展,潭州学正必大主持重建岳麓书院,仅废10余年的岳麓书院又开始恢复生机。

1314年(延元年)郡别驾安仁再次主持大修。

元末战乱再起,岳麓书院又于1368年(至正十八年)毁于战火。

中期:

明初,朱元璋奉行“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政策。

重视地方官学的复

兴,而不倡导书院教育。

全国书院颓废,岳麓书院也因此沉寂了百余年。

成化(1465-1487)年间,书院开始逐渐恢复。

1432年(宣德七年),由民间集资促成岳麓书院最早的一次修复。

1469年(成化五年),知府钱澎再次兴复书院,但不久又废。

1494年(弘治七年)府通判钢终于使岳麓书院基本恢复旧貌。

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

王守仁及其弟子在岳麓书院的讲学是继南宋湖湘学派之后,岳麓书院的又一次重要学派活动,导致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

1643年(崇祯十六年),献忠部队进攻,与明朝官军进行激战,书院在混战中被毁。

后期:

清初朝廷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

1652年(顺治九年)曾调令:

“各提官督率教官、生儒,务将平日所习经书义理,着实讲求,躬行实践。

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徒党,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实谈废业。

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顺治末年对书院的抑制政策开始松弛,康熙、雍正年间进而实行支持和鼓励政策。

1668年(康熙七年),巡抚周召南下令重建岳麓书院,基本恢复了原有规模。

1674年(康熙十三年),吴三桂发动三藩叛乱,攻克,刚刚修好了才4年的岳麓书院即兴即毁。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巡抚丁思孔又重建岳麓,置膏火田数百亩,并两具疏章,请求御书匾额。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

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

乾隆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书院的建设进一步发展。

Top2:

岳麓书院建筑功能

现在看到的就是岳麓书院的全景图,可以发现岳麓书院的古建筑在布局上所采用的是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主体建筑有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这些建筑都位于中轴线上,其中讲堂是位于中轴线的中心,也是整个书院的中心位置;在中轴线的两侧主要是斋舍和祭祀的专用实祠堂,这种布局体现我国儒家思想文化中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

书院的建筑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功能:

讲学、藏书、祭祀,此外还有活动区和生活区

首先提到的是赫曦台。

“赫曦”的意思是:

红红的太阳升起来了。

当年,朱熹应著名的理学大师栻的邀请,千里迢迢的从省的崇安来到岳麓书院讲学,在停留了两个多月,清晨的时候,朱熹常常和栻一起登上岳麓山顶看日出,每当见到腾空,霞光万丈,山川市井,万物一切都沐浴在中的时候,便激动不已,拍手道:

赫曦!

赫曦!

,于是便将他们观日出的这个地方定名为“赫曦”,后来,栻便在此修筑发一个戏台,名为“赫曦台”以示纪念。

沿着中轴线,便是岳麓书院的大门,原先的大门在江滨牌楼路一带的,旧称“中门”,现在的大门建于明代,清代同治年间进行过翻修,采用的是南方将军门式的结构,五间硬山顶。

穿过大门,就来到了二门,在二门的门额上悬来“名山坛席”匾,这里的名山反映的是南岳衡山,因为衡山的72峰,回雁为首,岳麓为尾,“麓”为尾的意思,即南岳的最未一峰。

岳麓书院因山而得名,岳麓山也因为有了岳麓书院而更加的有灵气;“坛席”即席位,除地为坛,上设席位,以示学生对老师的尊重,两旁的对联“纳于大麓,藏之名山”说岳麓书院被浩瀚青翠的树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岳麓山之中。

在二门的背面有一匾:

“潇湘槐市”,“槐市”为文化市场,是汉代读书人聚集的地方,“潇湘”泛指,“潇湘槐市”是说岳麓书院是文化名人、士子学者聚集的场所,引申为岳麓书院人才之盛,就有如汉代槐市之盛。

越过二门,便进入了院,在左右两边,左边是教学斋,右边为半学斋,它们都是昔日师生们居舍,相当于现在的大学集体宿舍。

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和现在的有所不同,当代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而古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里自修,老师定期开讲,解答学生的问题。

讲堂是书院的核心部分,位于书院的中心位置,是书院教学重地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也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是最能体现岳麓书院作为教学作用的地方。

讲堂又称静一堂”或“忠、孝、廉、节”堂,历史上有8次重建,30余次小规模的修缮,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又经过同治年间的大修后遗存下来的。

讲堂有三块匾,分别是“实事”、“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块匾:

“实事”为民国初期工专校长宾步程撰。

1917年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匾悬挂在此,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所炸,这是后来重新制作的。

第二块匾写有:

“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御赐的。

“学达性天”是一种理学思想。

这里的“性”指的是人性,“天”是指天道,朱程理学认为,人的善良本性是天道所赋的,教育的目的是要恢复伯天命之性,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皇帝所赐匾,意在勉励学子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同时告诉人们在这里求学,可以获得德性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学问的最高境界,原匾在战乱中散失,现匾为1984年根据康熙手迹重制的。

最里面的那块“道南正脉”匾是乾隆皇帝为了表彰岳麓书院在传播理学方面的功绩所赐的,其意思是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

匾为原物,这里的“道”指的就是理学,所以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思想是理学南传的正统。

在讲堂里有4块大字石碑,上书“忠、孝、廉、节”,为朱熹所撰,现在我们所见的是清道光年间山长欧阳厚均重刻的,每块高213厘米,宽131米,字高169米,宽122米一般像这么大的石刻汉字只有在名山的巨崖上才有,而单个字刻在碑石上的在国是极为罕见的,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讲堂也因此又称为“忠、孝、廉、节”堂,“忠、孝、廉、节”四字,实际上就是岳麓书院在整个封建社会里的校训。

在讲堂正面两侧壁上,还有四块碑分别是:

“整、齐、严、肃”与“忠、孝、廉、节”碑相映衬。

下个景点便是御书楼,而通往御书楼路藏在讲堂屏壁后面,以给人营造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观赏御书楼,有个书院风景绝佳的地——百泉轩,它因地处岳麓山清风峡谷口溪泉荟萃处而得名。

这主要是因为百泉轩前面有一个优美的园林,书院八景中,其中就有两景在园林中,分别是“碧沼观鱼”、“花墩坐月”。

穿过园林后,便来到时务轩,时务轩是为了纪念清未维新派创办的学校——时务学堂而修建的经念性建筑。

时务轩的旁边就是麓山寺碑,也称“三绝碑”。

麓山寺碑是我国现存

碑刻中影响较大的一块唐碑,高272厘米,高133厘米,记录的容为麓山寺的历史沿革,它是由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篆刻家邕亲自撰文、书写并且镌刻,因文、书、刻三者俱佳,因此有“三绝碑”之称,又因为要邕曾当过太守,因而这块碑又有“碑”之称,人们常称其为“三绝碑”。

岳麓书院建筑三大功能的最后一部分—祭祀部分的建筑位于中轴线的右侧。

中轴线右侧上面部分主要是祠庙建筑群,它是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祭祀的人物,一般为书院所尊奉的学派代表人物、文化名流、建设功臣、有恩于书院的地方长官、知名山长以及著名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祭祀,达到端正学统,整束学风、启发后人的目的文庙原称孔庙,是专门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地方,文庙对于岳麓书院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历代都有严格的礼规,要求师生都要遵循圣人的言行行事,每月的初一、十五,山长要带领学生一一朝拜,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典活动,地方长官也得参加,场面极为壮观。

文庙的主体建筑是大成殿。

这就是大成殿,全国各地文庙的主体建筑均为大成殿。

文庙的建筑与其它建筑不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所用的瓦片的颜色不同,文庙所采用的颜色是金黄色,与故宫的颜色是一样的,而其它的全用的是青瓦。

金黄色是古代皇家专用的,民间不得使用,而文庙却是个例外,其建筑级别也同宫殿,为最高级别的,享有皇家礼的待遇,说

明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尊师重教和国家。

Top3:

岳麓书院建筑形式及特点

一、柱梁(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木架构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是房屋多为木构架建筑。

砖石结构建筑就全国围和历史发展而言,始终未能穴量使用。

这种房屋以木构架为房屋骨架,承屋顶或瞄}层之重;墙壁是围护结构,只承担自重。

古代木构架的主要形式有三种,既梁柱式,穿逗(也称穿斗)式与密梁平顶式。

前两种是用于坡屋顶房屋的构架,其中柱梁式使用得最广,历代官式建筑均是此式,华中、华北、西北、东北也都用此式来建屋:

穿逗式流行于华东、华南、西南,但这些地区的寺观、重要建筑仍多用柱梁式。

后一种的密梁平顶式流行于新疆、、。

而岳麓书院中的木架形式大多属于柱梁式木架构形式。

其做法是在柱子上抬起大梁,梁上承载童柱,童柱上再抬起上一层的大梁,梁上再承载童柱,如此层层叠起,所以又叫“叠梁式”(如图1.1 1.2)。

其特点是:

用材粗壮,因而建筑风格厚重雄壮,柱距较大,部空间宽阔,其缺点是耗材过多。

书院中仍有少部分建筑(大多为院门檐)使用的是穿斗式木架构形式,其做法是用较薄的枋穿过柱子,叫做“穿枋”,瓜柱(童柱)骑跨在穿枋上,叫“骑马瓜柱”。

由柱、瓜柱、穿枋构成屋架,檩子直接落在柱和瓜柱之上(如图1.3 1.4)。

其特点是:

用材较小,节省材料,建筑风格轻巧;结构整体性强,抗风抗震能力好。

其缺点是屋架中柱间跨度不大,柱网较密,部空间受到限制(所以在书院中一版只有过门处使用穿斗式木架构形式)。

抬梁式木架构

岳麓书院中连廊

穿斗式木架构

岳麓书院大门

二、结构特点——构架柱与墙壁分离出现“铁壁虎”

架构住与墙壁完全分离,墙壁靠在柱子外边。

在这种墙壁离开柱子完全独立的情况下,墙壁的稳定性不好,需要用特殊的铁构件把墙壁和柱子连接起来。

这种铁构件使用一根铁杆穿过墙体和柱子,两头固定,将墙壁和柱子拉结在一起。

因为墙体那边的固定需要尽可能扩大受力面积,于是做成了长条形的形状,紧贴在外墙上,民间也称之为“铁壁虎”。

如图是御书楼对面连廊旁的墙上制成竹枝花式的铁壁虎。

铁壁虎 

岳麓书院中的应用

三、斗拱技术的运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

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其功用在於承受上都支出的屋檐,将其重量或直接集中到柱上,或间接的先纳至额枋上再转到柱上。

一般上,凡是非常重要或带纪念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抖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的奇妙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 图1.7 斗拱 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