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2461855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东坡典故集锦Word文件下载.docx

”問其健康長壽的奧秘,答道:

“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雲。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全國各地均有栽培,主要產於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

中醫認為生姜性味辛、溫,有發表散寒、止嘔化痰的功效。

生姜既能生吃,又能用醋、醬、糟、鹽、蜜加工食用,是居家過日子必不可少的調味品,又是物美價廉、唾手可得的保健品。

據研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揮發油,對胃酸、胃液的分泌有雙向調節作用,可增進食欲,促使腸道蠕動,消除腸脹氣。

所以民間有諺語說,“早上三片姜,勝過飲參湯”,“每天三片姜,不勞醫生開處方”。

我國古代的許多名人,如孔子,素有食姜的習慣,常用它防病治病,受益匪淺。

生姜在臨床上應用得十分廣泛。

取生姜25克,加水煎30分鐘,每天服3次,對治療胃、十二指腸潰瘍有較好效果。

生姜50克,加紅糖50克,搗為糊狀,每天3次分服,治急性細菌痢疾,多數患者腹痛、痢疾等症狀較快消失,大便恢復正常,而且未見明顯副作用。

此外,生姜還可用於半夏、天南星、烏頭等的中毒症狀。

據宋代洪邁《夷堅志》記載:

楊某咽喉紅腫潰爛,膿血如注。

有醫家問其飲食習慣,知他愛吃鷓鴣,便叫他嚼食生姜。

待一斤生姜吃完,膿血漸止,疾病痊愈。

醫家說,因鷓鴣好吃半夏,半夏之毒積蓄於鷓鴣肉中,人食肉后,其毒轉入咽喉,而患此病,生姜能解半夏之毒,所以藥到病除

三、苏东坡与成语

⑴雪泥鸿爪

苏轼在任凤翔府判官时,写下了《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雪泥鸿爪”就被概括为众所周知的成语了。

⑵夜雨对床

唐代韦应物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苏轼读后感触良深,与苏辙约定“夜雨对床”,但一直未实现。

“夜雨对床”便流传下来,本不单指兄弟之间,经此也成了兄弟之事。

⑶河东狮吼

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朋友陈季常的玩笑说: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了。

⑷不合时宜

朝云乃苏轼侍妾,一次苏轼吃完饭,扪着肚皮问家人:

“内装何物?

”有的说是文学才华,有的说是满腹学问,唯朝云说是一肚皮不合时宜,苏轼遂引为知己。

⑸胸有成竹

文同,字与可,是北宋画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诗人苏轼的至友,二人交情颇深。

苏轼也喜欢画墨竹,曾向文同求教。

文同在指点苏轼画竹时说:

“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苏轼对此说深以为然。

宋人晁补之也有诗云: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出处。

此后,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成熟考虑。

⑹出人头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在全国选拔进士的会考中,以《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获得了欧阳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赞赏。

欧阳修见卷子独占鳌头,便想评为第一,点为状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评为第一,点为状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为第二名。

等开了卷,才知是苏轼的试卷,很是后悔。

在礼部举行的口试复试中,苏轼以《春秋对义》获得第一名。

后来欧阳修在读苏东坡的感谢信时对老友梅尧臣说:

“捧读苏轼的信,我全身喜极汗流,快活快活!

此人是当今奇才,我应当回避,放他出人头地。

请大家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没有人会再说起我来的!

”当时欧阳修名满天下,天下士子进退之权全操在欧阳修一人之手,欧阳修这一句话,苏轼之名顷刻传遍全国,“出人头地”这一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后以“出人头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筹。

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有“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后来,有人把“无禁”改为“不尽”。

⑻水落石出

苏轼《后赤壁赋》“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落石出”便由此演化而出。

⑼明日黄花

“明日黄花”出自苏轼在重阳节所写的一首诗和一首词。

他在《九日(按即重阳)次韵王巩》诗中写道: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又在《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词中写道: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

”后人从这个名句引申一步,以“明日黄花”比喻种种过时的人或事物。

⑽坚忍不拔

苏轼在《晁错论》中说: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坚忍不拔”这个成语由此得出。

⑾海屋筹添

苏轼《东坡志林"

三老语》:

“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

‘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迩)来吾筹已满十间屋。

’”原谓长寿,后以“海屋筹添”为祝寿之词。

⑿芳留玉带

苏轼曾在金山留玉带镇山,佛印回赠裙衲,成为千古佳话。

⒀琴操参宗

苏轼在杭州时,携琴操游西湖。

一日戏曰:

“我作长老,尔试参禅。

”琴操问:

“何谓湖中景?

”苏轼答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琴操曰:

“何谓景中人?

”答曰:

“裙拖六幅潇湘水,髻挽巫山一段云。

”“何谓人中意?

”“随他杨学士,鳖杀鲍参军。

”“如此究竟如何?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琴操大悟,即日削发为尼。

⒁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东坡谪居黄州时,写下《临江仙—夜归临皋》一词。

其中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句,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相传这首词写成后,当晚就在人们中间流传开了。

由于结尾表达了作者隐逸的想法,以致人们第二天纷纷传说,苏轼已将冠服挂于江边,坐上小舟,长啸而去。

地方官得知,大吃一惊,怕因犯人走失而失职,急忙前去查看。

到了住所,却发现他鼻息如雷,还没有起床。

⒂天涯何处无芳草

据《林下词谈》说,苏轼在惠州时,曾命朝云唱《蝶恋花》一词。

朝云还没有开始唱,就已“泪满衣襟”。

苏轼问何故,朝云曰:

“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

⒃山抹微云秦学士

秦观《满庭芳》中有“山抹微云,天粘衰草”一句,由于这首词的风格近似柳永,所以苏轼当面说秦观是“学柳永作词”,还戏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露花倒影”是柳永《破阵乐》的首句。

⒄东坡肉

驰名全国的“东坡肉”,这一楚乡湖北特有的传统名菜,素为人们所熟知,它是由苏轼亲手制作始创于黄州。

苏轼的煮食猪肉,确属烹制得法,按他自己总结的烹饪要领是:

“慢著火,少著水”。

故而烹制出的东坡肉,味极鲜美。

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

“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⒅东坡汤

苏轼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叫做东坡汤。

这根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

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

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

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

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19)沧海一粟

苏轼《前赤壁赋》: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沧海一粟”由此而得。

(20)安步当车

《苏、沈良方》中记载:

苏轼在杭州时,用自己的俸禄建了病坊,三年里治疗了近千人。

由于他是个大书法家,有些人假装生病,求他开药方来获取他的字。

苏轼也不拒绝。

一次开了一个药方:

“主要有四味药:

一日无事以当贵;

二日早寝以当富;

三日安步以当车;

四日晚食以当肉。

(21)逢场作戏

大通禅师是一个持法甚严,道行甚高的老僧,据说谁要到他的修道处所去见他,必须先依法斋戒。

女人当然不能进他的禅堂。

有一天,苏东坡和一群人去逛庙,其中有一个妓女。

因为知道那位高僧的习惯,大家就停在外面。

苏东坡与此老僧相交甚厚,在心中一种淘气的冲动之下,他想把那个妓女带进去破坏老和尚的清规。

等他带着那个妓女进去向老方丈敬拜之时,老方丈一见此年轻人如此荒唐,显然是心中不悦。

苏东坡说,倘若老方丈肯把诵经时用来打木鱼的木缒借给妓女一用,他就立刻写一首诗向老方丈谢罪。

结果苏东坡作了下面的小调给那个妓女唱:

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借君拍板与门缒,我也逢场作戏莫相疑。

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却愁弥勒下生退,不见阿婆三五少年时。

这正是戏台上小丑的独白,甚至持法甚严的大通禅师也大笑起来。

苏东坡和那个妓女走出禅房向别人夸口,说他俩学了“密宗佛课”。

(22)以词代判

苏东坡做杭州通判时,有一次,他曾判决一件与和尚有关的案子。

灵隐寺有一个和尚,名叫了然。

他常到勾栏院寻花问柳,迷上了一个妓女,名叫秀奴。

最后钱财花尽,弄得衣衫褴楼,秀奴便不再见他。

一夜,他喝得醉醒醒之下,又去找秀奴。

吃了闭门羹,他闯了进去,把秀奴打了一顿之后,竟把她杀死。

这个和尚乃因谋杀罪而受审。

在检查他时,官员见他的一支胳膊上刺有一副对联:

“但愿同生极乐国,免如今世苦相思。

”全案调查完竣,证据呈给苏东坡。

苏东坡不禁把判决辞写成下面这个小调儿:

这个秃奴,修行忒煞,云山顶空持戒。

只因迷恋玉楼人,钨衣百结浑无奈。

毒手伤心,花容粉碎,色空空色今安在,臂间刺道苦相思,这回还了相思债。

和尚押赴刑场斩首示众。

像以上的这两首小调儿,因为是用当日的口头话写的,大家自然口口相传,对这位天才怪诗人的闲谈趣语又加多了。

(23)冰肌玉骨

苏轼《洞仙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冰肌玉骨用来形容肌骨像冰一样纯净,像玉一样润泽。

(24)春梦婆

据《儋县志》记载,苏轼一次在路上碰见了“居儋城以东,年七十余,常负大瓢行田野间口歌捎遍方嗑食的春梦婆”。

问曰:

“世事何如?

”婆曰:

“世事只如春梦耳。

”公曰:

“何如?

”曰:

“翰林昔日富贵,一场春梦耳。

“然。

”因号为“春梦婆”。

苏轼有诗云:

“投梳喜有东邻女,换扇还逢春梦婆。

四、苏东坡与对联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一位老和尚。

老和尚正忙着作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

苏东坡先生来访。

和尚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

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

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这时,老和尚说:

「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

「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老和尚连忙双手合十说:

「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

「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老和尚不知是计,脱口而出:

「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

「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馀)』,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五、苏东坡与苏小妹、佛印禅师

景德镇浮梁宝积寺于唐代大中年间(公元九世纪中叶)、建于在浮梁县城北五里的地方(旧城村毛家岭)。

据有关资料记载:

是因原“冷泉寺”寺庙被山洪冲毁由该寺住持于兹禅师迁来的。

于兹曾云:

佛以启迪智慧为宝,沉淀灵根净化人生为积,故寺名为宝积寺。

据传说:

在元朝末年(约1364~1365年),浮梁县尹率元兵围困宝积寺,认为宝积寺是抗元造反义士的根据地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镇压。

似乎佛祖对元兵行为极为不满,在毁寺后不到半年的时间,浮梁县被义军光复。

明朝政权巩固后,朱元璋在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下旨重修宝积寺。

在明末清初,清兵怀疑宝积寺也和瑶里的高际寺一样隐藏了反清复明的志士,也采取屠僧毁寺手段进行了一次大的破坏。

直到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清庭为了缓和民族矛盾同意由知县娄维高请当时的阳府寺住持普静长老出面半官方半民间化缘再修,最后该寺毁于清末民初。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艺术中有很多佛教文化题材故事,其中之一就有宝积寺的内容。

曾于五十年代见过宝积寺的寺碑,刻有该寺剌建经过和出了一名高僧佛印和尚的文字记载。

(据不完全资料,在国内与宝积寺同名的寺院有四十六座,在亚洲其它国家同名的寺院有二十多座,其中日本就有十一座,韩国有六座)。

[MRMY.NET收集]

在浮梁县沿江而上四十里的河东岸,有一个浯溪村,村的东南方有一座山名叫仙峰尖,佛印就是公元1031年诞生在山下的小屋子里。

昌江由北向南从村前拐弯而过地理上成S形,浯溪村就在河东的弯口上。

有一位风水先生在佛印出生前曾预言这里要出一位名人,是否是后人编制的作品还是真有其事,佛印在北宋年间的故事都是在明代小说中开始出名的。

的确,有关佛印和尚的故事有许多的版本,但在他的俗家<

林氏家谱>

中对佛印的记载并不多。

读过景德镇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位高僧12岁出家入寺、16岁离开景德镇出外修行,最后在外成了得道高僧,没有他老人家回过家乡的记载。

他名气很大,在<

九江府志>

志书中,在<

苏东坡集>

里,佛印和尚做善事有大智慧是赫赫有名的。

我市著名史籍家林景梧先生编着作品<

佛印>

(黄山书社1993年出版)一书中有祥细的著述,是权威之作,建议再版发行扩大印刷数量以飨世人(第一版仅仅印了三千本)。

佛印了元禅师(一○三二-一○九八)北宋云门宗僧。

江西浮梁人,俗姓林。

号佛印,故又称佛印了元。

字觉老。

世代业儒,自幼聪颖,三岁学论语,五岁诵诗三千首,及长而精通五经,风韵飘逸,乡里称他为“神童”。

后来志慕般若空宗,曾于竹林寺,读《楞严经》,礼宝积寺日用禅师为师,受具足戒,遍参诸师,十九岁,入庐山开先寺,成为善暹禅师之法席,又参圆通之居讷。

出家后用功参悟道理,终成为宗门的阐法大将,广开法席,受到僧俗二众的敬慕。

宋神宗因为钦仰他的德风,赐给他高丽的磨衲(袈裟)与金?

,更赠号“佛印禅师”。

元丰五年(一○八二)九月,佛印禅师自庐山归宗寺回到金山寺时,即有“道冠儒履佛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之语。

佛印禅师含容三教的气度,与其过往的经历亦极相关。

其自幼熟习儒典,出家前曾一度为地方官吏。

出家之后,他虽承庐山开先善暹的法统,却经常与士大夫官僚之辈,如苏东坡、苏辙、黄庭坚等均与之交善,以章句相酬酢,乃当时士林中为所周知之名僧。

有一回,苏东坡欲以佛印禅师四大五蕴之身为座。

佛印禅师说: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学士要坐在哪里呢?

”苏东坡为之语塞。

就这样玉带输给了佛印禅师,成为金山寺镇寺之宝。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的禅机对话,一时传为美谈,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颂。

◎苏东坡被贬官到黄州任职期间,与佛印和尚结为好友,经常诗文往来。

有一次,苏东坡到寺庙里拜访佛印和尚,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鱼腥昧,因为他知道佛印和尚平日最喜欢吃鱼饮酒,而且每次必定要给他留一份。

但这一次佛印和尚却一点不露声色。

苏东坡心里明白这是佛印同他开玩笑,便在屋子里来回走,想找出鱼来下酒。

可是,屋子里除了一只罄之外,别的没有地方可以藏鱼,苏东坡判断鱼一定藏在罄里,他不点破此事,对佛印笑道:

“今天请你对一联,你能对上吗?

”说罢,吟出上联:

向阳门第春常在[MRMY.NET收集]

这是一副人人皆知的常用对联,但佛印不知苏东坡的用意,就立即对道:

积善人家庆有余[MRMY.NET收集]

苏东坡哈哈大笑道:

“既然罄(庆)里有鱼(余),还不拿出来下酒。

”佛印方知上了苏东坡的当,高兴地把鱼拿出来同苏东坡一起享用。

◎苏东坡有许多和尚朋友,宋代理学盛行,提倡明心见性之余,也使女性的地位大大下降,女子的人格饱受压抑,除大力提倡女子裹脚之外更要求女子话不高声,笑莫露齿,天天就躲在闺房中习那女红,出嫁的那天头上都还要顶一块红布不让别人看见。

苏家是读书人家,见识有别,另外与苏东坡交往的那些和尚是四大皆空,所以苏东坡与那些和尚交谈玩笑的时候,并不干涉他那伶牙俐齿的妹妹在中间搅和,管她雅致也好,粗野也好。

一天苏东坡跟一群和尚出外游玩,苏小妹亦步亦趋地跟着,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载沉载浮,碧波中就好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不已,苏小妹少见多怪,看得兴致盎然,谩声说道:

“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跟在她后边的一位主持僧也是个爱开玩笑的,当即对道: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这一下扯开话题就不止不休,苏小妹不甘示弱,再出一联: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MRMY.NET收集]

主持立即对道:

“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

苏小妹一时为之语拙,正无可奈何,抬头望见江心有个和尚在撑船,话题一转:

“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

这联有些难处,它是从“影子”落笔,必须要以“影子”对答才能贴切,主持不由得仔细推敲,终于说道: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

苏小妹不甘心,再次发难: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这次苏小妹遇到了对手,主持僧迅速对道: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在苏东坡众多的和尚朋友中,佛印是关系最密切的一位,他和苏小妹斗口也就百无禁忌。

一天佛印戏谑地对她说:

“我有一联,敢请女施主对答”联语是: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苏小妹是个女子,佛印知道她从来争强好胜,与人对联从不服输,这次就选了这么一副充满黄色情调的想逼苏小妹无法开口,谁料到苏小妹从来顽皮大胆,早和她哥哥对过类似的联语,根本就不觉得怎样,虽然开始难免有些脸红,但一想到你出家人都敢说,我又有什么不敢说的,便对道: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佛印连连摇头,自认失败,连赞苏小妹锦绣心机,才思敏捷。

◎有一次,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佛印和尚游览名胜巫山。

佛印和尚目睹巫山烟雨变幻无穷,一句上联涌上心头。

于是,佛印吟道:

无山得似巫山好[MRMY.NET收集]

苏辙听罢,沉思片刻,便对出下联:

何水能如河水清[MRMY.NET收集]

这副对联非常巧妙,“无”与“巫”同韵;

“何”与“河”也同韵。

对仗工整,苏徽不愧出自苏门,语出不凡,足以惊人。

◎有一次,苏东坡学禅有所领悟,觉得心智洞明,了无杂念,不觉喜从中来。

遂按捺不住激情,铺笺挥笔,写了一首诗:

“稽首天外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MRMY.NET收集]

由诗中看来,自己已俨然成佛,不仅佛光普照大地,而且佛性坚定如盘石,连八风(得、失、谤、扬、赞、嘲、忧、喜)也吹不动了。

东坡当下就差人过江去金山寺,将这首诗面交佛印禅师。

佛印禅师再诗上批了“放**”两字,交给来人带回。

东坡气急如焚,遂乘船度江前往金山寺找佛印理论。

船到了岸边,佛印早已伫立等待。

苏东坡劈头便责问佛印:

“我写的诗,你为何说是放**!

佛印双手合十,轻描淡写地回答:

“你不是已经‘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了吗?

怎么还会被‘放**’两字吹过将来呢!

又有一次,东坡到金山赐予佛印一起坐禅。

坐了一个时辰,东坡觉得身心通畅,内外舒泰,便忍不住问禅印:

“禅师,你看我坐禅的样子如何?

佛印看了一下东坡,点头赞道:

“像一尊佛。

”东坡非常高兴,佛印随口也问东坡:

“你看我的坐姿如何?

”苏东坡揶揄地说:

“像一堆粪!

”。

佛印听了,并不动气,只是置之一笑。

东坡高兴的回家,告诉苏小妹说:

“我今天赢了佛印禅师!

”苏小妹颇不以为然的说:

“哥哥,其实今天输的是你。

禅师的心中有佛,所以才看你如佛;

你心中有粪,所以才视禅师为粪。

◎这里引用苏东坡和佛印和尚的两则谜语故事,据《东坡集》载:

“东坡即拾一片纸,画一和尚,右手把一柄扇,左手把长柄笊篱,与佛印云:

‘可商此谜,’佛印沉吟良久:

‘莫不是《关睢》序中之语欤?

’东坡曰:

‘何谓也?

’佛印答曰: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非此意乎?

‘吾师本事也。

’相与大笑而已”。

又据《丹铅杂录》记载:

“佛印持二百五十钱,示东坡云:

‘与你商此一个谜。

’东坡思之,少顷,谓佛印曰:

‘一钱有四字,二百五十钱,乃一千个字,莫非《千字文谜》乎?

’佛印笑而不答。

六、苏东坡与三白饭

有一次,苏东坡和他的文友刘贡父交谈时,谈到他当年学习时的生活情况,说他那时每天吃的都是“三白饭”,并说他吃得非常香甜,感到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吃的饭菜了。

刘贡父就问苏东坡,“三白饭”是什么名饭使他这样爱吃。

开始,苏东坡笑而不答,在刘贡父再三追问之下,苏东坡才说,“三白饭”即白盐、白萝卜、白米饭。

过了一段时间,刘贡父向苏东坡发了一张请柬,邀请他到府上吃“(白白白)饭”。

苏东坡接到请柬很纳闷,心想,这“(白白白)饭”自己从来没有听说过,能是一种什么样的饭菜呢?

后又想,刘贡父博学多识,这“(白白白)饭”必有典故,一定很讲究。

苏东坡来到刘府,发现宴席上只摆了三样东西:

洁白的细盐、水灵灵的白萝卜、雪白的大米饭。

苏东坡恍然大悟,原来这“(白白白)饭”字由三个“白”字组成,暗喻“三白”,是刘贡父对他开的一个玩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