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68001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89.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Word文档格式.docx

一、引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是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片面强调公平而忽视了效率,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允许资本直接参予分配”的格局逐步形成,收入分配体制日趋合理,平均主义、脑体倒挂等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均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逐步拉开档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经济和就业快速增长时,收入分配问题往往被忽视,但随着90年代末经济步入低增长,各种问题便凸现出来,收入差距因此成为各界关注的敏感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日益强化,体现在收人分配领域,一方面表现为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经济效率提高;

另一方面经济利益在不同人群中分配的差距开始显现并呈扩大趋势,逐渐成为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竞争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收入差距问题将会长期存在,而中国城镇居民的收人差距问题更具有典型性。

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城镇居民内部的收人分配差距,同时会进一步拉大已经存在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人差距。

因此,认识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现状和缩小差距的对策,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中国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状况,对于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扭转收人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意义重大,并且能为经济和社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从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分别从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群体内差距、地区间差距以及城镇居民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角度,客观评价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在最近几年的演变特征。

采用基尼系数这一指标,分析了从1985年城市改革深入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增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定保障。

论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及回归分析的计量方法,通过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因素的回归分析,不仅为政府制定正确、完善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有效的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文献综述

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献主要有:

赵人伟、李实(1999)提出,“两极分化”不等于整体收人差距的扩大,而是指“整体中的部分”有向两极方向变动的趋势,因而可以用“绝对收人趋势比较法”和“相对收人趋势比较法”研究不同收人组收人变动趋势,从而界定有无“两极分化”;

张东辉等(2002)进一步指出,“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是指最高收人组的绝对实际收人提高的同时,最低收人组的绝对实际收人下降,“两极分化”的相对标准是指最高收人组的收人与中位数平均收入的比值上升的同时,最低收入组的收人与中位数平均收人的比值下降。

并通过对1985-1999年间城镇居民收人差距进行不同分组研究发现:

从绝对标准看,中国城镇居民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从相对标准看,中国城镇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邓涛(2006)利用城镇家庭收人分组资料计算得到历年基尼系数、不良指数及各组收人增长速度,分析得出在城镇居民人均收人快速增长的同时,收人差距在不断扩大,城镇之间的贫富差异日益显著,出现了个人收人悬殊的问题。

对于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未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文献分为“适当论”和“失当论”。

国务院研究课题组(1997)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由绝对平均向比较合理区间发展。

通过从可支配收人、福利收人两个层面进行历史比较,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收人差距处在拉大过程中,但程度仍较缓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尚处在合理范围,加上福利收人以后,城镇居民收人的基尼系数明显缩小,处于比较平均的区间;

赵人伟、李实等(1999)通过对1986年到1995年的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的分组数据进行计算,引人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来加以验证,发现其中只有一年(1988年)同时通过了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认为进人90年代以后中国城镇居民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

龚红娥(2003)通过基尼系数、不同收人分组的收入份额国际对比,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仍居合理范围;

陈宗胜、周云波(2002)利用天津市调查数据,计算收人分组的收人份额及收人比值、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综合分析得出:

尽管中国城镇居民内部收人差距扩大,但差别仍然在正常范围之内;

陈云(2008)通过对城镇居民1985-2007年不同收人分组之间的收人增长速度、收入份额、基尼系数等多指标综合分析,发现1985-2005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不断“加速”扩大,收人增长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但收人差距仍在合理区间。

2006年多指标同时出现不同寻常的变化,收人分配调整政策开始显现实际效果,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加速”扩大的局面出现扭转势头。

持“失当论”观点的研究者或是从静态横向比较角度把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过高”或“贫富悬殊”,或是从动态纵向比较角度把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失当表述为“恶化”。

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1)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方式,得到专家们对目前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偏大已经形成共识,其中认为收人差距“过大”和“非常大”的占到66.7%。

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加速扩大。

83.3%的专家认为目前城镇居民收人差距“非常不合理”和“不太合理”;

肖红叶、王健(2001)利用绝对收人和变异指标分析,得出在城镇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之间的收人差距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拉大,进人90年代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中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1999年达到0.388,接近两极分化警戒线;

牛飞亮(2002)利用基尼系数方法、泰尔指数方法、收人分组法综合分析得到,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在继续扩大,仍然处于合理区间,但已经有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

黄达(2006)结合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三个阶段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变化,认为1978-1984年收人差距很小,1985-1994年收人差距迅速扩大,1995-2005年收入差距逐渐超出合理范围;

赵桂芝、马树才(2007)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变异指标中的收入均等指数、库兹涅茨比率、收人分组相关的收人不良指数,分析得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之大,且收人分组收人增长的不平衡性,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城镇居民内部收人差距的扩大,促使低收人户的收人状况恶化;

朱明等(2007)通过计算城镇家庭高、低收人分组可支配收人增长速度、收人比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析得出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逐步拉大,2000年以后又加剧分化趋势,认为这种分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国内一些有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献,对调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对策主要有:

曾国安(2002)等提出要加强税收调节作用,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增加直接税税种;

肖红叶等(2001)、魏曙光(2003)等研究者提出个人所得税是缩小高收人阶层同一般人之间收人差距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

张沂(2002)等提出,要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并建立和完善对高收人者在收人、消费、财产诸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税收调节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在消费、财产等环节开征新税种,调节过高收人的问题;

魏曙光(2003)进一步提出当前解决个人收人显性化问题需要财政、税务、银行等联手采取措施。

朱明等(2007)研究者则认为中国目前的所得税法缺陷很多,不利于缩小收人差距,相反有劫贫济富的倾向。

陈宗胜、周云波(2002)提出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将会持续存在,部分人的收入必然会绝对地减少,落入贫困阶层。

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阶层的救济;

邓涛(2006)提出,对于低收人居民群体,除了采取相应的“济贫”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扶贫”工作,为增加低收人居民的收人创造条件。

上述文献的论述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不论是从两极分化角度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还是讨论随着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扩大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分析,都为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本文的重点在于,不仅定性的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而且定量的测度了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大的主要因素,文中借鉴和吸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民生活和物价指数几方面,利用回归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

依据近年来的相关统计指标,从城市内部不同收入群体内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依据不同行业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角度出发,综合评价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特征,并通过理论分析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从而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理论性建议。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综述近年来国内有关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演变的现状及特点,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分别从地区、行业以及内部差距进行综合评价。

其次,从基尼系数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第三部分,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价指数等方面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四部分,根据前文理论综述和实践验证,提出有效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演变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

1978年至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4564.7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6.2%。

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表2-1我国城镇居民各阶层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单位:

元)

指标

人均可支配收入

最低收入户(10%)

较低收入户(10%)

中等偏下户(20%)

中等收入户(20%)

中等偏上户(20%)

较高收入户(10%)

最高收入户(10%)

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

2002年

7702.8

2408.6

3649.2

4932

6656.8

8869.5

11772.8

18995.9

7.89

2003年

8472.2

2590.2

3970

5377.3

7278.8

9763.4

13123.1

21837.3

8.43

2004年

9421.6

2862.4

4429.1

6024.1

8166.5

11050.9

14970.9

25377.2

8.87

2005年

10493

3134.9

4885.3

6710.6

9190.1

12603.4

17202.9

28773.1

9.18

2006年

11759.5

3568.7

5540.7

7554.2

10269.7

14049.2

19069

31967.3

8.96

2007年

13785.8

4210.1

6504.6

8900.5

12042.3

16385.8

22233.6

36784.5

8.74

2008年

15780.8

4753.6

7363.3

10195.6

13984.2

19254.1

26250.1

43613.8

9.17

2009年

17174.7

5253.2

8162.1

11243.6

15399.9

21018

28386.5

46826.1

8.91

2010年

19109.4

5948.1

9285.3

12702.1

17224

23188.9

31044

51431.6

8.65

2011年

21809.8

6876.1

10672

14498.3

19544.9

26420

35579.2

58841.9

8.56

2012年

24564.7

8215.1

12488.6

16761.4

22419.1

29813.7

39605.2

63824.2

7.77

表2-1是2002-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可以看出,在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持续增加的同时,其内部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

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02.8元和18995.9元,最高收入户为最低收入户的7.89倍;

而2008年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5780.8元43613.8元,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9.17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造成的市场经济深化与收入多样化是其主要原因。

新职业的出现及新要素参与分配势必对收入格局进行重构,也表现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

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虽然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类劳动、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弹性的不同而导致家庭就业者间收入上的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非工资收入,从社会阶层看,部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经营者、外贸企业的中方高级雇员、歌星影星、新办公司的负责人等收入过高。

从收入种类看,财产收入增长最快,财产分配不公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

2.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区差异加大。

从收入来看,不管是省份之间,还是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之间,各地居民收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表2-2东中西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

收入比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东部地区

18769.90

20483.75

22819.88

25906.44

29040.60

1.44

1.45

1.46

1.43

中部地区

13002.87

14135.28

15682.69

17994.39

20348.43

1.00

西部地区

13012.51

14225.71

15777.18

18112.70

20557.33

1.01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

由表2-2可知,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

2008年为1.44:

1:

1(以中部地区为1),2010年扩大为1.46:

1.01,到2012年这一比例变为1.43:

1.01,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

东部与中部、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8年的5767.03元和5757.39元分别扩大到2012年的8692.17元和8483.27元,说明近五年来,我国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在逐渐扩大,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近。

表2-3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对比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最低的

贵州

宁夏

新疆

甘肃

地区

5944.1

6530.5

7217.9

7990.2

8871.3

10012.3

10969.4

11929.8

13188.6

14988.7

17156.9

最高的

上海

13249.8

14867.5

16682.8

18645

20667.9

23622.7

26674.9

28837.8

31838.1

36230.5

40188.3

最高与最低之比

2.23

2.28

2.31

2.33

2.36

2.43

2.42

2.41

2.34

由表2-3可知,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

2002年贵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44.1元,而上海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49.8元,上海与贵州之比为2.23,贵州是上海市的44.86%。

而2008年甘肃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元,最高的上海市为26674.9元,二者之比为2.43。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地区间的绝对产业在逐渐扩大,其中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要明细高于西部地区的城市。

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归结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快的地区,收入增长也快,反之,经济增长慢的地区,收入增长也慢。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快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经济增长的差异扩大了收入差距。

3.不同行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

行业的平均工资高低之比也在攀升阶段,如表2-4所示:

表2-4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平均工资比较

行业平均工资(高)

行业平均工资(低)

高低之比

部门

工资/元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30897

农林

6884

4.488234

33449

7497

4.461651

38799

8207

4.727551

43435

9269

4.686051

47700

10847

4.397529

54906

12560

4.3714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