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45845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客家人杰廖承志.docx

客家人杰廖承志

客家人杰廖承志

◎张建豪

廖承志(1908-1983)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他祖上原居广东梅县程江镇太和乡沙宝龙村。

清朝道光年间,他的曾祖父廖景昌为了改变艰苦生活环境,举家迁至归善县鸭仔埗乡窑前村(今惠州市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陈江街道幸福村)。

廖承志是革命先驱廖仲恺(1877-1925)、何香凝(1878-1972)的儿子。

他象他父母一样,爱憎分明,机智勇敢,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为了救国兴邦,经历许多波折,被捕七次,被戏称为“坐牢专家”。

他坐过日本人的牢,坐过德国人的牢,坐过国民党的牢,坐过红军的牢。

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香港工作多年。

他肩负中共中央和八路军的使命,亲自筹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领导东江地区以及广东省(包括海南)的游击抗日斗争,为保乡卫国而劳苦功高。

特别是指挥香港秘密大营救,极为惊险又极为精彩。

此举闻名世界,振奋华夏各界和国际友邦,也惊动日本法西斯朝野。

廖承志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辉的一生。

不论经历什么曲折坎坷,他都一如既往继承父志,不断彰显救国兴邦的仲恺精神。

他是仲恺遗志、仲恺精神的重要继承者,也是廖氏家族爱国思想的主要实践者。

他的爱国思想情感深受他父母救国兴邦思想影响,也和他祖辈爱国爱乡情感一脉相承。

他之所以能百折不饶,是因为他有根深蒂固的爱国爱乡思想情感。

笔者根据有关史料谨撰此文,缅怀纪念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廖承志先生,扬颂我民族精神,凝聚我华人心灵;回顾建立共和国的艰难历程,祝福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一、不简单的家庭

廖仲恺、何香凝、廖梦醒、廖承志、廖晖,妻继夫行,子承父志,孙传祖业,三代人都对国家和民族作出杰出贡献,都成为具有崇高威望的高层领导人,真是一个不简单的家庭。

他们的名字,仿佛都在跳跃着,载入或准备载入中华史册。

这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是少有的,在东江地区也许仅此一家。

说起廖仲恺、何香凝夫妇,自然就想起孙中山、宋庆龄夫妇,他们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作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都是我们大中华的国宝级人物。

现在的年青人,知道廖仲恺、何香凝的,比知道廖承志要多,因为教科书和报刊影视介绍他们的总比介绍他们儿子的要多一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腐败至极,列强入侵逼迫,华夏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一批批爱国者纷纷以起义反抗、维新变法、出国留学等方式救国图存。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变法国力大增,成为中国留学生云集的地方。

廖仲恺、何香凝和一大批革命志士也先后辗转聚集到日本留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寻求救国兴邦之道。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孙中山先生,积极组织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策动国内反清革命。

1908年9月25日,廖承志出生于日本东京大久保寓所。

廖、何夫妇为挽救中华民族命运而忙碌奔波,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嗷嗷待哺的小承志,给他请了一个日本奶妈。

据廖承志后来撰写的文章《我的童年》回忆:

“我的乳娘是一位刚强的白瓜子脸的叫做阿叶的日本女子。

……我儿童时代的一半血液是日本女性赐给的。

长大之后,我被贴上‘亲日派’的标签,也许是命运的安排吧。

正如有烟就有火一样,我在日本出生,靠日本女性的乳汁长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幼时的廖承志既顽皮淘气,又聪颖好动。

有一年在东京过年,廖仲恺设家宴请客。

待到客散人静时,小承志竟然将桌上的剩酒一饮而尽,尔后便悄悄地钻到一个柜子里睡觉。

直到晚上,小承志一直未曾露面,全家人急了起来。

正当大家寻找他而好久没找到他,回到屋里叹气时,酒醉的小承志在柜子里翻身续睡发出声响,这才找到他。

每逢母亲何香凝作画,小承志总会专心守候在母亲身旁,一边磨墨,一边琢磨。

有时兴上脑门,他干脆提笔在母亲作品上画起小人像来。

当时,他的笔法虽然稚嫩,人物造形却栩栩如生。

一次,有个日本人到他家作客。

小承志痛恨曾经有日本人辱骂过自己为“支那猪崽”,于是当场画了一幅痛打日本人的漫画送给他。

那日本人接过画一看,气得哇哇直叫。

母亲何香凝发现儿子的绘画天分,十分惊喜。

从此,每当她完成一幅作品,总会要求儿子补画个“小娃儿”。

在母亲的悉心指导下,廖承志的绘画技术进步很大,素描、国画、漫画都画得十分精妙。

(茆贵鸣:

《情注香江——廖承志与香港》8页)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道路崎岖漫长,潮起潮落。

廖仲恺与何香凝追随孙中山先生,无论胜利出任官职,还是败北遭到追捕亡命异邦,从未动摇,从不气馁,而且总是合家随同迁徙。

(铁竹伟:

《廖承志传》18页)

廖承志自幼跟随父母与孙中山、宋庆龄、朱执信等一代杰出人物朝夕相处,从中得到革命先贤的思想熏陶和教育,对他的品格、理想、追求乃至整个人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承志成才闹革命

1925年,17岁的廖承志积极参加广州学生运动和沙基反帝游行示威,加入了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

北伐前夕,最让何香凝、廖梦醒、廖承志一家悲愤的,也最让国人难以忘记的,是忧国忧民的廖仲恺在孙中山逝世不久被反动派暗杀[1]。

——这是中国民主革命历史上大革命时代的一个重大事件。

中国共产党在唁电中指出:

反革命刺杀廖仲恺的目的,是企图“推翻国民政府,颠覆为民族民众利益而奋斗的政府”。

(人民网《党史百科——廖仲恺被刺》)也许可以说,廖仲恺被暗杀是扭曲1920年代大革命进程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反动派搅乱大革命进程的阴谋行动信号,是大革命失败的前兆。

廖承志在悲愤中坚定继承父志:

“父亲为人忠厚,勇敢坚强,廉洁奉公。

我一直对他十分崇敬。

他遇刺时,我发誓要竭力继承他的遗志。

”(《廖承志文集》上卷·《忆青少年时代》)

承志者,仲恺子也。

承志,继承他父亲廖仲恺的遗志,继承革命先驱者的遗志。

他骨子里带有廖仲恺忧国忧民、救国兴邦的傲骨基因,身体里流着革命先驱者“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的鼎沸热血。

他和共产党人一道广泛从事革命活动,组织工人罢工。

1927年,蒋介石和国民党右派发动“4·12”反革命政变,南方各省到处抓捕、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血雨腥风。

他愤然脱离国民党并东渡日本,进入他父亲曾于1902年留学的早稻田大学读书。

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是日本民营大学,学校没有大门,但是,按法律规定,政府警察不能进入学校之内。

因此,大学里学生言论、结社相对比较自由,学生中组织了各种“文化思潮研究会”,西方各种理论流派都可以研究,其中包括马克思、列宁的共产主义理论书籍可以学习和研究。

廖承志积极参加了。

(铁竹伟:

《廖承志传》61页)

留日一年时间,他先后三次被日本当局拘捕。

9月下旬,他因其姐姐廖梦醒在日本从事秘密活动而遭一同逮捕。

被拘留一个多月后,他无罪释放,他姐姐被驱逐出境。

11月许,他参加中共东京特别支部领导的留日学生组织“社会科学研究会”,初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进一步武装革命思想,燃起革命热情。

由于他在反帝、集会演说等活动中表现突出,日本当局第二次拘捕他。

1928年5月,他和中共党员关泽恩[2]等人参加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的济南惨案,第三次被日本当局拘捕并驱逐出境。

8月,在反日大同盟上海分会工作,编辑《反日新闻》,由关泽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1月,受中共组织派遣到德国汉堡领导中国海员工人运动。

廖承志一抵达柏林,便将党组织关系转入德国共产党。

他先后在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参加国际反帝大同盟组织,担任国际海员工会执委、汉堡国际海员码头工人总工会俱乐部支委、书记等职务,几次成功组织和领导海员、工人罢工。

1930年初,年仅22岁的廖承志又一次被捕,坐进了德国人的监牢,不久被驱逐出境。

同年夏天,国际海员工会随即派他赴苏联,出席于莫斯科召开的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1931年春,他又马不停蹄赶到荷兰鹿特丹,领导建立中华全国总工会西欧分会。

1932年回国,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

1933年初,由于受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统治,党中央强令各大城市的党组织发动罢工、罢市、罢操,举行飞行集会和示威游行,因此许多党组织无辜遭到破坏,大批党员和进步群众被捕,廖承志也难逃厄运。

何香凝、宋庆龄、蔡元培、柳亚子、经亨颐等民主人士奋力营救,并联名把他保释出来。

8月,他到红四方面军工作,担任川陕苏区省委常委兼川陕总工会宣传部部长,后又调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当时在川陕根据地有文化的人很少,他的才华很快得到了发挥。

他当时化名何柳华,同志们都称他“何才子”。

他原则性很强,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由于他反对张国焘的一些“左”的做法,张国焘于1934年12月给他扣上“国民党侦探”的罪名,将他关押起来。

1935年5月,他被押解带着枷锁走完长征。

长征本是非常艰苦的对敌斗争,他却长期被带上枷锁,艰难跋涉漫漫征途,“因为打一个招呼就会连累别人”而不能和战友说话,残忍程度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张国焘当时之所以没杀他,一因他母亲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杀了他不好向中共中央交代;二因他会绘画,川陕根据地印发钞票时需要他刻蜡纸。

直到1936年冬,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经周恩来等人解救,他才被释放,恢复党籍。

三、赴港保乡卫国

1937年7月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双方由武装敌对转向联合抗战。

8月上旬,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人在南京与蒋介石、康泽等人进行国共谈判时,提出设立中共代表团和八路军驻南京、兰州、武汉等地的办事处。

不久,经蒋介石同意,八路军驻南京、兰州、武汉等地的办事处相继成立。

年轻有为又多才多艺的廖承志,时任中共中央出版局局长、政治理论杂志《解放》周刊总编辑。

由于工作需要,他按照毛泽东“到南京先跟叶剑英同志工作一段时间,熟悉‘行情’后你到香港开分号”的嘱咐,奉命调赴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

可是,上海失守,南京很快告急!

叶剑英、李克农、童小鹏、廖承志等人分乘两辆破旧汽车,沿南京、芜湖、屯溪、南昌、萍乡、长沙的破烂公路,辗转抵达长沙。

汽车破烂不堪,他们只好改乘小火车到达汉口,将办事处迁到武汉。

“七七事变”之后的几个月,中国的主要沿海口岸相继被日本侵略军所占领。

地处华南的香港,此时成为中国对外联络和接受救援的重要通道。

根据香港的战略地位、政治环境和中共在港现状,为了不影响英国政府对中日战争所采取的所谓“中立”态度,廖承志和潘汉年按照周恩来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各种香港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争取港英政府对组建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3]的支持。

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主要使命是:

“把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的主张,八路军、新四军浴血抗战的事迹向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广泛宣传;把海外侨胞和各国朋友热情援助八路军、新四军的物资真正送到抗日队伍手中。

”“利用香港特殊地理位置,搜集国际形式最新动态,供中央参考。

”(铁竹伟:

《廖承志传》116页)

经过积极活动和紧张筹备,廖承志、潘汉年、连贯等人成功取得港英当局的同意,在香港设立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

1938年1月,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以“粤华公司”的名义挂牌成立。

身为中共广东省委委员和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的廖承志,以他父母廖仲恺、何香凝是国民党元老的独特身份、地位,及其广泛的港澳亲朋关系和海外亲朋关系,紧密团结各方面的旅港爱国民主人士、进步文化人士和海外各界爱国力量;以创办报刊、举行演出等各种方式,向港澳地区、东南亚各国以及其他华人华侨聚居地区、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广泛宣传中国国内各地抗日前线实际战况和中国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4],动员广大港澳同胞、华人华侨踊跃捐款捐物支援全国抗日,组织热血爱国的青壮年同胞、华人华侨回国参加抗日。

1938年10月12日凌晨4时许,日本南下侵略军1个先遣队和2个师团共约45000人,在大亚湾澳头、霞涌至稔平半岛沿海分三路登陆,践踏侵占惠州腹地,蹂躏攻掠广州及珠江三角洲地区。

13日,廖承志在香港紧急召集并主持中共东江特委、香港市委和香港海员工会领导人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务必要在敌后迅速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指示精神,决定在港澳地区的中共党员和进步工人中,紧急选调一批精干人员,赴惠阳一带领导开展游击战争。

廖承志委任曾生为中共惠(阳)宝(安)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