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6387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docx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十三五”时期是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根据《X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关于印发X省“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X政〔X〕83号)和《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X政〔X〕24号)精神,结合X实际编制了本规划,重点阐明规划期内X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工作任务和重大项目,是今后五年全市气象事业建设的宏伟蓝图,是强化公共气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依据。

一、X市气象事业发展状况和形势

(一)“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二五”时期,X气象在防灾减灾、气象为农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

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市、县全部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协调机构,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防御规划,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气象信息服务站乡镇和村覆盖率均达到100%,发展气象信息员1129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得到进一步健全、信息发布渠道不断拓宽、气象应急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利用手机短信、电视、广播、微博、微信等及时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419次;科学应对X年、X年特大干旱等气象灾害,为“春运”“三夏”“三秋”等重大社会活动和关键农事季节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合气象观测自动化能力显著提升。

安装了3个国家气象自动观测站、4套农田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15套农田实景监控系统、19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58个多要素区域站、35个卫星反演陆基观测点,装备2部车载雷达、3部移动气象站、6套便携式土壤水分仪,建成了全国地市级唯一的风云三号卫星地面接收系统,站点布设密度全省第一,形成了高密度、广覆盖、全天候、可视化的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

预报预测准确率显著提高。

全市定量降水格点化落区预报分辨率提高至乡镇,全市晴雨预报准确率稳定在88%左右,暴雨公众预报24小时准确率提高15%,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到15-30分钟,最高最低气温预报准确率达到70%;近5年全市降水和温度月预测准确率为70%和72%。

24小时晴雨(雪)预报准确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人工影响天气体系不断完善。

建成14座标准化炮站,装备新型智能化火箭发射架13部、高山烟炉4台、增雨防雹37毫米高炮7门。

建立集空域申报、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处理分析与作业指挥(CPAS)、雷达指挥、装备物联网管理于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平台,实现人工影响天气装备和弹药从生产、验收、转运、仓储到发射的全过程监控,自动化、科学化作业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制定科技攻关创新团队建设、一线专门技术人才选拔、综合气象业务技术带头人培养选拔、青年人才培养等管理办法,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协同攻关能力,初步形成一线人才、综合业务技术人才、青年人才等组成的人才体系。

全市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队伍总数的93%,研究生占7%,副研级高工占总人数的19.3%。

争取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余项,承担科技部国家公益行业(气象)专项课题7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1项,省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

成功申报X年科技部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连年荣获“全省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

气象为农服务品牌效益凸显。

X市以创建全国农业气象示范市为抓手加快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建设。

做好“三夏”“三秋”生产预报等农时关键时期的气象服务工作,加强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田墒情监测预报服务;全面改造星陆双基技术项目,从研究版提升为应用版,开展精准化遥感服务;深入了解不同服务群体需求,开展精细化、全程性的气象服务;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专家联盟”会商机制,组织全市农业、植保、农科、气象等单位专家定期进行联盟会商,及时发布会商成果。

强化面向决策、农村农民、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涉农龙头企业的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打造市、县一体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平台,融入11个农业技术推广站、531个村级农村电商信息站,面向40个重点新兴经营主体开展直通式服务。

所辖县全部被中国气象局认定为气象为农服务示X,气象为农服务被称为“X模式”。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每年召开省气象局和市政府合作联席会议,先后出台《X市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实施方案》《X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实施方案》《X市财政局X市气象局关于进一步落实气象事业双重计划财务体制的通知》等政策支持文件。

气象重点工作连续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和市委重要文件,纳入市政府督办事项。

市政府多次召开气象工作专题会议,推动气象事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解决。

(二)面临的新形势。

“十二五”期间,X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气象预报预测精细化水平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增长的需求;气象核心业务科技水平还不高;科技支撑人才保障能力不够,气象软实力还不强。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小康,建设品质“三城”的关键时期,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提升农业基础地位、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气象服务提出新的更高的需求。

广大人民群众对蓝天绿水、健康身心、安全福祉的保障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气象服务的多样化、个性化、精细化需求越来越高。

在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增多趋势的背景下,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以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为中心,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提升气象信息化水平,增强智慧气象服务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需求牵引,大力发展公共气象。

坚持气象事业的基础性、公益性定位不变,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作为谋划气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三个面向”(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的服务方向不能变,强化气象服务部门主体作用和社会服务主体多元化,为激发社会活力和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多元供给提供基础支撑;突出主业意识不变,集中全市气象部门资源和力量发展公共气象,切实履行好气象部门基本气象业务、服务、管理的职能。

明确主线,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牢牢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的基本坐标,坚持气象业务现代化的核心地位不动摇,持续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服务社会化、工作法治化迈向新阶段。

科技引领,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破解制约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夯实气象科技和人力基础。

转变方式,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气象发展方式,从主要依靠规模、硬件建设转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队伍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统筹集约,促进气象事业协调发展。

坚持公共财政保障主渠道不能变,优化资源配置,统筹业务服务、科技人才和管理,统筹中央、地方、社会和市场的力量,统一规划、布局和建设,努力提高公共财政保障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深化改革,加快完善适应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

围绕气象服务保障X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努力破解影响和制约气象现代化的体制机制难题,依法发展气象事业,进一步转变公共气象服务职能,依法履行气象职责,依法管理气象事务。

(三)发展目标。

在X年建成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市基础上,到X年,在X省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整体实力居全省先进水平,气象为农服务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气象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到X年,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

到X年,建成结构更加完善、功能更加先进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精准化水平显著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

主动服务和融入品质“三城”建设,构建气象服务保障新格局。

1.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升精准化、信息化水平。

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部门合作,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依法规范开展预警信息发布和服务管理工作。

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建设基础灾情信息库,完成全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编制分灾种、精细化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发展基于风险等级的气象预警业务,实现灾害性天气预警向基于风险的气象灾害预警延伸。

加强雷达、自动站、卫星等多种资料综合运用,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

健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体系。

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制度,规范预警信号发布的内容和形式。

建立以社会媒体为主渠道的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落实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有关法规规范,督促社会媒体和基础电信运营公司切实承担社会责任,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时效和公众覆盖率。

加快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建立与基层特别是偏远农村山区相适应的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手段,实现气象灾害预警设施全覆盖。

完善气象灾害综合防御体系。

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地方标准体系和应急预案体系。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壮大气象防灾减灾社会组织。

推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深化防灾减灾资源整合,建立常态化的气象灾害与次生灾害多部门联合调查机制。

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益评估和气象科普宣传。

完善常态化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管理运行机制。

2.推进城乡一体化气象服务协调发展,基本实现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加强高分辨率精细化气象服务技术研发。

发展响应用户请求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业务,建立精细化气象服务系统,逐步实现面向公众每十分钟更新天气实况服务信息,滚动提供从短时临近到次季节时效的无缝隙预报服务信息。

优化公共气象服务分工布局,加强市级加工制作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产品的能力。

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管理规范。

制定发布《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明确公共气象服务范围和标准。

推动建立和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制度,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

完善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调查制度和需求反馈机制,增强公众参与气象服务积极性。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气象服务。

强化针对性公众气象服务。

在做好常规天气要素预报预测、天气实况服务以及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基础上,开发与公众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完善公众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多样性、精细化和城乡气象服务的均等化。

深入推进公共气象信息服务“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不断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的针对性、时效性和覆盖面。

3.强化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创新“X模式”为农服务品牌。

完善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

完善农田环境监测网,在高标准粮田气象科技园、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建成作物生长与农田小气候监测系统。

实现农田小气候监测、农田实景监控、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和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所有县区所有万亩方全覆盖。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化。

针对各种粮食作物、特色经济作物、林果业及设施农业等农业生产需求,开发精细化农业气象预报预警系统,提升服务产品的针对性、精细化和定量化水平,延长预报时效,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精细到乡镇。

实现农业气象服务多样化、智能化。

完善和优化农业气象服务网站、手机APP和微信等服务平台,服务面从市县扩大到乡村,打造农村气象综合信息“一键式”发布平台。

开展“订制”式的直通气象服务;优化服务决策,实现平台智能化。

加强遥感监测能力建设。

充分利用多源卫星资料,完善干旱、作物面积和长势、遥感估产、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热岛等监测评估模型,提升农业遥感监测评估能力;建设现代化遥感监测业务平面,建成与气象灾害移动观测平台相结合的遥感综合业务平台。

建立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