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纪念抗战七十周年综述Word下载.docx
《杨帆 纪念抗战七十周年综述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帆 纪念抗战七十周年综述Word下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984年,伪满皇宫核心区的勤民楼、缉熙楼等主要建筑陆续复原并对外开放,开放区域不足伪满皇宫旧址原占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2000年7月,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伪满皇宫旧址划归长春市实行属地管理。
2001年2月,吉林省伪皇宫陈列馆更名为“伪满皇宫博物院”。
按照省市政府确定的“三年恢复伪满皇宫原貌”的工作目标,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从2001年开始,博物院搬迁了伪满皇宫保护区域内的4家省直文博单位、3个市场、2所学校、2座工厂、1处加油站和600多户居民;
拓宽了陕西路,建成了光复广场和南停车场,彻底解决了原来周边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2007年5月24日,伪满皇宫博物院被国家人事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并于同年5月8日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6年9月18日,《勿忘“九一八”——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史实》展览在东北沦陷史陈列馆正式展出。
2013年10月1日,伪满皇宫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举办的《金丝莹彩耀宫苑—故宫珍藏珐琅精品特展》在伪满皇宫展出。
此次展览的文物是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珐琅类文物中选出的珍品,完整地再现了清朝时期珐琅艺术的发展历程。
2013年12月13日,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长春市委宣传部、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长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在伪满皇宫博物院为长春文博讲坛列入省市社科普及基地、长白山讲坛加盟点授牌,由伪满皇宫博物院发起并主办的普及性、公益性的长春文博讲坛正式启动。
2杨靖宇烈士陵园位于吉林省通化市浑江东岸靖宇山
杨靖宇(1905—1940),原名马尚德,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人。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创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率部同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日伪统治,鼓舞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志,有力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
1940年2月23日他在率部对敌作战中壮烈牺牲,时年仅35岁。
1954年,为了纪念革命先烈,教育后代,党和政府决定于抗联活动中心通化市建立靖宇陵园。
1954年7月开始动工修建,到1957年9月竣工落成。
用了三年又二个月的时间,建设成一座宫殿式的陵园。
靖宇面向西,偏北,南北长200米,东西宽100米。
占地二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由5座民族式建筑物组成,包括陵墓、陵堂和陈列室。
正面主体建筑为灵堂和墓室,两侧4个偏殿为陈列室,整个建筑坐落在绿树丛中。
陵园围墙南、北、东三面为青砖花墙,西墙实砌而成,水泥白米石方块图案,深绿色墙顶,正中为陵园大门。
从门前广场登十四又五级石阶方至陵园大门。
正门和两侧门均为铁制栅栏,涂深绿色。
门楣上缀有“靖宇陵园”四个大字,并饰有红五星和蓝色卷云图案。
陵园大门前是一条水泥方砖铺成的甬路,甬路的正中,有一尊杨靖宇将军铜像。
铜像由沈阳鲁艺学院雕塑系孙家岳、于维年设计雕制。
为立姿全身像。
将军身穿大衣,头戴皮帽,脚登靰鞡,胸前挂着望远镜,手扶枪匣,目光炯炯、昂首远眺,再现了将军抗日救国的英姿。
铜像四面镶嵌黑色花岗岩。
正面是彭真委员长的题词“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铜质九个大字。
迈进园门经水泥道,直抵甬路尽头的主体建筑靖宇陵堂和陵墓。
灵堂建筑具有民族风格:
陵堂门前有外廊,廊前檐下有石柱四楹。
楹柱上部与斗拱衔接。
陵堂三间各有四扉敞门。
中间正门较大,左右两间门略小。
正门上方一块竖匾,上书“陵堂”鎏金二字。
室内正中,立有乳白色大理石基座。
正面镌刻着杨靖宇将军的简历。
基座上塑有一米高的靖宇半身石膏塑像。
塑像后面开有一樘四扉门。
门上方的横匾是朱德同志所书“人民英雄杨靖宇同志永垂不朽”鎏金大字。
灵堂后是陵墓,室呈穹状。
内壁雪白,上有苍松枝叶,雪花卷云和花朵图案的石膏浮雕,墓室正中水磨石棺座,上面放置着白丁香木棺。
里面停放着杨靖宇烈士的遗体。
靖宇将军的身驱和头颅是于1958年2月23日从靖县和哈尔滨迎回将军的遗骨并安葬在此。
当时,这里隆重举行了杨靖宇同志公祭安葬大会。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都送了花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领袖金日成也送了融会贯通圈。
靖宇将军棺柩高1.46米,上面覆盖着黑绒。
墓室的四周和棺柩的周围摆放着有关部门及生前战友和家属敬献的花圈。
陵园两侧为陈列室,陈列着将军的青少年时期的遗物和他在抗日战争艰苦岁月里的一些用品和战利品等有关文物、文献、照片共280余件。
分八部分。
1、青少年时代;
2、初期革命活动;
3、组织群众;
4、贯彻党的政策,壮大抗日武装力量;
5、领导抗联第一军,英勇打击敌人;
6、艰苦奋斗,坚持抗战;
7、壮烈殉国,前仆后继;
8、苍松翠柏,万古长青。
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台阶分两部分,第一段是35级,第二段是十一级。
35是因为杨靖宇将军牺牲的时候是35岁,后面的十一级,据说因为杨靖宇在东北抗日战斗了十一年。
杨靖宇将军的英雄事迹,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斗志。
50多年来,这里成为人们缅怀革命英烈、学习革命传统的圣地。
每年都有青少年学生在这里举行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入团的入队仪式。
每逢清明,前来悼念、扫墓的人们也成群结队、络绎不绝。
春夏之交,陵园内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铜像下摄影留念者也比比皆是。
杨靖宇烈士陵园1961年3月4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布公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6年10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1日被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杨靖宇
(1905—1940)
东北抗日联军的著名将领、抗日民族英雄、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杨靖宇率领抗联第一路军,驰骋东南满大地,英勇抗战,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杨靖宇烈士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又名顺清,字骥生,曾用名张贯一、乃超、周敏、元海等。
1905年2月13日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祖父马绥武、父亲马锡龄都是庄稼人,靠种地主的地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杨靖宇4岁时,父亲因积劳成疾而早逝。
杨靖宇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
1912年,杨靖宇7岁时,到私塾读书。
1918年考入确山县第一高等小学。
杨靖宇崇尚民族英雄,敬佩历史上为民除害的英雄豪杰。
他常把陈胜、吴广、洪秀全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立志长大后也做一名英雄。
1923年秋,杨靖宇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工业学校。
在那里,他经常和贺光吾、李清痷、刘梦真等进步教师接触,听他们讲自然科学知识和革命道理,看一些进步书籍,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并参加开封市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罢课斗争。
经过革命运动的锻炼和考验,杨靖宇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1925年秋,杨靖宇参加了河南共青团的外围革命青年组织——青年协社,1926年秋加入共青团。
同年10月,北伐军攻克武汉三镇,中共湖南省委为配合北伐军进军河南,利用开封各校提前放寒假之机,决定派一批学生中的党团员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运动,杨靖宇和共产党员张家铎、张耀昶被派到确山县从事农运工作。
在杨靖宇等人的积极工作下,1927年2月,确山县农民协会的会员已经发展到一万多人。
4月4日,确山县农民暴动开始,杨靖宇和张耀昶、张家铎带领一万多名农民起义军,手拿大刀、长矛将县城包围起来。
激战4日,敌军弃城逃走,暴动成功。
之后,确山县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建立起河南第一个农工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
杨靖宇被选为常务委员。
杨靖宇在确山暴动中,经受了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表现出非凡的指挥才能,1927年6月6日,杨靖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他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贡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
1927年11月1日,杨靖宇等人又领导了刘店暴动,揭开了河南土地革命的序幕。
在刘店暴动胜利的基础上,确山县农民革命军成立,杨靖宇任总指挥,李明岐任党代表。
此后,他们转战豫南,开展革命游击战。
农民革命军发展到4个中队、200多支枪,地方赤卫队1万余人,“马尚德”这个名字响彻豫南,当时他年仅22岁。
1928年秋,杨靖宇被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
在开封和洛阳,杨靖宇曾三次被捕入狱,均在党的营救下脱险。
年底,受党派遣到上海学习。
1929年春,杨靖宇在上海中共中央举办干部培训班参加短期学习后,被派往东北抚顺做工运工作,化名张贯一。
抚顺,是东北早期四大产业中心,中共满洲省委十分重视抚顺工人运动。
杨靖宇到抚顺后和抚顺特支其他同志密切配合,使前期被破坏的党团组织得到了很大发展。
1929年7月,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刘少奇选任杨靖宇担任抚顺特支书记。
8月末,由于叛徒出卖,杨靖宇被捕,敌人对他连夜审讯,并施以酷刑。
杨靖宇坚贞不屈、严守党的机密。
在狱中,他向难友们宣传革命道理,鼓励他们同敌人开展斗争。
在他的影响下,有数十人出狱后参加了革命。
九一八事变后,经中共满洲省委多方营救,杨靖宇、陈潭秋、王鹤寿、饶漱石、张浩、赵尚志等共产党员,全部出狱。
杨靖宇出狱后到哈尔滨,此时由于敌人的破坏,满洲省委由沈阳迁到了哈尔滨,工作重心已转向发动群众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方面。
杨靖宇一到哈尔滨就向组织要求参加反日斗争。
两年多狱中生活的折磨,他的身体非常虚弱,胸肺时常疼痛。
但他目睹国势艰危,抗日救亡激情压倒一切,个人健康全然置之度外。
满洲省委委派杨靖宇接替冯仲云担任东北反日学会党团书记,还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委书记,后调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1932年4月兼代满洲省委军委书记。
在哈尔滨工作期间,杨靖宇经常穿一件又旧又破的灰布大褂,奔走在工厂、铁路、码头工人中,进行抗日宣传和组织工作。
在他的领导下,党组织和群众反日组织有了发展。
在险恶的斗争环境、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前,杨靖宇每天总是“笑嘻嘻的,好象革命明天就会胜利似的”。
1932年4月杨靖宇接替周保中兼任军委代理书记时,俩人作了一次长谈。
周保中十分敬佩地说:
“与君相处几个月,胜读马列多年书。
”
九一八事变后,党领导磐石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日斗争,先后组织了“秋收”、二九、四三、五七等大规模的反日锄奸斗争。
1932年6月4日,在中共满洲省委和磐石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南满第一个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满洲工农反日义勇军第一军第四纵队,在磐东三道岗小金厂成立,这是我党在东北建立的第一支公开进行抗日活动的武装力量。
此时正值南满党组织贯彻执行中共“北方会议”决定之际,按此会议要求,磐石中心县委在给满洲省委的紧急报告中急切地提出:
“磐石党已处在存亡的紧急关头,省委应迅速派巡视员前去。
1932年11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派杨靖宇到磐石、海龙等地巡视工作,整顿党的组织和党所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从这时起,他开始使用“杨靖宇”这个名字。
杨靖宇受命之后,几经周折,于12月间到达桦甸县蜜蜂顶子工农义勇军驻地,战士们这样描绘:
“我们初次见到他,就感觉到他是个庄严的政治家,他态度很沉静,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而观察事理又深刻敏锐,因此大家爱戴杨靖宇。
”杨靖宇深入细致了解情况,他对战士们说:
“你们看这盏灯,没有这个碗就盛不住油,光有碗没有油,灯就点不着。
咱们游击队就是这样,没有根据地就象没有家,我们是磐石的子弟兵,在那里土生土长,不能做没有油的灯。
经过杨靖宇的耐心工作,终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
然后,杨靖宇主持召开了党的扩大会议,决定按照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取消“五洋”旗号,将部队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孟洁民任总队长,王兆兰任副总队长,初向臣任政委。
此后游击队开回磐石,途中在郭家店,处决了反动地主武装头子于宽,缴获长短枪20余支,并将地主的粮食分给了当地农民,部队士气大振。
不久,杨靖宇到海龙巡视工作,将那里的抗日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七军海龙游击队。
杨靖宇离开磐石后,游击队的主要负责人孟洁民、王兆兰、初向臣相继牺牲,游击队由160人减到100余人,队伍再次面临解体的危险。
在这紧要关头,杨靖宇从海龙赶回磐石,立即召开会议,稳定了部队的情绪,并重新组成游击队领导班子,他本人暂兼总队政委。
从此,磐石游击队在杨靖宇的直接指挥下,不断成长壮大。
为了扑灭南满地区抗日武装力量,日伪军从1933年1月至5月初,对游击队和红石垃子游击根据地连续进行4次“围剿”。
磐石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大小60多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100余人,缴获许多武器弹药,粉碎了敌人的“围剿”。
游击队从不足百人发展到230余人。
1933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给南满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即“一·
二六指示信”。
指示信根据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近况,提出了党在东北的迫切战斗任务和策略方针,即建立反日民族统一战线。
杨靖宇赴南满时是中共满洲省委侯补委员,1933年3月当选为省委委员。
同年5月回哈尔滨参加省委会议,讨论在南满贯彻“一·
二六指示信”精神问题,会上杨靖宇汇报了南满工作情况,听取了“一·
二六指示信”的精神传达和指示,决定取消红军番号,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的第一军独立师。
省委根据工作需要和磐石中心县委一再请求,正式调杨靖宇到南满工作。
6月,杨靖宇回到磐石前的一天,他到从前在哈尔滨工作时的房东老孟家,把仅有的行李——褥子取出来,和在哈尔滨常穿的那件哔叽大褂一起拿到当铺当了,解决回磐石的路费。
杨靖宇回到磐石后,为贯彻“一·
二六指示信”精神而日夜奔忙。
满洲省委于7月1日派省委巡视员金伯阳到磐石巡视。
杨靖宇和金伯阳共同领导磐石中心县委和南满游击队干部学习和贯彻“一·
二六指示信”的精神。
8月27日在县委的决议里,明确写道:
以创造红军和苏维埃号召没收地主土地、和山林队对立等作法都是错误的;
决定纠正过去的一些错误做法。
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打击日本侵略者。
1933年7月10日,中共满洲省委以磐石人民革命军的名义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强盗围剿义勇军宣言》。
宣言的发表促进了南满地区的反日统一战线工作。
此后杨靖宇积极奔走于磐石、海龙、伊通之间,争取各路抗日军,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为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创造条件。
当时在南满地区活动的抗日军有几十股,这些队伍大都没有什么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他们即打日本侵略者,也危害百姓,有的还仇视游击队。
杨靖宇曾几次试图说服他们,但一直未能如愿。
一次,抗日军“赵旅”和“马团”被日伪军包围在玻璃河套北的板凳沟,处境十分危机,杨靖宇得知后,不念旧怨,立即组织队伍解救了他们。
战斗后,“赵旅”首领赵玉林握着杨靖宇的手说:
“我过去很对不起弟兄们,这一回我算是知道了谁是我的朋友。
”“马团”首领马立之及士兵们也表示,要跟随杨靖宇抗日到底。
以后,杨靖宇又做了大量的争取工作,游击队又多次与抗日军协同作战。
在游击队和几支抗日军几次联合作战取得了胜利后,各抗日军对游击队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杨靖宇本人特别敬佩,他们说:
“红军有好指挥官,能作战,倘各抗日军都能加入红军,早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出去了。
”7月上旬,在桦甸县八道河子,杨靖宇亲自主持召开了有“毛团”、“赵旅”、“马团”、“韩团”、“常占”等抗日武装首领会议,成立了抗日联合军参谋部。
杨靖宇担任政治委员,“毛团”首领毛作彬任总指挥。
此后,以杨靖宇率领的游击队为主体的抗日联合军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总人数曾在3000余人,出现了各抗日武装联合抗战的大好局面。
1933年9月18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在磐石玻璃河套正式成立。
杨靖宇任独立师兼政委。
全师共有300余人,其中党团员占一半以上。
一军独立师的成立标志着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党领导南满地区抗日武装斗争的发展,引起了日伪统治者的不安。
早在独立师成立以前,敌人就开始调集兵力,准备扑灭抗日烈火。
同年10月1日,日伪军1万余人,分三期对吉海路两侧的磐石、伊通、桦甸等县进行为期40天的大讨伐,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磐石游击队遭到严重破坏,杨靖宇和磐石中心县委为保存实力,采用避实就虚、积极防御作战方针,决定按省委的指示进军渡过辉发河。
深秋季节,寒气袭人,战士们还穿着单衣,但他们在杨靖宇带领下,精神焕发,斗志昂扬地向东南方向行进。
沿途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受到广大抗日群众的欢迎。
独立师挺进江南后,长驱直入,奇袭三源浦,捣毁该铁路工程局、伪警察署和兵营,然后挥师北上智取凉水河子,强攻临江县的八道江。
素以奸诈著称的伪军头目邵本良,不摸头绪,指挥伪军东堵西截,疲于奔命。
独立师牵着邵本良的鼻子,南征北战,连连告捷。
不仅打击了敌人,也扩大了党的影响,许多抗日军也纷纷相率来投,表示愿意接受人民军的领导。
当时在这一带活动的抗日军首领老常青最有影响。
杨靖宇到江南后,千方百计地接近他。
有一次,杨靖宇只身来到老常青精心布置的会谈处,杨靖宇以诚相待,晓以民族大义,使之茅塞顿开。
老常青说:
“我隋某奔波半生,过得都是黑暗生活,只有跟着共产党走,才有出路,请杨司令收下隋某和弟兄们。
”在他的带动下,江南一带的抗日军主动与独立师联合作战。
在联合作战的基础上,1934年2月21日,在临江县三岔子附近的山林中,杨靖宇主持召开了有17支队伍参加的抗日军大会,成立了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杨靖宇被选为总指挥,隋长青被选为副总指挥。
会议制定和通过了斗争纲领、赏罚条例、联合作战条例等文件。
江南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的成立,实现了“一·
二六指示信”作出的关于反日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第一步。
此后杨靖宇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除令江南各部队分别各自为战外,自己带领独立师司令部直属部队往返驰骋南满大地,连续进行了通化水曲柳、临江三岔子、金川大荒沟、临江林子头等一系列战斗,给敌人以很大打击。
到同年7月,独立师已将抗日游击区扩展到东起鸭绿江,南至凤城,西至抚顺郊外,北临吉林、敦化的广大地域,部队总人数也猛增到700余人。
独立师的发展壮大,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极大恐慌,惊呼“枪支齐整、异常凶悍”。
遂采取了一系列的治安措施,延长治安维持会存在的时间;
建立宣抚委员会,收缴民间武器;
强修集团部落,实行保甲制,强化伪自卫团等。
9月1日,在三毛司令官的统一指挥下,出动了本间、浅野等支队,配有伪军警、自卫团,联合对东边道抗日军民进行秋季大讨伐。
独立师在杨靖宇的指挥下,避实就虚,巧妙应战,9月下旬再次南下,直插桓仁,转战兴京,10月底返回河里后方基地。
在9、10两个月中,独立师与日伪军交战158次,打死打伤一大批敌人,粉碎了敌人的协力围剿。
独立师的成长壮大,完全体现了杨靖宇的政治领导水平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独立师刚建立时,杨靖宇就把独立师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师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创办了《人民革命军报》、《革命画报》;
还经常组织政治讨论会,读书报告会和识字班等。
杨靖宇虽工作很忙,但仍抽空教战士学文化,亲自参加军事训练。
此外,他还制定了士兵奖惩条例,鼓励杀敌立功。
随时随地教育全军遵守纪律,爱护人民,听从指挥,勇敢作战。
这些有效做法,使战士政治文化和军事素质普遍得到提高,受到人民的爱戴,都高兴地称之为“我们自己的队伍”,主动把儿子交给杨靖宇,让他带着去打日本强盗。
杨靖宇心目中始终装着人民,他把亲人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人民。
他来东北时,河南老家丢下了老母亲和妻子郭莲、儿子马从云、女儿马锦云。
在他离开河南时,对国民党反动派在李湾村的暴行已有所闻,由于受他的牵连,母亲和妻子在贫病和迫害中先后去世,一双儿女怀揣父亲照片在苦难中挣扎。
他在哈尔滨工作时,曾向在满洲省委工作的何成湘谈起家乡和亲人。
这时,“他的笑容收敛了,常常凝视天空,发出一声轻微的叹息”。
可是,为了让全国人民永远摆脱饥寒交迫、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痛苦处境,他宁愿舍弃个人的一切。
怀着这样的心情,他教育全军:
“我们为了救中国、保卫老百姓而南征北战”。
有一次,部队在开原县境木林子准备伏击敌军需物品,为了避免战后村民受到报复,部队改变了这次伏击计划,颇得群众拥护。
平时行军住宿,爱护群众一草一木,尽量不住百姓的家。
1937年,杨靖宇亲自设计了帐篷在部队使用,尽量减少对百姓的干扰,部队每到一地,都要根据群众的呼声,铲除恶势力,安抚人民群众。
帮助群众担水、劈柴、种地、秋收等。
杨靖宇有时还亲自拉犁,乡亲们见了都非常感动。
独立师在杨靖宇的领导和指挥下,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部队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他们热情为部队送水送饭,护理伤员,侦察带路,军民建立了融洽的鱼水关系。
为加强南满地区党的统一领导,推动抗日救国斗争的发展,根据满洲省委的指示,1934年11月5日,由杨靖宇主持在临江县四道二岔召开了南满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历时5天。
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全南满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成立中共南满特委(临时)。
会议还通过了杨靖宇关于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两个师的建议。
11月7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正式宣告成立,杨靖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全军800余人。
一军成立后对各师划分了游击区域,一师以龙岗山脉为后方根据地,主要活动在通化、临江、金川、柳河、兴京、桓仁等地;
二师以濛江、金川、抚松等为后方根据地,活动在磐南、西安、海龙、伊通、东丰和永吉、桦甸等地;
杨靖宇率保安团和教导队转战于上述广大地区,指挥作战。
1935年1月11日,杨靖宇根据地方党组织送来的情报,与参谋长朴翰宗带队在红