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2475717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古典诗歌 第15课 离骚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1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9)夫孰异道而相安:

(10)忍尤而攘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伏清白以死直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及行迷之未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驰椒丘且焉止息:

(14)退将复修吾初服:

答案 

(1)擦泪水 

(2)谇,谏;

替,废弃、贬斥 (3)高耸的样子 (4)众女,喻指许多小人;

蛾眉,喻指美好的品德 (5)造谣、诽谤 (6)背向,引申为违背 (7)法度 (8)突然 (9)不同道 (10)责骂 (11)保持 (12)趁着 (13)停下来休息 (14)未当官前的服饰,喻指原来的志趣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偭规矩而改错:

(2)忳郁邑余侘傺兮:

(3)何方圜之能周兮:

(4)延伫乎吾将反:

(5)进不入以离尤兮:

(6)芳菲菲其弥章:

答案 

(1)通“措”,措施 

(2)通“郁悒”,忧愁苦闷 (3)通“圆”,圆凿(榫眼) (4)通“返”,返回 (5)通“罹”,遭受 (6)同“彰”,显著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

(1)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水势大;

形容广阔或壮大。

(2)偭规矩而改错

改正错误。

(3)固时俗之工巧兮

细致,精巧(多用于工艺品或诗文、书画)。

(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5)宁溘死以流亡兮

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6)长余佩之陆离

形容色彩繁杂。

答案 

(1)荒唐,没有准则。

(2)改变措施。

(3)善于取巧。

(4)艰难困厄。

(5)随流水而消逝。

(6)修长分散的样子。

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1)修

(2)信

(3)相

(4)反

(5)固

(6)虽

答案 

(1)名词,美的德行/动词,整理/动词,修建、修造/名词,长、高/动词,撰写/动词,修订、修改 

(2)副词,确实、真正/形容词,诚实/动词,信任/动词,通“伸”,伸张/动词,真实不欺 (3)动词,看、选择/副词,相互/名词,辅佐君主掌管国事的人/代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4)动词,回头/动词,通“返”,返回 (5)副词,本来/动词,巩固 (6)连词,虽然/连词,纵然、即使

5.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

(1)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伏清白以死直兮:

(3)屈心而抑志兮:

(4)回朕车以复路兮: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动词,加高;

加长 

(2)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3)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委屈(4)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

6.翻译下列句子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译文:

(2)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3)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4)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5)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答案 

(1)长叹息一声而掩面拭泪啊,我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

(2)许多女人嫉妒我秀美的眉毛啊,诽谤我好做淫荡之事。

(3)忧愁抑郁、烦恼苦闷,我失意啊,只有我在此时艰难困厄。

(4)悔恨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楚啊,我长久地站立而想返回。

(5)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啊,只要我的内心是真正美好的。

三、名言警句

屈原名句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湘夫人》

3.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涉江》

4.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5.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一、作者简介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诗人。

出身于楚国贵族。

屈原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

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楚王的宠妃郑袖等人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又因为屈原性格耿直,最终被楚怀王疏远。

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对前途感到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同年五月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是中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有《离骚》、《九章》等。

二、背景展示

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又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屈原的“忧愁幽思”和怨愤,是和楚国的政治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

由于其中曲折尽情地抒写了诗人的身世、思想和境遇,因此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称它为诗人的自叙传。

三、文体知识

骚体诗

骚体,也称为楚辞体,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是屈原创立的。

秦汉以后,人们也将带有浓重骚体色彩的诗歌称为骚体诗。

主要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

这类作品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

篇幅、字句较长,形式也较自由,并多用“兮”字以助语势。

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课堂导语

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他出现在中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典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是中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且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屈原,一起领悟《离骚》的风采!

《离骚(节选)》共52句,每4句为1节,共13节。

请分别概括出1~7节和8~13节的内容,填在图中①②处。

答案 ①追求与现实的矛盾 ②爱国决心

1.认真阅读文本,找出表现屈原品格的句子,并指出其品格特点。

答:

答案 

(1)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忧国忧民。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坚持真理。

(3)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嫉恶如仇。

(4)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洁身自好。

(5)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忠贞不移。

2.《离骚(节选)》读起来非常有乐感,在这方面诗人采用了哪些技巧?

答案 

(1)押韵。

如“余虽好修姱以

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第一个“替”和“茝”是韵脚;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错”“度”是韵脚。

(2)在句中普遍使用“兮”字。

“兮”是语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这首诗里,一般是两句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兮”用在上下句之间,增加了停顿,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大量使用对偶句。

如“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等。

(4)多用双声叠韵联绵词及叠音词。

如“

羁”“郁邑”“侘傺”“陆离”等是双声词,“岌岌”“菲菲”等是叠音词。

3.屈原一心想要实现“美政”,又为什么“朝谇而夕替”以致被君王流放呢?

答案 屈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但坦荡的胸怀、磊落的品性决定了他为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不会瞻前顾后,更不可能中途更改主张,因此得不到君王的认可。

这是昏庸政治的必然,具体来说,原因之一是“余心之所善兮”,爱用香蕙作佩带,又喜采集白芷;

原因之二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君王“终不察夫民心”;

原因之三是“固时俗之工巧兮”,“背绳墨以追曲兮”。

综上所述,自己从善爱美,小人投机追曲;

“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而自己“不忍为此态也”,不愿同流合污。

“鸷鸟”固然“不群”,“异道”怎么能“相安”?

屈原“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保持清白,最终献身正道。

你赞同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吗?

为什么?

答案 (示例一)不赞同。

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

他应该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示例二)可以理解。

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的赏识和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

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自己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

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对偶手法的运用

《离骚》一诗中有许多句子以“兮”字结尾,若将“兮”字去掉,对偶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对偶句的运用,使全诗节奏鲜明,增强了诗歌的形式美和感染力。

技巧点拨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相对、相似、相关或相承意思的修辞手法。

对偶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可分为以下三种:

(1)正对:

上下联从两个角度、两个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内容上相互补充。

如:

①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②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

(2)反对:

上下联从新与旧、好与坏、美与丑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说,意思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

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②敌人害怕你静若悬剑,人民信赖你稳如磐石。

(3)串对:

上下联内容从事物的发展过程或因果、条件、假设等方面相关联。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②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偶分为严式对偶与宽式对偶。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宽式对偶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条件即可。

对偶一般是两个句子,如以上各例;

也有的是句子成分。

对于他们,第一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对偶的作用:

整齐匀称,节奏鲜明;

音调铿锵,富有音乐美;

表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迁移运用

写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协调。

请修改下面两副对联,使之符合要求。

(1)上联:

苟有恒,何必要五更就忙着起床三更才入眠

下联:

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上联应改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联:

登阁纵目鸢飞鱼跃千帆竞

抒怀览胜水木清华万物荣

下联应改为:

答案 

(1)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

(2)览胜抒怀水清木华万物荣(或“览胜抒怀木华水清万物荣”)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1)年轻的屈原怀揣革新政治、强盛楚国的理想,一路探索,追求不止。

即使理想受挫,仍九死未悔,痴心不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是他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的佐证。

(2)屈原一生坚守高尚的节操,嫉恶如仇,鄙视群小,不与小人同流合污,真正做到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向世人展示了他傲岸不屈的伟大人格。

运用示例

 汨罗江上,阴风怒号,大浪滚滚。

江畔,衣着华丽的诗人——屈原,顶着风,灌着酒在徒步行吟。

是你,屈原,那个“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

面对国家你尽职尽忠,面对世事你正气凛然,面对天下你一身坦荡!

你,对奸臣感到不满;

对楚怀王感到失望;

对自己感到羞愧。

楚怀王那冷峻的目光还在脑中徘徊,让你感到阵阵心寒……

你也曾想使楚国走向光辉,可混乱的世事让你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

罢了,罢了,足矣,受辱不如归去。

你看到百姓竭力挽留你的神情,却丝毫不为之所动。

于是纵身跳入江中,风,在拉扯你的衣袍,仿佛不愿你就这么走了。

(高考作文《向屈原致敬》)

2.课外素材

老干部不与贪官同流合污

杨维骏,云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退休二十多年,杨维骏一直作为一个退而不休、“挑刺找茬”的另类官员存在。

杨维骏一直在举报贪腐现象。

他所举报的白恩培、仇和、张田欣等一干人业已落马,杨维骏也被称为“年纪最大、级别最高、最不为己”的三“最”反腐斗士。

但同时,杨维骏老人也成了腐败分子最忌恨的人,有人威胁要把他打成植物人;

还有人扬言,要让他“永远闭嘴”。

但杨维骏并没有被这些威胁吓住,仍然奋战在与腐败分子斗争的战场上。

选材感言

 如果我们的生活中有更多的像杨维骏一样的公民,那么中国又怎会有腐败分子滋生的土壤?

期待当代官场中能出现千千万万个杨维骏,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杨维骏多了,腐败分子就少了,甚至会绝迹。

到那时,我们的社会才会真正和谐,人民才会真正安居乐业。

戴着花冠的诗人

当我们用现世的眼光审视屈原时,一定会觉得他很傻很傻;

可命运如果可以重来的话,他一定会重新投入汨罗江。

我想,执着和理想便是他的生命主题吧。

当一个人过于强烈地期望一件不可能的事时,生命就演变成了一种悲剧。

可是执着却能在生命中开出艳丽的花朵,理想在黑暗中也能碰撞出浪漫的火花。

一个被楚国和世人都抛弃了的人依然可以写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此坚定的诗句,可以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如此动人的歌词,可以吼出“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如此慷慨的誓言。

一个不被爱的人依然爱着别人,希冀着祖国,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美政,楚王,理想是一种散发着香味的罂粟,引屈原走向他的悲哀。

所以他的诗中夹杂着光波流泻的星空,也充斥着令人心酸的孤独。

一步,一步,从三闾大夫的政治家,走向了腰悬长剑的诗人。

也许,诗和政治相遇时,本身便是一种错误,皎洁怎能和黑暗相融合呢?

然而当诗人和政治家成为一个人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当他内心的情感涨满得无法用言语诉说时,他选择来到了汨罗江畔。

江水,清风,香草。

江水涤不尽世上的污秽,清风吹不散朝廷的腐朽,香草的诗句唤不醒昏庸的楚王。

既然理想已死,肉体停留在世上又有什么用呢?

在诗人和政治家身份的纠缠中,最终,他选择了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浪漫:

在满是香草的岸边,将肉体抛入水中,灵魂融入风里,留下顶花冠守候如血的夕阳!

在世界的眼中屈原疯了,可是在屈原的眼中世界疯了!

于是他毫不吝惜丢下肉体,让灵魂追逐精神的家园。

当然,如果也能作诗,屈原应当把告别作出来,给他所爱的和不爱他的人一个交代,可是灵魂终究缄默了,独留下深深的叹惋。

诗人的浪漫注定了他的悲哀,他拆下肋骨当作火把点燃,照亮黑暗的路!

我想如果人生是块金黄的麦田,那么屈原就是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用他的节操收割了自己的生命。

两千多年前,这个浪漫的诗人用诗词开始了一条拯救自己、拯救世界的不归路。

汨罗江在落日的余晖中翻腾着,生命在时光的车轮中轮回着。

今天,回望历史仍然可以看见他作生命之舞:

头戴花冠,挥洒毛笔,蘸着自己伤口流下的鲜血,在清风拂来的馨香空气中,抒写浪漫和执着。

(摘自《散文吧》,有改动)

读后启悟

 屈原,本身就是一首长诗,一个文化的界碑。

因此,对屈原的歌颂,人们多着眼于屈原诗人的气质和执着的理想,这篇文章也不例外。

但本文却能采用如诗如画的语言,生动地诠释为着理想而生、也为着理想而死的屈原的心路历程,实在高妙。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十——敬业

1.[名句]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尚书·

周书·

周官》

[译文]功勋卓著在于立志,事业广大在于勤勉。

[解读]《周官》是记载周成王对百官进行训诫的历史文献,对百官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更提出了官员的基本职业道德标准。

在古人看来,官员作为国家事务的具体实施者,负有协助君主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大责任。

因此,官员应当对自我严格要求,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远大的志向,用勤勉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和执行公务。

“作德,心逸日休;

作伪,心劳日拙。

居宠思危,罔不惟畏,弗畏入畏。

”做好事,就心安理得,自己也很快乐;

做坏事,就心态阴暗,自己也难受。

越处在高位越要居安思危,对为官的事时时要有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这一官员“敬业”准则,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

2.[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

诸葛亮《后出师表》

[译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解读]三国时期,蜀汉名臣诸葛亮帮助刘备建立三足鼎立的基业,深受刘备器重,刘备临终托孤,让他继续辅佐后主刘禅。

诸葛亮对内励精图治,对外不忘复兴汉室的大业,多次与魏国交战,希望能够统一天下。

228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书,请求再次出兵伐魏,表达自己忠心尽职的思想,即著名的《后出师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从此成为形容人敬业忠诚的代名词。

这种对待事业坚贞如一,奉献自己的全部身心以实现理想的精神,得到仁人志士的广泛推崇。

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岳飞,就深受这一精神感染,1138年路过河南南阳诸葛亮祠时,看到石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