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22454500 上传时间:2023-02-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52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中国近代史Word格式.docx

考点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1860年,联军抢劫、火烧,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浩劫。

2.国趁火打劫,采用先武力强占,再强迫签约的方式,先后通过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9世纪80年代中俄《改订条约》以及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计约多万平方千米。

考点四《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2.《马关条约》:

(1)1895年4月,甲午战争清军大败,清政府急命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议和。

(2)条约内容:

①割地: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长达50年之久)、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③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从此,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西部内陆)。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

(列强向中国资本输出、投资设厂,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3)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程度(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考点五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1.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法、俄、、

、德、意、奥八国联军两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进犯。

八国联军夺取天津,不久攻占北京,在此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

(1)时间:

年(农历辛丑年)。

(2)主要内容:

①经济: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

②政治: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

活动。

③军事: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④外交:

划定北京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①战争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

③军事、外交方面的措施,使北京门户大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侵略,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

④条约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考演练

试题详见课件或复习资料

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起步

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

2.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3.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知道陈独秀、胡适、鲁迅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重要内容。

3.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点一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2.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教训。

3.目的:

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4.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中央以奕䜣为代表;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

5.洋务运动的内容:

(1)前期: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2)后期:

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等民用工业。

(3)建立新式海军:

筹建了、、福建三支海军。

(4)创办新式学堂:

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6.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洋务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创办了一批,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的产生和发展,开启了中国的道路(是中国开端)。

7.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考点二知道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甲午战争失败,《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洋务运动破产。

2.兴起:

1895年春,和等发起“公车上书”,反对议和,请求变法,为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3.目的:

变法图强。

4.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898年(旧历戊戌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标志着变法开始。

主要内容:

①政治:

改革政府机构,取消的衙门和官职(裁撤冗员),任用维新人士。

②经济:

发展近代(发展近代工业);

③文化教育:

开办新式学堂(开办大学堂,即北大的前身),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自由),废八股;

④军事:

训练新式海陆军。

5.结果: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逮捕维新人士,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仅持续了103天,故又称“”。

6.影响:

①在社会上起了作用(启资产阶级思想之蒙);

②宣传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③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技,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

7.戊戌变法的指导思想:

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考点三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创建兴中会。

2.创建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时间、地点:

1905年,日本东京。

选举孙中山为总理,创办机关刊物——《民报》。

(2)纲领:

“驱除鞑虏(推翻清朝统治),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把它阐发为“、、”三大主义,概括为“”,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

3.辛亥革命:

①首义:

起义:

年,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发起,并取得胜利;

②之后一个多月内,十几个省宣布独立,形成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

③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从武昌起义开始,到各省纷纷起义并宣布独立,统称为革命。

4.中华民国成立:

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民国元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5.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了):

(1)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胜利的表现):

①推翻了朝的统治。

②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

③建立了。

④使观念深入人心。

⑤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失败的含义):

①失败的本质:

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的任务。

②失败的表现: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6.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孙中山的。

考点四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复辟帝制,民主共和没有真正实行;

北洋军阀政府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2.时间:

1915年。

3.代表人物:

①:

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提出“文学革命”的口号。

②: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③:

《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④:

发表第一编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

4.阵地和口号:

以杂志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高举“”(Democracy)和“”(Science)两面大旗,发起新文化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反对专制;

提倡

,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

宣传马克思主义)。

6.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历史地位):

(1)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2)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

(3)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小结: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

4.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毛泽东、朱德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5.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2.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3.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4.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5.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长征胜利的意义。

考点一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1)国内:

北洋军阀独裁统治;

民族工业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2)国际: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导火线:

中国外交失败。

3.领导力量:

陈独秀、李大钊等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4.口号:

“外争国权,”“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5.经过:

5月4日(五四青年节),在爆发,学生罢课游行。

6月初,的工人罢工,声援北京学生的斗争,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五四运动前期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

后期的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

6.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2)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的直接后果)

7.性质:

是一次彻底的的运动。

8.历史意义:

(1)是中国的开端(最重要的意义)。

(2)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为中共成立准备了思想(马克思主义)和阶级(无产阶级)基础。

9.五四精神:

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

站在时代前列,忧国忧民、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感;

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

考点二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共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阶级基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组织基础,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2.中共成立的标志:

召开。

(1)时间:

年月23日。

(2)地点:

,后移至浙江嘉兴南湖。

(3)内容:

①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

②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③确定党当前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④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当选为中央局书记。

3.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了。

考点三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结果

1.黄埔军校的建立:

(1)1924年在广州附近的黄埔岛上创建,故称军校(全称: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孙中山创办,

蒋介石任校长,任政治部主任。

(2)作用:

①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

②为战争的胜利进军创造了条件。

2.北伐战争:

1926年。

(1)目的:

打倒除(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2)主要对象:

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三个军阀。

(3)经过:

北伐军,尤其是第四军叶挺领导的独立团,奋勇冲锋,占领武昌。

独立团的英勇善战,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考点四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面对南京国民政府的白色恐怖政策,中国共产党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反抗反革命的武装。

2.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

1927年8月1日(八一建军节),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是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的开始。

3.秋收起义——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遭数倍敌人围攻,损失严重。

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

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一条的革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4.井冈山会师——创建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的工农革命军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军第四军。

考点五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长征胜利的意义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目的:

战略转移,北上抗日。

3.起止点:

江西瑞金——甘肃会宁(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4.主要经过(艰险):

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飞夺

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5.遵义会议:

①时间、地点:

1935年长征途中,贵州遵义。

②内容:

确立了的军事领导地位。

③意义:

是中共党史上的转折点。

6.长征的意义:

使中国革命;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骨干力量;

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不可战胜的。

7.长征精神:

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

视中华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

实事求是的精神;

不怕困难和牺牲的乐观主义精神;

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九一八”事变。

2.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4.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5.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6.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西安事变,理解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意义。

2.简述七七事变的史实,认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和全民族抗战的意义。

3.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4.列举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史实,体会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5.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实;

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考点一九一八事变,中国开始局部抗战

1.爆发:

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2.结果: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日军侵占了东北辽、吉、黑三省,日军局部侵华。

3.影响:

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抗战开始了。

考点二西安事变的概况,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日本占领东北,又侵略华北,民族危机加深;

中共长征到达陕北,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的主张,多次要求蒋介石

联共抗日,遭拒绝。

2.概况:

年12月12日,、杨虎城扣

押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3.结果:

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派到西安

调停,西安事变得到解决。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

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4.影响(历史作用):

十年内战(1927~1936年)基本结束,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考点三七七事变的史实,中国全民族抗战从此开始

1.经过:

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

,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内搜查,遭拒绝后进攻卢

沟桥的中国守军,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史称,又称。

日军开始全面侵华。

2.影响: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的抗战从此开始。

考点四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等罪行为例,认识日本军国主义凶恶残暴的侵略本质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在六周内,

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万人以上。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这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严重罪行之一,充分说明了日本军国主义凶残的侵略本质。

考点五中国军队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等史实,中国军民在抗日战争中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1.战役(国民党抗战战例):

1938年春,日军从山东分两路南下,进攻徐州。

第五战区司令长官

指挥军队将一路日军阻止在山东临沂,另一路阻止在山东台儿庄。

经过激战,中国军队歼敌一万多人,取得抗战以来的重大胜利。

2.大战(共产党抗战战例):

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八路军在指挥下,在华北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

目标是破坏敌人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这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战役。

考点六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1.抗战胜利: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中国的形成(即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

②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两枚原子弹。

③对日宣战。

(2)经过:

从年7月7日始,到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终于结束。

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抗日战争胜利后,也回到祖国的怀抱。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1)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1840—1945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局面(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2)洗刷了近代以来的。

(3)成为中华民族由到的转折点。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1.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3.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2.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考点一重庆谈判的有关史实

1.原因(背景):

(1)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2)为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蒋介石数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内和平问题。

(3)中国共产党为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8月29日~10月10日。

(3)中共代表:

、、王若飞。

(4)结果:

签订了“”(“会谈纪要”),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协议。

(5)遗留问题:

对于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问题,国共双方未达成协议。

考点二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1.转战陕北——防御阶段:

(1)内战爆发:

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内战全面爆发。

半年后,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2)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二十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出。

、周恩来率中共中央转战,彭德怀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2.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进攻阶段:

1947年6月,刘伯承、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向国民党统治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开辟了根据地,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的序幕(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

考点三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1.三大战役(1948年9月—1949年1月)——决战阶段:

(1)战役:

(首选东北决战的原因:

利用东北重工业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①时间:

1948年9~11月。

②指挥:

林彪、罗荣桓率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

③主要战役(中心):

攻占,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并在塔山、黑山阻击敌人。

④作用(战绩):

解放了全境。

(2)战役: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陈毅)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等统一指挥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

以为中心同国民党军队展开主力决战。

④作用(战绩):

解放了地区,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渡江作战)的基础。

(3)战役:

②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合力进行平津战役。

③主要战役:

按“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顺序,先后攻克张家口、天津等地。

和平解放(傅作义将军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并使全境基本解放。

(4)意义:

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渡江战役——胜利阶段:

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从西起江西湖口,东到江苏江阴渡江作战。

1949年4月,解放,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1927年至1949年)的政权垮台。

之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造成了今天的台海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