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73702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化学复习 题型复习三 实验探究题Word文档格式.docx

观察发现D、E试剂瓶的瓶塞是橡胶塞,使用橡胶塞的原因是碱性物质易与玻璃中的SiO2发生反应的产物使瓶口与塞子粘合在一起。

2.(2016昆明十县区模拟)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产烧醎、氢气、氯气等化工产品,其反应原理为:

2NaCl+2H2O

2NaOH+H2↑+Cl2↑,某研究性小组对制得的烧碱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碱样品中可能含有哪些杂质?

【猜想】猜想一:

可能含有碳酸钠.猜想的依据是2NaOH+CO2=Na2CO3+H2O(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猜想二:

可能含有氯化钠,猜想的依据是化工生产中,原料往往不能完全转化为产品。

【实验探究】请帮甲同学完成以下探究实验:

猜想

实验步骤

猜想一

①取少量烧碱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向其中滴加过量稀硝酸

有气泡产生

样品中含有Na2CO3

②将步骤①中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淸的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猜想二

③向步骤①所得的溶液中滴加几滴AgNO3溶液

样品中含有氯化钠

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一的实验结论,也向烧碱样品的溶液中滴加了少量稀硝酸,却发现无气泡产生。

【解释与结论】大家经过分析,发现乙同学所用试剂与甲同学相同,却没有看到气泡原因可能是少量的稀硝酸先与样品中的氢氧化钠反应完

【交流与反思】丙同学提出:

“在甲同学做的实验中,稀硝酸也可以用稀盐酸代替.”你认为他的观点不正确(填“正确”或“不正确”)。

3.(2016河北)蔗糖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某兴趣小组对“蔗糖的组成”进行了探究。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认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氧化碳和水转化成葡萄糖和氧气,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故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实验验证】

方案一:

小明将蔗糖在氧气中燃

烧,检验到生成物中有水和二氧化碳,得出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小刚认为该方案不合理,只能说明蔗糖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不

能确定是否含有氧元素,理由是蔗糖燃烧中有氧气参加反应。

方案二:

小刚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开始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然后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灯给蔗糖加强热。

(1)观察到小烧杯(或玻璃导管)中有水珠出现,说明蔗糖中含有

氢元素和氧元素。

(2)观察到硬质玻璃管中残留有黑色固体,他猜测该黑色固体是单质碳,并继续利用上图所示装置,另选试剂进行了验证单质碳的实验。

实验过程和现象如下:

实验过程

小烧杯中加入澄清石灰水,向硬质玻璃管中通入氧气,点燃酒精灯。

①硬质玻璃管中的黑色固体剧烈燃烧,发出白光;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写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CO2或CO2+Ca(OH)2=CaCO3↓+H2O。

【实验结论】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拓展交流】

(1)方案二中,先通入一会儿氮气的原因排净硬质玻璃管中的空气(或放止氧气参加反应)。

(2)查阅资料得知蔗糖的化学式为C12H22O11。

小红发现:

蔗糖分子中氢原子数日是氧原子数目的2倍,但是

,蔗糖中氧元素质量却是氢元素质量的8倍。

导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氧的相对原子质量比氢大。

4.(2016临沂)某饮用水中含有较多的碳酸氢钙[Ca(HCO3)2],属于硬水,煮沸时会有水垢生成,实验小组欲探究该水垢的主要成分。

【猜想与分析】分析Ca(HCO3)2与水的元素组成,该水垢的主要成分可能是 Ⅲ 。

Ⅰ.CaOⅡ.Ca(OH)2Ⅲ.CaCO3Ⅳ.Ca(OH)2和CaCO3

小强同学认为该水垢中不会存在CaO,理由是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 。

【实验与事实】

实验

现象

解释或结论

实验一

将适量的水垢和水装入试管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用滴管取上层清液于小试管中,然后再向小试管中滴入紫色石蕊溶液

紫色石蕊溶液不变色

Ca(OH)2微溶于水,其水溶液显碱性,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色,不变色说明水垢中一定没有 Ca(OH)2  

实验二

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

反应一段时间后水垢消失,溶液澄清;

玻璃片上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则水垢中一定含有CaCO3

【原理与呈现】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实验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反应原理:

 CaCO3+2HCl═CaCl2+CO2↑+H2O ,

 Ca(OH)2+CO2═CaCO3↓+H2O ;

【实践与应用】使用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许多麻烦,长期饮用硬水对人体健康不利,在日常生活中,可使用 肥皂水 来检测饮用水是硬水还是软水。

5.(2016襄阳)实验桌上现有包白色粉末,可能是氢氧化钠、硫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铜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

现将其放入一干净的烧杯M中,加入足量的水后,固体全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为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氯化钡溶液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

【讨论猜想】进过分析,针对白色粉末的组成,大家提出如下猜想:

小红:

氢氧化钠、硫酸钠;

小华:

氢氧化钠、碳酸钠;

小明:

碳酸钠、硫酸钠;

小亮:

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硫酸钠。

【实验探究】四位同学共同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试管A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且有气泡产生

 小红:

 

的猜想不正确

2.另取烧杯M中的少量溶液于另一试管B中,向其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小亮的猜想正确

3.继续向试管B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沉淀部分消失,并且有气泡产生 

实验完毕后,同学们将试管A、B中的物质倒在同一烧杯中,然后过滤,滤液中除酚酞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有 HCl、NaCl、BaCl2 。

6.(2015·

资阳)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如图所示)的无色溶液,老师叫各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物质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经了解得知,这瓶无色溶液原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

由此猜测:

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理论分析】为了确定该溶液,他们首先进行了分析:

(1)甲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可能是_氯化钠(或NaCl)___溶液。

(2)乙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_碳酸氢钠和硝酸钠的化学式中钠的原子个数为1,而标签中为2;

(或碳酸氢根和硝酸根化合价为-1价,而标签中显示推断酸根为-2价)_。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①取少量该无色溶液于试管中,慢慢滴加BaCl2溶液。

②静置后,倾去上层清液,向沉淀中滴加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大量气泡,沉淀消失。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__碳酸钠(或Na2CO3)。

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BaCl2=BaCO3↓+2NaCl。

【实验反思】

(4)丙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

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取少量无色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稀盐酸

有大量气泡产生

题型之二 反应后物质成分的探究

1.(2016曲靖)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制取CO2气体的过程中,不慎用到了浓盐酸,导致制得的CO2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他们设计了如下除去氯化氢气体并探究CO2与过氧化钠(Na2O2)反应的实验。

查阅资料得知:

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能与CO2、H2O发生反应:

2Na2O2+CO2=2Na2CO3+O2,2Na2O2+2H2O=4NaOH+O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的作用是除去氯化氢气体。

(2)为确定反应后装置B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小组同学取适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蒸馏水溶解形成溶液M,无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中不含过氧化钠(Na2O2)。

该小组同学继续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反应后硬质玻璃管中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一:

Na2CO3猜想二:

NaOH猜想三:

Na2CO3和NaOH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钠,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合理答案即可)。

【实验验证】小组同学取上述形成的溶液M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或硝酸钙或硝酸钡(合理答案即可)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向滤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滤液变红,则证明猜想三成立。

【交流反思】小组中有同学认为,将上述滤液中滴加的酚酞试液换成硝酸铜溶液,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你认为该同学的观点正确(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换成硝酸铜溶液后,有蓝色沉淀生成,也能证明溶液中含有NaOH。

【拓展延伸】在盛有氯化铵(NH4Cl)浓溶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钠(Na2O2)固体,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氧气和氨气。

2.(2014·

云南)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

某探究小组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氢化钙(CaH2)遇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氢气。

探究小组的同学把一定量的CaH2加入Na2CO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

经检验滤渣的成分是碳酸钙。

【提出问题】滤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

NaOH;

NaOH、Ca(OH)2;

猜想三:

NaOH、Na2CO3;

猜想四:

NaOH、Na2CO3、Ca(OH)2。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请用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___Na2CO3+Ca(OH)2===CaCO3↓+2NaOH___。

结论

实验一:

取滤液,向其中滴入少量碳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_ 二 _不成立

实验二:

另取滤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稀盐酸

___有气泡产生 __

猜想三成立

【反思与拓展】

(1)若向NH4Cl的溶液中加一定量CaH2,充分反应,产生的气体是___氢气、氨气___。

(2)登山运动员常用CaH2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氢化钙是固体,携带方便 ___。

3.(2016昆明)在老师的指导下,小乐同学探究金属和盐溶液反应时,发现将钠放入MgCl2溶液中有气泡和白色沉淀产生.为了进一步探究,小乐同学将充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得固体A和滤液B。

【查阅资料】

①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②MgCl2溶液呈酸性。

【分析与思考】

小乐同学根据所学知识对产生的气体和固体A进行判断;

(1)产生的气体是 ② (填序号)。

①CO2②H2③Cl2

(2)取A加入过量稀盐酸,A全部溶解,无气泡产生,则A的化学式是 Mg(OH)2 。

【提出问题】滤液B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一:

NaCl

、MgCl2

NaCl、NaOH

NaCl、MgCl2、NaOH

小乐同学认为猜想 四 不成立,理由是 氯化镁和氢氧化钠会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共存 。

【实验探究】

步骤一:

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振荡,观察现象

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三不成立

步骤二:

取少量滤液B于试管中,滴加适量NaOH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产生白

色沉淀

猜想成立

【结论】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钠不能将位于它后面的金属从该金属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拓展】将钠与MgCl2固体隔绝空气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钠可以从MgCl2中置换出镁,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MgCl2

2NaCl+Mg 。

4.(2015·

昆明)我国古代将炉甘石(ZnCO3)、赤铜(Cu2O)和木炭粉混合后加热到一定温度,可以得到一种外观似金子的锌和铜的合金,不法分子用它来冒充黄金。

小晨同学在实验室进行了木炭粉还原氧化亚铜的实验(主要反应:

C+Cu2O

2Cu+CO↑),她观察到反应后的固体不完全是紫红色,于是对该固体的成分进行了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该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Cu是紫红色固体

②Cu2O是红色固体

③Cu2O+H2SO4(稀)===CuSO4+Cu+H2O

【猜想与假设】

Cu

Cu、Cu2O

Cu、C

Cu、Cu2O、C

小晨同学认为猜想___一__不正确,因为反应后的固体不完全是紫红色。

取少量固体置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稀硫酸,观察溶液颜色

溶液呈___蓝___色

猜想三不正确

把步骤一中所得混合物过滤,将滤渣干燥后置于滤纸上,观察固体颜色

固体为紫红色、黑色

猜想___四___正确

【实验反思】由于受反应物质量比、反应物接触面积和反应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固体物质之间的反应可能无法完全进行。

【拓展延伸】

(1)从理论上看,碳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应为1∶12,但实际做实验时却将碳与氧化亚铜的质量比控制在约1:

10。

这样操作的理由是____一部分碳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___。

(2)下列可以用于鉴别真、假黄金的方法是__BCD_(填字母)。

A.观察颜色    B.加热固体C.滴加稀硫酸D.滴加硝酸银溶液

5.(2016曲靖宣威五中模拟)宣威市生产的松花皮蛋远近闻名。

将水、生石灰、纯碱、食盐按一定质量比混合而成料浆,将鲜鸭蛋粘上料浆密封一段时间即可得到松花皮蛋。

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对料浆澄清液(“料液”)的主要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料液的主要成分(H2O除外)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实验小组的同学通过充分讨论,作出了如下猜想:

①料液中一定含有NaOH、NaCl、Ca(OH)2

②料液中一定含有NaOH、NaCl、Na2CO3

【对猜想的解释】

(1)料液中一定没有CaO的原因是CaO+H2O═Ca(OH)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料液中一定存在NaOH的原因是Ca(OH)2+Na2CO3═CaCO3↓+2NaOH(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进行实验】①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2~3滴酚酞试液,料液显红色。

②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少量Na2CO3溶液,料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③取适量料液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直到过量,没有现象发生。

(3)猜想①成立。

【交流与拓展】

(4)松花皮蛋味道鲜美,但直接食用会稍有涩味,如果将松花皮蛋蘸上食醋食用,则轻微涩味会被去除,味道变得更为鲜美可口。

食醋可以去除松花皮蛋涩味的原因是食醋中的酸(或醋酸)中和残留在皮蛋中的碱。

(5)现在有的皮蛋厂直接用烧碱(NaOH)代替生石灰和纯碱,但制得的皮蛋口感不如宣威生产的松花皮蛋。

烧碱一定要密封保存,其理由是AB(选序号填空)。

A、烧碱易吸水潮解

B、烧碱易吸收空气中的CO2而变质

C、烧碱具有强腐蚀性

D、烧碱溶于水时放出热量

6.(2016乐山)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足量的锌粒加入到浓硫酸中,发现有大量的气泡放出,他们对气体的成分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粒加入浓硫酸后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①浓硫酸能与锌反应,但不产生氢气,也不会产生氧气;

②SO2有刺激性气味,易溶于水,能使品红(一种红色色素)溶液褪色。

【提出猜想】

甲:

气体是H2;

乙:

气体是SO2;

丙:

气体是SO2和H2;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的装置(部分夹持器材略去,假设每个能发生的反应都完全进行)进行探究:

(1)实验开始后,观察到A中品红溶液褪色,证明气体中含有 SO2 ;

(2)B装置的作用是 除去混合气体中的水蒸气 ;

(3)C装置在点燃酒精灯加热之前应先通一段时间的气体,目的是 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 ;

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黑色物质变成红色 ,证明气体中含有H2;

(4)写出D瓶中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2NaOH═Na2SO3+H2O 。

【讨论】

(1)锌和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水和二氧化硫,为什么在反应过程中又产生了氢气呢?

用文字简述原因:

 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硫酸逐渐变为稀硫酸 ;

(2)锌与浓硫酸和稀硫酸反应都可以产生硫酸锌,如果需要制取硫酸锌,用锌与稀硫酸反应的优点是 不生成污染环境的SO2 (任填一种合理的答案)。

 

题型之三 物质变质的探究

1.(2013·

红河)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盐的性质实验时,发现了一瓶氢氧化钠溶液未盖瓶塞,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同学对这瓶溶液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若变质,变质程度如何?

【查阅资料】a.氢氧化钠溶液会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

b.氯化钡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两者能发生如下化学反应:

BaCl2+Na2CO3===BaCO3↓+2NaCl

该溶液没有变质,溶质是NaOH。

该溶液完全变质,溶质是Na2CO3。

该溶液部分变质,溶质是___NaOH和Na2CO3____。

(1)为验证该溶液是否变质,小车和小华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①小车取少许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于是得出“该溶液没有变质”的结论。

②小华取少许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__有气泡产生__,得出“该溶液已变质”的结论。

你认为__ 小华__的结论正确。

(2)为验证该溶液的变质程度,小丽进行了如下实验:

取少许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证明猜想三__成立__(填“成立”或“不成立”)。

如果将氯化钡溶液换成氢氧化钡溶液,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原因是____氢氧化钡显碱性,也能使酚酞试液变红__。

【交流反思】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2NaOH+CO2===Na2CO3+H2O____,因此,氢氧化钠应__ 密封_保存。

2.(2016吉林)兰兰在家里发现了一包过期的海苔,包装内有一个小纸袋,上面写着“石灰干燥剂”(主要成分为CaO),海苔过期了,石灰干燥剂有没有变质呢?

兰兰拿着这包石灰干燥剂约化学老师一起到实验时进行如下探究。

【辨析俗称】“石灰干燥剂”中的石灰是指 B (填字母)

A.消石灰B.生石灰C.石灰石

石灰干燥剂没有变质;

猜想二:

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

石灰干燥剂完全变质。

【进行实验】兰兰分别取该石灰干燥剂进行如表实验,并记录。

实验目的

验证有无CaCO3

 有气泡出现 

猜想一不成立

 验证有无CaO 

无明显放热现象

【异常现象】兰兰整理实验,清洗仪器时,突然发现实验二中的烧杯壁明显发热。

【分析释疑】实验二的结论不准确,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烧杯壁明显发热的原因:

 CaO+H20═Ca(OH)2 。

【更正结论】该石灰干燥剂部分变质,猜想二成立。

【反思与评价】石灰干燥剂表面的覆盖物,影响了正确结论的得出,兰兰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有些物质表面的覆盖物,是起保护作用的,试举一例:

 暖气片上涂银粉(不粘锅的内衬等) 。

【拓展延伸】从确定这包石灰干燥剂成分的角度,请你再提出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该石灰干燥剂中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

3.(2015•淮安)某化学小组用熟石灰配制石灰水时,发现装满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破埙。

【提出向题1】试剂是否变质?

【猜想】①没有变质,成分是氢氧化钙②全部变质,成分是碳酸钙

③部分变质,成分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进行实验1】

步骤

操作

1

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滴入2~3滴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变红色 

猜想③正确

2

向试管中继续加入过量的 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提出问题2】如何测定试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进行实验2】小丽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测定:

取一定质量的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测量装置C在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即可计算出试剂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请写出稀盐酸与碳酸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说明:

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无误,各步反应完全。

【反思与评价】

(1)小文同学认为小丽得到的结果有较大的误差,理由是 生成的二氧化碳有一部分停留在AB中,没有被C吸收 。

(2)小文同学用图所示装置(注射器活塞的摩擦力很小,忽略不计),完成测量.注射器除了贮存、加注稀盐酸外,还有的作用是 测量体积 。

【交流与讨论】

实验结束后将A、C、

E中废液倒入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有沉淀生成。

(1)同学们将废液过滤并讨论滤液中溶质的成分,该滤液中一定存在的溶质是 氯化钠 。

(2)经实验确认废液成分,处理后绿色排放。

4.(2016重庆B卷)工业上常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制取烧碱,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久置的工业烧碱的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样品中含有 碳酸钠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2HCl═2NaCl+H2O+CO2↑ ,接着又向烧杯中继续加入硝酸银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甲同学立刻得出结论:

样品中还含有氯化钠,乙同学对该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不一定含有氯化钠,理由是 由于事先“向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无法判断氯离子是来自于盐酸还是原样品 ;

(2)丙同学认为除了需要确认是否含有氯化钠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